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7例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筛查结果分析
2022-10-05韩耀伟郭振伟
李 永 韩耀伟 张 铃 朱 静 刘 佳 郭振伟
1.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妇产医院(300450);2.天津市滨海新区妇女儿童保健中心
妊娠对于育龄女性而言,不仅会产生生理的变化,还会影响孕妇健康及生活质量[1]。同时出现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临床症状包括盆腔脏器脱垂、压力性尿失禁、慢性盆腔疼痛及女性性功能障碍等情况[2]。对产妇进行盆底功能障碍筛查,分析其影响因素,尽早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产妇产前或者产后盆底肌功能的锻炼,对降低产妇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保障产妇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收集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筛查资料,就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择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本中心产后康复门诊行盆底功能障碍筛查的产妇1677例,发放基本资料调查问卷。纳入标准:①本中心门诊产妇;②未受过正规盆底康复训练;③产后无其他并发症;④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不愿意参加本次研究;②有精神病史;③合并泌尿系统感染、肾脏疾病、盆腔器官脱垂,有尿失禁家族史及盆腔手术史。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调查方法
由该科室一名专业医生和两名护士组成调查小组,培训相关知识。指导产妇填写调查表格,一般资料问卷调查表包括年龄、职业、分娩次数、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喂养方式、孕期体重增加指数、有无便秘;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筛查表包括体格检查及盆底功能评估。指导产妇配合参与。
1.3 评价指标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方法:研究人员经过本院盆底诊治中心统一规范培训后,采用统一的筛查、评估及诊断方法。包括采用国际标准盆底功能障碍问卷、性生活质量问卷、尿失禁问卷;按法国Loic DABBADIE手法肌力分类测试法进行盆底肌肉综合肌力分度;按POP量化分期系统(POP-Q)评分法进行脱垂评分及分度诊断;按国际尿控协会对尿失禁的定义对尿失禁包括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和混合性尿失禁等进行诊断及分度。统计所有产妇产后盆腔脏器脱垂、压力性尿失禁、慢性盆腔疼痛及女性性功能障碍等情况,并计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病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
1677例产妇中,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1000例(59.6%)(障碍组),年龄30.4±3.7岁,其中压力性尿失禁421例(42.1%)、盆腔脏器脱垂156例(15.6%)、慢性盆腔疼痛257例(25.7%)及女性性功能障碍166例(16.6%);无无功能障碍677例(正常组),年龄29.7±3.3岁。两组年龄无差异。
2.2 产妇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单因素分析
障碍组和正常组在职业、分娩次数、分娩方式、喂养方式、便秘、子宫肌瘤、乳酸杆菌、糖尿病史以及高血压病史等方面有差异(均P<0.05),而在年龄、孕期体质指数(BMI)、新生儿体重以及细菌性阴道病等方面无差异(均P>0.05)。见表1。
表1 产妇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单因素分析
2.3 产妇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影响因素分析
以产妇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为因变量,将上述筛查出的具有临床意义的单因素作为自变量,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各变量赋值见表2。结果显示,从事重体力职业、非初次妊娠、顺产、奶粉喂养、有便秘、患有子宫肌瘤、乳酸杆菌缺乏、有糖尿病史、有高血压病史是产妇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2 变量赋值
表3 影响产妇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婚育期妇女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高发人群,患病过程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3]。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是指盆底功能损伤并发子宫脱垂、膀胱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等疾病[4]。
本次研究调查发现,两组产妇的职业、分娩次数、分娩方式、喂养方式、有无便秘、子宫肌瘤、乳酸杆菌、糖尿病史以及高血压病史均存在差异。从事体力劳动的妇女更容易患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这可能与重体力劳动会使女性盆底负压加重,从而导致盆底结构损伤,肌张力减低有关[5]。本次研究还发现,顺产及非初产妇均可影响产妇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原因是妊娠期间,盆底组织受到增大的子宫体及胎儿的压迫,导致肌纤维肌力下降[6]。分娩时,胎儿挤压产道、过度牵拉盆底组织、宫口扩张达到最大生理极限,最终导致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7]。据相关报道显示[8],12%的顺产产妇存在一定的盆底功能损伤,而剖宫产产妇发生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风险远远低于顺产产妇[9]。所以提倡产妇产后尽早进行康复训练,让产妇通过有意识并选择性地反复收缩和放松盆底肌群,从而增强盆底肌张力和耐力,恢复衰弱、松弛的盆底肌[10]。另外,加强体育锻炼同样对产妇盆底功能的恢复有着积极的作用。
本研究显示多次妊娠是影响产妇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这可能是由于多次妊娠更容易使产妇的盆底括约肌损伤,阴道多次分娩不仅损伤盆底韧带及筋膜,还会压迫血管、神经,当超过一定范围内的压力时会出现肌纤维断裂,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所以要避免多次妊娠,提倡少生优生[11]。本研究还发现,母乳喂养的产妇比奶粉喂养的产妇发病率低,这与侯兴华等[12]研究结果一致,喂养方式的不同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出现也有一定的相关性。经母乳喂养的孕妇比奶粉喂养的孕妇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更低,尽快吸吮有利于产妇乳腺管道的畅通,加快产妇盆底功能的恢复[13]。另外,本研究调查显示,便秘会使孕妇盆底肌收缩反应时间延长,快、慢型肌的功能均有所下降,也是导致孕妇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原因[14-15]。对此建议产妇加强日常保健及营养,尽量避免久坐,多摄入膳食纤维,少摄入油性和刺激性食品,降低便秘发生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阴道大部分有炎症感染,感染后阴道内环境改变不适合乳酸杆菌的繁殖,导致患者阴道内乳酸杆菌缺乏进而促进疾病的发展,形成一种恶性循环[16-17]。患有子宫肌瘤的患者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术中子宫内的相关血管、韧带以及神经的完整性可能被破坏,影响到盆底的支持功能从而造成患者更易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18-20]。患有高血压或者糖尿病的患者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也要比普通产妇更高,这可能与这类患者体内激素的紊乱有关[21-22]。本研究有糖尿病史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更高。
综上所述,从事重体力职业、非初次妊娠、顺产、奶粉喂养、有便秘、患有子宫肌瘤、乳酸杆菌缺乏、有糖尿病史以及有高血压病史是产妇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尽早关注此类产妇,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