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多模态核磁共振指导醒后卒中静脉溶栓3例
2022-10-11张守成蒋孝宗王永伟赵伟伟
张守成 蒋孝宗 王永伟 赵伟伟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211300
醒后卒中在基层医院常被医生忽略,认为已过“时间窗”,不适合采用静脉溶栓,只能采用常规治疗。自从DAWN试验及WAKE-UP试验结果公布后,醒后卒中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然而对基层医院而言,RAPID软件因价格昂贵难以推广,而核磁共振在基层医院基本普及。多模态核磁共振评估缺血半暗带由来已久,然而针对醒后卒中方面,应用较少。笔者初步探索了3例多模态核磁共振指导下的醒后卒中患者的诊治,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1.1 患者1 男,46岁,因左侧肢体失利20余小时于2021年4月19日16:39就诊于我院。患者于昨晚20:00酒后开始出现左侧肢体乏力,伴步态不稳,自认为醉酒所致,未予重视。当时无肢体麻木,无口齿不清,无饮水呛咳。在家休息一晚,至次日天明,家属呼之不应,以为醉酒未醒,至南京市高淳区中医院给予醒酒治疗(具体不详);醒酒治疗前左侧肢体尚有不自主活动,至下午3点家属发现左侧肢体不能动弹,遂急诊转入我院急救。既往史及个人史:高血压、抽烟、饮酒多年。神经系统查体:159/102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左侧中枢性面舌瘫,口齿不清,左侧肢体肌力3级,左侧Babinski征(+),其余神经系统症状阴性。溶栓前NIHSS:8分。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糖血脂、凝血常规无异常;ANCA(-);自身抗体全套(-);输血前8项(-);同型半胱氨酸:9.76μmol/L;生化组合:LDL-C:2.59mmol/L;TG:1.76mmol/L;Glu:4.63mmol/L;Holter:未见异常;TCD+发泡实验:(-)。头颅MRI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右侧大脑中动脉区域Flair序列与DWI序列不匹配,提示存在缺血半暗带。诊断:右侧多发性脑梗死,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高血压病2级(很高危),给予阿替普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制药公司,50mg/支,批号:004036)72mg静脉溶栓,强化降脂,活血化瘀,保护神经细胞,病情平稳后脑血管造影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见图1),血流Ⅲa以上,最终诊断:右侧多发性脑梗死、右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高血压病2级(很高危),住院10d,复测NIHSS:1分。出院3个月后回访显示NIHSS:0分。
图1 核磁共振Flair-DWI不匹配及溶栓前、
1.2 患者2 男,53岁,因左侧肢体失利10h在2021年4月7日8:27就诊于我院。患者昨晚22:30入睡,醒后发现左侧肢体乏力,伴步态不稳,口齿不清,头晕,否认肢体麻木,无复视,无意识障碍。既往史及个人史:高血压,吸烟,不饮酒。神经系统查体:164/99mmHg,神志清,左侧中枢性面舌瘫,左侧肢体肌力4级,左侧Babinski征(+),其余神经系统症状阴性。NIHSS:5分。实验室检查:输血前8项(-);ANCA(-);自身抗体全套(-);甲状腺功能全套(-);生化组合提示LDL-C:3.23mmol/L;T-ch:5.57mmol/L;Glu:6.36mmol/L,其余指标正常。2021年4月7日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急诊头颅MRI提示脑桥基底部Flair序列与DWI序列不匹配,提示存在缺血半暗带,给予阿替普酶45mg静脉溶栓、强化降脂、活血化瘀、改善侧支循环等综合处理,之后复查MRA提示基底动脉中下段中度狭窄较前改善;高分辨核磁共振显示基底动脉夹层(见图2)。最终诊断:脑桥梗死、基底动脉夹层、高血压2级(很高危)。住院12d,出院时:NIHSS:4分;1个月后随访,NIHSS:1分。
图2 脑桥核磁共振Flair-DWI不匹配及血管评价
1.3 患者3 男,65岁,因醒后口齿不清伴步态不稳4h于2021年6月8日8:35就诊于我院。患者凌晨4:30醒来发现口齿不清,伴头晕,无视物旋转,伴步态不稳,无昏迷抽搐。既往史:高血压病。个人史:吸烟30年,10支/d;无饮酒。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134/65mmHg,阔基步态,指鼻试验右侧(+),右侧轮替试验(+),右侧跟—膝—胫试验(+),闭目难立症(+)。NIHSS:3分。实验室检查:自身抗体全套(-)、ANCA(-)、肿瘤全套:除了Ca-724略高,其余阴性;输血8项(-)、甲状腺功能全套(-)、生化组合提示Glu:7.34mmol/L;T-ch:5.27mmol/L。急诊核磁共振显示右侧延髓背外侧Flair序列与DWI序列不匹配(见图3),提示存在缺血半暗带。给予阿替普酶68mg静脉溶栓、强化降脂、活血化瘀、改善侧支循环等综合处理,溶栓后24h NIHSS评分:0分。最终诊断:延髓背外侧综合征、2型糖尿病。住院6d,出院时NIHSS:0分;1个月后随访:NIHSS:0分。
a b
2 讨论
2.1 临床特点 卒中患者中20%~25%为醒后卒中[1]。醒后卒中可能发生在凌晨,距离最后看起来正常的时间为3~6h[2]。核磁共振研究显示DWI-Flair序列不匹配,提示症状出现在3h内。另有研究[3]显示,DWI-Flair不匹配被证明可以识别4.5h内发病的卒中患者,具有较高的阳性预测价值(83%~87%)。有文献报道醒后卒中患者发病一般为362min[4],与本文的3例患者平均发病时间为693min不同,可能与例数太少有关。醒后卒中NIHSS中位数为5分[4],与本文报道的一致。有观察显示醒后卒中患者症状更重,若不积极干预,临床预后更差[5]。
2.2 影像学特征 醒后卒中的头颅CT表现与发病3~6h的卒中患者CT表现相似[2]。其核磁共振多显示DWI-Flair序列不匹配或PWI-DWI序列不匹配[3]。笔者报道的3例醒后卒中患者核磁共振表现与文献相符。
2.3 临床处理及预后 通过急诊核磁共振DWI-Flair序列筛选不匹配急性脑梗死患者,对于存在缺血半暗带患者,若为小血管堵塞,首选静脉溶栓;若存在大血管闭塞,可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本文中3例患者均采用了静脉溶栓治疗,患者1尽管存在大血管病变,但发病时间长达20h,超过了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规定的发病8h内,故未采用急诊支架取栓术,但该例患者最终预后较好;另外患者2例为小血管病变,采用了静脉溶栓。有研究认为醒后卒中静脉溶栓安全、有效,溶栓者的预后优于未溶栓者,尽管有出血转化及死亡发生,但其与对照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5]。另有文献报道醒后卒中经过静脉溶栓,其良好预后率高达52%[4]。本文中3例患者均有不匹配现象,2例为小血管病变,1例大血管闭塞,均给予静脉溶栓,3例患者均取得良好预后。
2.4 不足和展望 本文所选病例数太少,需要扩大样本量,以进一步评估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需要探索更多的影像评估方法,来精准筛查醒后卒中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