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行走,提升学生品格的实践行动
——“鹂岛小脚丫”行走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2022-10-19竺林
竺 林
一、 课程背景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城乡教育日趋均衡。现在农村教育条件日趋城市化,大量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了教学环境,改进了教学设备,外部教育资源越来越多,然而农村丰富的本土教育资源却被学校、家长所忽视,并没有被充分运用到教育实践中,没有发挥出本土资源的教育作用,让本土教育资源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而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培育学生浓郁的乡土情结和家国情怀,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让学生“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学校充分利用“乡村田野”的教育资源和实践场所,为农村儿童“量身定做”田野行走系列品格育人课程。在实践中,一方面使得农村教育从不被看好的劣势落后转向优质发展,另一方面也打开了农村儿童品格提升的育人局面。
二、 课程实施
(一)明确田野行走方向
在学习、借鉴、融合荀子的“知之不若行之”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等教育思想基础上,学校实施了适合农村学生的“鹂岛小脚丫”田野行走德育课程。
田野在这里有三层含义:一是田野中,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丰富多彩的德育环境;二是田野式,学生深入生活中的真实情景,强调生活情境、场域的实践体验;三是田野法,是指学生深入生活实地中,运用“田野调查”“田野实验”“田野考察”等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学习。
“鹂岛小脚丫”田野行走德育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融合乡村德育资源,拓展教育空间,丰富育人形式。以行走的方式,引领学生融入自然和生活、适应发展,培养责任意识和担当能力,从而提升农村学生优秀品格。其内涵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地域的乡村特色;二是脚踏实地的研究态度;三是行走历练的活动状态。
(二)构建田野行走体系
在实施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鹂岛小脚丫”行走德育课程具体内容,共为五个版块、十大研究内容。具体如下:“行走”采风(田园诗文、艺术采风);“行走”寻根(家风建设、民间文化);“行走”劳作(传统耕作、科技种植);“行走”环保(公共环境、公共卫生);“行走公益”(志愿服务、爱心助困)。
1. 行走采风,“绘”家乡扬地域文化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在五千年的文化浸润中,与民风民俗早已融为一体,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形成特有的地方文化特色符号。将“田野行走”与民风民俗相结合,从艺术与文学入手,成立“小小农民画”工作坊和“田园诗文社”,引导学生参与“小小农民画”“‘光影’田园诗”研究。
在农民画接触的过程中,结合地域特色设计忆流年、访民间、游水乡、绘家风四个学习版块,引导学生发现“绿水青山”的自然美,“采菊东篱下”的生活美,“汗滴禾下土”的劳作美,“成家种善根”的品德美。
在田园诗研究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用光影记录家乡美,用诗文展现家乡美,迎合田野的四季,分别从“春之韵、夏之舞、秋之味和冬之歌”四个篇章感受植物之美、动物之趣和劳作之乐。
以“画”和“文字”为媒介,弘扬家乡的地域文化,让地域文化在心中生根。让学生在行走中感受家乡之美,增强爱乡护乡之情。
2. 行走劳作,“耕”家乡成劳动能手
将“田野行走”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在校外开设“八野”种植课程。学生在田地里动手种植、管理、研究;采摘各种野菜,学习烹饪,编写菜谱;尝试对野菜的嫁接、无土栽培,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劳动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此外,学校与地方农业园合作,开展“陌上农场研学”活动,其中有享受科技种植福利的“陌上蔬果园”,体验农产品加工的“豆豆王国”,了解农耕文化的“农耕乐事馆”。在现代化产业的科技种植园,了解农产品的现代化种植技术,让从事农业研究实践也成为学生未来向往的职业。
此外,我们还开发“乐回收果园”,用“可回收垃圾”换来的资金,购来果树菜种,栽种培育。
在田野中,与泥土“零距离”接触,掌握农耕技能。在基地中,参观学习,开阔视野,提升劳动技能;在实践锻炼中,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劳动小能手”。
3. 行走寻根,“访”家乡育爱国情怀
将“田野行走”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采用调查、访问、参与等“田野研究法”研究生活,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建设,继而参与家乡建设,最终培养家乡情结。
一方面,引导儿童深入了解家乡具有先进性、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时代楷模故事,结合生动的事例诠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另一方面,引导儿童发现身边劳模,从全国、省市劳模到身边的各行各业劳模再到儿童劳模,面对面谈思想、话精神、说事迹、讲做法,将为民服务、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种子”植根学生心中,打好良好的道德底色,生发爱国爱乡之情。
此外,与社区教育中心联合,以“洲史”为线索,进一步了解家乡文化和民间特色,培养建设家乡的理想信念。
4. 行走环保,“洁”家乡树主人意识
将“田野行走”与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行走课程”不仅要“点亮自己”,更要“照亮”他人。校园内,我们“乐回收”行走,变废为宝,让“垃圾”化“资源”,争做环保小达人;校园外,我们清捡“母亲河”,让河岸常净,让河水常清;家门前,田野里,种下一朵花,栽下一棵树,为祖国添片绿;社区中,走进“环保小屋”,参与垃圾分类投放工作;在家里,我们积极参与美丽庭院改造,调查庭院建设的难点和问题点,为家乡的庭院建设献计出力,在具体的实践中大家化身院名设计师、“花仙子”园艺师、空间规划师、DIY造型师、环境美化师,掌握更多改造庭院的知识,不仅自身学本领,也带动更多的人开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通过我们的小手,拉起家乡人的大手,共同美化、净化生活环境,为提升家乡的人居生活环境服务,做好“小主人”。
5. 行走公益,“爱”家乡做社会标兵
将“田野行走”与志愿服务教育相结合。一方面,在学校成立“向日葵”志愿团,设立定点服务站,参与社会公益服务。例如,3月学雷锋,走进社区、敬老院以及村居,为老幼病残提供生活和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5月助残行动,走进社区为“特殊儿童”爱心募捐;7月抗洪后援行动,为防汛抗洪一线人员送去我们的慰问。另一方面,成立“文明宣讲团”,走进社区,传递文明的声音。例如,四史宣讲、红色故事宣讲、经典诵读等。志愿服务中,学生感受到了作为“社会公民”的骄傲与自豪。同时,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学校与地方村居携手,由村委“聘请”学生担任各网格点的宣传代言人,围绕“美丽家乡我代言”和“小康生活齐努力”进行花样代言。学生自创“好玩”“好看”“好吃”“好牛”等宣传版块,或直播、或经营、或采访、或主题创作,为家乡振兴做贡献。例如,十月的农业嘉年华,学生在“抖音”上为家乡的网红旅游景点宣传代言,获得众多点赞,该景点也在今年南京市旅游热门景点排行榜名列第四,学生也可以直观地了解了家乡的发展变化,内心燃起的自豪感无以言表。
(三)提供田野行走保障
“鹂岛小脚丫”田野行走德育课程主要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由德育干部牵头,组建班主任、家长研究团队,做进一步的课程建设和具体实施。
1. 学校层面
首先,建设行走基地。调查和分析“江中鹂岛”地域特色资源,结合“五大行走主题”,选择和确定“鹂岛小脚丫”的田野行走基地。例如,有“农耕文化”特色的“八野种植基地”;有现代化产业的科技种植园;有“环境优美”的示范村居;有村居的“志愿服务站”等。根据主题类别,编制行走的图谱,落实好基地建设。
其次,成立研究团队。德育校长作为课程第一负责人,德育主任作为课程具体负责人,德育干部、班主任和特色教师作为具体课程内容负责人,做到明确分工、定期研讨、计划实施、有效推进。
2. 具体负责人层面
首先,根据课程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客观的教育实际,设计系列化的田野行走内容。
其次,做好行走前的准备。引领学生参与行走准备中,如相关资料的查询、资源的对接、活动的安排。
再次,做好行走中的组织。关注学生的能力训练和品格培养,对行走中的问题及时进行干预,行走中的任务明确强调,行走中的故事及时捕捉。
最后,做好行走后的总结。一方面,鼓励学生写好行走故事、做好行走手册,如采风行走中的家乡变化,公益活动中的感人故事,劳动体验的收获等。另一方面,自身做好活动反思,从不同的视野去观察、了解学生成长时段的一个发展历程,在这个历程中考量学生的收获和困惑,反思如何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支持和帮助。
(四)关注田野行走评价
“鹂岛小脚丫”田野行走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走进田野,在田野中实践中亲近自然,创美家园,提升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通过田野实践学习打开视野,拓展思维空间,增强学生心系家、心系国的责任意识和担当能力。每一次行走过程和成效的评价,都是学生成长的资源,学生渐进式发展的动力。
1. 描述性评价
对学生行走过程中的参与表现进行一些表述,表述的焦点主要放在:基本技能、情感态度和能力发展三个方面。评价对象分为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四个方面,其中学生评价可以是学生个人也可以是同伴。教师评价主要是学生在活动中的整体表现和行走的效果进行评价。学生的评价主要是活动中的成长,以及行走中有待提升的方面。而家长和社区评价主要是行走的组织、实施过程以及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多元式的横向和纵向评价,凸显学生渐进式的成长。
2. 任务型评价
目标导向评价模式明确目标是评价活动的核心和依据,结合低中高不同年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计学生品格提升十个生长点。如低年段,讲一个劳模故事,画一幅农民画作,写一首田园小诗,交一位劳模朋友,当一回文明交警,做一次公约服务,拍一段代言视频,种一盆庭院绿植,栽一棵环保果树,上一次文明讲台。
为学生设计评价手册,鼓励学生用图片、艺术作品、文字、荣誉奖章等记录成长的痕迹;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通过校园广播、微信平台、地方媒体广泛宣传,形成示范、榜样效应。形成人人争当道德标兵的良好氛围。
3. 激励性评价
将“田野行走”纳入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机制。把组织田野行走作为学校文明班级特色加分项,鼓励班主任积极申报参与,以此培养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将参与田野行走计入学生“优美”品行评价中,每参与一次活动奖励“U美”积分卡一张。以激励的形式促进活动的有效实施,推动学生优秀品格的形成。
三、 实施成效
我们不断思索,认真梳理,进一步明确“田野小脚丫”行走的区域,行走的方式和行走的目标,形成“田野小脚丫”研学实践课程体系,打开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路。同时在实践学习中,唤醒了学生的责任感,将家国情怀教育落到了实处。
“采风”中,学生创作的作品在中宣部征稿中获奖,学生的“抗疫宣传兵”系列作品荣登学习强国,“绿水青山鹂岛情”农民画走秀节目荣登南京市少儿春晚,荣获优秀节目金奖,同时还参加南京市教育系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展演。“采风”主题创新案例荣获江苏省第七届中小学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特等奖,被推荐参加全国评选。
“寻根”中,“寻访家乡美丽庭院”在区“我和我的祖国共成长”研学汇报中获得一等奖;“寻访抗疫英雄”的演讲《平凡抗疫人》在“2021庆元旦”文艺汇演中获得“优秀节目”奖。2021年10月的“农业嘉年华”,学生在“抖音”上为家乡的网红旅游景点宣传,获得众多点赞,该景点也在今年南京市旅游热门景点排行榜名列第四,学生也可以直观地了解了家乡的发展变化,内心燃起的自豪感无以言表。
“劳作”中,我们的“八野种植基地”成为大家参观、劳动的热门之地;各类劳动竞赛中,涌现大批劳动小能手。“金陵娃,一起劳动吧!”平台,百余人学生劳动作品被录用。
“环保”中,学校以“回收+果园,生态环保行动”项目荣获南京市第二届“我是环保小局长”优秀学校,学校乐回收中心成为街道垃圾分类工作示范点。
四、 实施思考
通过“鹂岛小脚丫”田野行走课程的实施,对学生“品格提升”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地域资源充分运用
地域资源就是丰富的教育宝库,学生走进宝库,去观察、去体验、去感知、去实践、去探究。在美丽的田野中激发对家乡的热爱;在基地实践农耕中提升劳动技能;清捡“母亲河”、清理洲头公园的烟花爆竹残骸的行动中树立环保理念;寻访家乡的美丽庭院,为其代言宣传,培养建设家乡的理想信念。融合地域资源,拓展教育空间,充分运用地域资源,提升学生品格。
(二)教育资源恰当利用
教师是提升学生品格的重要教育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同伴、家长、社区工作者、生态园的科技人员、村居农户、先锋人物等,都是教育学生的资源。例如,从社区工作者身上领悟到我们要有“服务意识”;从先锋人物身上认识到做事要有责任当担,要有牺牲精神;从科技人员工作中看到了科技兴发展的强大力量,懂得要努力学习;从村居农户守好门前屋后的三亩地的行动中,明白劳动之美。恰当地利用好这些教育资源,将能成为提升学生品格的一股强劲教育力量。
(三)教育内容合理规划
教育内容做到线上线下结合,知行结合,理论联系实践。教育内容做到合理规划,六年课程体系建设,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年段开展不同的主题式行走内容,以便行走有实效。例如,一、二年级以“行走采风”为主题,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形式进行;三、四年级则以“行走劳作”“行走环保”为主题,线上为辅,线下为主的形式进行;五、六年级以“行走寻根”“行走公益”线下为主的形式进行。教育内容的合理规划,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品格的逐步提升。
(四)教育模式形式多样
学生品格的提升要立足生活,探寻多元育人模式,关注德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遵循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梳理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样态,采取实地采访、网上调研、电话访谈、面对面宣讲,或画、或写、或说等多种形式实施教育内容。“行走采风”,将品格的提升内化在“诗画”中;“行走寻根”,将品格的提升内化在“研究报告”中;“行走劳动”,将品格的提升内化在“实际行动”中;“行走环保”“行走公益”将品格提升内化在“行动和宣讲”中。
学生品格的提升不能仅仅局限于40分钟的课堂,局限于狭小的校园,而应该拓展到广阔的天地和多彩的社会中。我们以实践行走的方式,引领学生融入生活、深入社会、开展研究,聚焦乡村振兴热点和问题点,将培养社会责任感融入具体的行动中,锻炼农村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品格,努力将培育农村学生的田野情结和家国情怀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