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高度化:教育戏剧在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中的实践

2022-10-13宋欣奕

中国音乐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戏剧素养音乐

宋欣奕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教育戏剧

教育戏剧是指将戏剧的表现形式与相关元素运用于与教学相关的社会文化活动中,以协助学习者达成特定学习目标的一类方法。教育戏剧的兴起要归功于美国儿童戏剧教育先驱温妮弗瑞德·沃尔德(Winifred Ward),她于20 世纪20 年代提出的“创造性戏剧”(creative dramatics)概念,打破了原有的知识、课堂和教师三中心的模式,让儿童在“做戏剧”中得到发展。①可见,这一概念与戏剧息息相关。广义的教育戏剧属于应用戏剧的一个种类,指通过想象与扮演方式有意识地再现并传递“善”的人类经验的社会活动。②狭义的教育戏剧则从戏剧的形式出发,考虑到戏剧是由文学、音乐、绘画、舞蹈等构成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有学者将教育戏剧定义为儿童运用想象力,通过动作、手势、体态、角色扮演、临时创造等活动,对经验进行捕捉并生成创意性表达的一种方式。还有学者结合多位学者的定义,将教育戏剧概括为一种运用戏剧表演形式或剧场技巧,来传递教育功能的一种应用媒介。至于教育戏剧方法,可以是即兴表演、说故事、定格画面、暖身、戏剧性游戏、声音轨迹、扮演呈现等方式。③学习者无论是作为演员还是观众,都能在体验各类戏剧表演形式、感悟剧中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起伏中,理解生活、体悟人生和发展个性。

(二)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

大单元教学是小学阶段音乐课程培育审美素养的不二路径。当下,音乐学科的教学正在朝着审美素养本位努力。④大单元教学概念的提出,旨在让学生通过单元学习,形成一个个素养块或素养链,最终指向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的“大”不是指知识点和技能的大范围,而是指大的观念、项目与问题等。它有别于传统单元教学,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以大情境为知识的外部联结纽带,突显教学真实性;第二,以大概念为学习的内部逻辑锚点,形成教学的系统性;第三,以大任务为学习进程与评价的驱动力,体现教学的生成性。

将教育戏剧融于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教育戏剧的具身性、广泛性、情境性和创造性优势,让大单元教学实现其应有价值。首先,教育戏剧讲求具身性,鼓励学生在多元的体验过程中,实现审美体验价值。其次,教育戏剧的广泛性促成音乐学习评价方式的开放性。同时,教育戏剧的情境性可以营造开放的音乐教学背景,促使学生在小组间通过角色深度体验,形成生动的社会交往。最后,教育戏剧的创造性让学生在认知与情感、扮演与表现的融合之中,唤起潜能,建构出新的自我。

二、教育戏剧应用于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的意义

(一)把握音乐学习的基本规律

音乐是一种整体性的艺术形态,由多种元素构成,有其自身基本规律。音乐学习的基本规律体现在循序渐进、螺旋递进等形态中。传统音乐教学大多按照单元顺序进行,但由于每个单元的知识点零碎,较难达成培育学生综合素养的效果。而在音乐大单元教学任务的驱动下,教师可以通过提取音乐学科中的大概念,用相同元素串联起教学内容,以及单元内零散的几个知识点或是几个课时,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内涵丰富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学习实践或学习故事,即所谓的“素养链”或“素养块”⑤,让音乐素养的获得看得见、摸得着、可留下、带得走,螺旋递进、积少成多、铢积寸累、与日俱增⑥。

大单元教学聚焦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让学生通过具身化的体验,从自己的经验出发理解音乐内涵,最终生成音乐审美能力,达到提升音乐综合素养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创设情境。学习情境是一个具有完整性的系统。⑦教育戏剧最主要的目标在于参与者的体验感,以及在实践中系统地增进知识与技能,进而获得美感体验。教育戏剧的活动过程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以主动探究的方式掌握知识与技能。教师在教学中营造出的戏剧情境,可以增加学生在角色扮演、合作表演等环节中的可信度,适时联系生活经验,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成长,最终达到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改进音乐学习的评价方式

音乐学习在培养人的整体性发展方面有着巨大的潜能。在传统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较为关注教学内容的完成,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参与情况疏于关照,导致课堂教学变成自己的“独角戏”。再加上理念的固化和提问方式的程式化,造成了课堂评价内容和方法的单一。虽然近几年随着音乐学科的改革,国家提倡以发展学生音乐综合素养为目标,但是大多数教师还是以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会唱歌曲的量化值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单纯采用终结性评价来判断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以发展学生音乐综合素养为目标的教学,不仅要对学生技能掌握的情况进行评价,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表现,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此外,评价的类型也应多样化。

教育戏剧活动进行中的评价方式遵循发展性的原则。在教育戏剧活动开始时,教师是策划者的身份,可以对学生进行诊断性的评价。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是参与者的身份,可以去鼓励学生记录下那些内在的、不易被测量的内容,且不做权威性的点评,促进学生对音乐要素领会的外显化。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实效性评价。教学结束后,还可以对学生完整的戏剧表演进行总结性评价。总之,教育戏剧的运用可以让音乐学习的评价内容更具整体性、全面性和过程性。

(三)对标音乐学科的审美素养

审美素养是指主体对美的事物的感知、理解、趣味、取向、体验、评价、表现和创造的基本过程、品质与能力,以及促进全面素质、专业素质发展功能的总和。⑧当前,音乐教学追求审美本位。与传统音乐教学相比,教育戏剧在教学中的运用旨趣不同于传统行为动词引导的事实性知识与技能目标,而是希望在培养学生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发参与者的审美感知力,以欣赏艺术的眼光和态度对待音乐课程内容,获得丰富的心理体验。教育戏剧的运用聚焦学生音乐发展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即在教师的精准教学中,使学生将自己与其他同伴所扮演的角色作为审美对象,围绕某一特定戏剧情境所关联的核心机理进行内容的解构和学习的建构,把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投射至表演之中,以达成强烈的、具有个人特质的审美体验。最后生成的艺术审美能力,体现为能够在新的情境中进行关联、迁移,能够加以创造性地解决审美难题,并在遇到相似情境时能够回忆并联想起当下建构的持久性理解。也就是说,学生的审美不会变得“麻木”与“庸俗”。这正是音乐教学最应该抓住和培养的审美能力。

三、教育戏剧在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中的实践

在思考教育戏剧如何辅助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时,笔者依托教材单元的现有编排思路,首先明确了单元教学大概念及评价方式,其次立足现有学习内容开展内容整合,并最终进行教学实施。本文以“人音版”小学低学段教材中的乐曲为例,对教育戏剧如何融于大单元教学进行分析。

(一)大单元教学的学情分析

本研究的案例对象为小学二年级学生。该学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注意力时间较短,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善于利用学生的灵巧肢体和自然嗓音。比如,可以运用教育戏剧这一综合艺术,将歌曲、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结合起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并穿插使用戏剧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育戏剧活动中为他们搭建与同学进行音乐交流、合作的平台,提高音乐表现、音乐创作的技能。二年级学生由于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主要采用在玩中体验、在玩中创造的方式。因此,笔者决定通过教师入戏、竞技场、全组演戏等多种教育戏剧范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整个大单元教学的进行。

(二)大单元教学目标与评价分析

对于目标的确定,除学情外,课程标准是第一考虑要素。《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明确规定,二年级的学生应能判断与描述音乐的高低、快慢、强弱、长短等变化,以及简单乐器的变化;能根据音乐特点进行动作编创或即兴表演等。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二年级下册中的第六单元可以为这一教学提供落脚点。于是,笔者以“音乐要素可以精准描绘形象”单元教学大概念作为本单元的上位教学目标,并从中挖掘课时大概念和适恰的评价任务与之相匹配。笔者认为,要达成这一大单元教学目标,应从音乐学习的概念进阶角度,依次达成“音乐韵律可以传递动物形象”、“不同动物形象和情绪是通过速度、力度和乐器的变化体现出来的”和“通过音乐要素整合可以表现不同动物形象”的课时大概念目标。与此同时,对于相应的目标,笔者也设置了相应的评价方式(见表1)。不难发现,课时1 中的观察、活动记录是诊断性评价,以对学生在一年级所学的乐曲韵律相关知识与技能及情感状态进行摸底,为接下来课时的教学做准备。观察、活动记录、提问等作为过程性评价,旨在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最终的声乐演唱、音乐表演、即兴编创等任务既是表现性任务,也是总结性任务,旨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系统、完整的评价。

表1 大单元教学活动设计表

(三)教育戏剧融入大单元教学实践

基于上述大单元教学目标,笔者整合了一年级上册《袋鼠》、一年级下册《大象》、二年级上册《公鸡母鸡》、二年级下册《狮王进行曲》和课外拓展《天鹅》等五首乐曲,它们均出自法国作曲家圣-桑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对于不同课时的内容性质,笔者安排了如下的教育戏剧元素。其中,《袋鼠》和《大象》为学生在一年级时学习过的作品,可以相对减少重复教学的时间。具体安排如下:

在此基础上,开展教育戏剧融入大单元教学的系统实践。音乐大单元教学过程主要围绕“音乐要素可以精准描绘动物形象”这一可迁移的大观念展开。为了让学习活动紧扣大概念,笔者设计了三个课时任务,分别指向位于大概念下位的核心观念(基本问题)达成(回答),与此同时,开展了更具体、有针对性的任务安排。

第一课时的大概念目标设定为“创设情境,感知音乐韵律之美”。这一课时的安排旨在创设戏剧情境,让学生体验戏剧角色,感知音乐的节奏韵律,帮助学生打开肢体。教师播放《动物狂欢节》中的《狮王进行曲》,带领学生听音乐进教室。教师引导学生随着音乐节奏尽可能地展现出狮子的威风感,使学生放松肢体,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接下来,教师采用教育戏剧中“教师入戏”的范式扮演狮子,邀请“动物们”来参加森林中举办的动物狂欢节,让学生模仿动物狂欢节上可能会出席的动物。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角色模仿是他们很乐意参与的活动。不难发现,教育戏剧内容更具多样性、环境更具包容性,在课堂教学伊始,就可以将学生带入动物狂欢节的情境,打开学生的肢体和思维,为后面的课程环节做铺垫。接下来,运用体态律动和画图形谱等形式让学生熟悉《狮王进行曲》旋律,并复习聆听乐曲《袋鼠》,打开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场面转换。学生分小组进行模仿和编创,讨论他们听到音乐时想象中的袋鼠形象,并根据想象用“时光轴”范式进行展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最后,采用“坐针毡”来考查学生对《狮王进行曲》和《袋鼠》在速度、力度、主奏乐器等方面的对比与掌握。

第二课时的大概念目标设定为“头脑风暴,掌握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这一课时旨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学唱音乐主题旋律,在角色的对比中熟悉掌握音乐要素,发散音乐思维,提升知识与技能。《袋鼠》和《大象》是一年级已经学过的乐曲,教师可以在欣赏完《公鸡母鸡》后,用教育戏剧范式“竞技场”,让学生对比三首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节拍和旋律等音乐要素,充分进行“头脑风暴”,围绕音乐要素和音乐形象,有凭有据地呈现自己的理解。“竞技场”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掌握,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要素提炼和总结,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乐曲。

第三课时的大概念目标设定为“剧情呈现,生成音乐审美品位”。这一课时旨在让学生在戏剧游戏中深度参与课堂,通过戏剧表演推进整体音乐内容的发展,提升音乐审美能力。在课时伊始,教师播放乐曲《天鹅》,让学生两人一组用戏剧游戏“提线木偶”体会乐曲旋律,承接以上两个课时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熟悉了乐曲旋律和音乐要素,接下来可以采用教育戏剧范式“全组演戏”,对五首乐曲进行完整演绎,表演《动物狂欢节》场面。在整场演绎中,教师可以充当指导者对表演进行适时调控。

大单元教学通过戏剧游戏的方式帮助学生打开肢体,课堂最后还进行多种角色的塑造,从而为每位学生提供了一个输出口。学生可以具身进行情节再构,表演他们自己理解的音乐。这个过程不是机械的知识点学习,而是整体能力的提升。审美素养的提升是音乐课程的最终目标,其重要途径是通过具身活动,让自己化身为音乐中的角色,体验音乐中的故事情节。对于学习者来说,可以在深度体验中提升审美素养;对于教育者来说,可以为其提供一个过程性评价的契机。

结 语

教师在借助教育戏剧具身性、广泛性、情境性来辅助音乐教学时,可按照课堂需求引用不同的范式。在利用教育戏剧提升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拘泥于定格画面、思路追踪、戏剧游戏等方式,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及音乐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只有合理利用教育戏剧,才能真正使音乐教学实现大单元教学的意义,实现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提升。总而言之,教育戏剧的尝试运用为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提供了更为多样的途径,同时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它也为实现以审美素养提升为终极目标的音乐教学,提供了教学方式上的更多可能。

注 释

① 张金梅《学前儿童戏剧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年版,第92 页。

② 徐俊《教育戏剧的定义:“教育戏剧学”的概念基石》,《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 年第6 期。

③ 杨柳、张寅、于炜《教育戏剧: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教育发展研究》2013 年第2 期。

④ 崔允漷《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 年第2 期。

⑤ Edward T. Clark,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an Integrated Curriculum:A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Vermont: Holistic Education Press,1997),p.94.

⑥ 许洪帅《论一课多歌/曲——基于顺序性音乐教学12 年研究掀起的课堂变革》,《中国音乐教育》2020 年第10 期。

⑦ 裴新宁、赵健《学校学习情境中的教学设计》,《全球教育展望》2004 年第11 期。

⑧ 赵伶俐、文琪《以审美素养发展为目标的美育评价》,《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 年第3 期。

猜你喜欢

戏剧素养音乐
有趣的戏剧课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戏剧类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