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泥塑活动的探索
2022-10-13居兰兰
■文/居兰兰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育的地位不断提升,如何在活动中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如何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已成为幼儿教育的重点工作。泥塑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雕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本文分析了幼儿园开展泥塑活动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幼儿园开展泥塑活动的方法,以期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幼儿园开展泥塑教育活动的意义
泥塑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园教育中开展泥塑活动具有以下意义。第一,有利于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幼儿在泥塑活动中能够直接感受和接触传统艺术,产生探究兴趣,进而了解传统文化其他方面的内容。第二,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将教育活动与泥塑活动相结合,能够让教育活动更加立体,锻炼幼儿的审美能力。第三,有利于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泥塑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深入探究泥塑文化,增强自身的鉴赏能力和动手能力。第四,有利于拓展幼儿的兴趣。幼儿在接触泥塑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还能拓展兴趣爱好,丰富知识经验。
二、幼儿园开展泥塑教育活动的作用
(一)锻炼幼儿的协调能力
幼儿时期是个体身体发育以及各项技能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幼儿园开展泥塑活动,能够锻炼幼儿的手指协调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泥塑活动需要脑、眼、手等部位的积极配合,幼儿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二)培养幼儿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意识
教师通过泥塑活动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泥塑活动通过视觉刺激,让幼儿对美好事物形成初步认知,接受艺术的感染和熏陶,实现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增强幼儿的思维空间意识和能力
泥塑活动既需要幼儿动手,又需要幼儿动脑。学前阶段的幼儿处于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幼儿园开展泥塑活动有助于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增强幼儿的记忆、想象及创作能力,为幼儿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幼儿园开展泥塑教育活动的方法
(一)以游戏为依托,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教师可通过游戏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向幼儿讲述泥塑文化的发展历史以及不同地区的泥塑制作技巧等,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学会运用泥塑材料和泥塑工具,锻炼创造力和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泥巴变变身”活动中,为了让幼儿认识不同的泥塑创作工具,笔者开展了相关的游戏活动。首先,笔者提前准备好了游戏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展示在幼儿面前,让幼儿对这些“新朋友”的技能进行合理的猜测和想象,以激发幼儿参与泥塑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其次,笔者根据幼儿的回答,向他们详细介绍了这些“新朋友”以及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最后,笔者组织幼儿开展了“起名游戏”,让幼儿在充分了解这些工具用途的基础上给它们起名字,让幼儿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产生创作表达的欲望,为后续泥塑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二)多途径展示,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
教师在创设幼儿园泥塑活动时,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幼儿的泥塑作品,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提升幼儿的审美水平,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例如,在“过年啦”泥塑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对“年”的理解创作了不同的泥塑作品,有的幼儿用泥捏了饺子,有的幼儿用泥拼出了生肖动物,还有的幼儿用泥做了灯笼,等等。笔者收集了幼儿的作品,将它们分门别类地摆放在幼儿园的展柜中,并为幼儿的作品做了标注。然后,笔者带领幼儿一同欣赏这些作品,以期提高幼儿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泥塑活动。除此之外,笔者会在家长开放日展示幼儿平时的作品,让家长进行欣赏,或是将幼儿的作品制成电子相册,发送到家园微信交流群等。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展示幼儿的作品,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泥塑教学活动的质量。
(三)开展主题活动,锻炼幼儿的泥塑技能
教师可以开展不同主题的泥塑活动,为幼儿创造不同的语言环境,让幼儿捏制各种泥塑造型,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以锻炼幼儿的泥塑技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以“多彩动物园”为主题的泥塑活动中,笔者将准备好的泥巴及泥塑工具分发给幼儿,并且将幼儿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制作。当幼儿完成制作后,笔者让其整合泥塑作品,并根据这些作品创编故事,开展角色表演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幼儿扮演自己制作的泥塑角色,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同时,在表演的过程中,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创编能力以及表演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四)倡导自主创作,教师予以适当引导
在开展泥塑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进行自由创作,使幼儿充分发挥主体性,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例如,在“踩泥潭”活动中,为了锻炼幼儿的自主创作能力,笔者为幼儿提供了自主创作的空间。首先,在活动开始时,笔者对幼儿说:“你喜欢小猪佩奇吗,你们想不想像佩奇一样在泥潭里玩耍呢?今天我们就和小猪佩奇一起来踩泥潭吧!”然后,笔者组织幼儿换好衣服,并给幼儿分发了一些小工具,告诉幼儿:“泥工坊两棵桂花树之间有一个圆形泥潭,可是泥潭里只有泥,没有水。接下来请小朋友们想想办法吧!”在活动过程中,笔者没有介入幼儿的行为,而是扮演观察者的角色,观察幼儿的行为,保障他们的安全。当幼儿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笔者没有直接告诉幼儿答案,而是通过引导让幼儿自己思考解决办法。最后,经过多次实践,幼儿成功将水引入了泥潭。幼儿在实践过程中分工、合作,在一次次的失败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五)利用民俗资源,拓展幼儿艺术视野
泥塑是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通过手工捏制创造艺术作品,一般以动物和人物为主题。幼儿园开展泥塑活动,能够让幼儿充分了解传统民俗文化,丰富幼儿艺术活动的内容,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
教师在幼儿园开展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第一,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幼儿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活动内容。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民俗文化浅显易懂、接近生活、反映生活,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和探究兴趣。第二,教师要为幼儿选择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内容,激发幼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第三,教师要为幼儿选择优秀、健康的内容。优秀的民俗文化能感染、熏陶幼儿,潜移默化地提高幼儿的艺术表现力。
在传承民俗文化的背景下,笔者设计了一场以“中秋节”为主题的泥塑活动。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它既代表着团圆,又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笔者在中秋节到来之际,组织幼儿开展了“做月饼”活动,把泥巴当成面团,教导幼儿学做各种各样的“月饼”。在此过程中,有的幼儿突发奇想把“月饼”做成了花朵的形状,有的幼儿放了各种馅料等。最终,在幼儿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制作出样式精美、口味不同的“月饼”。幼儿园将传统文化活动融入教育活动中,加深了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总而言之,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教师在幼儿园开展泥塑活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教师应通过泥塑活动的开展,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进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要利用泥塑活动,使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