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组合设计-响应面法建立荔止痛方提取工艺研究
2022-10-15钟远坚杨玉婷赵立春
钟远坚,杨玉婷,潘 可,王 刚,赵立春,
(1.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南宁 530200;2.广西壮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宁 530200)
本实验采用回流提取法,以“荔止痛方”中治疗睾丸炎功效成分原儿茶酸、柠檬苦素、车叶草苷及干膏收率为指标,选用单因素考察法、中心组合设计-效应面法结合信息熵权法对指标数据进行权重分析,并且对主要的影响因素:溶剂倍数、提取时间、浸泡时间以及提取次数进行优选,力图建立一个稳定、可靠、最优的“荔止痛方”生产提取工艺,在保证其功效的基础上为后续“荔止痛方”治疗睾丸炎研究提供依据[1-2]。
1 设备与材料
1.1 仪器
Waster2695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Waters公司); PX124ZH 型电子分析天平 [奥豪斯仪器(常州)有限公司];HC-1000Y型多功能粉碎机(浙江省永康市天祺盛世工贸有限公司);PL-S80T型康士杰超声波清洗机(东莞康士洁超声波科技有限公司);DZTW调温电热套(北京市永光医疗仪器有限公司)。
1.2 试药
原儿茶酸(批号:MUST-1710908,含有量99.32%)、柠檬苦素(批号:MUST-17030620,含有量99.39%)、车叶草苷(批号:AF9112301,含有量99.78%)(成都埃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乙腈为色谱纯(美国Fisher Chemical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市售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原儿茶酸、柠檬苦素以及车叶草苷含有量测定
2.1.1 对照品母液配制 精密称取原儿茶酸、柠檬苦素、车叶草苷对照品适量,分别置于10 mL棕色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定容,即得(三者质量浓度分别为1.040 mg·mL-1、1.050 mg·mL-1、1.10 mg·mL-1)。
2.1.2 供试液配制 称取“荔止痛方”全方药材,共45 g,置于烧瓶中,加水浸泡后,加热回流提取2次后,合并滤液后,用200目滤布过滤,离心10 000 rpm,3 min;过0.22 μm微孔滤膜,取续滤液,即得。
2.1.3 色谱条件 Agilent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体积流量1.0 mL·min-1;进样量:10 μL;检测波长:260 nm(0~25 min)、239 nm(26~70 min)、203 nm(71~120 min);柱温:30 ℃。色谱方法见表1,色谱图见图1。
表1 HPLC色谱方法
图1 各成分HPLC色谱图
2.1.4 线性关系考察[3-7]精密吸取原儿茶酸、柠檬苦素、车叶草苷对照品母液,分别逐步稀释于5个5 mL棕色量瓶中,加入甲醇定容,摇匀,用0.22 μm微孔滤膜过滤,在“2.1.1”项条件下进样10 μL测定。浓度为横坐标(X),峰面积为纵坐标(Y) 进行回归,得回归方程分别为原儿茶酸:Y= 29 836X+522.1(r2= 0.999 8),线性范围0.52~2.60 μg;柠檬苦素:Y=4 534.1X-5 807.9(r2= 0.999 4),线性范围21.00 ~ 105.00 μg;车叶草苷:Y= 7 862.5X+3 075.6(r2= 0.999 5),线性范围3.14~15.70 μg。
2.1.5 精密度试验[3-7]取同一对照品溶液,在“2.1.1”项下进样测定6次,每次10 μL,测得原儿茶酸、柠檬苦素、车叶草苷峰面积RSD分别为0.60%、0.60%、0.70%,说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2.1.6 稳定性试验[3-7]配制供试液1份,于0 h、2 h、4 h、6 h、8 h、10 h、12 h、14 h、16 h 在“2.1.1”项进样测定,测得原儿茶酸、柠檬苦素、车叶草苷峰面积RSD分别为0.74%、1.16%、0.89%,表明溶液在16 h内稳定性良好。
2.1.7 重复性试验[3-7]按照“2.1.3”方法,同法配制6份供试液,在“2.1.1”项下进样测定,测得原儿茶酸、柠檬苦素和车叶草苷峰面积RSD分别为1.26%、1.91%,1.85%,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较好。
2.1.8 加样回收率试验[3-7]配制成分含量已知的供试液9份,精密加入样品含量一半的80%、100%、120%对照品母液,在“2.1.1”项下进样测定,计算回收率。测得原儿茶酸含量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98%,RSD为2.02%;柠檬苦素含量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44%,RSD为2.23%;车叶草苷含量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27%,RSD为2.37%。
2.2 干膏收率测定
取一定量药液,置于已恒重的称量瓶(M1)中,105 ℃烘箱中再次恒重,记录重量(M2),前后重量之差÷药材总量(M)×100%,即得。
2.3 单因素试验
2.3.1 溶剂倍数的考察 固定提取时间为90 min,浸泡时间为45 min,提取2次,改变溶剂倍数,观察其对原儿茶酸、柠檬苦素、车叶草苷以及干膏收率的综合评分的影响。结果见图2。
图2 溶剂倍数与指标综合评分的关系
由图2可知,在溶剂倍数为9~15倍的范围内,综合评分随着溶剂倍数的增加而提高,在15倍数时最高,为2.93;在这个范围内,综合评分直线上升,说明溶剂倍数对于提取工艺影响较大。15~21倍的范围内,综合评分总体持平,但不明显。三个试验误差线相互重叠,原因可能是用大约15倍左右水提取2次,已经基本完成了对于药效成分的全部提取,因此即使随着溶剂倍数不断提高,在药效成分已经最大限度被提取的情况下,指标成分变化不大,故出现基本持平。即判断在12~18倍数之间,可能出现最高药效成分含量的拐点,提供了响应面可选的水平范围。
2.3.2 提取时间的考察 固定浸泡时间为45 min,溶剂倍数为15倍,提取2次,改变提取时间,观察其对原儿茶酸、柠檬苦素、车叶草苷以及干膏收率的综合评分的影响。结果见图3。
图3 提取时间与指标综合评分的关系
由图3可知,在30~150 min范围内,指标综合评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在30~90 min时间段与在90~150 min时间段相比,上升趋势较快。推测可能原因为,在前90 min提取时间内,药效成分已经大部分被提取出来,上升较快;因此90~150 min范围内,只是小部分的药效成分被缓慢提取,上升减缓。总体指标综合评分仍然在不断上升,说明药效成分还未提取完全;曲线上升趋势减缓,说明可能已经出现了药效成分提取效率最高的时间90~150 min范围内,虽然指标综合评分不断上升,但提取效率相对前90 min较低。即判断在60~120 min之间,可能出现了指标成分提取效率高低的拐点,提供了响应面可选的水平范围。
2.3.3 浸泡时间的考察 固定提取时间为90 min,溶剂倍数为15倍,提取2次,改变浸泡时间,观察其对原儿茶酸、柠檬苦素、车叶草苷以及干膏收率的综合评分的影响。结果见图4。
图4 浸泡时间与指标综合评分的关系
如图4可知,在15~30 min范围时,指标综合评分随着浸泡时间而增长;在30~75 min范围内,随着浸泡时间不断增加,指标综合评分并未出现明显继续上升趋势。推测可能原因为,在45 min前,已经完成将药材浸透的目的,故在45 min后浸泡时间继续增加,对指标综合评分影响不大。即判断在15~45 min之间,可能出现拐点,提供了响应面可选的水平范围。
2.3.4 提取次数的考察 固定提取时间为90 min,浸泡时间为45 min,溶剂倍数为15倍,改变提取次数,观察其对原儿茶酸、柠檬苦素、车叶草苷以及干膏收率的综合评分的影响。结果见图5。
图5 提取次数与指标综合评分的关系
由图5可知,提取次数为1~3时,随着提取次数增加,指标综合评分持续上升。第3次、第4次相比,提取指标综合评分不再继续上升。推测可能原因为在经过3次提取之后,药效成分已基本提取完全,继续增加提取次数,已经没有更多的药效成分提出。因此,确定提取次数为3次。
2.4 中心组和设计-响应面法(CCD)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发现A(溶剂倍数)、B(提取时间)、C (浸泡时间)三个因素对提取工艺的影响较大,故选择这三个因素进一步进行中心组合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基于单因素试验结果,因素范围分别为A(12~21倍)、B(60~120 min)、C(15~75 min),进行3因素5水平中心组合试验设计。每个试验分别计算4个指标的归一值“OD”,以其综合评分作为该试验的总评“OD”,总评OD=各指标归一值×权重系数之和。因素水平见表2,结果见表3。
表2 因素水平
表3 试验设计及结果
2.5 信息熵权法[8-9]
对于某项指标而言,可以用熵值来判断某个指标的离散程度,其信息熵值越小,指标的离散程度越大,说明该指标越重要;反之,该指标越不重要。计算得出原儿茶酸、柠檬苦素、车叶草苷、干膏收率的权重系数依次为0.238 0,0.254 2,0.255 8,0.252 0。
2.6 模型拟合及显著性分析
应用 Design-Expert 8.0.6软件对表3数据进行多元回归拟合,得回归方程Y= 0.84+0.033A+0.12B+0.039C+0.067AB+0.055AC+0.027BC-0.12A2-0.11B2-0.19(r= 0.985 3),表明模型拟合度良好,误差较小,方差分析见表4。由表4可知,整体模型(P<0.000 1),有显著性差异;失拟项(P>0.05),失拟不显著,说明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和可信度均较好。因素A (溶剂倍量)影响显著(P<0.05),B(提取时间) 极显著(P<0.000 1),C (浸泡时间)极显著(P<0.01),影响程度依次为B>C>A。交互项AB、AC影响显著 (P<0.05);BC不显著 (P>0.05);二次项A2、B2、C2极显著。
2.7 模型预测与修正
见图6。由此可知,预测最优工艺为:溶剂倍量为18.16,提取时间为110.56 min,浸泡时间为51.23 min,提取3次,总评OD值为0.894。考虑实际生产成本等因素,最终将其修正为18倍量水,浸泡51 min,提取110 min,提取3次。
图6 各因素响应面图
2.8 验证试验
称取“荔止痛方”全方药材,共45 g,按“2.7”项下最优工艺进行3批验证试验。优选工艺结果显示,在修正后提取工艺下,功效成分以及干膏收率的综合评分均较高,并且相近,提示修正后的提取工艺是适宜、稳定、可靠的。结果见表4。
表4 验证试验结果(n= 3)
3 讨论
原儿茶酸、柠檬苦素以及车叶草苷均有紫外吸收,但其最大紫外吸收波长不同,结合实验需要,实验采用多波长同时扫描测定,保证三种指标成分在各自最大紫外吸收波长条件下,出现在同一色谱图上。信息熵权法常用于多指标成分的综合评价,其从数据分布上分析客观反应了指标的权重大小,本研究采用该方法较为客观的反应了原儿茶酸、柠檬苦素、车叶草苷以及干膏收率的权重系数的大小[10-11]。
对于中药活性成分提取来说,溶剂倍数、提取时间、浸泡时间、提取次数、中药材前处理、提取温度等共同影响着药效成分的提取。对于中药材的前处理,在实验设计之初,考虑将荔枝核粉碎后提取,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发现,将荔枝核粉碎后提取,容易出现糊化现象,并分析推测可能由于荔枝核淀粉、多糖等大分子物质导致,故未将荔枝核粉碎后提取。加上本方分别包含种子类和草本中药材,已有报道两类中药材所需浸泡时间相差较大,因此将浸泡时间优先设置为重要考察因素。在预实验,本研究对于常规提取工艺中的重要因素提取温度也进行了考察,最高温度设置为100 ℃,曲线呈直线上升趋势。结合生产成本等考虑,就将温度定为100℃。
单因素考察试验后发现,药材的活性成分含量有限,在一定范围内,药效成分能被快速、大量的提取出来;而超过这个范围后,提取效率急剧下降。溶剂倍数、提取时间、浸泡时间对指标综合评分影响较大;提取3次之后,对于指标综合评分几乎无影响。单因素考察限定于单个因素对于整个提取工艺的影响,很难再进一步同时对几个因素的整体作用进行分析。因此,单因素考察之后,采用中心组合设计-响应面法(CCD)进一步研究各个因素之间的协同或者拮抗关系。CCD结果可知,回归方程拟合程度、可信度较好,提取工艺最优的预测条件为:溶剂倍数为18倍、提取时间为110 min、浸泡时间为51 min,提取3次。3批次验证实验结果证明,该工艺是适宜、稳定、可靠的。
通过建立稳定、可靠、最优的“荔止痛方”提取工艺为后续进一步开展药效试验研究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