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远自迩,笃行不怠
——助推音乐教师自主发展的实践路径
2022-10-13吴音昊
吴音昊
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其中着重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教育部2022 年工作要点》中也特别提到要“强化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这些政策、意见的出台,从宏观层面上为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大环境”,同时也在微观层面上为教师专业发展营造了“小环境”。可见,强化美育教师队伍、提升美育教师素质已成为提高美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决定美育浸润行动成效的关键所在。
音乐教师群体是美育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教育变革的时代背景下,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强调教师自主发展,意在有效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持续提升,发展成为对音乐教育有追求的人。那么,如何促进音乐教师的自主发展呢?笔者基于近十年来名师工作室的培养经验,拟从助推音乐教师自主发展的实践方面谈几点体会。
一、理解音乐学科教育价值,奠定自主发展的自信
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理解学科的教育意义与价值对自主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于音乐教师群体而言,他们大多缺少对音乐学科意义与价值的深刻认识,其教学视角往往还停留在趣味性与愉悦性上,对学科教学可能达到的育人效能也没有愿景。与此同时,很多教师听课时的关注点集中在教学设计的新颖与否及教师的才艺表演上,很少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课程的育人效能。所谓观念决定行动,整体看来,音乐教师对学科教学的要求定位普遍较低,这样便容易缺失音乐学科教育的责任与担当。那么,音乐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有哪些呢?
提到音乐教育的价值,大家更多想到的是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实际上,审美价值只是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除此之外,音乐教育还承担着启迪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感、丰富学生精神、润泽学生生命的教育功能。我国古代先贤为什么会重视“乐”教,大抵如此。如果教师没有具身的感受,只是停留在对文字表述的浅层理解上,那么其体验、感悟一定不会深刻。记得有一次,笔者与一众音乐教师互动交流时问道:“能否请老师们回想一下,哪一首音乐作品曾经深深地触动你的心灵,让你泪流满面?”在场一百多位教师,举手的竟寥寥无几。试想,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竟不曾被音乐打动过,怎么可能产生用音乐感动学生的意识呢?!这也不难解释我们如今已经很难听到一节打动人心的音乐课了。而音乐的魅力恰恰在于它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艺术。那些思考过音乐教育意义与价值的教师会用心研究经典音乐作品,先与音乐进行对话,待自身有了强烈的共鸣、体验后,才能挖掘出音乐中更深层次的内涵,给学生以情感的滋养、生命的关照和精神的慰藉与力量,最终使音乐教育的巨大能量得以释放。
如何让音乐教师认识到音乐的教育价值呢?用真实的课例进行实证是最好的策略。在一次跨学科听课评课活动上,有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五年级合唱课《送别》。一位数学特级教师在评价环节感慨地说:“我是外行,这是我第一次听音乐课,原来想着就是唱唱歌、跳跳舞,没想到唱歌课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全程我都在跟学生一起练习,才发现能把低声部唱好真是不容易啊!需要高度的专注力,学生还要一边唱着一边拍不同的节奏,感觉这比数学课还要历练大脑。以前没有这样的体验,真没想到音乐课还能有这个功能,尤其是老师指导学生从一次次的练习到最后合作成功,这个过程不就是在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毅力及核心素养吗?这节课改变了我一直以来的旧观念,令我对音乐课刮目相看,音乐教育的价值值得老师们认真挖掘……”很多音乐教师没有意识到的教育价值,竟然被这位数学教师一语中的,他的评价鼓舞了所有听课的音乐教师。
教师对学科自身的意义与价值的认识将奠定其自主发展的心理基石。只有经过具身体验和理性思考留下的学科价值信念,才是音乐教师提高自身、发展自觉、实现自主发展的原动力。
二、树牢学科育人意识,明确自主发展的内涵
音乐教师自主发展的内涵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富价值意蕴的课程,以及更富效能感的课堂教学,以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同时,音乐教师还肩负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使命,因此我们要树立音乐为人生的教育宗旨。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走出学校,担任了工作后,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教师要给学生作示范,要自学自励,承担起育人的责任,完成学科赋予的使命,唤醒和激发本属于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
不同学科的课程虽各具特色,但教学设计都要指向学科育人,聚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可以把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大素养。那么,音乐学科如何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实?笔者认为,必须站在学科育人的高度,把课程内容与六大素养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成效的链接,做实做精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及课程标准的要求融入国家课程的个性化实施中,横向拓宽并纵向加深,以实实在在地提高课程质量。
教师自主发展的红利是双向的,不仅能使自身获得更美好、更富价值感的职业生活,而且也能使学生在更有内涵、更有品质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成长。
三、站好常态课课堂,巩固自主发展的内驱力
这里的常态课指的是最为本真的日常课,也是我们最为真实的教学生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来自对常态课堂的胜任力,这种教学胜任力带给教师的成功体验是自主发展的内驱力。指导教师站好常态课课堂,既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自主发展内驱力的助推器。
怎样指导教师站好常态课课堂,把常态课上得有滋有味呢?关于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虽说公开课与常态课并不对立,但目前看来,音乐学科的公开课和常态课是两个完全割裂的世界。其中,由于公开课上呈现的多为“教”的活动,缺少学生学习、学会、学好的全过程,很难涉及真实的课堂管理、活动调控等诸多教学细节,因此很多教师反映很难将公开课里的经验成功“移植”到自己的课堂中。如何上好常态课这一问题,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就像盲人摸象一般,成了教学研究的“真空”地带。
我们开展以研究常态课为主旨的教学研究活动,走进名师教室,认真观察、学习名师是如何组织教学、管理课堂,如何设计问题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与思想碰撞,如何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处理教学难点的。在每节课后都有一个授课教师与听课教师双向提问、互动答疑的交流环节,这样才能使听课教师真正明白这些看似简单的教学设计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理念和思想支撑;明白音乐教学为何一定要借鉴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脑科学等学科理论;明白看似不起眼的对话实则是课堂管理的窍门;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反复教而学生却依旧没学会;明白必须遵循教育的最终目标,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出发设计课程;明白音乐教学要基于学生立场发展学生……音乐教师听课不再只关注活动的新颖、设计的巧妙,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
教学是一件踏踏实实的事,来不得半点虚假,也没有捷径可走。远离急近的功利,在学习实践反思的过程中发展新的策略、积累新的技能,突破思维模式的禁锢,不断进行课堂尝试,总结经验,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才能走上自主专业发展的轨道上来。
四、建构实践共同体,营造自主发展的互促空间
建构实践共同体的目的就是打造持续不断的教师自主发展互促时空,这是基于社会与时代对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而做的尝试。音乐教师专业发展有其独特性,除了教育教学理论与经验的学习外,还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如唱歌、弹琴、舞蹈、指挥等。在越来越强调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改革中,音乐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艺术技能外,更需要教学才能、教育才能的加持,只有将这三者结合,才能使设计的课程得以转化成具有生命活力的课程。
实践共同体是专业技能加教育教学技能“微精进”的群体学习时空环境,少则3——5 人,多则十余人,用好教研时间,形成“四个一”研究活动机制。具体包括:“一周一曲”的观摩实践活动,针对一些音乐教师会弹钢琴不会弹伴奏的现实,提前一周把下周要教的歌曲伴奏自行编配练熟。“一月一讲座”的交流分享活动,根据每位教师专业特长的不同,邀请其围绕自身特长为共同体中的伙伴开设“微讲座”。“一期一节课”的常态课研讨活动,在每学期设定不同主题,如以新入职教师课堂管理为主题的分享课,以合唱教学为主题的观摩课,以大单元教学为主题的实践课等进行研讨。“一期一本书”可以看作是读书交流分享会,教师们可以共读一本书,也可以选择自己的研究主题进行深度讲解。教师们在具身参与的学习方式中汲取养分、取长补短,并根据自身特点找到符合自己专业能力提升的路径。
实践共同体主要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共同的学习内容、共同的教育目标和互相信赖的伙伴关系。基于这三个特征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环境,使教师能够在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民主平等而又愉悦的环境中相互交流、分享与借鉴,在交往合作中思考学生学习音乐的有效方法和心理过程,体验着学习音乐文化的充实感,追寻着音乐带给人的精神能量。
结 语
综上所述,“推动教师成长是课程改革最基础、最关键、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行动领域”。因此,帮助教师理解音乐学科的意义与价值,引导教师树牢学科育人意识,指导教师站好常态课课堂,协助教师构建实践共同体,可以唤醒音乐教师的生命感和价值感,诱发出音乐教师的学习意识和创造力量,为自主成长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