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减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2022-10-19尹琦
尹 琦
一、 引言
“减负”政策的施行,说明我国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已步入了全新的阶段,为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树立起了一座坚固的里程碑。为进一步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数学教师应积极响应减负要求,改良教学活动设计,切实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水平。将各种处于时代前沿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多与学生家长沟通,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合力,进一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 转变教学管理方式,实现进步发展
“减负”政策推行的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时刻面临新挑战、新要求,学校应积极响应号召,从教学管理入手,将“减负”的精神贯彻落实到校园的方方面面,为数学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助推力,营造更为良好的现实条件。学校在平时可多为教师给予个性化的教学培训,以分层次、分部门、分主题的方式,为教师普及位于时代前沿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积极开展研讨会,组织学校内部的数学教师,多为“减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优化建言献策,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使数学教学跟上时代形势。同时,数学教师本身也应积极响应“减负”号召,多从教学同仁处汲取经验,了解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力求结合学生成长的规律,优化教学设计。数学教师在平时应从互联网等渠道中,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将各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切实引入小学数学课堂之中。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创新,使数学教学更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学生的学习负担,为“减负”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改革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提质增效
“减负”政策推行后,如何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提升数学教学效率,逐渐成为广大数学教学工作者一致探索的课题。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参与各种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及综合素质的协同发展,也逐渐成为数学教师努力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有必要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主要手段,从多角度入手,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教师具体可采取如下策略:
(一)将新知与旧知联系在一起
数学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科目,是一门具有抽象性、严谨性、逻辑性特色的科目。小学生年龄较小,抽象思维相对不完善,因此大多数学生都表示对数学学科存在学习上的困难,如此便导致数学学科,成为学生课业负担的主要来源。教师应积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解决这一问题。建议教师从如下两方面入手: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新知与旧知联系在一起,使数学教学更具针对性,彰显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高效地学习知识;其次,改良教学活动设计,结合学生的兴趣,举办游戏类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讨论之中,活跃课堂氛围,实现提质增效。
例如,在教学“加减法”这一知识内容时,教师就可先为学生引入旧知识,再使用知识树、思维导图等工具,在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建立紧密的连接,指导学生在回顾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如在教学两位数加减法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回忆10以内加减法有何特征,巩固算理教学,再逐步为学生引出10至20的数字,引导学生认识这些数字,结合已有经验,推算计算两位数加减法的方法。待学生对这些知识点产生初步理解后,教师可带领学生玩数学游戏,指引学生更好地突破数学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如,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具有生活性特色的问答游戏,供学生进行抢答,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探索与体验中,逐步形成对新知的认识,提升新知教学质量,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铺垫。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减负”背景下,数学教师应积极改良课堂建设,革新传统教学理念、手段、模式的弊端,积极贯彻落实“减负”政策提出的要求,将各种位于时代前沿的先进教学理念,与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循序渐进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数学教师在平时应重视进行自我提升,增强自身的信息素养,积极借助信息技术,从互联网等渠道发掘多元化的教学素材,扩充课堂教学容量,提升自身的教学实力。同时,还应积极学习生活教育理念,力求将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使数学教学真正实现“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
例如,步入中高年级后,学生会逐渐开始接触“升”“毫升”等计量单位,数学教师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常会接触哪些体现计量单位知识的事物,再从互联网中寻找图片素材,将其引入课堂中,为数学教学赋予强烈的形象化、生动化特点。在课堂中,教师可指引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如洗发水、饮料瓶、酱油瓶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常见物品的容量,探讨如何使用计量单位,表示这些物品的容量,将“升”与“毫升”的概念,初步引入学生的知识体系之中。之后,教师应做好家校沟通工作,如,教师可通过微信群等渠道,向家长汇报近期的教学内容,提议家长在平时多带领孩子到超市等地,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领悟到数学知识并非是枯燥乏味的,而是丰富多彩且十分实用的,增强学生使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愿,实现对“寓教于乐”数学课堂的构建。
(三)调整课时安排,践行学练结合
小学生年龄较小,有着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在课堂中,注意力常不集中,严重影响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传统课堂中,教师通常会通过布置大量的练习题,解决上述问题,借助规范化的习题,夯实学生的知识认知,补足学生在课堂听讲过程中遗漏的知识。实践表明,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但若长期使用,也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抵触情绪,最终为教师带来“得不偿失”的后果。因此,在“减负”政策的号召下,数学教师有必要调整课时安排,将教学与练习结合在一起,使新知教学变得“当堂学,当堂清”,减少课后作业布置,使学生实现快乐学习。
教育心理学表明,在课堂中,低年段学生通常可保持5~8分钟的高度注意力,之后注意力便会逐渐降低,步入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保持8~12分钟的高度注意力,但对于课堂学习而言,显然是不足够的。数学教师应积极结合这一数据,做好课时调整,使教学进度变得科学合理、松弛有度,尽可能在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段内,多为学生讲解一些重点知识,并为学生给予一定量的习题,帮助学生尽快巩固新学的知识内容。在学生注意力消退后,教师可为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以求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把控好课堂教学的节奏。此外,教师也可对课堂教学的进度实施一定的调整,更新课堂教学模式,如,教师可选择在每节课开头的10分钟内,为学生讲解新知,之后利用剩下的时间,带领学生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并复习上节课学到的知识,同时为学生给予一定量的习题,如此能够令课堂教学变得张弛有度,同时也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四、 因材施教,践行分层化作业设计
作业对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是教师用于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检测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载体。在“减负”政策的号召下,数学教师应积极改良作业设计,应用时下流行的分层化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为学生给予有针对性的数学作业,利用数学作业精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同时引领学生树立坚不可摧的数学学习信心,真正实现“减负增效”目标。教师具体可采用如下策略:
(一)分类设计课后作业,调整作业难度
班集体中,不同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的学生,对数学作业的需求是各有不同的。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常罔顾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学生布置千篇一律、一概而论的数学作业,实际上这是极不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长此以往,容易影响优等生的学习兴趣、打击后进生的学习信心。“减负”政策倡导数学教师在数学作业设计上多下功夫,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应对作业实施“一刀切”,即直接取消数学作业布置。相反,在“减负”政策的要求下,教师应进一步优化数学作业设计质量,尽可能以少量且层次化的作业,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巩固,达成教育目的。
例如,数学教师可将数学作业分两类来布置:其一,基础性作业;其二,拓展性作业。其中,基础性作业主要考查学生在前一堂课中,学过的基础知识以及本节课学到的新知,题目较为简单,不会为学生带来较大的学习压力;拓展性作业更多是对本节课学习的新知的延伸。数学教师应重点做好题量分配工作,确保基础性作业与拓展性作业的题量皆是合适的,能够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顺利巩固课堂中学过的知识。教师可为学生提出如下要求:全部学生必须完成基础性作业,对拓展性作业,可依据自己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有选择性地完成。此种情况下,教师可查看学生完成基础性作业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也可从拓展性作业的反馈中,得知优等生的学习情况,如此便可为教学设计的优化提供源源不断的信息参考,方便教师践行个性化教学,使数学教学满足“减负”政策的要求。
(二)题目变形,彰显数学魅力
为进一步增强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兴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有必要优化数学作业题型设计,尽可能以一系列多元化的数学习题,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彰显数学学科的独特魅力。例如,教师可为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应用性强的习题,如在教学“统计”相关知识内容后,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订立课题,收集数据,编制统计表、制作统计图,在完成这一数学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到自主探究数学课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全过程,从心底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从而对数学学科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这显然符合“减负”政策的要求。再如,教师也可多为学生布置一些语言类、阅读类的习题,如在讲解“圆周率”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互联网、图书馆等渠道中,收集与圆周率有关的历史故事,感悟数学文化,并将这些故事讲给自己的家长听。学生在了解这些数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会逐渐对数学家的探索精神产生深刻的认知,对科学研究产生一种崇敬之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协同发展。此外,教师也可多为学生布置一些“一题多解”类的问题,这类问题通常有着极强的灵活性,教师可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出发,调动创新思维、发散思维,举一反三地考虑问题,尽可能寻找多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第二天的课堂中,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找到的解题方法,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同时促进全班同学的共同发展。
(三)分层批改,提升数学作业的实用性
在数学作业实行分层设计后,教师还应改良作业批改方式,力求以分层批改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数学作业的实用性,利用数学作业更好地助力学生的学习进步。例如,教师可实行“当面批改,当面辅导”的模式,针对数学学习基础较不稳固、接受新知较为缓慢的学生,可通过面批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为学生给予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突破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对先写完的优等生,教师可在黑板上布置一定量的拔高题目,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挑战欲,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督促学生主动求知更高难度的数学知识,解答更高难度的数学习题,鼓励学生积极利用课堂时间,学习更高级的数学解题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再如,教师也可实行“全班统批,个别指导”的作业批改模式,可待学生完成数学作业后,进行统一批改,针对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可在班级中给予统一的答疑,针对个别接受数学知识较为缓慢的学生,可给予个性化的辅导,如此可令学生实现共同进步。此外,应用上述批改模式,在批改学生的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还可鼓励班级中的后进生,多从优等生处学习解答数学问题的经验,掌握多元化的答题技巧,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尝试解答拔高题,通过反复的观察、答题,找到数学学习的底层逻辑,这有助于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与“减负”的要求显然是一致的。
五、 践行家校共育,发挥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因此,在“减负”政策实行的背景下,数学教师应懂得从学生家长处助力,借助家庭教育,更好地落实“减负”的要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数学教师具体应做好如下几点工作:首先,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微信群、钉钉群等渠道,积极开展线上家长会,为广大学生家长普及位于时代前沿的教学理论,重点向家长介绍最新的数学教学方法,同时还应多倾听家长对数学课堂提出的意见,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喜爱程度,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提供信息参考。其次,数学教师应向家长普及“生活教育理念”,让家长认识到,数学是一门来源于实际生活、回归于实际生活、服务于实际生活的学科,因此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升孩子的数学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数学教师应鼓励家长多带领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真正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善于思索、主动学习的能力。最后,教师还应借助家校沟通渠道,向家长普及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家长摒弃错误的教育理念,正确看待孩子的成长规律,多关注学生的闪光点,开展个性化的家庭教育,使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响应减负号召,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真正发挥合力,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持续发展。
六、 结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数学教师必须积极响应时代号召,结合“减负”政策要求,革新自身知识、技能储备,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能力,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角度出发,积极执行教学改革,逐步实现减负增效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