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心理护理在学龄前儿童斜视矫正围术期的应用效果
2022-10-14谢天娇张秀丽
谢天娇,张秀丽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陕西 西安 710065)
斜视(strabismus)是眼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其高发人群为学龄前儿童。近年来,斜视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长,斜视会对儿童的眼部的发育造成极大危害。临床常采用斜视矫正术进行治疗,效果确切,但是由于学龄前儿童的年龄较小,遵医行为较差,且在进行治疗过程中,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较高,加之术后剧烈疼痛等因素,导致患儿会出现严重的应激反应,进而引发一系列负面情绪,在这种不良情绪的作用下,会降低矫正效果,因此需要对患儿实施良好的护理干预措施。心理护理干预是近年来临床较为重点的护理方式,通过相关心理干预方案,可提升患儿家长的重视程度。基于此,本研究结合2020年7月6日-2022年1月1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斜视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学龄前儿童斜视矫正围术期个性化心理护理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7月6日-2022年1月1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斜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儿的临床资料完整,能配合完成本次调查研究和随访;②视力通过眼球运动、斜视角等检查后确诊为斜视。排除标准:①心肺功能严重不全;②精神障碍、不可自主沟通者;③后期失访者;④依从性较差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3~7岁,平均年龄(4.18±0.28)岁。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3~6岁,平均年龄(4.54±0.17)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在实施手术前,组织患儿及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活动,对患儿及家长进行药物、饮食等多方面的宣教;手术过程中,及时询问患儿的眼部情况;手术完成后,需要对各项指标进行观察,对于并发症等进行重点分析,一旦出现异常需要及时处理。观察组则采用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①手术前,采用调查问卷评估患儿的情况,分析患儿的基础资料、性格、爱好等信息,与患儿沟通过程中,采用温柔的语气;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心理评价,制定针对性的心理方案;②对内向的患儿,应主动与其进行沟通,并对其鼓励,达到配合治疗的目的;对于外向型的患儿可以通过鼓励、激励的方式让患儿重视护理人员宣教内容,同时为其提供玩具,让家长陪同一起进入手术室;而针对于较为敏感的患儿,需要和其进行耐心的沟通,并向家属讲解该疾病的相关知识,重点讲解手术的流程以及手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时刻观察患儿的行为以及心理变化,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③患儿进入手术室后,需采用安定药物来缓解其紧张感,并利用鼓励性的语言予以患儿肯定,让其可以配合临床医师完成麻醉处理;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也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一旦出现异常,需要及时告知医师,予以相应措施;④手术完成后,护理人员在与患儿沟通的过程中要采用温柔的语气,主动和患儿拉近关系,取得患儿的信任,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利用语言积极引导患儿将注意力集中在游戏中,减轻术后疼痛感带来的负面情绪;另需要告知患儿家长,要对患儿有足够的耐心。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心理状态、临床配合度以及护理质量。①护理满意度:利用我院自拟满意度调查量表进行评估,满分为100分,分值在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80~90分则为满意,低于80分则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②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采用焦虑、抑郁量表进行分析,由家长对问卷进行填写,每项分值为50分,分数越高,焦虑抑郁越严重;③护理质量以及临床配合度:采用我院自拟调查表由家长进行填写,共10个项目,分别为操作方式、交流方式等,共计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护理质量以及临床配合度越高。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质量以及临床配合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质量以及临床配合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质量及临床配合度比较(,分)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度98.00%,其中非常满意24例,基本满意25例,不满意为1例;对照组满意率为82.00%,其中非常满意20例,基本满意21例,不满意9例。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0.05)。
2.3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 两组干预后焦虑及抑郁分值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分)
3 讨论
临床对于斜视的治疗方式主要为斜视矫正术,但是由于学龄前患儿年龄较小,因此会出现一系列不配合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治疗效果。另外,由于家长缺乏对该疾病知识的理解,因此未认识到相关治疗的重要性,也会直接影响患儿的治疗效果。
个性化心理护理是近年来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与心理学相结合,并将童真、童趣贯穿至整个的治疗过程中,提升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并促进治疗的顺利实施。通过卡通、动漫以及相关手绘和动画片等为患儿和家长介绍该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治疗的具体流程,减轻患儿对工作人员的陌生感,增加其的信任感,减轻其抵触情绪。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护理质量评分以及配合度高于对照组(<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82.00%(<0.05);干预后观察组焦虑和抑郁分值低于对照组(<0.05),说明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患儿的不良情绪,同时提高临床配合度。分析原因为,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过程中,一切以患儿为中心,并尊重患儿的合理需求,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工作人员在不断提升自身护理水平的同时,也会提升患儿的护理质量,同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患儿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沟通技巧,将其应用在各个环节,也会提高患儿的依从性,进而提升患儿在整个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同时,实施斜视矫正术后,疼痛感会降低患儿的配合力度,也会延长患儿的恢复时间,而在术后加大对患儿的心理护理干预,利用做游戏等方式分散其注意力,可减轻患儿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以及疼痛感,使其会更加配合工作人员完成相关干预,也可以拉近患儿和医护人员的距离,提升临床配合度,因此治疗过程会十分顺利,也会最大程度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学龄前儿童斜视的矫正过程中,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的使用价值较高,不仅提升其配合度,同时也能提高家长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在确保手术顺利完成的前提下,加快患儿的恢复速度,切实保证患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