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闻直播融合发展的模式特征
2022-10-18万益杰
文/万益杰
随着移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的迭代升级,网络直播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16亿,占网民整体的68.1%。可以说移动直播技术已然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为很多传统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其中就包括新闻媒体行业。移动新闻直播是指新闻媒体机构利用移动信息技术通过实时共享的移动场景为受众进行实时新闻直播。特别在5G、AI、4K等技术的加持下,移动新闻直播正在强势入场,争取受众的注意力,通过全通道传播的媒介形态促进受众形成广泛的在场共振,凭借实时互动、临场体验、情感感染为受众提供更加智能的新闻体验。无论是移动新闻直播和社交媒体的组合,还是同短视频的合作抑或是与人工智能的联手创新,本质上都是以新闻报道为主体的增值。
一、移动新闻直播融合发展的模式特征
在平台和技术的赋能下,移动新闻直播快速发展,并形成了明显的模式特征。
移动新闻直播在信息传播主客体之间构建了平等、开放、自由的交流空间,受众借助网络虚拟场景遮蔽了现实身份符号与阶层差异,形成了主播与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的平等关系,受众得以实现了话语自我赋权,并在多维交互中被持续强化,这也是移动新闻直播社交化模式形成的底层逻辑支撑。在移动新闻直播中,传受双方的话语地位被彻底改变,强化了受众在信息接收过程中的反馈效果,实现了传播方式上的创新突破,并集中体现在受众与主播的实时交互、在线问答、即刻表达等方面,在提高信息传播效果的同时,增进了彼此的情感联系。另外,移动新闻直播借助移动智能终端,从视觉距离、交互方式、构图设计、场景布置等方面,构建了传播主客体之间面对面交流的亲密语境。再加上社交媒体具有强烈的沟通功能,将其和移动新闻直播进行组合,有助于强化直播平台与新闻用户的互动效果。如新闻传播主体可以在今日头条等平台上申请账号,然后快速聚拢粉丝,让自己的头条号呈现出一定的社交属性,可以和粉丝进行互动交流,延伸新闻直播的效果。
短视频和直播可以视作新闻类视频的重要组成,二者优势互补、缺一不可。移动直播和短视频的一大共同点在于,二者都可以基于智能化的终端,实现场景化、碎片化的信息传播,增加信息的表现效果,突破一般纸媒和图文式新闻的局限性。作为情景传播的重要因素,移动设备既可以让大众快速获得自身所需要的信息,还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感知信息场景。而作为信息浓缩的代表性载体,短视频可以在短时间内呈现出大容量的信息,将其融入新闻直播过程中,可以让受众迅速、准确地了解新闻现场的真实境况。移动直播与短视频的“组合拳”能够进一步拓展移动新闻直播的传递边界,移动新闻直播结束后,依据不同平台的传播特点制作相应的短视频新闻,有利于实现流量叠加效应,进而增强新闻传播渗透性。如2021年9月25日,央视频对孟晚舟回国热点事件进行移动直播,并在央视新闻抖音号中先后发布了四条短视频新闻,总点赞量当晚迅速破百万,与移动端的移动新闻直播实现了流量聚合。本质上来讲,移动新闻直播短视频化有效消解了直播“超限效应”下的枯燥感,节省了受众大量时间精力,有效提高了关键信息与核心价值的传达率。
移动互联时代,新闻直播+场景传播能够为广大受众带来一种更加鲜明的沉浸式体验,尤其是和5G、VR等技术融合的直播过程,使受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闻现场。移动新闻直播场景化模式,正在成为移动新闻直播发展的新样态、新突破。移动新闻直播可通过第一视角来进行新闻报道,借助虚拟的情境让读者产生更为真切的感受,通常情况下这类新闻有三种呈现方式,分别是可视化沉浸体验(通过模拟数据的方式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虚拟和抽象的数据,获得更加真切的感受)、多媒体化沉浸体验(通过各种图文影像,让观众全方位感受新闻发生的实景),以及虚拟现实沉浸体验(通过各类VR技术,让观众身处新闻现场,还原新闻现场、身临其境)。移动直播所带来的场景体验感,彻底打破了固态直播的时空局限性,延伸了受众视角,强化了新闻体验,在空间开放中实现了多维交互。如2021年太原市融媒体中心推出的“太原天龙山探秘之旅”系列移动直播,为受众创造了文物、历史、现实、世界等多个空间场景,并在多维交互中释放了极大的新闻正能量,全网观看量高达350万。移动新闻直播场景化打破了以往的封闭式叙事空间,充分满足了受众的新闻介入需求,在多维互动中强化了受众与新闻输出者的关系黏性。最为重要的是,在移动终端的流量加持下,移动新闻直播形成了全新的叙述语境,即动态、开放、互动的叙事空间。一方面,移动终端赋予了传播主客体平等的发言权,极大地激发了受众新闻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移动新闻传播过程中,会形成叙事主体与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两大场域,并在彼此交织作用下,有效提高受众活跃度,促进直播内容的多元化演变,最终形成话题内容的超延展性。具体来讲,以大数据、算法技术为依托的直播场景,不仅构建了受众与媒体之间的交流平台,而且极大地增强了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有效性。如腾讯新闻的“慢视界”频道,通过慢直播进行不同场景的线下适配,打破了新闻传播与现实场域的空间隔阂,并在直播过程中利用网络投票、VR特效、弹窗互动等方式,增强直播场景的“可玩性”,实现了多维交互下的关系强化。
智能时代,智慧化传播是传播发展的终极指向,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全面赋能下,移动新闻直播智慧化正在成为基本模式特征,并释放了极大传播效能。目前,移动新闻直播智慧化模式主要体现在AI智能应用和技术融合两方面。在AI智能应用即“新闻机器人”方面,这种专门为新闻报道所开发出的计算机程序可以进行基本的文本复述、语音交互、看图写话等,大大提高了新闻直播的生产速度,降低了传统新闻生产过程中在采集、编写、排版等模块所耗费的时间。如2020年12月,人民日报推出的“创作大脑”可实现移动直播智能拆条、视频快编、智能字幕、动态监测等18项重点功能,极大地增强了移动新闻直播的规范性与实效性。近年来,AI主播作为AI智能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应用新突破、新成果,为移动新闻直播的智慧化发展提供了更多支持。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百度智能云与央视网联手打造了AI主播“小智”,能够精准模拟人类面部表情,有着较高的认知能力和反应能力,在移动新闻直播中可以智能获取关键信息,同时具备智能对话、智能播报、智能感知等功能,极大地拓展了移动新闻直播的技术边界与智慧空间。
二、移动新闻直播融合发展的问题审视
移动新闻直播融合发展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并在实际推进中释放了巨大效能,但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其在现实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移动新闻直播中,受众的自由表达很容易引发“匿名狂欢”,最终带来言论的过度泛化。如弹幕作为移动新闻直播互动的主要方式,其匿名性功能可以让受众产生心理安全感,错误地认为任何言论都能够免于受责,这就很容易触发极端言论传播机制,最终形成弹幕暴力。弹幕暴力不仅污染了新闻直播的社交氛围,而且极易对相关当事人构成名誉侵害。主流媒体在移动新闻直播中,通常会选择屏蔽弹幕,尽管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弹幕暴力,但同样削弱了互动功能。
移动新闻直播短视频模式也带来了功能层面的生态危机,就是移动新闻直播的公共职能与短视频化的娱乐属性形成了内在冲突,特别是自媒体账户短视频的无序剪辑、肆意传播等,带来了严肃新闻泛化、同质化的问题,最终影响了主流媒体移动新闻直播的吸引力,阻碍了该新闻传播样态的整体进化。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危机,主要是因为当前移动新闻直播与短视频之间的混合应用还处于浅层,更多局限于片段剪辑,没有深入生产层面进行整体建构,或者说没有真正实现短视频伴随性的场景适应。
移动新闻直播场景化发展的技术缺陷较为明显,如因地理、气候等因素,移动新闻直播常会出现信号卡顿、画面不清、声音消失、掉线黑屏等问题,不仅造成大量有效信息的流失,而且影响了受众视听体验,削弱了移动新闻直播场景适配性。在未来移动新闻直播融合发展中,如何借助技术优势实现移动新闻直播的全场景、无差别覆盖,将是一大难点方向,需要引起足够关注。
随着移动新闻直播智慧化迭代发展,算法对把关人的遮掩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新闻伦理失范问题,如何有效进行技术伦理和新闻伦理的平衡,无疑是需要重点把握与思考的关键问题。具体来讲,就是把关主体逐渐开始由人向算法技术转化,主流新闻媒体的把关流程出现了明显滞后性,最终带来信息茧房效应、公共舆论易被操控、优质新闻边缘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移动新闻直播的可持续发展。
三、移动新闻直播融合发展问题的解决路径
在明确移动新闻直播融合发展模式特征与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广大新闻人必须加强现状审视,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优化建设,以寻求未来长效发展路径。
在未来移动新闻直播的社交化演进中,相关媒体要加强报道流程与报道形式的创新,加强内容把关和舆论引导,寻求社交化与严肃化的平衡。如新华社移动新闻直播平台“现场新闻”,在首页菜单栏专门设有“我要求证”栏目,受众将需要求证的内容结合真实图片进行上传,平台经过审核证实后,会提供官方权威解答。直播之外的互动问答,不仅在权威的新闻式回答中解决了受众疑惑,而且为受众提供了更具仪式性的交流渠道。此外,还可以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回复评论,与受众开展及时互动,如此就能够满足受众个性化信息需求和心理需求,进而增强直播平台的受众黏性。未来,移动新闻直播社群化将成为社交化模式演进的重要方向,就是打造一个类似微博超话的社交关系网,受众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超话社区加入,这样就能够避免陷入单一新闻直播所带来的“疲劳维度”,进一步强化受众与平台、受众与受众的强关系,并在共同愿景作用下传递核心文化价值观,实现多层面的净化发展。在此过程中,主播不再是单一的情感链接主体,受众喜好、社群关系、个性场景等都可以产生联结作用,移动新闻直播平台的受众黏性将进一步得到强化。
在移动新闻直播短视频化的未来发展中,要注重移动直播与短视频生产的深度融合,利用VR/AR体验、微信小程序、游戏等个性化形态产品,充分满足受众多元化需求,真正实现移动新闻直播的跨屏联动,从简单剪辑推广转向多维相融。主流媒体要基于直播内容,发挥新闻媒体机构生产优势,以精细化、定制化短视频内容进行创新表达,巧妙融入说唱等时尚元素,消除无序剪辑的乏味感。如在2020年第三届进博会举办期间,央视频以“中国银行高度重视进博会”主题,推出了《以金融之弦奏响服务进博的铿锵之声》《1234567,进博会里有玄机!》等极具创意的短视频,并在央视频APP、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进行同步传播,有效提高了移动新闻直播的传达率。
在移动新闻直播场景化演进中,要重点改进直播技术,加大5G及相关设备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场景适配能力。当然,还要以场景化理论为指导,依据受众群体差异做好垂直化、定制化生产,如可借鉴秀场直播模式,设置资讯、美景等场景化栏目,通过定向板块分流不同需求的受众,并借助大数据技术围绕受众主体和时空要素展开定向生产,以增强移动新闻直播场景化传播的渗透性。
在移动新闻直播智慧化演进中,要重点构建人机协作的运营机制,凸显人在内容生产、分发传播中的主体地位,尤其要加大对算法技术的更新把控,最大程度规避技术误差。当然,最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回归理性思考,正确看待智媒体直播,快速完成传播主体与客体智能新闻价值观的调适转向,有效规避新闻失范行为。
直播是融媒体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移动新闻直播将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融入报道当中,以相互融合、各取所长的方式,增添新闻报道的效果。除此之外,移动直播平台创造性地和社交媒体、短视频、人工智能等组合,积极应用前沿技术,促成了新闻形态与样式的变革,从长远来看其有助于新闻相关业务在理论研究和知识结构层面的深入拓展,有利于为新闻直播行业的深入发展探究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