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小种植园 快乐满心间
——幼儿园开展有效种植活动的方法

2022-10-13黄若愚

幸福家庭 2022年7期
关键词:豌豆笔者种子

■文/黄若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尽量为幼儿创设探索和学习的环境,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自然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具有和自然亲近的本能,种植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与大自然亲密对话的机会,有助于达成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目标。

在幼儿园开展种植活动,不仅能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形成丰富的课程资源,助推幼儿园各方面的发展,还能为幼儿提供更多接触自然的机会,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经验积累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种植活动对幼儿成长的意义,发挥种植园“一亩三分地,全是活教育”的作用,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种植活动中提高自主探索的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幼儿园种植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植物种类单一,拓展性不强

在开展种植活动时,部分教师选择的植物种类和种植方式单一,拓展性不强,无法充分发挥种植活动的作用。如,有的教师认为小班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弱,在指导幼儿种植大蒜时,让幼儿用相同的材料、相同的种植方式去种植,不能让幼儿从各个角度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土培和水培的区别、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不能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

(二)任务式种植,幼儿缺乏兴趣

部分教师开展种植活动时没有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而是自己决定种植内容,然后把任务布置给幼儿。在幼儿开始种植后,教师也没有深入引导幼儿,无法激发幼儿对植物生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三)种植课程比重过大

幼儿园开展种植活动的目的是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有的教师过于依赖种植活动,将种植活动当做区域活动来进行,导致种植课程的比重过大,挤压了其他五大领域的活动,影响了幼儿其他能力的发展,偏离了种植活动预设的教育目标。

二、幼儿园开展有效种植活动的原则

(一)基于幼儿兴趣,贴近幼儿生活

只有贴合幼儿兴趣和生活经验的种植活动,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教师可以通过谈话和日常观察等方法,了解幼儿当前感兴趣的事物,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种植活动。在开展种植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幼儿了解各种植物的外形特征、生长周期、生长需求等,了解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幼儿打开一扇认识自然、探究自然的窗口。

例如,在“幸福种植”自然教育活动中,笔者让幼儿收集各种各样的种子,以实物种子作为教育活动的切入点。笔者先通过介绍不同种子的特征,让幼儿对植物的生长过程产生兴趣。接着,笔者引导幼儿了解时节和节气,在不同的季节开展相应的种植活动,让幼儿仔细观察,做好种植记录。春天时,笔者带领幼儿拿着小锄头到种植地里翻土,在不同的区域种上大蒜、萝卜、生菜、菠菜和茼蒿的种子,然后进行日常浇水等管护活动;秋季,是收获的时节,笔者带领幼儿采摘、分享劳动成果,用萝卜做萝卜丝饼、用大蒜做蒜香饼,食育氛围浓厚,大大提高了幼儿的种植兴趣。

(二)基于年龄特点,注重适宜性

幼儿的年龄、生活经验不同,对种植的认知也不同。在种植活动中,教师要关注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规律,采取适宜的种植方式,让每名幼儿都能在宽松的种植环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新的经验。

例如,在“我的种植园地”活动中,小班教师更注重幼儿的观察和表达,引导幼儿简单地观察植物,如大蒜、青菜、韭菜的种子发芽了、长叶了,叶子的外形特点怎样、它的味道如何,等等;中班幼儿种植的植物更丰富,教师可以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选出一名幼儿担任组长,以小组为单位对植物进行浇水、除虫等管护工作,并做好观察记录;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教师可以让幼儿自主商议种植种类、讨论种植方法,在种植过程中指导幼儿对植物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对果实和叶子进行测量,丰富幼儿的测量经验。

(三)种植的导向性,凸显教育价值

教师在制定种植园教育活动计划时,要突出种植活动的知识性和引导性。只有将知识性与引导性有效结合,才能将种植园真正变为幼儿的“乐园”。

笔者在种植活动中,会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关注种子生长所需要的条件,了解肥料对植物生长的作用,让幼儿学习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肥料制作的方法,从而让幼儿明白如何让果实长得又大又好吃。比如,笔者带领幼儿到食堂的水池边收集淘米水,观察淘米水发酵的过程,感受发酵水和普通水对青菜生长的不同作用;让幼儿观察石榴树上背阴和朝阳两边果实的特点,待成熟后让幼儿亲自品尝果实,以验证光照可以增加石榴的甜度;金秋九月带领幼儿到桂花树下采摘桂花,用桂花制作酒酿桂花圆子;在园内的扁豆成熟后,笔者带领幼儿进行采摘活动,等等。在丰富多彩的种植活动中,幼儿通过动手实践、亲身体验、积极讨论、验证结果的方式,各项能力得到了发展。

三、促进幼儿园种植活动有效开展的方法

种植活动是幼儿启迪智慧、认知新世界的重要途径。在种植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紧密结合幼儿的认知能力与个体差异,增强种植活动的趣味性,提升种植活动的知识性,为幼儿综合素质和各项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种植活动的准备,注重故事情境性

幼儿都喜爱童话故事,故事中跌宕起伏的情节和特点鲜明的人物,对幼儿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教师在种植活动中可以运用童话故事来创设故事情境,通过给种植活动编写相关的活动背景、活动情节与活动内容,赋予“静态”的植物以“动态”的生命,激发幼儿的兴趣,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最大程度地向幼儿传递核心价值观并教授植物生长的相关知识。

例如,在“种子的认识”活动中,笔者首先向幼儿分享童话故事《豌豆姑娘》,让幼儿对豌豆这种植物产生好奇。其次,笔者以豌豆种子作为道具,向幼儿介绍豌豆种子的相关知识,并为豌豆生长的过程编撰了一个故事背景,以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最后,笔者根据幼儿的特点,将幼儿分为不同小组,为每个小组划分不同的种植任务和种植目标:有的幼儿进行田地整理;有的幼儿进行种植与日常浇水维护;有的幼儿进行观察与分享;有的幼儿进行豌豆写生、展示豌豆的生长动态;有的幼儿进行数据测量;有的幼儿为豌豆藤制作攀爬的支架;有的幼儿负责“我的豌豆变变变”表演剧本制作等。笔者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故事情境,引导幼儿在种植活动中积极参与,让幼儿体会到种植活动的乐趣。

(二)种植活动的积极引导,注重持续性

教师在种植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积极引导是种植活动成效的重要保障。幼儿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在种植活动的过程中极易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教师要在种植活动开展过程中积极引导幼儿完成种植活动,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活动计划、目标等,避免种植活动沦为游戏活动。

例如,种子从播种到发芽有较长一段时间,为了保证幼儿有足够的耐心和兴趣认真观察,笔者结合幼儿富有好奇心的天性,开展了“我是种子小达人”天天打卡活动,使幼儿始终保持对种子的新鲜感。当种子发芽钻出泥土后,笔者将幼儿分组,对不同的植物进行探究(有豌豆、黄豆和韭菜等),指导幼儿记录植物在生长周期内的形态变化,通过符号表征引导幼儿对植物生长的过程产生积极的联想,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针对幼儿的观察记录,笔者引导幼儿收集资料,在集体活动环节进行相关的科普活动,让幼儿体会到探索的乐趣。笔者在种植活动中将教育与趣味相结合,保证了种植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三)注重问题反馈,提升探究能力

在种植活动中,教师要站在幼儿的角度看待问题,鼓励幼儿大胆地去看、去想、去说、去做,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在种植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幼儿进行交流与反馈,在解决幼儿疑问的过程中,帮助幼儿积累种植经验。教师可以按时开展种植分享活动,让幼儿反馈每日的发现和问题,师幼共同讨论,寻找解决办法,不断提升幼儿的探究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幼儿园种植活动是科学教育的一种形式,它可以充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有助于增强幼儿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种植活动的应用是幼儿教育活动的重要补充,突出了幼儿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可以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教师应根据幼儿的需求,积极开展有价值的种植活动,帮助幼儿在自然这个活教材中灵动生长,真正发挥种植活动的教育价值。

猜你喜欢

豌豆笔者种子
老师,别走……
桃种子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可怜的种子
豌豆笑传
豌豆笑传之拔罐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