APP下载

全域视野下城郊小学浸润式劳动育德的实践策略探究

2022-10-19姚雁钰

考试周刊 2022年36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劳动家庭

姚雁钰

教育不能孤军奋战,学校借力《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积极推进全域视野下城郊小学浸润式劳动育德的实践研究。协同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要素,在全域范围开展劳动合作教育,切实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 学校劳动教育要发挥主导作用

在学校实施过程中要依托教研组、课题组的力量,围绕劳动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与目标,合理规划小学六年中学生在校的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实践、劳动创作设计等过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获得体验,最终以提升能力、熏陶情感、培养素养为目标,从而提高劳动技能,提升劳动美意识,建立健康向上的劳动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1. 根据新课程标准,首先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劳动课任教教师在学期初要认真研读劳动教材,根据学期教学时间合理规划好每学期的教学计划,在备课研讨时要用好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注重实践指导,突出学生的劳动规划、过程记录和劳动感悟反思,加强学生劳动安全意识和劳动规范意识的培养等。例如,从三年级开始,学生就要涉及纸工的制作,任教教师一定要在学生初次接触剪刀、刻刀等劳动工具时强化引导学生安全使用工具,并规范引导学生使用刻刀时要配合刻板一起使用,让学生从初次接触时就知道要保护好我们的课桌面,保护好公共设施。在课堂授课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大胆表达自己的制作方案;在制作过程中,教师也可把握合适的机会,对学生制作过程进行点评,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提高学生制作作品的完成率;在学生作品展示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谈制作感受,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制作水平与劳动素养。

2. 要充分利用教室、食堂、图书馆、农耕园等场地,为学生提供进行值日劳动及其他日常生活劳动的场所。让学生有劳动体验感,从劳动中获得带来的快乐,感受劳动最光荣。

教室:班集体就像我们的家,每个孩子在班集体中都有义务与责任为班级出力,我们通过班级劳动,增强每一位班级成员的集体荣誉感。例如,我们每天都会安排值日班长与值日生,在值日班长的带领下,值日生自觉完成教室扫地、拖地、排课桌椅、进行垃圾分类等。通过勤劳的双手为班级卫生出一分力,通过劳动为班集体争光。每当值日当周颁发流动红旗的时候,也是最能体现劳动成果与集体荣誉感的时候,利用周一晨会课带着感恩的心感谢服务一周的值日班长与值日生,感谢他们为班级荣誉争光。假如与流动红旗失之交臂,我们也不会伤心,不会气馁,更不会责怪,我们会一起分析原因,找出不足之处,共同督促与改进,共同期待下期的精彩。

食堂:开展食堂体验日活动,在劳动中体验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利用大课间、午餐时段有序安排高年段的学生参与学校食堂择菜、分餐、餐具洗漱、餐桌擦拭等劳动,让学生从劳动中感悟“盘中餐”的艰辛和不易,树立珍惜粮食的意识,助力光盘行动;感悟食堂工作人员每天为我们的午餐辛劳付出,懂得感恩之心。

图书馆:让学生化身图书管理员,共同配合学校做好图书借阅与整理工作。新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学生要学会整理书柜,到了高年级要学会分类整理书柜。所以在校期间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首先在班级中培养班级图书管理员,然后到了高年级,以学生自荐与班主任老师推荐相结合的模式,选出校级图书管理员,让参与图书管理的学生通过图书馆的志愿劳动进一步掌握图书整理的技巧,而且感受学校图书管理教师日常管理学校书籍的不易,懂得感恩,懂得要更加爱护书籍。

农耕园:学校按班级划分农耕实践基地,学生按照节气时令种植农作物、蔬菜、瓜果等。教师通过示范并教会学生亲自动手翻土、播种、栽培、间苗、施肥、除草、浇水等基本劳动技能。在中低年级,教师着重带领学生认识种子,分辨蔬菜和农作物,区分杂草和农作物,并基本掌握田间浇水、拔草、采摘等技能;在高年级,教师布置学生自己动手翻土、浇灌、种植、培育。在传承农耕文化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感受劳动的伟大和光荣。

3. 融合传统节日,使劳技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实际操作又力所能及,让学生的创造力被激活,让校内劳动课堂变得充满活力。

小学劳动教材上有很多教学内容与传统节日可以融合教学,做到知行合一。例如,剪纸窗花可以与春节相融合。春节是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我们通过了解春节的风俗知识,从而懂得春节的特殊意义,在此基础上,通过劳技课堂,让学生亲手制作剪纸窗花,动手贴窗花。这样的课堂不同于单纯的动手实践课,它是在了解春节风俗的基础上开展的,课堂富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学生的制作热情会更加高涨,也会学得更自觉,更认真,课堂也能尽显活力。

又如,端午节包粽子。为了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意义,教学时间上可以在端午节前后开展包粽子教学。教学内容可以从纪念屈原入手教学,唤醒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保留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学生学习包粽子,让学生意识到包粽子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能学习,更是对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留。当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亲手包的粽子带回家,孝敬长辈的时候,在无形中又渗透了感恩教育。当学生感觉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时,学生学习的时候会更用心,我们的课堂也会散发别样的精彩。

4. 学校可以融合学科,打通课程育人的立交桥。通过学科整合,各学科在劳动育德上各司其职又相互融合,将劳动教育上升到全面育人的核心地位。例如,在语文、英语、美术、音乐、小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中,教师重点进行正确劳动精神和传统美德的歌颂和阐释。在数学、科学、信息技术、体育等学科中,教师注重让学生通过学科实践感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等。

二、 家庭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指导

除了学校,家庭是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实践场所,对家庭协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新课程标准给出了以下三点实施策略。

(一)引导家长树立劳动观念

近些年,家长对学生的家务劳动的观念已有所改观,部分家长也开始有意识地从小培养学生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但也避免不了存在部分家长对家庭劳动教育的缺失,家里的家务劳动家长全部承包,不让学生参与家庭劳动,怕学生累着,怕做家务占用学生学习的时间,导致还有部分学生还是处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状态。课程标准给出了邀请家长参加劳动周、劳动节、丰收节、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的好方法,作为学校要利用这些活动契机,让家长在欣赏学生劳动成果的同时,分享其劳动成就感、获得感,不断地将这种劳动观念传达到每一位家长。

(二)指导家长把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家庭日常生活

根据课标指引,学校要及时与家长联系,让家长了解学校对不同年段学生的家庭劳动要求。例如,课标给出了整理自己的房间、打扫卫生、器具维护、美化家庭、烹饪帮厨等五方面的家庭劳动清单。

第一学段(1~2年级):

整理自己的房间:收拾整理书柜、衣物。

打扫卫生:擦拭桌椅和与身体登高的书架、柜子。

美化家庭:定期为绿植浇水,布置家庭小书桌。

烹饪帮厨:择菜,摆放碗筷,饭后洗碗,协助家人收拾餐桌。

第二学段(3~4年级):

整理自己的房间:叠衣服,整理衣橱和玩具柜。

打扫卫生:扫地或拖地,擦室内玻璃。

器具维护:擦洗自行车。

美化家庭:为绿植除尘,剪除黄叶、剪窗花。

烹饪帮厨:洗菜、切条状蔬菜等,会做简单凉菜等。

第三学段(5~6年级):

整理自己的房间:分类整理家庭书架。

打扫卫生:清洗茶具,借助工具擦拭高于自己的家具。

器具维护:清洁灶台。

美化家庭:移栽绿植、修剪绿植、学习插花等。

烹饪帮厨:切圆形蔬果、会做简单热菜、协助家人烹饪等。

我们将劳动教育延伸到家庭,开展家庭劳动实践课,在布置家庭劳动清单时可以参照实施。在具体落实的时候要结合劳动课堂教学内容做好课外延续,让课堂所学知识走向家庭实践,使学生习得的劳动技能得到及时的应用和巩固,让家长作为共同教育指导者,把劳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坚持不懈地完成,从而养成居家劳动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劳动中感悟劳动最光荣的传统美德。

(三)指导家长做好榜样示范

在班本课程设置上,教师可以将家长“请进来”,让家长化身班级劳动课的授课教师;也可布置家庭的亲子劳动任务;抑或根据学生家长的职业,选择合适的职业体验内容,让学生陪父母上一天班。让学生有机会向学生家长学习,让家长在活动突显榜样作用,达到“亲子共成长”的目的。

三、 社区助力打造劳动教育大课堂

学校、家庭的劳动教育是学生日常接触的,对学生来说已经习以为常,对培养劳动价值观的冲击力不是很大。学校基于以上考虑,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参加社区垃圾分类、亲历田间劳动实践、融入职场体验等社会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拓展劳动的场地,更是让学生处于全新的场域中,充分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体验劳动者的艰辛和不易,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培养社会责任感。

例如,中年级学生可以走进社区,参与垃圾分类、敬老爱老、学雷锋等活动。高年级学生可以走进社会劳动实践基地,学校所处的城郊地理位置具有独有的田园气息资源,近邻的三个省级新农村示范村为学生的劳动实践提供了可能。我们可以设定高年段学生结合播种、采摘等时机,让学生走进劳动实践基地播种秧苗、种植果树、收割稻谷、采摘水果等。在实践劳动的过程中通过榜样引领和劳动习惯、技能等培育,让学生提升劳动素养,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

四、 开展多元评价激发学生劳动热情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劳动技能,感受到劳动是幸福的,劳动是快乐的,劳动是光荣的。根据新课程标准指引,我们的劳动教育应该从多角度进行评价,评价时不但要关注劳动结果,还应重视在劳动过程中的诊断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例如,教学课例《包粽子》。在分步骤教学时,教师要通过细微的观察,关注学生每一步的操作方法,发现学生正确完成,教师一定要抓住时机进行表扬与肯定,这样一方面给了被评价学生学习的自信,另一方面也给了其他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同时,评价时要按照技术要点进行诊断性评价,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作品做得好是因为什么,做的不完美,要知道哪一步出现了问题,需要如何改进。如包好的粽子不紧实,那教师评价的时候就要诊断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并告知学生装米时需要注意拍打按压;如果包好的粽子漏米,一方面要考虑成型的时候头儿是否注意尖尖的,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注意包裹的时候要做到不留缝隙。在结果性评价的时候先以小组为单位,评选出最佳团队奖(量多,质量高)、卫生整洁奖、爱惜粮食奖,在此评价过程中教师给出时间,让班中所有的学生冲刺卫生整洁奖、爱惜粮食奖,达成后送以掌声,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

另外,除了学校评价,我们必须要增加家庭与社会的评价,要家庭、学校、社会多层面开展评价。其一,学校评价。我们要有教师评价、学生之间的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让每位学生感受自己的劳动表现受到教师与每位同学的关注,进而使学生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愿意勤学技能、付出劳动、为集体争光。其二,家庭评价。家庭评价要简单易操作,学校要引导家长重点评价学生劳动过程中表现的热情、劳动时间、劳动技巧等,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感受劳动最光荣。其三,社会评价。根据学校整体劳动规划,给学生发一本社会劳动实践护照,并与社区、劳动实践基地、企业对接好,学生参与实践打卡后,要给学生的劳动实践护照盖上通行章。学期结束,学校德育处要对学生一学期的社会劳动实践进行总体评价,劳动实践护照通行章的争章情况作为社会评价依据,让学生在参与社会性劳动实践争章过程中树德、强体、体验劳动的快乐。

五、 结语

总之,在开展劳动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借力新课程标准,整体规划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把准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在全域视野下,打破空间、时间、地域的限制,开展“跨界”综合实践,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协同,线上线下交互,特定劳动节日与常态劳动浸润开展,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劳动学习和实践,校内校外积极共建共生,摸索出适合学生、适合家庭、适合学校的协同育人模式,从而让劳动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成长方式、一种品格修养,协同共育下创造学生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劳动家庭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家庭“煮”夫
热爱劳动
恋练有词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