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浒传》为例谈深度阅读指导策略
2022-10-13徐贵堂
徐贵堂
摘要 浅层次的阅读不利于学生汲取名著中的营养,深度阅读应着力于学生的阅读兴趣,从人物、语言、情节、主题等方面,在真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语用技巧、提升分辨能力、力促思维深入。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深度阅读 名著阅读 《水浒传》
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名著,通过分析、比较、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得出自己的结论。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努力将名著中蕴含的知识转变为学生的素养。放眼我们的日常名著教学,放羊式的浅阅读,背要点刷试题式的假阅读,看动画、视频、电影式的泛阅读比比皆是。如何落实课标关于名著阅读的具体要求呢?笔者以为,可以通过追寻故事的层递性,剖析人物的多样性,品味语言的独特陛,识别情节的唯一性,探究主题的矛盾性来实现名著的深度阅读。下面笔者以《水浒传》为例,从五个方面试谈章回体小说的阅读指导策略。
一、追寻故事的层递性,激起阅读兴趣
温儒敏教授曾说:“我们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是名著阅读的基础。”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内容丰富、技法精湛、意蕴深厚,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但是由于时代久远、社会背景不同,现在的学生对古代章回体小说仍然有较大的心理距离。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笔者以为,阅读前,师生可以共同追根溯源,借助网络和相关资料创设情境分解任务,探寻小说的源头,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
两宋时期,物质生活相对宽裕,商品经济逐步发展,人们在解决了温饱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精神享受,一大批说书人应运而生,他们游走于勾栏瓦舍,在原有民间故事雏形的基础上,经过添油加醋、设置悬念等,创作了大量的说书底本。北宋民间说书底本《大宋宣和遗事》就是《水浒传》创作的源头。民间说书,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自由性,说书不同于纸质图书,说书人会在说书的过程中加入自身的说唱和表演,由于说书人自身认知的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学养的高下,说书的过程中会加入一些自己编的故事,以此来取悦听书人。对于说书人来说,只要有听众,他就会一直不停地说下去,其经典台词是“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这样,每一章、每一回就可以视作一个单独的故事,把这些章和回连起来就成了一个完整的大故事。经过历代民间说书人的增改删补、精心打磨,无论是单独的章回,还是整部小说都漸趋完善,我们今天看到的《水浒传》就是在无数说书人的基础上,经过施耐庵的艺术加工而形成的。
二、剖析人物的多样性,提升分辨能力
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曾说:“水浒所叙一百八人,性情、气质各不相同。”纵观《水浒传》所叙写的一百零八位英雄,我们可能找不到一个完全意义的好人,也找不到一个十足的坏人。人物的性格因不同的年龄、阅历和身份背景而大相径庭,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下的表现也会前后不一。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以“探究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为主题,通过前后勾连、横向对比,剖析人物性格的多样性,提升学生的分辨能力。
例如,及时雨宋江,他本是郓城地方小吏,江湖上因他慷慨助人、乐善好施称作“及时雨”“呼保义”,当他偶遇无钱安葬家人的阎婆惜时,慷慨解囊,宋江的这种行为无论是在当时社会还是在今天,都具有正义感,是值得推崇的。但是当老妇人以女相许时,宋江为什么要答应呢?这值得我们深入思考。首先,作为天香楼“头牌”的阎婆惜如花似玉,且精通琴棋书画,还能写文章,宋江很有可能被他的外表和气质所吸引;其次,阎婆惜只是宋江的外宅,地位连小妾都不如,自己不要负太多责任;再次,官场上的宋江也有自己的“小九九”:倘若天天和她在一起,人家会议论他贪图女色、施恩图报,坏了自己的名声,如果隔三差五地小住几日,那就既保住了名声,又满足了自己的贪欲。当宋江得知阎婆惜和自己的同事张文远情投意合时,想彻底断绝了和阎婆惜的往来,但是又藕断丝连:“勉强一住,半夜就走。”正是由于宋江的无原则,最终改变了他的命运:当阎婆惜发现一个写有梁山晁盖等人感谢宋江的招文袋时,以此向宋江提出三个条件进行要挟。细细分析,阎婆惜提出的三个条件对宋江来说算不了什么。但是宋江为了自己的名声和官位杀死了阎婆惜,阎婆惜是可恶的,但是不至于死。再如李逵,这个自始至终一直跟随宋江的铁杆粉丝,宋江在临死前,怕他聚众造反,坏了梁山名义,竟一杯毒酒结束了他的性命。阎婆惜和李逵的死都与宋江有直接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残酷狠毒的宋江。
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几乎每一位英雄好汉都是复杂的、多元的,他们身上有正义、善良、侠义、慷慨,亦有邪恶、私欲、贪念、残忍,小说打破了以往单一性格、单线结构的模式,呈现了人性的多重性,为读者品读人物打开了一扇窗户。
三、品味语言的独特性,习得语用技巧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课程。因此名著阅读必须关注语言的学习。《水浒传》是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成书的,语言很有特色。
一是语言口语化。说书人要充分考虑听众的感受,语言必须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特别是人物的对话部分通俗易懂。如,“兄长”“嫂嫂”“恩人”“休说”“那厮”……这些词汇在今天仍然被我们广泛运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书中不少地方用直白的口语尽显人物的个性。例如,李忠从口袋里摸出二两银子,鲁达瞟了一眼说:“真是个不爽快的!”随即拿出十五两银子递与金老父女,说道:“这个留作盘缠,明早俺来,看哪个敢留。”鲁达的语言近乎等同于今天的口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达仗义、正直、豪爽的个陛。
二是语言形象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细读一个个引人人胜的情节,品味小说语言的生动形象性。武松打虎是小说中的经典情节,作者花了不少笔墨进行铺垫,店家劝告,乡民告示,官府榜文都在暗示,景阳冈可能真的有老虎出没。“我若回去,必遭人耻笑非好汉,且上去看。”一个自尊自负的武松形象出现在读者的脑海中。当老虎真正袭来时,“啊呀一声”“翻将下来”“拿出哨棒”“闪在青石边”,面对老虎的武松身手敏捷,作者描写生动细腻;“扑”“剪”“掀”凸显老虎的来势凶猛。武松和老虎的动作都写得极其传神,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是语言个性化。林冲是施耐庵浓墨重彩塑造的人物形象之一。金圣叹称其是“上上人物”。面对妻子被人调戏,林冲威风地冲过去按住那人喝道:“调戏良人妻子,吃我一拳。”当发现那人正是高俅义子高衙内时,“手自软了”。当林冲看到鲁智深带着十多个泼皮来教训高衙内时,便撑着说:“高衙内不认得贱内,本想教训于他,权且饶他。”鲁智深愤愤不平地骂:“你怕是惧怕高俅吧,洒家怕个鸟!”至此,我们可以通过林冲的个性化语言窥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四、识别情节的唯一性,精准融通阅读
《水浒传》篇幅长,人物多,但是书中的绝大多数故事都有相对完整的情节。例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冲雪夜上梁山,武松醉打蒋门神等等。这些故事都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和其他故事链接起来,引出一个新的故事。在正统文化中,造反是不为人们接受的,但是在奸臣当道、统治黑暗的封建社会,施耐庵让一个个英雄好汉带着自己的故事上梁山,却为老百姓津津乐道。细细品味,这些看似相同的故事,其情节却具有唯一陛。
例如,同为梁山首领,宋江和卢俊义上梁上的原因却不相同。宋江原本郓城押司,因杀了阎婆惜,被官府发配沧州,后来又在浔阳楼题反诗,最终被判死罪。梁上好汉从刑场上把宋江救上梁山,可以说,宋江是被官府逼上梁山的。卢俊义原本地方员外、富商,吴用假扮算命先生让卢俊义出去消灾,又乘机题了藏头诗,妻子贾氏和管家李固私通,后来李固买通奸人陷害卢俊义等一连串故事发生后,卢俊义被迫上梁山。可以说,卢俊义就是被吴用等人骗上梁山的。
再如,同为打虎,武松打虎更为出名。因为武松是在喝醉了酒的情况下,赤手空拳打死了一只老虎,属于为民除害;而李逵是因为自己的母亲被老虎吃了,为报私仇,拿着长刀杀死了一窝老虎。虽然同为打虎,相比之下,武松打虎更能赢得民心。况且,在荒山野岭,在老虎经常出没的地方,李逵独自丢下双目失明的母亲去取水的做法本身也欠妥,而且宋江曾经嘱咐过李逵:“要走大路,小路有盗贼,而且常遇大虫。”可是李逵偏偏听不进去。
《水浒传》中,貌似相同,其实大相径庭的情节还有很多。例如,梁山三位首领的施政风格是不一样的;三打祝家庄中,三次打的过程是不一样的;三位女将的家境、性格、兵器、上梁上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寻找这些不同点,这样不仅可以精准地把握故事情节,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能力。
五、探究主题的矛盾性,力促思维进阶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说:“读书离不开思考,只读书不思考将食古不化,读名著,学习语言文字、感受人物形象应该放在第一位,对于主旨,往往不是一读便知的,也不是单一的。这也是经典常读常新的原因。”也就是说,经典作品的主题可以是多样的、多元的甚至是矛盾的。
小说讲述的是一百零八位好汉的故事。小说中写道,好汉们原本都是天上的星宿,只是因为人间奸臣当道,民不聊生,所以下凡,替天行道,主持正义。但是自从汉武帝将儒学确立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以来,儒学已经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和文化,儒家的“君君臣臣”“三綱五常”等观点已经深深扎根在老百姓心中。但是,《水浒传》开篇则鼓励人造反,施耐庵认为,因为“君不君”,所以“臣没必要臣”,通俗一点说,老百姓连吃饭、穿衣都成了问题,他们当然要造反啊!因此,把小说的主题确定为“官逼民反”是有一定依据的。在封建统治者眼中,《水浒传》鼓吹造反,无疑属于禁书之列。那么,这部书为何得到普通老百姓的青睐呢?为何会有如此庞大的市场呢?这是因为北宋年间,朝廷腐败、统治黑暗、法律不彰,广大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坏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正义得不到彰显,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无法满足。所以,老百姓梦想着有这样一群好汉,给恶者以惩罚,给贫者以援助,为弱者出头,为朋友两肋插刀,希望他们能够真正替天行道。即使好汉们是土匪,即使好汉们的行为触犯法律,但是他们依然是英雄,梁山泊的那面杏黄旗,依然在向统治者和民众宣布,这就是天理。
既然如此,那么梁山好汉们最终为什么要接受招安呢?那是因为施耐庵本人是深受儒学熏陶的读书人。元末明初,施耐庵做过张士诚的军师,后来屡谏不从,愤然辞官,施耐庵的思想深处是想遇到明君以施展自己的才华的。所以,作者在小说中让宋江在“正统思想”和“落草悖逆”之间苦苦挣扎。宋江内心一直敬畏上天,拥护皇帝,“替天行道”可以解释为:我们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我们要替皇帝铲除奸邪嬖幸之臣,施行王道,他有着治国安邦的理想,灵魂深处认为,梁山好汉们要顺从天意、效命皇帝、回归正统,要服从管理,不能逾轨。或许,这正是作者安排宋江接受朝廷招安的原因。小说主旨的矛盾之处亦是作者的纠结所在:既不满现实、鼓励造反、期盼正义,又向现实妥协、接受招安、循规蹈矩。
推进名著深度阅读,教师首先要真正阅读名著,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找准支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带领学生去剖析人物的多样性,品味语言的独特性,识别情节的唯一陛,探究主题的矛盾性。在不断的追问和思辨中步步深入,收获名著丰富的精神营养。
[作者通联:武汉市新洲区凤凰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