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中国民间音乐概论”教学设计研究

2022-10-13李德敬朱文琪

中国音乐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概论民间思政

李德敬、朱文琪、 李 晖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提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之后教育部相继出台关于“课程思政”的若干政策与文件。在短短几年内,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广大高校及教师的共识,并付诸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实践。同时,针对课程思政展开的研究也成为“教改”研究的热点,其研究的焦点也由最初的课程思政的本质、意义、目标等理论问题发展到实施路径、实践经验等层面,从宏观整体发展到具体课程,目前正处于一个由“描述”向“细化”转变的阶段。

截至2021 年10 月30 日,笔者在中国知网输入“课程思政”“中国民间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中国民族音乐”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两篇期刊论文,它们分别为杨慧芳《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课程思政”路径探索》(2019)和田中娟《“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探究》(2019);如输入关键词“中国民间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中国民族音乐”和“教学设计”,则文献数为零。可知,高校音乐专业的中国民间音乐概论课程思政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以上两篇文献,杨文首先阐述了传统音乐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然后提出从“挖掘育人元素”和“结合教学内容”两方面来实施;田文提出思政教育的缺失是制约民族音乐课程教学的瓶颈,接着从教师思政意识的提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三个方面论述了课程思政系统的构建问题。另,郭彩琴的硕士论文《民族音乐学文化观视野下的中国高师传统音乐理论教学》(2016)涉及课程思政的某个点,提出以民族音乐学文化观的价值取向来指导传统音乐的教学,并以此进行了课程整体设计。

以上文论虽涉及课程思政教学,但所论偏重原则性一般讨论,未涉及实施中的实质性问题。本文根据近年来笔者在民间音乐概论教学中对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出发,以一个知识点“京韵大鼓《丑末寅初》分析”的设计为实例,对本课程的思政教学进行探索。之所以选择教学设计这一角度,主要是基于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纽带,是教学目标(包括课程思政)实现的必由之路,对于教学实践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论教学设计指的是课堂教学设计,即狭义的“教学设计”。以下根据中国民间音乐概论课程特点,从设计原则、模式和设计实例三方面展开论述。

一、中国民间音乐概论课程思政融入点的挖掘

中国民间音乐概论是一门系统讲授中国民间音乐五大类的渊源发展、音乐形态、艺术特征等内容的课程,它通过感性体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了解民间音乐的丰富性与独特性,进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自觉传承的意识。本课程主要包括五个章节,分别对应民间音乐的五大类,即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器乐。其中,每一章的内容都包括该类别音乐的概念、分类、发展脉络、艺术特征、代表性乐种/歌种的代表作品,以及创作与传承方式、演唱/演奏技法与风格、记谱法等。

就学科性质而言,本课程属于人文社科类中的艺术类课程。人文社科类课程“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生活的多样事实、内部结构和发展规律,研究的是关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基础性和根本性问题”①,因而在思政元素的体现上,与自然科学偏重逻辑思维和实证精神不同,更多是以价值观、文化观、审美观、人生理想、信念追求、家国情怀等方面体现。为了更好地实施艺术(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2020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②这就为我们指明了本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和原则。具体如何落实,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载体,以自然而然的方式来呈现。根据中国民间音乐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它的思政呈现方式就应该是:第一,从音乐作品本身挖掘民间音乐特有的结构美、旋律美与韵味美等审美元素;第二,从民间音乐的“一曲多用”“口传心授”“约略记谱法”等现象中,挖掘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与传承独特的“民间智慧”;第三,在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比较中,帮助学生确立“文化价值相对论”的价值评价标准;第四,从艺人成长的经历中,挖掘其在学习态度、艺术追求、做人等方面对学生有益的启示;第五,从传统音乐与当代创作音乐之间的关系上,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以传承弘扬传统音乐为己任的理想信念;第六,从音乐品种的丰富性与差异性中,挖掘传统思想中“和而不同”的精神;第七,从流派现象中挖掘传统艺术对于“个性美”的追求,以及传统文化中对于“变”与“不变”的辩证思想,等等。为了更清晰、直观地加以说明,以表格来呈现:

表1 中国民间音乐概论思政融入点

二、中国民间音乐概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原则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学习。③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教学设计产生影响的理论有系统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因此教学设计所遵循的原则也应建立在此基础之上,这同样适用于中国民间音乐概论课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具体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传输过程,每个学习者在接受新信息的时候,他的头脑里早就存留着已经储存和固化的信息,并且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接受方式。既然学习是学习者的主动建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知识也就不仅仅是通过教师的传授来完成的,而是学生在教师及同伴的协助下,通过实现意义构建的方式来完成。

在以思政教育为目标之一的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想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就要分析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储备、思维特征及对思政教育的接受心理和兴趣点等,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前提和依据。具体到中国民间音乐概论课程,应考虑音乐专业学生对民间音乐的了解程度、思维特征及喜欢的思政教育方式,才能设计出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思政教学方式。

(二)问题导向原则

问题导向原则来源于美国教育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理论。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能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桥梁。“以学生为中心”容易导致缺乏内容的有效组织,而“先行组织者”恰恰是对这一点的弥补,它发挥了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作用。基于这一教学理论,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通过问题引导来实现学生对新知识的构建,具体是将内容转换并分解成一个一个的问题,并以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达到新知的“彼岸”。

就中国民间音乐概论课程而言,问题引导的教学设计难点在于选择合适的内容及问题的分解。本课程不以逻辑思辨和推导论证为主要思维方式,也不以原理的讲解及应用为主要内容,其各个民间音乐品种的发展脉络、艺术形式、作品与人物等客观性比较强的内容,不太适宜用问题式教学,但是对于民间音乐在当下的传承与发展、民间音乐的价值评判等这类涉及思政元素的内容,就需要运用问题导向的设计。在设计问题时,还需要注意不要太直白地与内容相勾连,即不要简单地把内容中的陈述句变成疑问句(如不要将“戏曲表演‘程式化’的当代意义”直接变成“戏曲表演‘程式化’在当代的意义是什么”),而是要将问题(当代意义)隐藏起来并进行分解(如提问“演员表演了那些动作”“这些动作表达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领会到演员动作中所表达的内容的”“这种表现方式有什么优势”“这种表现方式是否符合当今人们的欣赏心理或者是否适合表现当代生活”),指向更具体的方面,使学生可以做出明确回答。学生通过思考并回答这些分解问题,自然而然可以归纳出问题的答案(戏曲表演“程式化”仍具有其当下意义),以及学生需要领会到的思政意义。

(三)系统性原则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诸多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用系统论观点来看,这是由彼此联系的各部分组成的系统。而教学设计作为反映和预设这种教学活动的文本形式,其自身也应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在教学设计中,应遵循系统的整体性、最优化的原则,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课堂教学中各种要素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并在优化各种要素的基础上使之配合、协调,实现整体最优化。对于以融入思政教育为目的之一的中国民间音乐概论课来说,其教学设计系统在保留一般的元素设置的基础上,可增加“思政元素的呈现”这一项。在教学目标中,应在原有三维目标基础上增加“思政目标”。在教学反思中,也应检视思政融入过程是否从教学内容中自然而然地阐发,其目标是否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达成。

三、中国民间音乐概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模式

教学设计模式是经过长期教学设计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系统、稳定的操作样式,它以简约的方式,提炼和概括了教学设计实践活动的经验,解释和说明了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有关理论。④当代教学设计模式种类众多,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其分为以“教”为主的模式、以“学”为主的模式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模式各有其不足之处,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模式(简称“主导——主体”模式)结合了前两者的优点,有利于教学设计的最优化。(见图1)当然,没有一种模式是完美地适合所有的课程,其具体课程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该课程教学设计模式采用的样式。

图1 “主导——主体”模式教学设计⑤

如图所示,“主导——主体”模式首先是对教学目标和学习者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和认知结构变量⑥灵活采取“传递——接受式”(来自“以教为主”的理念)教学方式或“发现式”(来自“以学为主”的理念)教学方式。“传递——接受式”按照确定“先行组织者”、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形成性评价等步骤来组织教学,而“发现式”过程则采取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源、设计自主学习策略及协作学习策略、效果评价、练习设计等步骤来开展教学。在具体设计中,通常以一种模式为主,另外一种为辅,并根据教学效果随时进入另一种方式中,使二者互为补充,以达到最佳效果。

本文所采用的教学设计模式即是以“主导——主体”模式为蓝本,借鉴设计模式的两阶段性,根据中国民间音乐概论课程的特点和思政教学的目的,并兼及课堂教学实践的需要构建而成,如下图:

图2 中国民间音乐概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模式

从结构上,基于课程思政的中国民间音乐概论教学设计模式应包括前端分析、教学过程两个阶段,其中前端分析包括学习者、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学习者的思政态度分析;教学过程根据本课程内容特点分为理论知识和音乐实践两个板块,理论知识对应“以教为主”的模式,音乐实践对应“以学为主”的模式。实际上,理论知识与音乐实践所对应的两种模式只是大致的划分,毕竟理论知识中的音乐形态分析、艺术风格评判及艺术规律探寻等内容也需要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相互协作,音乐实践中的风格模唱也离不开教师在分析讲解基础上的范唱与指导。而在这两大板块应用两种模式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要有意识地从情感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体会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从而使思政元素在目标阐述、理论知识和音乐实践教学等各个环节都有所体现。

以“京韵大鼓《丑末寅初》唱段分析”教学片段为例略做说明。对于前端分析中的教学内容,《丑末寅初》是民间说唱艺术京韵大鼓的代表性曲目,以其生动的唱词、舒展的唱腔描绘了古代人清晨辛勤劳作的生活画面,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对于学习者,可以从知识基础、思维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知识基础方面,学生通过对绪论、第一章民间歌曲和本章说唱音乐概况及京韵大鼓特征的学习,已具备分析乐曲的理论基础;思维心理特征方面,音乐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偏重感性,逻辑思维能力较弱,较为排斥直接、生硬的思政内容植入,更愿意接受潜移默化的、与内容相关度较高的融入方式;行为特征方面,喜欢模仿,表现欲强,较为活跃。

由以上两个层面的分析,可以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一是知识与技能目标。陈述《丑末寅初》的表现内容及唱词和唱腔特征;说出《丑末寅初》骆派与刘派演唱风格的不同。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聆听、体验京韵大鼓不同流派唱法上的不同;通过相互协作,探寻京韵大鼓语言与音乐结合的规律,并能较为准确地进行演唱。三是思政目标。通过对作品的感性聆听和理性分析,体会到中国民间音乐独特的音韵美、旋律美和润腔美,理解民间音乐创作思维中所蕴含的智慧与价值,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及弘扬民间音乐的责任担当。

对于教学过程分析中的理论知识部分,可先以提问方式呈现“先行组织者”,并用PPT 呈现宋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图片,随之提问学生该画作描绘的场景,引出与此题材相关的本课主题《丑末寅初》。教学媒体使用现代多媒体设备与传统黑板结合,包括PPT 课件、音频视频资料、曲谱、网上教学视频等资料素材。在组织策略方面,可以先借助视谱进行唱词与唱腔的分析,然后通过聆听音响对流派风格进行比较。此处可生发三个思政融入点:一是《丑末寅初》唱词、旋律和唱腔中所蕴含的中国民间音乐特有的音韵美、旋律美,以及演唱的韵味美,这是中国民间音乐独特的审美价值所在,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特征的具体体现。二是刘派与骆派的创立,既是二人在艺术上勤奋好学、不断追求的结果,又是其高度自律的人品、艺德的体现,这些品质都值得音乐专业大学生所学习的。三是《丑末寅初》的不同流派风格体现出民间音乐创作和表演中的特有思维,即一曲多用和“死曲活唱”。一曲多用并非是因为民间艺人创作能力低下,而是保留音乐的精华为我所用;“死曲活唱”则体现出艺人富有个性的艺术创造,以及智慧与才能。这与西方专业音乐创作相比并无高下、优劣之分。

针对音乐实践环节,首先制订自主学习策略,继而让学生视谱唱词,连贯地唱出第一个上下句。在此基础上,请个别学生单独演唱,其他学生则指出与艺人演唱的差别所在,发挥学生协作学习的优势。最后是师生互动,教师范唱并逐句教唱,提示学生注意咬字及滑音、颤音的演唱技巧。该环节又可提炼出一个思政融入点:民间音乐具有艺术表现技巧的多样性及掌握的复杂性等特征,鼓励学生树立对民间音乐的文化自信,增强自觉传承、弘扬民间音乐的责任担当。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设计的完整性,最后布置两个作业:一是唱会《丑末寅初》前两句;二是写一篇不少于三百字的对《丑末寅初》唱词与唱腔美分析的文章。这两个作业都是着眼于巩固课堂思政教育的效果而设,第一个是从感性角度出发,通过反复唱练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京韵大鼓演唱上的美感所在,第二个是从理论高度出发,使学生深入理解该作品在唱词唱腔上所体现出来的传统文化美的原则。如此,使课堂思政的效果延伸至课下,促进其效果的内化。

本设计在笔者的教学中已经历了几轮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大多数学生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乐于接受其中呈现的思政内容,同时也认同教师对于相关思政观点的阐发,对此印象深刻。可以说,本节课的思政教学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后续还要在这一基础上继续提升。

以上对中国民间音乐概论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虽然本文所论教学设计的落脚点是思政教学,但是并非以思政教学为唯一目的,因为思政的阐发是在相关知识点的讲述过程中适时融入、自然生发的,而非脱离知识孤立而为,因此本设计所呈现的是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笔者始终认为,专业课的思政教育要根据课程的特点从教学内容中自然而然地生发,既不能肤浅、生硬地将一般思政课中的政治性内容植入其中,也不能过分增加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削弱原有的知识与技能教学,毕竟专业知识是课程思政教育的载体。

注 释

① 石丽艳《关于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 年第10 期。

② 详见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 0603_462437.html。

③ 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编著《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3 页。

④ 何荣杰、张艳明主编《课堂教学设计》,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0 页。

⑤ 同注④,第29 页。

⑥ 奥苏贝尔提出的影响迁移的三个主要认知变量,即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

猜你喜欢

概论民间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艺术概论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