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计学一流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2022-10-07

统计理论与实践 2022年9期
关键词:一流统计学课程

曾 慧

(浙江工商大学 统计与数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课程是教学体系的基本单位,是教育最微观、最普通的问题,更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高等学校的课程一方面是专业知识传播的媒体,另一方面更是知识生产、创新的“胚芽”,涉及人的、教育的各个方面[1]。因此,高质量的课程不仅关系着学生知识结构体系、思维能力的形成,更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了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把教学改革落实到课程建设上来,教育部2019年发布了《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为新时代高等学校的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作为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论科学,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许多高校重点建设的一流课程,这对统计学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数据渗透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对统计数据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计学课程也需要与时俱进。鉴于此,本文以浙江工商大学的统计学课程为例,阐述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以期为我国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提供思考与借鉴。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与不足

建设高水平的统计学课程对于筑牢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知识基础意义重大。然而,当前统计学课程建设不容乐观,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重教书,轻育人”

教学目标多定位于统计知识传授、统计素养形成和统计思维能力培养等专业人才培养的学科视野,缺乏对政治认同、品格修养、科学精神等价值引领目标的设定。

(二)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教学内容多聚焦于传统和经典统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讲授,对学生需求、行业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关注不够,学生在课程学习后记住了诸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要点,却难以有效地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此外,大数据分析等相关内容较为薄弱,传统教材大都未涉及。

(三)课程形式“重线下,轻线上”

教学多为线下课堂形式,“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抄”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课堂教学囿于时间、空间以及教学技术和手段的限制,主要是“教师→学生”的单向传导,“学生→教师”的交流渠道不通畅,师生之间难以进行有效交流与互动。

(四)课程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课程考核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虽有平时表现的考核,但占比较少,且多以到课率、习题完成情况等形式来量化。“一考定评”的模式缺乏过程性考核和分类考核,难以全面考察教学效果,也难以综合评价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统计学一流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在信息化和数字化背景下,要立足课程教学现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以“两性一度”为建设标准,以教学模式变革为主要任务,打造统计学一流课程,为培养高素质经管类人才提供支撑。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统领课程建设,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围绕教学各环节,将育人功能渗透其中,发挥统计学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同向同行。

围绕课程的思政内涵,通过三个维度在统计学一流课程建设中融入育人元素,引导学生“专业成才,精神成人”。第一个维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统计学是认识社会和自然的有力武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信息之广、生活之美,数据无处不在,无处不用统计。通过学习统计理论、方法以及职业道德规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个维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大英百科全书》将统计学定义为“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和艺术”,即在科学性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创造性劳动,把问题、数据和方法进行完美融合,实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2]。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即收集数据的实事求是、严谨求真的务实态度;处理数据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分析数据的唯物辩证、反复求证的研究素养;解读数据的理性实证、脚踏实地的探索精神。在研究问题过程中创新、完善和发展统计理论方法,追求更高层次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第三个维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统计学因人类社会需要而产生,因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通过数据说明问题,通过定量分析揭示事物本质。通过对国内外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领域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展示祖国的沧桑巨变和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的国情认知和国家认同感,增进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还可以通过学习优秀统计学家热爱祖国、勤勉工作的光荣事迹,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二)以“两性一度”为建设标准

针对当前统计学课程建设中存在的“轻育人、轻实践、轻线上、轻过程”等现象,统计学一流课程建设必须高标准,强调“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这也是一流课程建设的核心要求。高阶性,就是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3]。高阶性要求统计学课程不仅是统计理论和方法的传授,还是统计思维能力的锻造,更是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教学设计需要重点探索如何有效地通过实验、实践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中所蕴含的不确定性、相关、因果、假设检验等统计思维,带领学生从统计角度看待世界,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性对统计学一流课程建设的要求可以具化到三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要有前沿性和时代性,大数据统计分析纳入课程内容是当务之急;二是教学形式要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满堂灌”的线下课堂教学模式亟待变革;三是学习结果应该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结果的二元判断难以合理评价学生,统计实践活动不仅是激发学生兴趣、展现个性化的有效方式,还是实施学习结果过程性评价的重要途径,同时能引导学生对行业需求、国家战略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挑战度是指课程要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和老师一起“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老师要花时间、花精力、花情感备课讲课,学生课上课下要有较多的学习和思考时间做保障[3]。通过师生对统计学科前沿知识的追踪与研讨,深化教师的专业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以教学模式变革为主要任务

混合式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把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与现代的网络学习有机融合,以实现学习目标最优化的教学模式[4]。混合式教学将线上和线下教育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是目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方向。“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呈现井喷式发展,广受教育研究者和教学实践者的关注,且基本达成了共识:混合式教学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常态”[5]。

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既包含理论又涉及实践,既蕴含思想又彰显方法,线下教学已难以涵盖所有。与此同时,互联网的普及、教学技术和设备的智能化为线上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因此,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无疑是统计学一流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而与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所伴生的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组织、评价管理以及教师角色等教学要素的变革,都是统计学一流课程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

三、统计学一流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

统计学课程主要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团队围绕统计学一流课程建设基本思路,力图通过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目标;注重学情分析,重构教学策略;开发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考核方式等措施,探索统计学一流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目标

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突破以统计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目标,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等育人目标全面融入教学设计之中,实现传授统计知识、培养统计素养、实现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二)注重学情分析,重构教学策略

基于专业优势,采用统计调研、大数据分析等方法开展“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的学情分析。通过课前的经验积累和访谈调查,了解学生概况,取舍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通过课中的互动观察和练习反馈,调整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成效,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课后的作业批改、在线学习数据分析、实践活动指导知晓教学效果,促进教后反思,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参考。

混合式教学是统计学一流课程建设的重点内容。课程组从2018年9月开始实施混合式教学实践,经历了“线下为主、线上为辅”到“线上教学”再到“线上与线下并举”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重点在教学方案的设计、实践和修改完善,尝试在线下教学的基础上逐步加入线上教学,同期课程组开发的统计学在线视频课程也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成功上线。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迫使课程教学全部转至线上,期间通过多次的教研讨论和教学实践,探索出了“MOOC+微信群+慕课堂”“直播+钉钉群”等教学模式,积累了大量线上教学经验。此后随着疫情的逐渐缓解,课程步入了混合式教学的全面展开期,线上和线下教学被广泛、有效地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

(三)开发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内容

丰富课程教学资源是一流课程建设的重要工作,也是开展混合式教学的首要任务。围绕教学内容我们积极构建统计学资源库,精心打造线上学习资源——统计学在线视频课程,该课程不仅有对标各章节内容的教学视频,还有配套的多媒体课件、课后作业、单元测验、期末测试,同时还开设了专门的讨论区,为线上教学提供全方位的支撑。同时,还为学生搜集和推荐了大量的电子书、视频公开课、资料网站以及统计科研和实务部门微信公众号,这些资源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什么是统计”,还让学生了解到“统计什么”和“如何统计”,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及时感受到身边的“统计大事”。

围绕统计学“两性一度”的建设要求,团队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构。一是针对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精神引领的教学现状,将课程内容体系按照基础知识传授模块、综合技能训练模块、实践能力培养模块进行重组,并且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科学精神的培养,家国情怀的培养进行有机融入,着力发挥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二是为了紧跟时代前沿,开阔学生视野,引入统计发展前沿和热点问题的教学内容。通过对统计学新领域、新方向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统计前沿技术的介绍,对人口普查、经济数据发布等统计热点问题的追踪和分析,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研究和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引导学生展开对理论的深度思考和对实际应用的深入探究。

(四)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考核方式

通过课前导学、线上自主学习、课堂重点难点讲解、线上线下深度讨论、过程性考核等方式,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模式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模式转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展以“MOOC+SPOC教学”和“项目式教学”为主,“微信公众平台+网络资料库教学”为辅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发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自主构建。如数据收集教学中,采用“MOOC+SPOC教学”为学生介绍统计调查方式和方法的理论知识;结合“微信公众平台+网络资料库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最新进展;运用“项目式教学”开展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等实践类知识的教学。

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按照“二线三段四环”的思路组织实施。其中,“二线”指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二条主线;“三段”指课前预备、课中教学、课后提升三个阶段,课前和课后主要采用线上网络学习方式,课中则通过线下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来完成;“四环”包括导、学、践、思四个环节,即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学习,探索新知;应用实践,巩固新知;思考总结,综合评价。

课程考核以分类考评结合过程考评和期末考评,引导学生将眼光从“考试分数”转向“学习过程”,使其成为学习主体。课程的考核内容包括四部分:一是线上平时成绩评价。包括线上学习分析过程中,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具有团结协作精神,以及数据收集整理中,是否能顺利完成独立操作,该部分占比为20%。二是实践技能考核。检查学生对课程常见内容的掌握情况,该部分占比为10%。三是线下理论考试。教师依据背靠背原则,依照教学大纲要求出题,进行闭卷考试,以检查学生对课程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该部分占比为60%。四是线上线下习题解答。习题解答分析用于评价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验证考试成绩的有效性,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该部分占比为10%。

四、对统计学一流课程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要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以“两性一度”为建设目标,在已有课程建设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提升与推广统计学一流课程。

(一)培育统计思想,拓宽思政课堂

在讲述统计理论、方法和应用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感悟和领会统计思想,逐渐形成统计专业人才特有的思维方式,理解统计学的内涵和真谛。同时,尝试将课堂思政浸润至课外,实施线上线下全方位的统计思政教学。

(二)以赛促学,践学相长,培养综合能力

深化“项目式教学”,探索更多样、更有效的线上线下教学形式和考评机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开展统计调研活动,促进教学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拓展课程资源建设,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补充优秀统计调查作品集和教学案例集,完善教材、教辅和网上资源集,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和网络资源应用,为拓展性学习提供有力支持;建立多渠道的师生互动交流平台,保障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效开展。

(四)推进慕课建设,扩大社会影响力

不断更新、补充和完善统计学视频课程资源,提高平台和教学资源的使用率,加强课程互动区维护,扩大课程的受益面和社会影响力。◆

猜你喜欢

一流统计学课程
关于投稿的统计学要求
统计学符号书写要求
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