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方法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比较
2022-10-18姚晓东李金泉黄青松徐皓孙则干
姚晓东,李金泉,黄青松,徐皓,孙则干
(联勤保障部队第900医院骨科,福建福州 350025)
腰椎管狭窄症是临床常见的腰腿痛原因,既往的手术方式一般从后方进入,针对狭窄病因进行直接减压。但是传统手术方式难以避免以下弊端:对后方肌肉剥离损伤导致术后腰痛,大范围去除后方骨-韧带结构造成医源性不稳,进入椎管导致硬膜/神经根损伤等。近年来,以斜外侧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为代表的侧方入路椎间融合术通过对后方结构的有效撑开,达到了间接减压的良好效果,且基本避免了后方入路手术带来的神经-骨-肌肉损伤的风险。本研究旨在以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对象,对比间接减压与直接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以及影像学指标,为临床决策提供有效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1月~2020年10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73例,纳入标准:①确诊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经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无效或效果不佳;②CT或MR上表现为轻中度腰椎管狭窄,或合并轻度腰椎滑脱、腰椎不稳定等;③单节段病变,病变节段位于L2-3~L4-5。排除标准:①重度腰椎管狭窄症需联合后路减压者;②存在脊柱感染性病变、脊柱肿瘤、先天性骨性椎管狭窄者;③既往有腹部手术史,或手术节段腹部血管鞘与腰大肌间隙消失者;④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症,或伴严重基础疾病,如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脑血管疾病者。
根据减压方式分为两组:间接减压组(OLIF组)34例,采用OLIF手术,男14例,女20例;年龄41~76岁,平均(52.3±14.2)岁;手术节段:L2-33例,L3-410例,L4-521例。直接减压组(PLIF组)39例,采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男16例,女23例;年龄44~78岁,平均(53.8±16.3)岁;手术节段:L2-33例,L3-412例,L4-524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方法
OLIF手术:患者全身麻醉,右侧卧位,右侧腰窝部垫高。C臂机透视下,标记手术节段间隙,在椎体前缘取约3~4 cm切口。钝性分离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和腹横筋膜,到达腹膜后间隙,钝性分离腹膜后脂肪及腰大肌间隙;显露责任椎间盘后,插入定位探针,C臂机透视下确定探针位置理想,暴露椎间盘,避免损伤静脉及交感神经丛。长刀切开责任椎间盘,清理髓核,松解对侧纤维环,刮除软骨终板。序贯使用融合器试模撑开椎间隙,将同种异体骨植入合适大小的融合器中,抗菌微乔吸收线捆扎后放置到责任间隙。植入融合器时慢慢从斜向45°转为垂直90°,C臂机透视确定融合器位置良好后,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
PLIF手术:患者全身麻醉,俯卧位,腹部适度垫空,取6~8 cm后正中切口,沿棘突两侧行骨膜下剥离暴露,显露责任间隙。在C臂机透视定位下,植入椎弓根钉螺钉4枚,两侧放置预弯钛棒,旋紧螺栓固定。切除病变间隙上位椎体部分棘突及椎板,切除下位椎体上关节突部分内缘及黄韧带,暴露神经根,彻底减压;清除责任间隙髓核和软骨终板,植入1枚合适大小的已植自体骨融合器,探查无活动性出血,及神经根连续性完整,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获得术后3、6、12个月的定期随访。观察以下指标: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天数;②术前及术后1 d、5 d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水平;③术前及术后7 d、3个月、12个月的疼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index,ODI);④影像学指标: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椎间盘高度、手术节段前凸Cobb角。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OLIF组手术时间显著低于PLIF组(P<0.05);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1~5 d的血清CK水平方面,OLIF组均显著低于PLIF组(P<0.05),见表1和图1。两组术后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OLIF组术后7 d及术后3个月改善程度较PLIF组更为明显(P< 0.05),见表2。影像学显示,OLIF组术后椎间隙高度和手术责任节段腰椎前凸角均较术前显著增加,且均显著优于PLIF组(P<0.05),见表3。
图1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5 d的血清CK水平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表3 两组间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的影像学评估
OLIF组术后出现4例并发症,包括股四头肌无力1例,大腿前外侧疼痛麻木2例,手术后 2个月内均获得缓解;融合器下沉1例,无症状,继续随访。PLIF组出现5例并发症,脑脊液漏1例,通过术中封堵、术后加压后脑脊液漏控制;术中神经根损伤2例,均应用激素、营养神经药物,1例在3个月内缓解,1例遗留小部分麻木症状;切口感染2例,应用抗生素后切口均愈合,未行清创。
3 讨论
传统后路PLIF手术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标准术式,术中大范围的肌肉软组织剥离暴露,对椎旁及腰椎神经根的刺激大,术后存在较明显的残余腰痛及神经根刺激症状[1]。因此,目前有较多的患者及医生倾向选择微创术式代替PLIF手术。
OLIF手术是新开展的脊柱融合微创技术, Silvestre等[2]在2012年开始报道,其入路从左腹部侧前方的肌肉间隙进入腹膜外间隙,通过钝性分离腹膜后血管鞘与腰大肌间隙到达责任椎间盘,建立工作通道,从而完成椎间盘清除、间隙撑开、融合,达到间接减压的目的。OLIF未破坏脊柱后方的椎旁肌及骨-韧带结构,术后较PLIF遗留腰背痛的发生率明显降低[3-4]。血清CK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手术中肌肉损伤情况[5],本研究中,OLIF组术后CK水平显著低于PLIF组,且更快恢复正常水平(图1),提示OLIF手术对肌肉的损伤程度更小,与范顺武教授[6]的报道基本一致。OLIF术式中的椎间融合器因其高度更高、型号更大,具有间隙撑开、滑脱复位等作用,通过复位皱褶的黄韧带、椎间孔的撑开,在不进入椎管的情况下,依然能取得满意的间接减压效果[7].本研究中,两组术后腰痛VAS、腿痛VAS评分及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表2),其中OLIF组术后7 d及术后3个月改善程度较PLIF组更为明显(P< 0.05),提示OLIF手术近期疗效更为显著[8-9]。OLIF组平均住院时间和卧床时间均较PLIF组明显缩短(表1),提示OLIF组术后能快速康复。
此外,因OLIF椎间融合器的特殊性,还具有恢复脊柱局部冠状面矢状面力线、增加椎管容积、增加融合器与骨性终板的接触面积、提高融合率等优势[7]。Fujibayashi等[10]采用MRI测量发现,OLIF术后的椎管面积较术前平均增加了35%。Malham 等[11]发现,OLIF术后患者的椎间孔面积增加了25%~66%、责任间隙高度较术前增加了42%~89%、责任节段椎管面积较术前增加了30%~43%。本研究OLIF组病例仅测量了椎间盘高度的改变,结果提示有明显改善。OLIF椎间融合器其特殊的设计属性,使其在冠状面保持前宽后窄的特点,植入椎间隙后,一方面可通过撑开技术恢复椎间高度,同时亦能恢复手术节段的腰椎前凸角。Ohtori等[12]通过OLIF术式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弯发现,通过增加节段角度、恢复腰椎生理性前凸,可使矢状位力线接近或重新达到平衡,平均每个节段前凸矫正6~10°。本研究中,OLIF组术后手术节段前凸角也均有明显改善(见表3)。
本研究中,两组间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LIF组的并发症主要表现在术中对股神经的牵拉,导致的股四头肌无力及皮肤感觉异常;针对该问题,手术时应注意肌肉血管间隙的暴露,做大直视下操作;尽可能避免过度牵拉腰大肌,同时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护仪,避免股神经损伤。
本研究病例数量较少,随访时间较短,影像学评估指标不全面,还需要系统、前瞻性研究以及中、长期随访进一步验证间接减压OLIF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