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022-10-19柏晓丽

考试周刊 2022年36期
关键词:科学探究过程

柏晓丽

小学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培育学生科学精神、探究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并承担着促进幼儿科技创新的使命。科学教学的主要过程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推动学生大胆探究、应用知识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解自然事物的机会。著名的达尔文曾说过:“科学是积累事实的主要过程,是发现规律的重要途径。”这也表明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学生自己做的事情,提出了“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的思想。新课标指出:“科学知识的学习需要将探究作为中心。”对于学生来讲,探究是获取知识的关键途径。所以,教师应该通过有效性的科学教学,全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学生提供参与知识生成、探究等过程,鼓励学生相互协作。

一、 小学科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现状

(一)学生不善于思考

从日常教学角度来讲,一般的课堂导入教师都会从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入手,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究,让学生一边学、一边问,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才能得到锻炼。不断地问就是让学生思考、开发智力,在思考中学习知识。

例如,在做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给自己提出问题,从而在问题的指引下,不断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技巧,让自身思维得到提升。但是,当前部分学生不善于思考,过度依赖教师,每当遇到问题时,不会主动进行思考,而是选择寻求教师帮助,渴望直接获取答案。如果学生不积极思考,那么将无法发现、学会重点知识,也无法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当学生具备勤于思考的良好精神和思想时,将会快速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学好科学这门课程,拥有较强的探究能力。

(二)缺少科学精神

在历史的征程上,重要物理现象发现者都具备严谨的学科思维以及不断创新的能力,能在细节中挖掘事物本质,并以多种手段进行有效探索。小学科学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

比如,学习关于“固体、液体区别”的知识时,如何让沉下去的物体重新浮起来,以及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变化受哪些因素影响?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实际现象的细致观察得知,质量较小的物体无法沉入水中;密度较大的物体无法浮在水的表面。由此,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缺少科学精神的现状,在课前环节中对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验,让学生能够在细致观察、认真思考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模式单一

一般的课题切入主要以教师制定的教学方案为主,学生的参与机会相对较少,且教师的整体教学模式比较单一,缺乏创新性、多元性。多数教师会将自身以往的教学经验作为基础,逐渐引出与知识点相关的话题,在细致讲解后,为学生进行实验演示,最终进行总结。而对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教师就会以讲解理论知识为主的方式教学,学生无法参与动手实践的过程中。

时代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会引起自然现象的变化,不同时代中,不同的现象代表着不同的知识。所以,只有教师努力完善教学方式、内容,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从而满足新课程教学标准。例如,学习关于“无处不在的力”内容时,针对物体形状发生变化,在去除外力后,物体是否能恢复到之前的形状?如果教师直接将结果告诉学生,学生的能力将无法得到提升,也无法体会探究过程中存在的乐趣。因此,教师可以针对性地采取一些简便材料,进行相关的实验演示,代替理论知识讲解,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本次课堂中的关键科学知识。

二、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问题的出现能有效推动科学探究,这也是学生喜欢探究的兴趣所在。所以,在实际授课期间,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巧妙设计,重点激活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积极地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的探究精神更加饱满。

以学习关于“测量水温度”知识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情境:在课堂的初始阶段为学生准备两个容量相同的烧杯,烧杯中装着同样多且温差相对较小的热水。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提出问题:

1. 请你细致观察讲台上的两杯水,说一说有哪些不同?

2. 可以用手触碰烧杯外部,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找出两杯水之间的差异。

以上问题能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触摸——体会——对比——总结”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学生能发现这两杯水的温度具有明显区别,有的学生认为第一个杯子里面的水较热,有的学生认为第二个杯子里面的水较热,学生的这一认知会引发矛盾,并在激烈的争执中产生想要探究解决矛盾的方法的欲望。

由此,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对学生提出新的问题:“究竟哪一杯水更热?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通过教师问题的引导,学生能逐渐从争执体验结果转移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有的学生说用手仔细感受,有的学生说可以喝一口进行比较,还有的学生说可以用温度计测量。因为学生找到了大量的方法,所以引发了新一轮的争论,相互指出对方所找到方法的缺点和优点。有的学生认为用手触摸法会有较大的误差,用眼睛看又无法确定热气量,喝一口可能会发生烫伤,难以分辨。所以,只有用温度计测量才能获得精准、科学的结果。最终学生统一意见,决定利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能逐渐形成“以科学仪器测量会获得精准数据以及结果”的思想。在这一环节中,为学生提供两杯温差较小的水就是为了创设“引发学生争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在具体的观察过程中分析科学现象,并在热烈的争执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逐渐产生强烈的“钻研问题、解决问题、探究知识”的欲望,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充足动力。当学生具有强烈的探究热情时,将能更好地学习后续科学知识。

(二)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要想借助小学科学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能力,则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探究的机会和空间。并且,还要紧密结合课堂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亲身体验,在丰富的感知、体验中内化形成,而不是通过简单的理论知识讲解传授给学生。而学生要想开展实际探究,则需要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由此,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为学生的探究“保驾护航”。

首先,在学生探究之前,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深挖教材中具有探究价值的知识内容,了解教材的编创内涵和目标,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充分考虑学生在探究知识过程中所需要的器械、材料。与此同时,教师也要重点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其次,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应适当给予正确引导,全面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完善教学过程。”所以,在实际授课期间,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选择学生所熟悉并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经典科学教育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科学探究,在不断探究中找到科学现象的本质。

以学习关于“物质发生变化”内容为例。本次课堂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式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科学现象以及具体的教材资料,大胆猜测:“白糖被加热后会产生哪些变化?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将豆子和沙子混合在一起之后又会有什么变化?”随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观察白糖加热时发生的变化”过程中,不应该只让学生观察白糖在加热前、加热后的状态,而是要让学生明确所需要观察的内容是什么。在加热白糖活动的体验期间进行细致观察,并详细记录科学现象,针对科学现象展开分析,掌握白糖的两种变化现象,通过有效对比找出两种变化之间存在的区别。

在具体实验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利用自身的感官进行细致观察,通过听、闻、摸等不同方式得到深刻体验,引导学生正确收集信息,并做好汇报和交流。以上这些活动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科学现象,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探究方法,使学生逐渐拥有良好的观察能力以及浓厚的科学探究兴趣。同时,在亲身经历活动的过程中,其探究能力也会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开放探究内容,优化整体探究过程

探究科学的路是没有终点的。一节科学课程的学习是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而重新修订的小学科学教材内容丰富,是比较适合短期、中期、长期考查的,但也是无法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时间内所完成学习目标的。基于此,教师应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努力向课外延展。针对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真实情况设计主课题,并制定不同难易程度的小型研究课题,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全面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探究过程。

以学习关于“天气”部分知识为例,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制定以下专项探究课题:

1. 连续观察一周或者一个月的实际天气情况,并认真做好数据记录。

2. 了解天气与气象之间的区别。

3. 收集本座城市一年的实际天气预报数据,并根据数据分析不同县区在相同季节天气情况的差异点。

4. 分析天气变化对人类生活、生产具有哪些益处,又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采取哪些措施能够减少负面影响?

5. 电视节目中的“卫星气象云图”中不同颜色代表的内容是什么?

随后,与学生共同制定探究方案,收集相关数据,展开社会调研,开展辩论会以及结题交流,最终进行总结反思,促使学生能通过趣味性的课外实践活动真正融入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能利用所学知识主动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打造完善的知识框架。

以上这一过程,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掌握本单元知识内容,也能促进学生实践、探究等多项能力的提升。同时,更利于学生科学、严谨的探究精神形成。总的来讲,在授课期间,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细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以身边事物为例,展开科学想象,将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探究的主要支撑,让学生能在生活事物的引领下逐渐走向正确的科学探究方向。

(四)做到删繁就简,提升学生探究效果

要想实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是:选择适合学生认知水平以及身心发展需求的科学探究课题。不论哪一门学科的教学,教师都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切实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避免以成人的思想带给学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师需要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研读和剖析,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不仅要赋予课堂趣味性,还要提出具有深度、广度的问题。但是,在此过程中,要避免过度的拓展,也不能一味地将原有教材内容复述给学生听。所以,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以往自身的教学经验,精准地掌握这个“度”。

以学习关于“动物”的内容为例,教材中的具体要求就是让学生通过不同动物之间的对比,了解动物的习性特点,掌握动物的基本特征,最终培养学生热爱动物、关爱自然的优秀品质。众所周知,在观察动物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事件。比如,无法确定蚂蚁不会咬伤学生,无法保证学生不受到伤害或者导致动物死亡。

因此,在实际课堂中,教师应根据真实情况不断调整、优化教学模式。在学生具体观察动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塑料或者玻璃制作的笼子,让学生进行小组观察。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相互交换观察的动物,并分享自己观察过程中所获取的结论。在学生经过共同讨论说出大多数动物特性之后,教师可以继续指导学生进行亲自触碰,教师需要严格地监督和指导,保证每一个动物都能让学生触碰到。这种做法不仅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避免动物和学生受到伤害,从而实现预想的教学目标。

(五)合理制定目标,设计弹性教学过程

1. 制定目标

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想提升、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则需要制定合理、清晰的教学目标,保证目标实现的难易程度符合学生能力。同时,目标的制定应从学生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爱玩的需求和心理,以此引导学生探究大量科学知识。

以学习关于“材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应为自身和学生制定合适的目标,并遵循目标进行具体探究和学习,阶段性地提升自身与学生的能力。从某一角度将有效目标的制定,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且具有较强的约束作用,能够有效减少学生错误行为的出现,以及错误思想的形成,使学生拥有清晰、准确、广阔的学习思路,促使传统课堂缺陷得以完善,对未来的教育具有明显的积极性促进作用和价值。

2. 验证猜想

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无法完全依靠理论知识学习形成的,是需要学生以积极的态度不断验证猜想而形成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和学生沟通,增加沟通次数和频率,在交流中设定需要双方共同猜想、验证的内容。相对来讲,验证猜想的过程能够提升学生探究能力。一方面,教师应教会学生多验证猜想的方法,鼓励学生去实践、分析、探索,找出自身探究缺陷和不足,在教师针对性的指导下完善、提升。另一方面,为了让学生更加信任教师,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竞赛中,成为学生的“竞争对手”,观察哪些验证方法具有一定可实施性,最终的验证结果是否正确等。

三、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利用小学科学课堂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挖掘学生所具有的潜能,对学生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多元情境等,通过不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细致观察科学现象,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此外,科学知识也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课堂学习、课外探讨共同进行,以前人经验和方法探究未知的科学世界,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大量的科学知识,也能体会到科学的内涵所在,促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明显提高,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猜你喜欢

科学探究过程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