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结合“1+1+1”培养模式对高职护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

2022-10-11汪金丽臧谋红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20期
关键词:学年认同感护士

汪金丽,林 波,臧谋红

(1.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2.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安徽 六安 237005)

职业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目标和社会价值的积极性评价,对形成稳定的职业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护士是我国医疗行业的主力军,对维持医疗行业的人员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护理专业的实习生作为护理行业的后备力量,对维持护理人才队伍的稳定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临床实习是护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的重要阶段,高职护生的职业认同感主要来源于临床实习。他们在从事临床工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护士的角色定位和角色期望[1]。目前我国正逐步向老龄化社会迈进,医疗行业需要更多的护理人员。但是目前我国护理行业的现状是护理人员严重短缺。医学是一门神圣的学科,关乎人的生命健康,培养一名医学生国家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很多高职护理学生毕业后未选择从事护理行业,而是选择与医学无关的行业,这就容易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会造成护理人才的大量缺失,不利于护理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发展。Benner P[2]发现,在工作满意度、稳定性和成就感等方面,职业认同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据统计[3],目前我国护士离职率达10%,离职意向甚至达57%。如何增强护生的职业认同感,稳定护理人才队伍,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需要护理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高职护理教育的培养模式主要是“2+1”模式,即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相关理论和技能操作,最后1年在医院顶岗实习。护生接触临床的时间相对较短,不利于护生职业认同感的形成。本研究通过院校合作的方式实施产学结合“1+1+1”培养模式,即第一学年在学校学习相关理论和技能操作,第二学年进入学校合作医院学习职业能力课程,第三学年继续在医院顶岗实习。本文旨在探讨此种培养模式对高职护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为提高护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满意度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本校2018级护理专业学生100名为研究对象,均是应届毕业生。其中对照组护生50名,年龄20~23岁,平均年龄(21.24±0.74)岁;男性2名,女性48名。实验组护生50名,年龄20~23 岁,平均年龄(21.38±0.73)岁;均为女性。纳入标准:在校期间无休学。排除标准:在医院学习和实习期间请假超过1个月者。两组护生在校一年级均已完成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两组护生在年龄、性别、一年级结束后学习基础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方法 实施常规“2+1”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相关理论和技能操作,最后1年在医院顶岗实习。

1.2.2 实验组方法 实施产学结合“1+1+1”培养模式,即第一学年在学校学习相关理论和技能操作,第二学年进入学校合作医院学习职业能力课程,由医院优秀的临床带教教师进行授课。上午8点跟随带教教师在科室进行护理查房,下午集中进行理论学习,晚自习时间自由学习,每1个月进行1次科室轮转。核心课程的设置与学校相同,但更侧重于临床实践教学和护理岗位的体验。第三学年同对照组在医院进行10个月的顶岗实习。

1.3 评价方法

分别在第二学年开始学习前(培养模式实施前,2019年9月)、第三学年实习结束后(培养模式实施后,2021年5月)对两组进行问卷调查。使用郝玉芳[4]编制的护生职业认同感量表,包含5个维度共17个条目,其中职业自我概念6个条目、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4个条目、社会比较与自我反思3个条目、职业选择的自主性2个条目、社会说服2个条目。每个条目有“非常不符合”“较不符合”“介于之间”“较符合”“非常符合”5个选项,采用 Likert 5 级计分制,分别赋值 1、2、3、4、5 分,负性条目反向计分,总计17~85分,分数越高表明护生的职业认同感越强。量表的分半信度是0.842,Cronbach's α系数是0.827。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两种培养模式实施后,护生的职业认同感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实施前(P<0.01);除职业选择的自主性,两种培养模式实施后实验组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培养模式实施前后两组护生职业认同感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比较(±s,分)

表1 培养模式实施前后两组护生职业认同感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实施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实施后比较,#P<0.05

维度对照组实验组实施前实施后实施后职业自我概念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社会比较与自我反思职业选择的自主性社会说服总分2 4.4 8±3.0 5 1 4.4 6±2.3 3 1 1.5 4±1.7 4 7 7.1 8±1.2 9 7 7.9 2±1.3 8 6 5.5 8±8.1 4 2 5.9 4±2.8 0**1 5.9 2±2.3 2**1 2.2 6±1.5 4**8.0 6±1.2 4**8.5 6±1.0 1**7 0.7 4±5.5 5**实施前2 4.3 0±3.8 1 1 4.7 4±2.6 4 1 1.6 6±1.8 1 7 7.4 4±1.3 3 7 8.0 4±1.3 4 6 6.1 8±9.2 0 2 7.0 8±2.3 7**#1 6.8 6±2.1 6**#1 3.1 4±1.2 8**#7 8.4 4±0.9 3**7 9.0 6±0.7 9**#7 4.5 8±4.9 9**#

3 讨论

3.1 高职护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因素

3.1.1 专业选择 专业选择一定程度上影响护生的职业认同感。研究表明[5],高考自愿填报护理专业的学生职业认同感更高,他们是在结合自身兴趣与爱好的基础上选择就读护理专业的。而护生在高考之前对护理专业的认知与了解大多数来源于父母或亲友,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一定程度上影响子女职业选择的自主性,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子女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有更多的自主权[5-6]。因此,在培养护生职业认同感的同时不能忽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护理教育工作者在学生入校时需要了解其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以便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

3.1.2 个人因素 职业自我概念指的是个体对职业的认知以及自我的理解,包括心理、社会两个方面,心理方面指的是个人对职业的选择及适应程度,社会方面指的是职业在社会中的认可度及社会评价。两种培养模式实施后,护生的职业自我概念均有所提高(P<0.01),说明护生接触临床工作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他们的职业自我概念。可能是因为护理工作能够帮助患者早日康复,从而使护生在护理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有研究表明[7],职业自我概念对学生的就业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职业自我概念明确的学生可以更快速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因此,在护生正式实习之前,护理教育工作者可以带领他们多去医院见习,增加接触临床护理的机会;平时多组织护理公益活动和实践活动让护生参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自我概念。

3.1.3 社会因素 两种培养模式实施后,护生的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均有所提高(P<0.01)。以往频发的医疗暴力事件导致医患关系较差,医患双方的不信任加重了医患之间的矛盾,群众对医护人员的整体认可度较低[8]。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无数的医护人员奋战在临床一线,尤其是医护人员夜以继日地为群众做核酸检测,医护人员救死扶伤、大公无私的事迹让护生感受到了护理工作的伟大与神圣。与此同时,护士这个职业也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赞扬,护士的社会地位迅速提升。疫情中涌现出了一批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抗疫英雄,榜样的力量使护生认识到作为一名医护人员的使命和担当。研究表明[9],社会对护理人员的认可度与护生的职业认同感呈正相关,这也是促使护生毕业以后愿意继续从事护理工作的重要因素。

3.1.4 医院因素 医院是护生接触临床工作最主要的场所,医院环境及工作氛围直接影响护生对临床护士的认可度。有些医院工作量大,直接将实习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并没有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培养实习生,一方面让实习生缺少归属感,对自己的职业认知没有清晰的定位;另一方面让实习生以为护士每天只是机械地干活,重复同样的工作。护生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得不到体现,直接影响护生的职业认同。有研究显示[10],对角色模糊的实习生,他们的职业认同水平也明显较低。医院不仅承担着治病救人的任务,还承担着培养实习生职业认同感的职责。医院可以通过选择优秀的临床带教教师来对实习生进行规范化培训,通过带教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实习生知道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

3.2 高职护生职业认同感现状

本研究中高职护生职业认同感的5个维度包括职业自我概念、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社会比较与自我反思、职业选择的自主性、社会说服。表1结果显示,实施“1+1+1”培养模式后,实验组护生的职业认同感总分是(74.58±4.99)分,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与张文慧等[11]的研究结果相似。此外,两种培养模式实施后,护生的职业认同感总分均显著提高(P<0.01),两组护生最后1年均在医院顶岗实习,说明临床实习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护生的职业认同感。临床实习的优势在于护生能够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对患者进行护理操作,能够将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能力。临床实习是护生从学生成长为一名护士的重要环节,对护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考虑到护生实习时间相对较短,复杂的医疗环境、工作负荷过重、护患沟通欠缺等情况使部分护生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缺乏清晰的定位。因此,很多护生未能对护士这个职业产生职业情感,毕业之后未能继续选择从事护理工作。张敏等[12]发现,进入临床实习后,由于复杂的临床环境、职业的理想化,加上护生护患沟通能力不足,直接影响护生的职业自我概念。因此,临床带教教师应不断加强实习护生的专业教育,引导其正确认识护理工作,明确职业定位,让其感受医院文化和护理文化,感受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

3.3 产学结合“1+1+1”培养模式有助于增强高职护生的职业认同感

本研究结果显示,培养模式实施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护生职业认同感总分显著提高(P<0.05),说明“1+1+1”培养模式有助于增强高职护生的职业认同感。“1+1+1”培养模式下,护生在第二学年进入医院学习,由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带教。护生除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之外,还会每天跟随带教教师进行护理教学查房,近距离接触患者。护理教学查房可以使护生直接观察疾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及时收集相关病史资料,为提出护理问题和制订护理计划做准备。护生在查房过程中还能与患者沟通交流,加强护患沟通,建立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从而减少医患纠纷[13]。在校学习阶段护生都是通过角色扮演、使用模拟人进行技能操作的,无法了解患者真实的心理状态和感受,难以产生共情。而“1+1+1”培养模式下,护生在医院能够直接接触真实的患者,感受真实的临床情境,护生无论是学习还是练习操作都会表现得更加认真和严谨,并且通过临床护理能够让患者顺利康复,在这个过程中,护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护士职业的神圣。因此,通过早期接触临床,有助于培养护生的职业情感,树立正确的专业认识,对护生的职业认同能够起到积极作用[14]。“2+1”培养模式下,护生接触临床的时间只有1年,而“1+1+1”培养模式的护生接触临床的时间有2年。两者相比,采用“1+1+1”培养模式,护生对医院环境会更熟悉,有更多的时间接触患者,受带教教师指导的时间也更长,因此职业认同感会更强。

3.4 高职护生职业选择的自主性有待增强

本研究结果发现,培养模式实施后,两组护生在职业选择的自主性维度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学校在对护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他因素的影响[15]。张晓科等[16]发现,家庭的支持会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在选择自己的专业或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时他们会听取父母的意见。因此,在校期间学校对护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引导家长支持护生的选择,学校与家长共同对护生进行教育引导。此外,护生接触临床工作后,对护生有直接影响的是临床带教教师和接触过的护士,他们能够改变护生的专业思想和专业认识。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合作医院临床带教教师的培训,选拔职业认同感较强的临床带教教师进行一对一带教,通过带教教师的言传身教来感染学生,发挥优秀带教教师的榜样作用。除传授护生基本的护理技能之外,临床带教教师还应引导护生正确认识护理工作,通过树立职业情感,让他们从内心认可护士这个职业,这样毕业以后他们才会愿意继续从事护理行业。

综上所述,产学结合“1+1+1”培养模式能让高职护生早期接触临床,增加专业实践的同时培养其职业情感,有助于增强护生的职业认同感,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但要注意,产学结合“1+1+1”培养模式仍有改善空间,尤其是学校合作医院应注重培养更多出色的临床带教教师,通过榜样的力量引导护生正确认识护士的使命和担当,同时加强对实习生的专业培训,使其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下一步我们将深化院校合作办学,扩大“1+1+1”培养模式的合作医院,加快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在提升护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增强护生的职业认同感,为社会培育出更多具有发展潜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

猜你喜欢

学年认同感护士
援鄂护士林燕华的元宵节
2018—2019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厉害了,我的护士
监狱管理专业警务技能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英国公布2015—2016学年公立学校督导结果
寻找护士哥哥
发热
工作认同感日本人最低
女生玛丽莎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