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中调脾汤联合中药封包在慢性胃炎(脾胃虚寒)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2-10-11张楠楠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19期
关键词:胃脘证候胃炎

张楠楠

河南省濮阳市中医医院 457000

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慢性炎症病变,其患病率高,若干预不及时,甚至会引起胃癌,应引起全球人类的重点关注。当前,慢性胃炎仍未有完整的病因、病机解释,致病因素多,包括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环境及饮食因素、神经精神因素、药物因素等[1]。西医对该疾病的治疗尚无特异性方案,一般建议改善患者饮食结构,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根除Hp、促胃动力药、胃黏膜保护剂等),但因长期不良生活习惯、不规律用药等,容易产生耐药性,长期用药甚至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需要探索一种更好的治疗方案[2]。中医将慢性胃炎归属于“胃脘痛”“嘈杂”等范畴,病位在脾、胃,病理在于寒、气、湿、热等,故针对疾病发病病机,提出温中调脾汤。同时中医不仅给予辨证疗法,还包括中药封包的外治疗法。为了提高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本文对慢性胃炎(脾胃虚寒)患者采用温中调脾汤联合中药封包治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慢性胃炎(脾胃虚寒)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35~72(52.49±5.16)岁;病程1~9(4.96±0.72)年;观察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35~72(53.24±5.22)岁;病程1~10(5.02±0.75)年。两组基线资料有同质性(P>0.05),可对比。

1.2 诊断标准 患者经临床表现、胃镜等综合检查,符合文献指南制定的慢性胃炎诊断标准[3]。中医标准:符合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的诊断标准[4],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符合脾胃虚寒证:主症:胃脘隐痛、胀满,喜按喜暖。次证:纳呆少食,大便稀溏,手足不温;舌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沉细。

1.3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入组患者符合相关判定标准;(2)无研究药物过敏史;(3)精神状态良好、认知清晰;(4)患者对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伴胃肠道恶性肿瘤者;(2)消化性溃疡者;(3)参与研究前4周服用影响研究结果的药物;(4)既往有胃肠道手术史者;(5)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4 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要合理饮食、调整良好的生活习惯。对照组采用西医疗法联合中药封包治疗:奥美拉唑(湖南方盛,国药准字H20103295,20mg/片),2片/次,1次/d;莫沙必利片(江苏豪森,国药准字H1999031,5mg/片),1片/次,3次/d,餐后服用;铝酸铋颗粒(辽宁奥达,国药准字H10950319),餐后服用,1袋/次,温水冲服,3次/d。中药封包:将吴茱萸250g、川椒50g、莱菔子50g、枳壳50g,小茴香25g、丁香25g,研磨后用布袋封好,用清水淋在布袋表面,微波加热5min。患者取仰卧位,将封包放置腹部,于中脘穴、神阙穴熨烫8min,胃脘部熨烫20min,2次/d;连续用药4周。观察组基于对照组采用温中调脾汤治疗:组方为薏苡仁、茯苓、黄芪、党参各20g,白术、陈皮、干姜各10g,炙甘草6g。由我院中医药房统一煎煮,每剂取药汁300ml,分早晚2次服用,连续用药1周。

1.5 观察指标 (1)中医证候评分:参照文献标准:对胃脘隐痛、胃脘胀满、喜按喜暖、纳呆少食进行评估,从无到严重分别计0~3分,评分越高,中医证候越严重。(2)胃蛋白酶原:采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静脉血3ml,离心5min,3 000r/min,分离血清,采用免疫分析法测定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计算两者比值。(3)对比两组疗效:疗效判定标准[6]:治愈为胃镜复查充血、糜烂、水肿等症状消失,中医证候评分降低90%以上;显效为充血、糜烂、水肿等症状减轻明显,证候评分降低75%~89%;有效为胃镜下见糜烂消失,充血、水肿等减轻,证候评分降低50%~74%;无效为临床症状改善不佳。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6.550,P=0.010<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中医证候评分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

2.3 胃蛋白酶原 治疗前两组胃蛋白酶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胃蛋白酶原指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PGⅠ、PGⅡ表达低于对照组,PGⅠ/PG Ⅱ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胃蛋白酶原指标比较

3 讨论

慢性胃炎是一种多因素、渐进性、终身性炎症性疾病,其病理状态以胃黏膜炎性细胞浸润为主,随着病情进展数年或数十年,胃黏膜正常腺体丧失而逐渐发展为黏膜萎缩或肠化生。现代医学治疗慢性胃炎时,多采用合理饮食、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并予以根除Hp、胃黏膜保护剂、质子泵保护剂等方法。但因西医治疗副作用多、长期应用耐药性等问题,均会影响其治疗效果。

祖国医学古籍并无慢性胃炎的确切记载,多根据其病证将其归于“胃脘痛”“嘈杂”等范畴,总结历代医家经验,本病病变在胃,但并未局限在胃腑,也与其他脏腑有密切关系,其中脾与胃关系最紧密。同时本病病因是因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两虚所致。脾胃虚寒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机,李杲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加”,阐述了脾胃虚损是慢性胃炎的发病缘由。《医学正传》记载:“初致病……纵恣口腹,……,复餐寒凉生冷……故胃脘疼痛。”《圣济总录》记载:“饮食伤动,冷气乘之……故令心腹俱痛也。”因此饮食不节、素体虚弱、寒凉入侵等,导致脾胃虚弱、胃失温养、阳虚生寒等,故导致胃虚寒型。因此中医针对其病机采用温中健脾、祛寒止痛等治疗。

中药封包是中医主要外治疗法,通过中医封包熨烫,起到温经通络、散寒祛湿、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同时采用中药封包作用于中脘穴、神阙穴,有健脾和胃、行气止痛、补气温阳等作用;另采用吴茱萸、莱菔子、川椒等药物,有健脾温肾、温中散寒、降逆止呕等功效。因此采用中药封包利用温热之力,药效从表达里,透过腧穴,使药力直达病所,故能在短时间内缓解胃痛症状[7]。采用温中调脾汤,方中黄芪有固元补气、温脾养胃之功;薏苡仁有除湿健脾、利水消肿、清热排脓功效;党参有健脾补气、温中益肺、养血生津等功效;茯苓有宁心健脾、利水消肿之功;白术有健脾益气、清热燥湿等功效;干姜有降逆止呕、和胃祛寒之功;陈皮有健脾理气、祛寒除湿之功;辅以炙甘草调和诸药,起到补气温中、调理脾胃的功效。本文中,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胃脘隐痛、胃脘胀满、喜按喜暖、纳呆少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证实温中调脾汤联合中药封包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寒)效果显著,可减轻胃脘痛、胃胀等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分析原因为采用中药封包直接作用于相应穴位,并利用热力作用直达病所,可显著缓解临床症状;同时采用温中调脾汤共奏温中健脾、祛寒除湿、益气和胃等,以此消除慢性胃炎病因病机,提高临床效果。

胃蛋白酶原是评价胃黏膜损伤的有效指标,主要是由胃主细胞分泌,当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病变损伤后,胃蛋白酶原透过胃黏膜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使其表达异常升高。本文中,治疗后观察组PGⅠ、PGⅡ表达低于对照组,PGⅠ/PGⅡ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温中调脾汤联合中药封包可减轻慢性胃炎(脾胃虚寒)患者胃黏膜损伤,改善胃功能,以此降低PGⅠ、PGⅡ表达。在现代药理研究中,干姜有抗菌、修复溃疡、胃黏膜保护等作用,并能抗Hp感染,降低胃蛋白酶活性[8];黄芪有抗炎、增强免疫等功能,能减轻胃黏膜充血、水肿等病理状态[9];炙甘草成分中次酸、多糖等成分有增强机体免疫、止痛等作用,并能降低胃酸分泌、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解痉止痛[10]。因此全方可以修复胃黏膜损伤,减轻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症状。

综上所述,温中调脾汤联合中药封包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寒)效果显著,可减轻黏膜充血、水肿等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胃脘证候胃炎
萧山地区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复合证候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证候、体质及其关系的研究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补肝汤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效果分析及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中医治疗胃脘痛的方法探究
“四问”慢性胃炎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