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27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2022-10-11谭敏华黄文彦周泳健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19期
关键词:浸润性乳头状分型

陈 威 谭敏华 黄文彦 周泳健 梁 清

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 526000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IMPC)是乳腺浸润性腺癌中的一种少见亚型[1]。2003年WHO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中首次将IMPC列为一种新的乳腺肿瘤类型[2],2012版WHO肿瘤分类标准亦将其列为浸润性乳腺癌的一个独立亚型,定义为位于明确腔隙的、丛状生长的没有纤维血管轴心的腺上皮微乳头状肿瘤[3]。按照有无混合其他乳腺癌成分,分为混合型及单纯型两类。迄今国内外对IMPC的诊断标准、临床病理特点、临床治疗和预后等方面意见不一,为此本文回顾分析本院27例IMPC,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点,为临床病理、疗效分析及预后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收集2010年11月—2020年11月我院诊断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27例患者资料和组织标本。通过电话或门诊复查资料随访,随访时间直到2021年8月。27例IMPC中失访1例,26例在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肿瘤的复发与转移,病情稳定,无进展。

1.2 测定方法 组织标本经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3mm厚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染色方法采用全自动染色平机链菌素—生物素标记法(LSAB)法,检测包括ER、PR、HER2、E-cadherin、EMA、Ki67、CD34、D2-40等。

1.3 评估标准 肿瘤细胞核内棕黄色染色>1%为ER、PR阳性;肿瘤细胞膜HER2染色(++)者行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进一步验证,(+++)者为阳性。胞质着色,管腔中见癌栓即为血管或淋巴管癌栓。病理诊断按照2012年WHO乳腺肿瘤分类诊断标准诊断分类,按照AJCC第8版肿瘤分期标准进行pTNM分期[4-5]。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和病理检查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为(50.8±4.53)岁, 主要年龄集中在40~54岁人群组,占59.3%。绝经前后发病人数比例为1∶1.08。27例IMPC肿物中左右侧乳房分布比例为1∶1.08;肿物主要位于乳房外上象限(占66.7%),其次是内上象限,中部、外下及内下象限最少。

2.2 光学显微镜下特征和免疫组化结果 显微镜下观察显示IMPC结构特点如下:(1)脉管样腔隙中可见微乳头状结构,呈桑椹状或菊团状,外周可见锯齿状边缘(见图1a);(2)瘤细胞团中央缺乏纤维血管轴心,外周有透明带包绕,并被胶原纤维组织分割,腔隙无内衬上皮,呈现出所谓的“极性翻转”现象(见图1b);(3)微乳头组织中癌细胞呈柱状或立方形,细胞大小不等,胞质嗜酸性并呈细颗粒状,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深染,具异型,核仁不明显,可见坏死和钙化;(4)癌细胞团周边间质易见脉管侵袭(见图1c、d);(5)转移到淋巴结内的IMPC仍然保持着与原发灶癌巢相同的形态结构(见图1e);(6)免疫组化染色显示EMA在肿瘤细胞团外周细胞膜和中间腔隙边缘阳性表达(见图1f),E-cadherin在IMPC细胞团与间质相接触面减弱或不表达,而在癌细胞间的接触面强表达(见图1g)。(7)Ki67增殖指数增高(见图1h)。

图1 IMPC切片下HE及IHC染色结果

2.3 组织学分型及分子分型结果 本组微乳头状癌中8例为单纯型IMPC;19例为混合型IMPC。分子分型结果:Luminal a型占14.8%(4例),Luminal b型占59.3%(16例),HER2过表达型占11.1%(3例),三阴型占14.8%(4例)。分子分型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χ2=3.719,P=0.293>0.05),见表1。

表1 IMPC组织学分型之分子分型比较[n(%)]

2.4 pTNM分期结果 本组27例IMPC的pTNM分期分别为5例pT1N0M0,1例pT2N0M0,4例pT2N1M0,4例pT2N2M0,5例pT2N3M0,5例pT3N3M0,2例pT4N2M0,1例 pT4N3M0。pTNM分期中T2、T3较多,pTNM分期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χ2=5.66,P=0.58>0.05),具体分期情况见表2。

表2 pTNM分期情况[n(%)]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患者平均年龄为(50.8±4.53)岁, 主要年龄集中在40~54岁人群组,占59.3%,与国内外报道的发病平均年龄相比偏低,这可能与乳腺癌发病逐渐年轻化有关[5]。绝经前后发病人数比例为1∶1.08,两者基本相同,提示围绝经期为好发年龄,且本癌的发生与女性激素紊乱相关。本组病例肿物主要位于乳房上区(占85.2%),特别是外上象限(占66.7%),其次是内上象限,中部很少,外下象限和内下象限最少,与国内文献报道相符。本组病例分析显示,单纯型或混合型IMPC中,分子分型无明显差异,均以Luminal b型为主,三阴型次之,且仅见于混合型IMPC,与文献报道相符[6]。本组病例分析显示,单纯型中pT2~3以及病理分期Ⅲ期均占75%;混合型中,pT2~3占63.2%,病理分期Ⅲ期占52.6%,组织学分型无明显差异,而文献报道浸润性导管癌(IDC)的pTNM分期只有8.1%~21.7%为Ⅲ期,提示IMPC恶性程度明显高于IDC,与文献报道相符[7]。目前国内外研究普遍认为,IMPC恶性程度高,淋巴结转移率高,阳性淋巴结数目较多,脉管侵袭性强,因此IMPC预后或生存结果较差。而本组病例中,除失访1例,其余26例在乳腺改良根治术后均采用个体化治疗,在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肿瘤的复发与转移,病情稳定,无疾病进展。与大部分文献报道IMPC的生存结果并不一致,故报道以供临床研究参考加强对其认识。

综上所述,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以混合型居多,患者多处于围绝经期,癌组织多位于乳房上区,分子分型以Luminal b型为主,病理分期多为Ⅲ期;恶性表象明显但本组病例生存预后与既往报道并不一致,需进一步加深研究对本病的认识。

猜你喜欢

浸润性乳头状分型
特殊浸润性表面构建及其抑制酸奶黏附的研究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术前高频超声诊断分析
肺炎克雷伯菌RAPD基因分型及其与氨基糖苷类药敏分型对比研究
同期经尿道手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效果观察
中老年人更需警惕鼻内翻性乳头状瘤
临床病理结合Galectin-3、CK19、HBME-1、AAT及CD56对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意义
CT三维及X线在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的可靠性
浸润性乳腺癌能治好吗
分层结构多孔氧化铝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1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报告及病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