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的巧妙渗透研究
2022-10-19蒋小美
蒋小美
低年级学生刚升入小学,其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仍有较多不足,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十分依赖教师,需要教师将知识掰开、揉碎展示给他们,然后才能理解和应用。这种情况下,学生虽然可以掌握教材中的知识,但是其学习能力很难提升,所以教师应当转变理念,化教为导,注重传授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之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而缓解他们的依赖心理、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助力其良性发展。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讲课期间渗透转化思想,针对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更加高效地学习和发展,进而推动其核心素养的稳定提升。
一、 数学转化思想概述
(一)定义
在数学思想方法中,转化思想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主要指的是针对特定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思路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有效归纳和总结不断降低问题的难度,从而使之更加具象,辅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般来讲,转化思想也可称为化归思想,其可以起到化整为零、化繁为简的作用,同时形式十分灵活,可以让学生更加顺利地吸收和内化学过的知识,从而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其学习的综合素质。
(二)特点
转化思想本身就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具体如下:其一为灵活性,这是因为数学课程内容丰富,包含多元的知识点和技巧,且相同的问题往往可以从不同角度剖析,并运用不同的方式解答,而学生由于各自学习水平存在差异,他们在实际解决问题时也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此时对转化思想的应用也会更加灵活,进而提出多元的答题方案。其二为多样性,即在使用转化思想分析问题时,教师和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以不同的事物为对象开展转化活动,以便在个人的能力范围内顺利解决问题。其三为厚积性,即学生在使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之前,必须要储备丰富的知识,且要将其融会贯通,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合理地进行转化和解答。
二、 将转化思想渗透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意义和原则
(一)意义
低年级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开端,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最佳时期,此时教师注重在讲课过程中渗透转化思想,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为学生的良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可以强化学生的解题素养
在数学教育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剖析和解读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内化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且该项活动可以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促使他们高效学习。此时,低年级数学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渗透转化思想,可以向学生传输多元的问题解决方案,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通过详细分析问题获取全面的信息,同时综合学过的知识和技巧,按照一定逻辑,有理有据地出示解答过程,从而不断强化他们的迁移能力,促进其解题素养的稳定提升。
2. 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低年级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转化思想时,可以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特定的数学思维方式,使之掌握简化问题的不同方法,同时在应用的过程中形成深刻的印象,然后尝试在具体解题时加以应用,通过实践得出相关结论,且可以随着问题的变化不断调整个人的思维方式,灵活使用所学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3. 可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结合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可知,学生需要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符号、构建空间观念,同时要形成良好的数感、数学分析观念,还要学会基于已知的知识和技能去推理、建构模型。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反复运用转化思想,合理且高效地解决问题,同时立足已知去分析未知,顺利掌握知识,且可以形成正面反馈,推动其核心素养的稳步提升。
(二)原则
1. 贴合学生认知
低年级学生本就缺少学习数学知识的经验,而且个人的认知水平也比较低,所以教师在引导他们学习并渗透转化思想时,应当充分考虑其理解能力,尽可能选用其熟悉的问题,并选用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即通过有效类比帮助学生转化数学问题,或是立足现实生活,让学生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之后进行转化解读,由此可以更加顺利地提升其学习效率,使他们对知识形成感性认知,进而凸显出转化思想的应用价值。
2. 力求简单易懂
以低年级学生为对象渗透转化思想时,数学教师还要坚持简单易懂的原则,即将各种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转化为相对简单的问题,同时让学生明确具体的转化过程,把握转化的依据和方法,由此促使他们高效学习。此时,教师可以使用两种方法:其一为分割问题,将难点打散之后引导学生转化,便于他们逐个击破,寻求解题方法;其二为化简问题,提出不必要的条件,只保留关键信息,然后辅助学生简化,以此推动教学进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3. 确保具体可感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很多数学问题都是比较抽象的,理解起来存在较大难度,那么在渗透转化思想的时候,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将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的、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感知的问题,确保数量关系更加清晰,能够被学生所把握。为此,教师首先可以借助相关的例子进行说明,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进行转化;其次可以借助图形直观演示,便于学生转化和理解,进而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三、 将转化思想渗透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策略
(一)在数学计算问题中融入转化思想
计算是数学教育的核心,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应用知识,都需要通过计算来实现,因此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必须关注该部分的要点,及时渗透转化思想,以便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思维,让他们掌握高效的计算方法,进而提升其计算水皮,为他们数学素养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课本中的《加与减(二)》一章为例,教师可在讲课期间出示如下问题:①73+16;②34-21;③24+43。然后可以以①为例,使用转化思想引导学生计算,即将“16”分成“10”和“6”,然后将原来的算式转化为“73+10+6”或是“73+6+10”,还可以将“73”分为“70”和“3”,再将整个算式改为“70+10+3+6”进行计算。由此一来,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加便捷的计算方法,降低其计算的难度。而后,数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刚才所学的方法计算后面的两道算式,并完整展示计算过程,还可以通过发言说明自己的计算思路和分解数字的方法,教师则可以根据其实践成果对他们展开评价,提出合理、简便的方法,使学生再次运用,掌握多元的计算策略。通过在计算教学中渗透转化思想,可以提升学生的解题效率和正确率,且可以使学生掌握此种方法后进行灵活应用,以便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数学素养,有效落实学科育人目标。
(二)发挥转化思想优势化未知为已知
学生在初次接触新知识时往往是比较懵懂的,必须要有所依托才能深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新知寻找与之有关的旧知,通过合理转化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使之形成感性认知,然后通过一系列探索活动充分把握新知的内涵与要点,再将其与学过的知识串联起来,及时进行综合应用。以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教材中的《生活中的大数》一章为例,学生在初次接触“百、千、万”等计量单位时,很难产生精准的理解,脑海中也没有明确的概念,那么就需要教师立足实际,以学生熟悉的、已知的事物或案例辅助他们分析。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出示10个以内的苹果,要求学生数一数,之后可以切换画面,使苹果数量为50个,要求学生再次数一数,同时结合直观画面理解“50个苹果”的含义,初步建构概念,而后可以继续切换画面,将苹果增加至100个、1000个,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过程中充分建构“大数”的概念,并将未知的知识转化为已知,以此不断强化他们的学习效果。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除法》部分的知识时,也可以从现实生活入手,以学生熟悉的场景辅助其理解,例如,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出示6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如果分给两个人,每个人分几个比较公平?分给3个人呢?4个人呢?由此以“公平”引出“平均”的概念,并以生活中常见的分东西的场景引出除法这一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除法的内涵,而后再结合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逆运算。通过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可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让他们顺利把握知识的内涵与规律,同时能够提升他们的学习和应用效率,推动其数学素养的稳定发展。
(三)依托转化思想引导学生转化数与形
在数学教材中,数字和图形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而两者之间也可以进行转化,使学生更加有逻辑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并帮助其建构知识。因此,低年级数学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可以抓住机会将相关的数据转化为图形,或是在图形中补充数据,以便让学生在读图分析的过程中抓住数量关系,迅速确定解题方案。以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课本中的《加与减(一)》一章为例,教师就可以在讲解该部分知识时教学生根据题意画线段图,如题目为:小明周末在广场上玩“套圈游戏”,妈妈花了5元钱给他买了5个圈,但他把所有圈用完之后,却只套到一个物品,那么有多少个圈没有套到东西呢?展示完题目之后,数学教师可以一边提问学生一边画出对应的线段图,如:“题目中出现了哪些数字?我们需要用到哪几个?”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使之迅速找出重要的条件和数据,然后教师需要在黑板上先画出一条线段,将其分成5份,每份代表一个圈,再在其正下方,左边对齐的位置重新画一条线段,与上一条线段的一份等长,用以表示套住物品的圈,同时要注明每条线段表示的条件和对应的数据,使学生通过对比可以直观地把握数量关系,列出对应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此部分知识,利用线段图、几何图来设计计算题,如在线段上注明条件、数据和问题,让学生自主观察之后进行计算,或是对几何图形进行合理配置和规划,引导学生根据颜色、形状等展开加减运算。通过数与形的转化,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活他们的数学思维,使之顺利地理解题意、确定解题方法,进而增强他们的数学素养。
(四)借助转化思想简化复杂的数学问题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除了直观的算式计算题以外,其余的由文字构成的题目理解起来具有一定难度,甚至有些题目条件众多、描述不够通俗,学生读了很多遍依然无法理解,此时教师就可以发挥转化思想的优势,对复杂的问题进行剖析、分解,使之成为学生可以读懂且理解的题目,以此引导他们解答,潜移默化地提升其学习质量。以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课本中的《6~9的乘法口诀》一章为例,学生在学习此部分知识时遇到了这样一道题:“一支铅笔是2元,一个文具盒是8元,老师要去买4支铅笔、6个文具盒,分别要花多少钱?”由于低年级学生尚未接触混合运算,其看到题目后往往会觉得难度较大,而且不知道如何下手。数学教师可以利用转化思想来分解题目,如要求学生审题,说出题目中的两个重要条件,即“铅笔”和“文具盒”,同时对号入座,确定与之有关的数据,然后将该道题分成两个问题,即:①一支铅笔是2元,买4支铅笔要花多少钱?②一个文具盒是8元,那么买6个文具盒要花多少钱?这样一来,就可以顺利地将学生不理解的问题转化为简单且直观的问题,便于他们及时解答。之后遇到相关的问题时,教师也可以教学生使用对应的方法,通过合理转化将其变成自己理解的习题,然后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通过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使他们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树立自信,进而推动其核心素养的发展。
(五)运用转化思想辅助学生解读抽象知识
数学知识本就十分抽象,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但是为了让低年级学生顺利掌握所学内容,教师可以渗透转化思想,将抽象的内容化为直观、生动的素材。一方面可吸引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探索;另一方面则可以辅助学生把握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时、分、秒》一章为例,为了使学生准确地把握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数学教师就可以用实物进行演示,便于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得出相关结论,然后与抽象的概念结合起来,形成感性的认知。例如,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个正常运行的、表盘较大的钟表,或是利用信息技术下载相应的钟表软件,然后进行实践演示,即教师可以先拨动秒针,让其运行一周,并要求学生观察分针的位置变化,之后可以拨动分针,运行一周后让学生观察时针的位置变化,从而使学生结合直观的画面分析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同时列出相应的式子,有助于实现化抽象为形象的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此外,数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实验,邀请其到讲台上操作和体验,从而使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将其内化于心。通过有效的转化,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在探索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的魅力,同时能够将知识及其内涵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来,让学生了解其推导过程,据此把握对应概念的含义,实现由抽象到感性再到抽象的认知,进而不断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助力其良性发展。
四、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渗透转化思想,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使他们高效地把握知识内涵、掌握知识规律,通过灵活应用顺利解决问题。鉴于此,低年级数学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善于挖掘各种优质的资源,自然合理地渗透转化思想,辅助学生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将抽象的素材转化为直观的内容,以此简化他们的学习过程,同时可以针对性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在转化、分析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然后加以灵活应用,以便进一步提升其学习成效,并强化他们的学习自信,使之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从根本上提高其数学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