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那他霉素联合角膜基质内注射氟康唑对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性及安全性观察
2022-10-12林敏
林 敏
(长乐眼视光眼科医院,福建 福州 350200)
真菌性角膜炎是指因真菌感染所引起的角膜疾病,疾病特点表现为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致盲率比较高,此疾病一般发生于角膜损伤以及全身免疫功能失调的状态下[1]。近年来,真菌性角膜炎发生率逐步上升,既往临床所应用的局部滴眼液、广谱抗真菌药物等治疗措施所需费用昂贵,取得的效果不够理想[2]。部分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即便采取手术治疗措施,但是也有不少患者错过了手术最佳时机,进而出现穿孔、眼内炎等相关并发症,为此还需选取更为安全以及有效的新型治疗方法[3]。现阶段,临床上缺乏临床效果理想的药物,以局部清创为基础应用多烯类、咪唑类、嘧啶类药物,长期用药存在不良反应,联合用药属于临床常用手段,与氟康唑联合应用对于提升抗真菌活性具有积极意义,属于真菌性角膜炎临床治疗的新选择[4]。本文展开对照研究,旨在分析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于治疗期间联合应用15%那他霉素、角膜基质内注射氟康唑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研究内容汇总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收治对象采取临床检查措施被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入组时间为2020年6月-2022年6月,符合研究需求者共计50例,选择应用随机数字表法规范化处理,将入组患者划分为两组,分别纳入于对照组(n=25)、观察组(n=25),现将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汇总如下:对照组中囊括男性19例,女性患者共计6例,统计年龄区间为34~67岁,平均(51.44±3.28)岁,病程时间为7~52d,平均(29.65±4.14)d。观察组中囊括男性17例,女性患者共计8例,统计年龄区间为31~69岁,平均(51.63±3.05)岁,病程时间为12~50d,平均(30.14±3.67)d。对比分析对照组、观察组一般资料等相关参数,数值对比无差异,具有研究一致性(P>0.05)。
纳入标准:①纳选对象采取临床检查措施被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②入组患者均为单眼病变;③ 真菌培养结果为阳性,且角膜病灶取材10%氢氧化钾湿片镜检结果呈现为阳性,选择裂隙灯检查结果角膜存在感染病灶;④ 患者治疗依从性良好,临床资料完整;⑤患者、家属知晓研究流程,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排除标准:①患有其他眼部疾病者;②对于研究所用药物存在过敏症状者;③ 存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④发生全身感染以及局部严重感染者;⑤因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诱发眼部疾病者;⑥临床资料缺失、研究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于治疗期间应用浓度为15%的那他霉素(Alcon Laboratories,Inc;H20130018)滴眼,用药频率为每小时1次,于用药期间依照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荧光素钠染色结果进行用药剂量调整,直至停药,约连续用药2周[5]。
观察组于治疗期间联合应用15%那他霉素+角膜基质内注射氟康唑(上海信谊金朱药业有限公司;H10960285)治疗,其中15%那他霉素用药方法和对照组一致,角膜基质内氟康唑注射方法如下:应用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参天制药株式会社;J20100128)麻醉处理,帮助患者平卧于病床上,采取常规消毒铺巾处理以后应用开睑器开睑,在显微镜作用下应用浓度为0.2%的氟康唑注射液,对患者结膜囊反复冲洗,将病灶表面存在的坏死物质彻底刮除,由手术医生一手持有显微有齿镊进行眼球固定,一手持角膜穿刺刀在溃疡附近的角膜透明区作切口,切口大小为1mm,切口深度控制为角膜厚度的一半,应用2.5ml注射器抽取氟康唑注射液0.5ml,更换粘弹剂针头,将切口侧壁顶住,加压推注,促使药物可缓慢弥散于病灶组织内。如果在推注操作期间存在难度,选取其他切口,注射结束以后应用棉签轻压,以免药物渗出,手术结束以后再次应用氟康唑注射液清洗结膜囊,依照角膜水肿情况采取隔天注射的方式,局部注射措施直至溃疡直径小于2mm,治疗时间为1周[5]。
1.3 观察指标
临床治疗有效率:显效即患者采取治疗措施以后眼部症状均消失,且视力水平提高至0.8以上,裂隙灯检查结果表示角膜溃疡完全愈合,前房积脓消失,荧光素染色结果呈现为阴性;有效则表示为患者眼部症状明显减轻,视力水平提高至0.4~0.8,角膜溃疡部分愈合,前方积脓减少,荧光素染色结果呈现为阴性;无效则表示为患者眼部症状无缓解,视力水平未见明显改善,角膜溃疡、前房积脓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荧光素染色结果呈现为阳性[6]。
不良反应发生率:汇总两组患者用药期间眼部红肿、眼部瘙痒、眼睑感染等相关症状发生情况。
视力水平:治疗前、治疗后测定两组患者视力水平改善情况。
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详细记录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异物感、畏光流泪、角膜溃疡、前房积脓等相关症状改善时间。
角膜严重程度以及角膜溃疡面积:治疗前、治疗后依照患者病灶大小、病变深度、前房反应评估角膜严重程度,单项指标评分于0~3分,分值和病情严重程度正相关[7]。治疗前、治疗后应用裂隙灯检查结果测定角膜溃疡面积。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完成对本研究数据分析。计量资料(视力水平、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角膜严重程度以及角膜溃疡面积)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临床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明数值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评估结果为68.00%,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2.00%,所得参数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比分析(n/%)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比评估对照组、观察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参数对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对比分析(n/%)
2.3 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对比
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组异物感、畏光流泪、角膜溃疡、前房积脓等相关临床症状消退时间较短,所得数值对比差异可见P<0.05,见表3。
表3 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对比结果(d)
2.4 两组视力水平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观察组视力水平对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采取治疗措施后,两组患者视力水平提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视力水平评估量表(度)
2.5 角膜严重程度以及角膜溃疡面积对比
治疗前,对比分析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患者角膜严重程度、角膜溃疡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角膜严重程度以及角膜溃疡面积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角膜严重程度以及角膜溃疡面积对比结果
3 讨论
经有关统计学报告资料显示,真菌性角膜炎发生率在逐年上升,因合并症比较多,很容易出现视力降低以及致盲等风险性[8]。分析真菌性角膜炎诱发因素主要在于真菌感染,致病菌包含曲霉菌、念珠菌、酵母菌以及镰刀菌等,在真菌感染以后角膜于霉菌毒素、蛋白溶解酶、真菌可溶性抗原的作用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进而出现组织坏死以及溃疡,导致患者视力损害以及失明[9-10]。
此次研究结果证实,治疗前,对比分析对照组、观察组视力水平、角膜严重程度以及角膜溃疡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视力水平高于对照组,角膜严重程度以及角膜溃疡面积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分析原因如下:目前,临床上针对真菌性角膜炎主要采取药物治疗,那他霉素具有理想的广谱抗真菌效果,对于临床上常见致病菌,例如青霉素、念珠菌以及镰刀菌均具有理想的抑制作用。那他霉素于用药期间存在较高的稳定性,一般不会出现刺激性反应、毒副反应,存在角膜上皮穿透能力差等不足和缺陷[11]。此外,那他霉素的分子颗粒于角膜组织上黏附,有利于提高药物于角膜组织的浓度,有利于减少结膜囊泪液对于药物的稀释,但是采取单独用药方式取得的临床效果比较有限,还需采取联合用药的方式,以期通过协同用药降低耐药真菌的发生率[12]。角膜基质内注射氟康唑属于真菌性角膜炎治疗的新方案,将氟康唑注射液逐步注射在角膜基质囊内,可以促使药物于短时间内进入真菌感染的炎性病灶中,有利于进一步缩短药物起效时间,在用药期间可以不经过血液循环对药物浓度稀释,能够将高浓度的氟康唑集中在角膜上皮屏障,提高了角膜病灶中的氟康唑浓度,可取得抑菌、杀菌效果,进而促进溃疡组织尽早愈合[13]。氟康唑价格比较低廉,且注射操作比较简单,在操作期间不需要借助高级操作器械以及设备,充分满足了各个级别医院及时、快速治疗角膜真菌感染患者的治疗需求,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控制眼部炎症反应,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对于眼部组织的破坏程度,促使患者视力水平于最大限度内得以保存,取得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14]。15%那他霉素、角膜基质内注射氟康唑联合应用于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治疗期间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治疗有效率有所提升,可减轻炎症反应程度[15]。
综上所述,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于治疗期间联合应用15%那他霉素、角膜基质内注射氟康唑取得的效果较为理想,可以提升整体治疗效果,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前房积脓、角膜溃疡等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用药安全性,减轻了患者治疗负担,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