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对高职大学生情绪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22-10-17何海燕万冬华
何海燕 万冬华
摘要:社交网络对高职大学生存在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扩大交际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易导致部分学生忽略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出现情绪偏激的问题。社交网络的不当使用易导致高职大学生产生孤独感、空虚感、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消除社交网络对高职大学生消极情绪的影响的对策有:提升高职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调整高职学生对事物的错误认知,提高学校与家庭对高职学生情绪的关注度,完善网络监管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监控。
关键词:社交网络;高职大学生;情绪;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29-0049-04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人们的生活和交流变得更加便捷,生活方式也日趋网络化。相关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17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高职学生作为网民中的重要群体,也是对社交网络使用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它是在公共网络平台的基础上,为人们提供建立、反映和维持人际关系的社会性服务网络。目前国内社交网络平台主要包括微信、微博、QQ、抖音及其他社交网站等。社交网络影响着高职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和沟通模式,也影响着他们的心理状态,包括消极情绪的产生。本文首先分析社交网络带给高职大学生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然后针对社交网络不当使用带给高职大学生的消极情绪及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社交网络背景下消除高职大学生消极情绪的有效对策。
1.正面影响
(1)有助于高职学生扩大人际交往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交网络有助于拓展高职学生的交往空间,增强高职学生人际交往的及时性、便利性和准确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接触更多信息,并促使自己融入到网络群体之中,扩大自己的社会接触范围,将自身的思想和情感传播出去,最终形成网络社会关系。社交网络存在人际交往具有隐匿性、非面对面接触等特点,使人际交往更容易突破年龄、性别、地位、身份等因素的限制,有利于建立更加和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在社交网络中,良好的社交环境可以缓解高职学生在交往时存在的心理压力。社交网络给高职学生的发展创设了更加自由、宽松的环境,加强了他们与外界的交流,能够促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社会交往,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有助于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其快捷性与便利性促使高职学生的社交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社交网络可以营造平等、友好的交际氛围,有利于拉近学生之间的关系,既有助于增强学生自信,也可以促使学生的心理得到良好的發展。除此之外,网络的匿名性保护了学生的隐私,学生拥有负面情绪和情感时可以通过网络诉说,排遣自身的负面情绪,还可以通过网络寻求相应的心理帮助和疏导,这有助于促进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负面影响
(1)部分高职学生会忽略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会带给高职学生积极的影响,也容易对高职学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高职学生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与确立的关键时期,他们还不具备成熟的为人处世能力和良好的信息辨别能力、是非判断能力,容易被网络中的一些假消息或不良言论所诱导,以致在网络中发表错误的言论或意见。相对于现实生活而言,网络具有虚拟化的特点,这使得网民的真实身份可以得到“隐身”。就是这种虚拟化,给某些人隐蔽自己的真实身份、随意在网络上传播不实信息及不当言论创造了便利条件。个别高职学生亦然,其可以在自己心情不畅或受到不良信息和观点影响的情况下,在网络中隐藏起自己的真实身份而随意发表或转发一些不良信息,放任自己的言行,达到宣泄自身情绪的目的。高职学生的这一行为不仅忽视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伤害。
(2)部分高职学生会出现情绪偏激的问题。高职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价值观尚处于确立阶段,他们好奇心较强、参与各种事务的意愿较强,往往对网络言论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参与热情及表达意愿,但同时又缺少相应的社会经验,对事物缺少理性的分析和判断,无法理解网络事件的复杂性,所以一旦受到网络中不实信息或不当言论的影响,就容易有明显的情绪化和极端化表现,在网络上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在复杂的网络世界中,有时既有一些夸大其词、以讹传讹的不实信息,又存在一些片面、偏激甚至恶意的言论。而部分高职学生面对网络事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大多出于感性,很难保持平和的心态,且无法从多角度了解和分析问题的深层原因及其本质,无法进行理性的思考,只是利用偏激的方式发泄自身的情绪。久而久之,学生在负面情绪的堆积中就容易形成偏执的性格,严重影响其今后的成长与发展。
1.“网络社会化”人际交往易造成群体性孤独
如今,QQ、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将社会关系的网络构建推向了高潮,催生了更多的社交形态,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它们可以让人们时刻保持在线,随时随地与他人交流,形成了“网络社会化”式的人际交往。这种人际交往方式也给高职学生带来了深深的影响,容易出现“群体性孤独”现象。“群体性孤独”的形成与社交网络环境和心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它是一种社会性心理危机。在社交网络环境方面,在传媒技术的支撑下,学生可以随时与他人交流,随时浏览微信朋友圈、微博、抖音等,而这需要学生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专门关注。但这种交流往往容易流于表面,因为面对面交流需要人们全情投入,对对方的反应有即时的感受,而线上交流没有眼神、肢体语言的交流,达不到深入交流的目的,也不能缓解人们内心的孤独。在心理因素方面,学生想表达或倾诉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时,往往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合适的人和场合,而在社交网络中的自我表达可以匿名,且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所以他们更乐于借助网络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人们在社交网络中可以构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际关系,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建构良好的自我形象,以获得他人正面的评价。然而,这种自我形象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并不真实,只能使其沉浸在自我表演的满足中,以致忽略现实生活中的情感表达,忽视现实生活中真正的自我。高职学生高频率地使用社交媒介,容易沉溺于虚拟场景中,容易与现实生活之间出现“裂痕”。另外,高职学生一旦习惯网络社交,就会在心理上对其形成高度依赖,一旦与别人出现交往中断,就会产生高度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就会加重自己的孤寂感,甚至出现抑郁情绪。
2.上网目的“娱乐化”易导致空虚感泛滥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社交网络工具功能多元,高职学生可以利用这些网络工具聊天、玩游戏、看视频、听音乐、购物等。社交网络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全天开放的虚拟娱乐场所,不仅有多种多样的虚拟社交方式,也有多种多样的应用程序,使得网络平台的娱乐功能不断被放大,导致那些为高职学生提供學习、阅读的途径也逐渐被娱乐应用所淹没,而且一些娱乐信息被推送给学生群体后,进一步刺激了学生的网络消费,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激情消费。与此同时,学生在追求感性认识的同时没有注重本质内容,过度享受娱乐化内容,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方式就会改变,很难全面、多角度地考虑问题,使思考能力弱化。他们虽然可以从网络娱乐中获得一定的存在感,但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依然感觉精神上存在困顿,甚至加剧了孤寂感。这种网络社交更倾向于无意识社交,会加重学生的焦虑与抑郁情绪。
3.网络形象的虚拟塑造易降低现实生活人际交往能力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看出,人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以满足自身社交、爱和尊重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高职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障碍,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不善于与他人交往,但是又渴望与他人交往并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尊重。而社交网络为这类学生提供了交流交往的平台,可以使他们突破传统的时空局限,也不需要担心自己的外在形象,只专注于信息的传递、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即可。同时,他们可以在网络中塑造一个“虚拟”的自己,在隐藏自身特点的同时,还可以为自己“增添”一些自身所不具备的特点。例如,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流的人可以在网络中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性格外向、爱交流的人,以满足自己的社交和尊重需求。因此,一些不善于面对面交流的高职学生就会选择在网络中与他人交流,以补偿自己在现实社会中交际的不顺,或者弥补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人理解”的失落感。但是,高职学生若经常如此,就会对社交网络产生很强的依赖心理,减少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以致降低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就更加难以适应现实人际交往,变得更加焦虑、孤独和失落。
4.自我目标的迷失易导致日益消沉
青少年在迈进大学校园之前,他们的目标相对较为明确,即认真学习,通过中考、高考进入理想的学府深造。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原本明确的目标变得模糊起来,失去了明确的发展和努力的方向。与初高中相比,大学的环境更加轻松,学习节奏也有所平缓,这导致一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不适应大学的环境与氛围,不知道做些什么,以致逐渐迷失了自我。部分高职学生会因自我目标的迷失与自我价值难以实现而变得日益低落、消沉,选择通过社交网络排解孤独感和空虚感,从虚拟的社交网络中寻找心理慰藉。这部分学生因为长时间在社交网络中“打发”时间,进行自我麻痹,所以一旦感受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巨大反差,就会更加难以接受,出现难以消解的抑郁情绪。
5.对社会应激事件的错误认知易形成消极人生态度
社交网络拓宽了高职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他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社会应激事件,而社会应激事件如果得不到良好的解决,没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就容易让一些是非分辨能力不强的高职学生产生不满、消极和抵触等情绪,甚至会片面、极端地将应激事件归咎于社会环境。例如,对于网络中流传的关于某幼儿园的虐童案,有的高职学生会联想到相关部门,认为是其不作为或监管无力才导致这类事件的发生,降低对相关部门的信任度,甚至对今后所看到的社会应激事件,都会在主观上归结为监管不力,产生“以偏概全”的偏见。久而久之,学生很容易在各种各样的社会事件中产生负面情绪,而这种负面情绪难以消解,以致最终形成消极的观念与人生态度,这会严重影响到高职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及健康发展。
大学生常见的消极情绪主要有孤独感、空虚感、焦虑、抑郁等。相关调查显示,在社交网络的使用中,存在消极情绪的高职学生高达35.5%,其消极情绪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因此,在社交网络背景下,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来预防和消除高职学生的消极情绪,对提升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提升高职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际交往能够满足人对归属感和爱的需要,正常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他们适应社会、步入社会,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的重要保障。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提升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互动、互利、互助、互惠的交际过程。网络社交不能代替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教师要引导高职学生减少对线上“网络互动”的依赖,积极为学生打造可以进行线下交际的课堂、课外实践活动,提高线下“现实互动”的频率。引导学生进行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时,要让学生注意把握真挚真诚、认真聆听、相互尊重、积极主动的原则,教给学生交流沟通的技巧,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近距离、面对面的沟通方式,能够获得更好的沟通效果,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与人交往的快乐和成功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减少学生的孤独感、空虚感。
2.调整高职学生对事物的错误认知
调整认知是通过转变思维方式和思维角度等,对自身不正确的认知加以调整和转变。高职学生只有正确认识人际交往,调整自身对社交网络的错误认知和不当做法,才能消除其给自身带来的不良情绪。高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而且有时容易使一些思想尚不成熟、识别是非能力不强的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出现偏差。对此,高职院校和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认知调整技术,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消极情绪的产生并不是事物本身引起的,而是因为他们对事物没有客观全面的正确认知。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问答等方式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认知,并学会抓住自己可以改变和控制的部分,从而提高学生对自身情绪的控制能力。另一方面,要及时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对事物本身进行深入分析,澄清问题,教会学生透过表面挖掘事物的本质,掌握明辨是非、去伪存真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质疑能力和辨别能力。
3.提高学校与家庭对高职学生情绪的关注度
高职学生的消极情绪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在其无法清晰认识到自身消极情绪的严重性,且无力消解自己的消极情绪时,学校与家庭的帮助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基于这一现实,一方面,学校应定期开展相关公益讲座或心理疏导服务,及时疏导学生的负面情绪,减轻学生在學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学校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介开展心理健康宣教,还可以定期评估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学生的消极情绪,并对其展开针对性的辅导。同时,学校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和教学制度,从多方面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消解学生的消极情绪。另一方面,学生所处的家庭也要认识到学生消极情绪的危害,积极关注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健康状况,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家长既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与合作,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引导学生减少对网络的依赖,让学生积极参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4.完善网络监管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监控
为消除社交网络对高职学生不良情绪的影响,社会也要积极投入,形成强有力的社会支持。要进一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网络规范,构建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的全国网络辟谣联动机制,抵制不良网络语言和行为,抵制歪风邪气。要健全网络不文明现象投诉举报机制,动员高职学生积极参与监督,增强高职学生的法治意识,提升高职学生的法治素养。同时,还要强化网络平台的责任,加强网站规则建设,加强网络舆情监控,督促互联网平台履行健康、文明的社会道德责任,为高职学生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提升高职学生的网络文明意识和网络素养。
参考文献:
[1]邱慧燕.大学生人际交往和网络社交行为的关系:孤独感的中介作用[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05).
[2]杨邦林.社交网络使用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02).
[3]晏苹.浅析大学生网络情绪宣泄的原因与方式[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5).
[4]谢礼炮.社交网络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01).
[5]黄璐.社交网络中情绪信息对大学生情绪体验与冲动行为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6.
[6]王晨羽,徐骞,陈紫薇,林育芳.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对情绪、抑郁、自尊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02).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Network on the Emo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He Haiyan, Wan Donghua
(Yong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Hunan Province,Yongzhou 425000, China)
Abstract: Social network has two impacts on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one hand, it helps students expand their communication circle, establish g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mental health. On the other hand, it easily causes some students to neglect their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sulting in emotional problems. The improper use of social networks easily leads to the negative emotions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such as loneliness, emptines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The countermeasures to eliminate the impact of social networks on the negative emotions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clude: improving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real life, adjusting the wrong cogni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on things, increasing the attention of schools and families to the emotions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mproving the network supervision mechanism, and strengthening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Key words: social network;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motion; influence; countermea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