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抗菌药物处方中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
2022-10-18斌兰
斌 兰
(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医院>药剂科 北京 100043)
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频率最高、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药物。但是,随着临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抗菌药物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已经成为临床主要存在的问题,降低了抗菌药物的实际应用价值,增加了患者疾病的治疗难度,导致大量医疗资源浪费,增加医疗治疗压力。为改善这种情况,国家陆续制定了多种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制度与技术规范,并出台了相应的抗菌药物处方审核制度,主张医疗机构积极学习国家颁布的各项政策,积极加强对医院内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与管理,促使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少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现象,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提升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基于此,本文主要通过选取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2020 年1 月—12 月开出的门诊抗菌药处方共12 114 份门诊抗菌药处方进行研究,观察其中的不合理处方发生率,明确抗菌药物在临床中的不合理应用情况,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2020 年1 月—12 月开出的门诊抗菌药处方共12 114 份门诊抗菌药处方展开分析。审核所有处方并填写相关审核资料,记录内容囊括科室、患者年龄、患者性别、开出日期与审核时间、处方医师、处方类型等等,还需记录相应的审核内容,包括用药适应证以及处方前记等。填写完毕后进行整理,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处方审核标准是《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纳入标准:①均为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②处方内容完整。排除标准:处方不完整或损毁。
1.2 方法
根据药物说明书《新编药物学》《关于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相关内容对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进行点评,分析出其中存在的不合理处方,并探讨发生不合理处方的原因,归纳不同科室对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
1.3 观察指标
分析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中不合理处方使用情况,包括用法用量不适宜、给药途径与剂型不适宜、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不相符、遴选药物不合理、无指征滥用抗菌药物以及存在潜在意义药物互相作用;对不合理处方审核和点评结果进行分析,主要评估指标包括超常处方、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计算总不合理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门诊抗菌药物处方中的不合理处方情况
12 114 份门诊抗菌药物处方中有101 份处方属于不合理处方,不合理用药率为0.83%。具体情况如下,用法、剂量不适宜率显著高于给药途径与剂型不适宜率、处方用药和临床诊断不相符率、遴选药不合理率、无指征滥用抗菌药物率、存在潜在意义药物互相作用率。其中以前三项占比最高,达74.26%,见表1。
表1 门诊抗菌药物处方中不合理处方构成情况
2.2 不合理处方审核和点评结果的比较
处方审核、处方点评对比结果显示,处方审核总不合理情况发生率少于处方点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不合理处方审核和点评结果对比[n(%)]
3.讨论
因为抗菌药物的广泛性与高频率应用特点,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安全应用成为临床重点关注内容。随着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后果暴露出来,耐药菌株的逐年增多,如何改善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服务安全成为临床重点研究问题。
抗菌药物滥用不仅仅会对临床治疗效果产生严重影响,还会直接导致严重细菌耐药现象发生,继而导致原本对该类细菌感染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失效,导致患者的医疗和生活费用增加,继而加大细菌感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难度,最后诱发多种严重并发症,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为改善细菌耐药现象,明确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状非常有必要。因此需抽取各个科室一定数量的抗菌处方,进行审核,以能明确医院各个科室的抗菌药物用药情况,了解不同科室、不同医师的抗菌药物应用能力,继而为医师提供对应培训,强化其抗菌药物应用能力,从而改进医院的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
通过对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主要包括药物用法不当、无适应证用药、药物使用剂量不足、溶剂使用不当、抗生素与微生态药物合用、繁殖期杀菌剂与速效抑菌剂的结合。(1)药物用法不当:典型头孢菌素类、克林霉素类药物等均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这些抗菌药物的杀菌作用比较强,但是其杀菌效果主要由血药浓度决定。此类抗菌药物没有抗菌后效应,抗菌原则是缩短时间间隔,但是并不需要将每次抗菌药物的使用量不断增大,患者每日用药总量可分为多次给予。这类药物的使用会增加患者的血药浓度,且可能存在剂量过大等情况,因为如果不能有效维持血药浓度,则会影响到患者的抗菌效果,甚至会导致热源反应以及耐药性增加,提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2)无适应证用药:流行病调查显示,80%左右的上呼吸道感染属于病毒感染,部分医生一发现患者有喷嚏等症状就给予患者抗菌药物治疗,这是一种错误的治疗方法,原因在于抗菌药物并不具备“抗病毒”功效。二联用药过程中通常会将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抗病毒药物,这种用药方式也会引起患者发生病毒感染加剧、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冠心病无感染指征,可应用头孢丙烯等抗菌药物,但是对于一些感染性疾病,如果患者并没有明显的细菌感染,仍然需要联合应用抗菌药物与抗感染药物的应用,这也是无适应证用药的主要原因。(3)药物使用剂量不足:药物使用剂量不足就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也会延长患者的治疗时间,增加患者经济成本,在这一过程中,容易导致细菌处于“假死”状态,增加细菌耐药性。临床门诊应用的抗菌药物多数为3 次/d,但是部分处方中开具的使用频率为1 ~2 次/d,用药时间较短,不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甚至会增加药物的耐药性。除了药物使用剂量不足之外,重复用药也属于不合理用药情况,如阿莫西林联合应用青霉素钠,这两种药物都属于青霉素类药物,抗菌谱相同,如果二者联合应用不但不会增加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增加药物毒性作用,因此需要予以重视。(4)溶剂使用不当:如果处方医生选择溶剂不当,抗菌注射剂的理化性质会因其理化性质(如pH 值、氯离子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导致水解、浑浊、沉淀、降解,不仅会降低疾病治疗效果,严重情况下会对患者机体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如血管血栓形成、疾病恶化等,甚至直接危及生命健康。例如,门诊处方显示静脉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甲磺酸培氟沙星0.4 g。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含有氯离子的注射液、甲磺酸培氟沙星混合后,会产生白色混浊或沉淀,因此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O.9%氯化钠注射液等含有氯离子的注射液不能用作溶剂,针对以上状况,临床建议使用5%葡萄糖注射液。(5)抗生素与微生态药物合用: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微生物对抗生素敏感,临床应注意避免同时使用、如果需要联合使用,需将最佳给药时间控制为间隔2 ~3 h 服用,以避免影响微生态药物的使用。除此之外,最好选择地衣芽孢杆菌制剂等耐抗生素的微生态药物,以及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等细菌的耐抗生素药物,不适合使用环丙沙星、四环素等敏感抗生素。联合使用抗生素的目的是扩大抗菌范围,发挥协同作用,防止耐药性,减少毒副作用,延迟或减少感染,进而提升疾病治疗效果。但是,也可能有副作用,常见包括毒性增加、药理拮抗。(6)繁殖期杀菌剂与速效抑菌剂的结合:相关研究显示,二者联合应用后,繁殖期杀菌剂能与转肽酶结合,成细菌细胞壁黏蛋白,进而实现抑制氨基酸的交叉连接的作用,影响细胞壁黏蛋白合成。速效抑菌剂可以加速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促进细菌细胞壁黏蛋白对氨基酸的提取,与前者正好相反。此外,在静止期,杀菌剂对细菌的作用很小或没有,而在繁殖期,且对细菌的作用较强。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速效抑菌剂能使细菌从繁殖期进入静止期,迅速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进而降低杀菌剂在繁殖期的抗菌效果。例如,静脉注射青霉素(繁殖期的杀菌剂),随后给予患者注射克林霉素(速效抑菌剂)。联合使用可以降低青霉素的效力。因此,为有效避免上述状况,临床建议在两种药物之间添加5%葡萄糖250 mL 葡萄糖注射液。
本文结果显示,用法、剂量不适宜;给药途径与剂型不适宜;处方用药和临床诊断不相符率等是发生频率较高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常见案例包括:(1)部分医师不严格按照说明书,不遵循药物的半衰期,增加用药频次,导致患者日用量增加,长期应用易蓄积增加不良反应.(2)很多抗菌药物同时具有多种剂型,医生开出处方时往往容易混淆药物剂型,继而导致用药不合理,部分药物对给药途径有明确要求,譬如口服缓释制剂是一种口服用药后可长时间在人体内释放药物,维持药效的药物,药物释放速度相对缓慢,所以血药浓度峰谷波动较小,可避免毒副作用的发生,但医师往往会将这一类药物和普通制剂混合,继而导致用药不合理.(3)部分医师用药时,未详细回顾患者的诊断结果,而是常规应用抗菌药物,继而导致用药缺乏针对性与有效性,而且不能保障用药安全性。(4)无感染指征用抗菌药物现象应高度重视,如诊断为发热,反流性食管炎,医生处方用左氧氟沙星片,发热原因有多种,也可能是病毒感染;而反流性食管炎通常PPI 是首选药物,可用药物还有H2 受体拮抗剂、促胃动力药、黏膜保护剂,此属滥用抗菌药物处方。
综上所述,门诊不合理抗生素使用情况仍然存在,临床药师需要在实践中继续学习,不断强化药师干预的管理技能,明确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在临床治疗中的不合理使用现象,加强对处方的审核,积极整改,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水平,避免用药失误,提高用药安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