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多模态核磁共振指导醒后卒中静脉溶栓3例

2022-10-11张守成蒋孝宗王永伟赵伟伟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19期
关键词:步态溶栓肢体

张守成 蒋孝宗 王永伟 赵伟伟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211300

醒后卒中在基层医院常被医生忽略,认为已过“时间窗”,不适合采用静脉溶栓,只能采用常规治疗。自从DAWN试验及WAKE-UP试验结果公布后,醒后卒中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然而对基层医院而言,RAPID软件因价格昂贵难以推广,而核磁共振在基层医院基本普及。多模态核磁共振评估缺血半暗带由来已久,然而针对醒后卒中方面,应用较少。笔者初步探索了3例多模态核磁共振指导下的醒后卒中患者的诊治,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1.1 患者1 男,46岁,因左侧肢体失利20余小时于2021年4月19日16:39就诊于我院。患者于昨晚20:00酒后开始出现左侧肢体乏力,伴步态不稳,自认为醉酒所致,未予重视。当时无肢体麻木,无口齿不清,无饮水呛咳。在家休息一晚,至次日天明,家属呼之不应,以为醉酒未醒,至南京市高淳区中医院给予醒酒治疗(具体不详);醒酒治疗前左侧肢体尚有不自主活动,至下午3点家属发现左侧肢体不能动弹,遂急诊转入我院急救。既往史及个人史:高血压、抽烟、饮酒多年。神经系统查体:159/102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左侧中枢性面舌瘫,口齿不清,左侧肢体肌力3级,左侧Babinski征(+),其余神经系统症状阴性。溶栓前NIHSS:8分。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糖血脂、凝血常规无异常;ANCA(-);自身抗体全套(-);输血前8项(-);同型半胱氨酸:9.76μmol/L;生化组合:LDL-C:2.59mmol/L;TG:1.76mmol/L;Glu:4.63mmol/L;Holter:未见异常;TCD+发泡实验:(-)。头颅MRI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右侧大脑中动脉区域Flair序列与DWI序列不匹配,提示存在缺血半暗带。诊断:右侧多发性脑梗死,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高血压病2级(很高危),给予阿替普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制药公司,50mg/支,批号:004036)72mg静脉溶栓,强化降脂,活血化瘀,保护神经细胞,病情平稳后脑血管造影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见图1),血流Ⅲa以上,最终诊断:右侧多发性脑梗死、右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高血压病2级(很高危),住院10d,复测NIHSS:1分。出院3个月后回访显示NIHSS:0分。

图1 核磁共振Flair-DWI不匹配及溶栓前、

1.2 患者2 男,53岁,因左侧肢体失利10h在2021年4月7日8:27就诊于我院。患者昨晚22:30入睡,醒后发现左侧肢体乏力,伴步态不稳,口齿不清,头晕,否认肢体麻木,无复视,无意识障碍。既往史及个人史:高血压,吸烟,不饮酒。神经系统查体:164/99mmHg,神志清,左侧中枢性面舌瘫,左侧肢体肌力4级,左侧Babinski征(+),其余神经系统症状阴性。NIHSS:5分。实验室检查:输血前8项(-);ANCA(-);自身抗体全套(-);甲状腺功能全套(-);生化组合提示LDL-C:3.23mmol/L;T-ch:5.57mmol/L;Glu:6.36mmol/L,其余指标正常。2021年4月7日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急诊头颅MRI提示脑桥基底部Flair序列与DWI序列不匹配,提示存在缺血半暗带,给予阿替普酶45mg静脉溶栓、强化降脂、活血化瘀、改善侧支循环等综合处理,之后复查MRA提示基底动脉中下段中度狭窄较前改善;高分辨核磁共振显示基底动脉夹层(见图2)。最终诊断:脑桥梗死、基底动脉夹层、高血压2级(很高危)。住院12d,出院时:NIHSS:4分;1个月后随访,NIHSS:1分。

图2 脑桥核磁共振Flair-DWI不匹配及血管评价

1.3 患者3 男,65岁,因醒后口齿不清伴步态不稳4h于2021年6月8日8:35就诊于我院。患者凌晨4:30醒来发现口齿不清,伴头晕,无视物旋转,伴步态不稳,无昏迷抽搐。既往史:高血压病。个人史:吸烟30年,10支/d;无饮酒。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134/65mmHg,阔基步态,指鼻试验右侧(+),右侧轮替试验(+),右侧跟—膝—胫试验(+),闭目难立症(+)。NIHSS:3分。实验室检查:自身抗体全套(-)、ANCA(-)、肿瘤全套:除了Ca-724略高,其余阴性;输血8项(-)、甲状腺功能全套(-)、生化组合提示Glu:7.34mmol/L;T-ch:5.27mmol/L。急诊核磁共振显示右侧延髓背外侧Flair序列与DWI序列不匹配(见图3),提示存在缺血半暗带。给予阿替普酶68mg静脉溶栓、强化降脂、活血化瘀、改善侧支循环等综合处理,溶栓后24h NIHSS评分:0分。最终诊断:延髓背外侧综合征、2型糖尿病。住院6d,出院时NIHSS:0分;1个月后随访:NIHSS:0分。

a b

2 讨论

2.1 临床特点 卒中患者中20%~25%为醒后卒中[1]。醒后卒中可能发生在凌晨,距离最后看起来正常的时间为3~6h[2]。核磁共振研究显示DWI-Flair序列不匹配,提示症状出现在3h内。另有研究[3]显示,DWI-Flair不匹配被证明可以识别4.5h内发病的卒中患者,具有较高的阳性预测价值(83%~87%)。有文献报道醒后卒中患者发病一般为362min[4],与本文的3例患者平均发病时间为693min不同,可能与例数太少有关。醒后卒中NIHSS中位数为5分[4],与本文报道的一致。有观察显示醒后卒中患者症状更重,若不积极干预,临床预后更差[5]。

2.2 影像学特征 醒后卒中的头颅CT表现与发病3~6h的卒中患者CT表现相似[2]。其核磁共振多显示DWI-Flair序列不匹配或PWI-DWI序列不匹配[3]。笔者报道的3例醒后卒中患者核磁共振表现与文献相符。

2.3 临床处理及预后 通过急诊核磁共振DWI-Flair序列筛选不匹配急性脑梗死患者,对于存在缺血半暗带患者,若为小血管堵塞,首选静脉溶栓;若存在大血管闭塞,可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本文中3例患者均采用了静脉溶栓治疗,患者1尽管存在大血管病变,但发病时间长达20h,超过了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规定的发病8h内,故未采用急诊支架取栓术,但该例患者最终预后较好;另外患者2例为小血管病变,采用了静脉溶栓。有研究认为醒后卒中静脉溶栓安全、有效,溶栓者的预后优于未溶栓者,尽管有出血转化及死亡发生,但其与对照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5]。另有文献报道醒后卒中经过静脉溶栓,其良好预后率高达52%[4]。本文中3例患者均有不匹配现象,2例为小血管病变,1例大血管闭塞,均给予静脉溶栓,3例患者均取得良好预后。

2.4 不足和展望 本文所选病例数太少,需要扩大样本量,以进一步评估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需要探索更多的影像评估方法,来精准筛查醒后卒中患者。

猜你喜欢

步态溶栓肢体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基于步态参数分析的老年跌倒人群步态特征研究
特别策划《步态分析研究综述》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肢体语言
步态识人
肢体写作漫谈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面试六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