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版权媒资的开发应用价值探析

2022-10-03王华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广电媒体开发应用全媒体时代

摘要:在技术加强的全媒体时代,随着科技发展,算法、AI技术和资本不断渗入信息传播领域。在传媒生态、传播者地位发生深刻改变的当下,如何借势发展,同时又不被泥沙俱下的洪流裹挟,稳定占据主流价值观传播的主阵地,是摆在媒体人面前的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几家主流媒体以开放的姿态,积极投身时代、拥抱技术、升级传播、服务与应用,谋求发展和突破的案例,呈现其在全媒体时代大潮中主动作为的责任与担当,并以传统广电版权媒资管理者的视角,分析以丰厚、优质的内容资源储备为优势,在当下传播领域借力技术发展,应对信息内卷带来的负面影响,坚定传播主旋律的重要意义,同时对实践中整合优势、谋求发展、奋力突围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广电媒体;版权媒资;开发应用;媒资服务

中图分类号:G206;D92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5-0251-03

目前中国已进入全媒体时代,其显著标志为信息以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形式,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书籍、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通过广电网、电信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多屏合一地进行传播,最终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在任何终端上完成传播过程。全媒体传播深刻影响了身处其间的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同时也以平台大而全的信息承载整合功能和针对特定受众进行的超细分服务两条路径实现了自身的培育和成长。

一、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开放自身,积极投身智媒化建设,加速融合发展

(一)技术与内容融合,升级媒体大脑

在时代浪潮风起云涌的推动下,传统媒体纷纷投入智媒化建设,其中不乏成功案例。新华社和阿里共同开发了旨在为媒体、文旅、金融、会展赛、体育等内容行业赋能的“新华智云”公司,被誉为“懂内容的技术公司”,其自主研发的“媒体大脑”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领域集成化、产品化、商业化的应用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其他产业延伸,推出了智能金融、云上新闻中心、一录文旅、智能体育等行业解决方案,助力相关行业更好地生产优质内容、提升传播红利。

(二)传统广电媒体的制播形式全面改变

勇于探索的广电传媒机构在自主创新之路上积累了宝贵经验。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开创了媒体融合云平台聚合模式,全面修改了传统媒体节目生产、播出、存储、再调用的工作流程,终结了应对机构内部不同内容需求的重复性工作和同质化冗余内容的堆积。其以全媒体文稿为主线,通过文稿系统将各种不同的制作工具模块化后投入云平台,实现一次采集、多元分发,音视频图文共享共用的目标。在结束节目制播流程后,按照节目单进行重新打包,把视频和字幕文本及稿件自动打包送入内容资源库,方便编辑记者通过全文检索的方式,对内容资源进行再次查询利用。

北京广播电视台研发了以“融媒小厨”为定位的融合型节目制播云平台——“讯听云”系统,重构了广播端节目生产模式。该系统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实现音频融合型制播体系建设,构建集采编、制作、存储、发布、安全管控、运营于一体的广播业务融合型节目制播云平台,实现了“音频播出网与内容资源网安全互通”“移动场景采编”“一个平台统一生产,多個渠道同步分发”的目标,完成了由采编系统向平台化的升级,通过智能化生产工具惠及更多业务环节,此外还实现了北京广播业务功能与即时通信的互通互融,建立了基于北京广播业务形态的新闻报道指挥调度系统,加快了传统广电在移动互联网传播时代生产效率和传播效率的全面提升[1]。

领先行业发展的主流媒体机构在对外合作的同时加速推进内部融合探索,通过打造“中央厨房”、建立全媒体工作机制、整合内部资源形成合力,在重大新闻事件和大型活动中发挥影响力,同时将AI技术广泛应用于传统制播一线如字幕、配音、视频包装和人工剪辑等流程,回应内容生产的各种诉求,将数据、算法和处理过程组成的人工智能技术全面渗透到内容生产、传播各领域,由此给传播业带来深刻变革。

二、技术赋能下全媒体时代传媒行业和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革

(一)技术赋能下传媒行业被重新定义

在传统传媒行业边界消失、格局重塑的时代,传统的思维认知、产业格局、体制机制和人才布局已无法应对全媒体时代信息采集、编辑创作、个性化分发推送、定制化生产、临场化体验、即时传输甚至是多种主体在自组织模式下共同参与报道的框架拓展、信息挖掘、资源发现和整合需要。

新媒体时代推动了内容消费的平台化进程,无论是门户网站、社交平台、搜索引擎、新闻客户端、生活服务还是教育平台,都成为内容和用户的主要聚合地,在马太效应的驱动下,强者更强,最终造就了几个站在技术制高点的新媒体头部用户平台。

(二)信息快速获得下人类记忆面临被覆盖和重塑

“互联网没有记忆”,信息爆炸时代,记忆迅速贬值,互联网平台的用户需求在“飞轮效应”下,变化得越来越快,用户注意力快速转移,使产品和内容变得速朽。随着互联网设备转向移动端、信息分发方式从搜索转变为信息流推荐,人的记忆也碎片化和封闭化,导致互联网逐渐失去记忆;内容飞速过期,平台算法机制推波助澜。在夺人眼球、唯快不立的内容创作风气下,内容创作者更注重短期分发效率,内容浮浅、质量低下。用户主动或被动地抛弃了过去的记忆,个体记忆被公共记忆淹没。

(三)被技术驯服的人类开始作茧自缚

外部信息获取方式使人的记忆出现丢失和偏差,与此同时,人内在的“自我感知”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逐渐模糊。为防御和抵制不利于自己的观点,受众会选择对其心理干扰较小的信息。选择记忆是受众对所接收信息的基本倾向,即记忆那些与自己观念最为一致的内容,由此主动、积极、有选择地筛选并记忆与自己固有观念、兴趣、爱好相符的部分,成为优势特征,被不断强化。独立观点、深度解析和复杂形态都有可能成为信息传输的障碍,而不断重复、反复接触强化的浅显内容反而吸引了受众的注意。

互联网已经进入算法推荐的“极端个人化的信息时代”,电脑、手机APP会根据对个体的了解,推荐定制化信息,而大众媒体则是把一模一样的信息通过广播或电视无差别地推荐给每个人。智能化的到来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人们的智慧和知识,随着算法推荐的广泛应用,出现了“信息茧房”和“数字鸿沟”,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人们如果不主动思考判断或故意去搜寻,会陷入知识获取单一化的境地,与社会脱节。

(四)用人类情感和理智辖制技术,生产优质内容,成为反制力量

当智能设备、算法驯化、胁迫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社会文化、商业经济和日常生活领域,人们的生活逐渐趋于解构、无序、混乱和坍塌。但是事物也有相反方面,技术在造成破坏的同时也使内容生产能力极大地增强,经过对信息采集、整合、分发等环节的根本性颠覆后,技术也把深度理解内容、创造高阶文明的权利赋予了人们;人们利用对信息的理解、解读、释义能力在超越性层面上赋予了内容独有的意义和价值,即技术承担了基础性简单劳动,而人们则更有机会为这些内容赋予情感表达、意见引领、个性创作和哲思色彩[2]。

(五)理性思考和积极探索似可成为对抗时代洪流的希望

在传统媒体向智能媒体发展的过程中,在算法大行其道、入场抢夺用户时间和注意力的背景下,传统媒体人应保持坚定的信念和自觉,保持对现实世界的洞察力与判断力,具备判断、纠偏、持续输出价值观的能力,坚守舆论阵地、把握主流话语权[3]。

“内容为王”是新媒体和传统媒體生存发展的一个永恒话题,即便在内容开放竞争、马太效应日益凸显的市场环境下,在新媒体对优质内容的抢夺更加凶猛的趋势下,传统媒体依赖内容资源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进行差异化竞争,仍可作为发挥其核心竞争力并获得可持续发展动力的重要战略[4]。

三、站在全新舆论环境和媒体生态中看传统广电媒体内容资源管理者的责任与使命

传统广电视听媒体资源作为文化历史、时代色彩、个人记忆的记录者、承载者和收藏者,浓缩和沉淀了机构、平台、技术、人员的资源价值,同时借助了地缘、文化和时间优势,经过有序保存和数字化处理,能够成为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广电版权媒资管理者谋求发展突破的强大动力和主动作为的澎湃推动力。

(一)国家档案记录历史、反映时代,独具社会文化价值

针对节目档案的属性、媒资管理者的责任与任务,国家广电总局的《广播电视节目档案管理规定》已经给出了明确规定。在其定义中,节目档案“属于广播电视行业的专业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管理者的任务则是“有计划地将老旧节目档案转储为数字化形式并做好节目档案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按照统一分类标准对节目档案进行分类并按照节目档案不同的保存价值实行分级编目。积极开展节目档案的开发与利用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节目档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有声档案的不可再生性及稀缺性使管理者肩负重要使命。对有声文化遗产的保护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民族文化血脉的传承。传统广电版权媒资作为重要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其管理者有责任肩负起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光荣责任。

(二)媒体机构在融合发展背景下已经深入布局、明确目标、有序推进

《北京广播电视台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中对版权媒资的价值开发与利用提出了明确的任务要求:深入挖掘媒体版权资源,打造智能媒资数据库,加强融媒二创开发,充分释放内容生产潜能;充分发挥商业平台的重要作用;开展版权内容服务,为互联网平台提供音视频内容转发授权服务;拓展信息流内容分发及交易服务,通过精准匹配流量平台的内容需求,实现流量变现。为顺利达成此目标,北京广播电视台的媒资管理已逐渐从服务媒资内部的存储型媒资和生产型媒资走向应用型媒资的产业化发展阶段,被赋予了开发视听内容资源的全版权产品、实现版权视听产品的市场化增值、为媒体资产增加新的变现增长方式、真正使视听内容资产“活”起来的重要使命。

四、全媒体时代北京广电人加速推进媒资服务与应用的具体实践

(一)庞大的媒资储备成为重要的无形资产,为内部内容生产提供有力支撑

北京广电广播端音频媒资积累始于1949年,发展到现在累计数据量已达26万小时;电视端媒资系统收录的内容始于1980年,包括播出版节目和资料版节目素材,涉及政法、军事、经济、文化、体育、文学、历史、地理、科技、医药、环境建设、社会生活、娱乐休闲等多个领域,总计97.6万小时,其中编目完成量为40.01万小时,现每年新增4万小时,满足内部生产需求的年均调用量2.5万小时,已成为台内节目生产的重要支柱。

(二)不断迭代的技术应用和平台拓展,功能日趋增强

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陆续接入广电平台,以及4K、8K、VR、AR、MR等高新视频内容形态和应用场景逐步落地,为媒资开发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和打开了更多的应用领域,媒资价值更加凸显。

目前已经建成了存储型媒资、生产型媒资、应用型媒资三套体系并存且有机衔接、有效支撑的一体化媒资管理系统,从物理空间到信息技术平台再到云平台,以技术突破限制,为媒体资产的服务领域从内部延展到外部打通阻碍;通过外延模块技术实现多平台支撑,基于“私有云平台+多应用+多终端生产”的全新模式,统一规划,有针对性地选择“线索汇聚”“统一检索”“内容分发”“远程编辑”“集成框架”等应用强化功能[5]。

在保证节目安全生产的基础上,将内外网的业务管理应用整合贯通,全面拓展媒资系统的外延生产能力,探索媒资的社会化应用。实现更多元的新媒体内容共享与分发,通过业务桥实现电视与广播两端媒资的整合、互调。加强新技术应用,借力5G技术和区块链技术为内容资产版权营销开拓市场。在5G技术商业化支持下进行大数据量的超高清现场新闻采集,将媒资系统与5G新闻模块对接,进一步增加新闻资料的获取。

(三)借力版权媒资的二创打破原有内容生产限制,寻找传统广电发展新着力点

媒资二创团队通过对媒资内容数据库中的存量素材、编辑版资料、成品节目、播出节目进行精细化梳理,通過主题内容索引,对人物、事件、街景、风光等子课题进行分类,通过智能查找、分类整理、资料筛选、信息核实、编目著录和分镜头脚本,形成新的资源汇聚,以“北京记忆”为品牌进行相关内容产品研发、生产、传播,扩展线上线下的社会化服务场景。

新媒体环境下,媒体的核心资产逐渐转变为以内容、品牌、版权为核心的无形资产。版权媒资已全面进入产业化开发经营领域,只有盘活存量和增量媒资内容和版权资产,以技术为引领进行智能化管理和商业化运营,才能实现对内容版权资产的科学存储和价值变现。将内容资源和版权资产转化为产品,为媒体机构转型带来新的利益增长点,并通过公众服务、版权交易、用户推送等进行有效发布,使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宝藏不再被深埋,使版权内容真正“活”起来,使版权视听媒资在物理存储、数字化转储和整理下,通过二次或多次开发,创造出新的价值和利润,这才是媒体资产的真正价值。

五、结语

在全媒体传播已成现实、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数轮迭代中逐渐融合、固守自我日益成为发展阻碍的当下,积极思考,主动迎接应用、技术、关系、模式带给行业、机构、专业乃至个人的从认知到技能的冲击,明确边界,坚守价值底线,寻找新的坐标定位,重塑自我价值,彰显人类的智慧之光,应成为当代媒体人共同的责任和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 孙超.试论传统广电媒体内容资源产业化运营策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2):71-74.

[2] 彭兰.智媒化:未来媒体浪潮: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2016)[J].国际新闻界,2016,38(11):6-24.

[3] 彭兰.新闻+机器,新闻生产的五大新模式[N].社会科学报,2017-08-01(001).

[4] 彭兰.媒化时代:以人为本[N].社会科学报,2017-03-30(005).

[5] 王华.北京广电视听媒资再利用价值策略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24):208-210.

作者简介 王华,本科,主任编辑,研究方向:版权媒资价值开发。

猜你喜欢

广电媒体开发应用全媒体时代
新形势下地市级广电媒体经营转型研究
全媒体时代广电媒体的突发事件应对策略
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管理和开发应用研究
全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寻路与重建
全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应对舆论新环境改革研究
“互联网+”时代广电媒体面临的困境与转型
广电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势在必行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科学课堂教学材料的开发及应用
民族地区高中数学校本教材的开发及应用实践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