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路径探析

2022-10-17王鹏宇寇凯

科教导刊 2022年24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育人心理健康

王鹏宇,寇凯

(1.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 海南 海口 570228;2.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工商学院 海南 海口 57112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2017 年12 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将“心理育人”纳入高校思想政治育人工作体系,进一步在制度上突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探索“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路径对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整合心理资源,凝聚全员育人合力

构建全员心理育人,应从学校、家庭、学生三大主体入手,形成“学校―家庭―学生”三位一体育人合力。

1.1 构建学校的心理育人体系

充分调动从管理层到基层的全校教职工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人人均是学生心理健康“保卫者”的理念,打造队伍健全、技能专业、全员参与心理育人的工作体系,首先,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通过打造高质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丰富课堂育人效果,通过提供专业心理咨询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同时作为储备力量,还可随时为其他教职工提供专业知识培训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其次,打造以心理健康中心为核心、学院党委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等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一线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可以通过学业、人际等表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专业互补,协同育人;再次,建立由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个部分组成的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系统,通过对学生干部、班级心理委员、宿舍长的培训,加强对心理问题学生的识别和转介能力,以达到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及早治疗的目标。

1.2 强化家校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与家庭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肩负着责任,家校协同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大意义。许多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感兴趣也愿意参与到学校心理教育的管理中,但由于部分家长害怕会给老师的工作带来麻烦,害怕干预孩子的校园生活会导致孩子叛逆,自己在时间分配上也有困难,所以家校协同教育的想法很难付诸行动。

因此,学校要向家长有针对性地宣传和普及家校协作理念,建立良性的沟通关系。一方面可以打消家长对打扰老师的顾虑,明白只有及时向学校通报学生的心理动态,学校才能更准确地进行心理教育;另一方面,帮助家长树立其在大学生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观念,引导家长掌握帮助子女心理成长的方法。好的亲子关系是学生有力的外部支持,家长也可以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学校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中来,在志愿服务中建立对学校育人团队的信任,为学校提出更多建设性的意见、提供更多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资源,还可以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预防的知识,从心理健康的宣传员逐渐转变为心理安全的守护者。考虑到家长身处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学校方面可以通过电话、微信、走访等多种渠道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状况,对学生在校期间所需改善和帮助的方面给予督促和支持,强化家长的教育参与感和责任感。

1.3 建立朋辈心理互助体系

朋辈心理援助是指培训一批具有一定心理健康知识的学生,在专业心理教师的指导下,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朋辈心理互助体系可由心理中心组织朋辈干部、各学院学生会心理工作部、各班心理委员和各宿舍长组成,心理教师分别对各部门给予相应指导和培训,各部门共同配合完成心理育人工作,学生干部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其源于学生、了解学生,具有易亲近、榜样滤镜的优势,能够得到学生的信赖。培养具备一定心理健康知识的学生干部能够敏锐地发现同学的异常情绪,力所能及地提供倾听、陪伴等帮助,在情况严重、所遇问题突破自己能力范围时第一时间上报老师,激活学生主体心理育人的内生动力,实现“助人—自助—互助”。

2 遵循成长规律、打造全过程育人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大学生活始终,把握学生每一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诉求,重点关注特殊学生群体,把握重要时间节点,增强心理育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1 适应性教育

大一新生刚入校,经历环境变化、人际关系变化、学习方式变化等多重挑战,难以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学校应在开学初为新生做心理健康测评,及时筛查与关注心理异常学生,同时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为学生“适应不良”打好“预防针”,组织专业活动,让学长学姐为学弟学妹“传经送宝”,帮助新生快速了解所学专业和学校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文艺表演,给学生融入集体的契机,向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平台和主动交友消除孤独的环境,在活动中注入心理育人元素。

2.2 成长性教育

成长性教育包含人际关系、恋爱与性教育、情绪管理、生命教育等等,大学生常面对的人际关系主要包含四个方面:与宿舍同学的人际关系、与同伴的人际关系、与恋人的关系和师生间的人际关系,这其中,与朝夕相处的宿舍同学的人际关系影响程度占比最大,与恋人的人际关系影响程度最深,此类矛盾一般发生在大二、大三阶段居多,因此,应注重对大二、大三学生的成长性教育,不能放松对中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阶段性通过线上线下讲座、心理情景剧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沟通、学会相互理解、形成正确的交友方式和恋爱方式,同时这一阶段可充分发挥朋辈作用,在彼此互助中逐渐提升能力。

2.3 职业生涯教育

如果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没有方向感,那学业迷茫会贯穿大学四年始终,表现为大一新生不了解自己的专业发展,当初选专业时多是听爸妈、听亲戚或是选学校、被调剂,就算是第一志愿录取的也不见得会对这一专业有多深入的了解,所以,大一新生刚入学时产生的迷茫多是跟专业有关的学业迷茫。大三大四的学生出现迷茫多表现为马上进入社会,对于未来没有方向感和目标性,不知道是升学还是就业,不知道从事何种职业,多是跟未来发展方向相关的学业迷茫。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贯穿大学四年生活始终,不应仅局限于一门课程,应根据不同时期给予针对性的建议。首先,对于大一新生而言,大家也许连自己选的专业具体学什么、以后能做什么都不清楚,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极其重要且不能流于形式,要帮助学生认真思索自己的未来是想做什么,是想要考研还是就业,考研的学校和专业是什么?就业的方向是什么?思考的关键点围绕于兴趣点是初心,个人价值观是基础,个人性格是助力,个人能力是支撑四个方面;其次,大二时期是探索的阶段,通过对自己的深入剖析,去学习感兴趣的专业知识和去相关岗位实习实践,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目标是否在各方面符合实际;第三是大三大四的决定阶段,当目标明确且极为坚定时,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学生应根据目标向学长学姐和亲戚好友咨询经验,有针对性地补足自己的短板,给予自己鼓励和信心。研究表明,从短期看如果做一件事情没有成功也许会后悔,从长期看让人后悔的是没做的事情,所以,培养勇于做梦、不懈追梦、敢于圆梦的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迷茫感和空心病的产生。

2.4 针对性教育

大学生心理育人的全过程除了关注大学生各阶段的心理特征外,还应关注每位学生课上课下的日常生活,辅导员应掌握分管学生的详细情况,根据每名学生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给出相应的心理育人方案。首先,学校应重点关注特殊学生的群体动态,为已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建档(注意隐私保密和毕业后销档),指导分管辅导员定期跟进和谈心谈话,把握预防、干预、跟进等重要时间点;其次,心理帮扶应融入其他“五帮”之中,除了对家庭困难、学业困难、毕业困难等学生群体给出相应帮扶外,心理帮扶也必不可少,挖掘学生遇到困难背后的情绪和心理特征,引导其找到突破困境的内生力量;第三,把握重要时间节点,在春秋季开学时加强与学生的谈心谈话,防止学生在开学初因短暂的不适应引起情绪波动,除此之外,对突然经历如父母离世等重大变故的学生,受水灾、疫情影响的学生,恋爱受挫学生等等给予适时的关怀和帮助。

3 探索有效载体,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

通过探索与创新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理论+实践、线上+线下、课上+课下、显性+隐性全方位育人格局。

3.1 强调课程育人主渠道

运用好课堂教学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当前,心理健康课程已成为大多数高校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课程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心理问题并不是“洪水猛兽”,正视自己和他人的心理问题,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与人交往和沟通的技能、学会通过呼吸、记日记、积极心理学等多种方式来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懂得理解他人与理解自己;其次,创新理论课形式,通过小组讨论、运用新媒体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同时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沙盘、心理情景剧等团辅被广泛运用于实践课堂中,学生通过实践去解读自己、解读生活,为学生提供自我完善和沟通交流的平台,更有助于学生打开内心,理解他人、治愈自己。

3.2 丰富第二课堂育人载体

积极开拓第二课堂,高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学生群体特点和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首先,扎实做好心理育人常规活动,定期组织班级团辅活动,全覆盖开展心理健康班会,充分利用每年的心理健康宣传周和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活动,比如,在5.25 活动时开展心理情景剧比赛、心理知识竞赛、解忧信箱、心理漫画展等等。其次,丰富心理育人的形式,在其他社团活动中融入心理育人元素,例如开展拒绝emo 的辩论赛、演讲赛,推广励志手语操等,在润物细无声中培育学生乐观、坚强的品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增强校园文化的感染力。除此之外,高校与医院心理科点对点的合作以及定期邀请知名学者来校做访谈和讲座都是有效的心理育人方式。第二课堂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掌握与人交往和沟通的技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压抑自己情绪的学生,而是懂得沟通、交流和调节自己的学生。

3.3 探索网络育人新阵地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也成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新阵地,高校可以通过搭建心理育人网络平台,系统化地整合心理知识、提供情绪疏导渠道,一方面打造心理育人新窗口,利用网络的优势,通过“两微一端”等平台筛选和宣传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能够及时获取和吸收。另一方面开发心理育人线上资源,提供心理育人网上服务,探索云写信、云咨询等云课堂育人方式,新时代大学生更热衷于在网络上诉说心情和苦恼,提供合理的渠道不仅让学生的坏情绪有出口,同时还能得到专业意见,例如可提供网络信箱,让学生匿名写信分享苦恼,由心理老师本人或心理老师指导学生回信等方式帮助学生疏解情绪。做好多渠道育人,提升“云课堂”服务水平和质量。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育人心理健康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