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粮食安全观教育探析

2022-09-30

高教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安全观浪费粮食

岑 郁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

一、前言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多次强调指出:“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手中有粮,心中不慌。”[1]受地缘政治、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等因素的影响,国际粮食交易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我国的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是:低水平、高难度、紧平衡、弱安全,吃饱没问题、吃好需进口,平时没问题、战时有危险,粮食安全仍然面临许多难题”[2]。粮食安全人人有责,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守护中国粮食安全这道防线,大学生责无旁贷。

二、大学生粮食安全观存在的问题

为深入了解大学生粮食安全观的情况,我们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涉粮院校)、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涉粮院校)等6所高校的学生群体中开展了关于大学生对粮食安全了解程度的调查问卷,共发放电子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40份,有效回收率为94%。调查对象的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有效回收问卷的人数占比情况

从调查结果以及平时观察了解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在思想认识、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一)对粮食安全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到位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中国人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这为“00后”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粮食上的安全保障。但中国粮食安全的深层次问题并未解决,在粮食安全问题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2004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9年聚焦“三农”问题,都把粮食安全问题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上。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3]系列文件的出台,说明了粮食安全作用极其重要,地位不容忽视。关于大学生对粮食安全了解程度的调查问卷结果反馈显示,有33%的学生不了解我国粮食安全这一概念,有近56%的学生表示听说过粮食安全问题,但了解不多,只有11%的学生表示自己对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和动态很关注。 粮食安全是生命安全的基础,粮安才能民安,民安才能国安,对于这一问题的了解,大学生的认识还不到位。

(二)部分大学生依然存在浪费粮食的现象

2020年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题调研组在关于珍惜粮食,反对浪费的调研中指出,当前我国粮食损失大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粮食储藏、运输等造成的损失,二是消费环节浪费严重。国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随着我国粮食出现结构性、阶段性供过于求的暂时现象,粮食安全已经过关、粮食已经过剩不需要那么多的粮食等观点开始在一些地方有所抬头,这样的观念对一些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形的青年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关于大学生对粮食安全了解程度的调查问卷中,我们了解到,有98.2%的学生认为自己曾出现过粮食浪费情况,有44%的学生认为自己身边的粮食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有49.6%的学生认为看到身边浪费粮食现象不会也不敢出面劝阻。

(三)维护粮食安全的担当和作为有待提升

近些年来,自愿选择就读粮食相关专业的学生数量偏少。究其原因,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影响,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倾向于选择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的专业,难以将粮食安全、粮食生产的价值维度和战略选择与自我就业选择、职业发展相关联,容易产生“粮食生产只是农民的事,与我无关”等思想。受此种思想的影响,在进入大学前,主动选择粮食类专业就读的学生数量偏少,以全国粮食安全教育基地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为例,截至2021年底,涉粮在校生共529人,仅占学校全体在校生的3.15%。而已经选择涉粮专业就读的学生可能会出现因学习太苦太累要求转专业或放弃学业的现象。 每年的就业季会呈现这样的矛盾,一方面,有的大学生遭遇毕业即失业的就业难,另一方面粮食行业人才连年紧缺但无人可招。

三、影响大学生粮食安全观教育的因素

(一)学校开展粮食安全教育尚存不足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着俭约自守、珍惜粮食的优秀传统,很多人孩童时期就知道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纵观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教育阶段,大多数学校较少开设粮食安全相关课程,粮食安全观教育落地较差。即使学校开设相关的课程或实践教学内容,也与粮食安全观教育、培育关联性较差。可以说,这与教育主管部门并未将粮食安全教育真正纳入教育教学体系有一定的关系。在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城市职业大学、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等非涉粮院校教师进行各校开设粮食安全观教育课程或粮食安全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访谈时,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学校的思政课教师会在思政课上介绍我国的粮食安全现状等内容,学校每年会要求学生开展粮食安全或食品安全的主题班会一次,学校的食堂会有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公益宣传,但没有专门的大学生粮食安全观教育的教材、大纲,教师也没有参加过粮食安全教育方面的培训。因此,粮食安全观教育很难走深走实。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他们能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怎么做,但对粮食安全观是什么、应该怎么做却较为陌生与粗浅。近年来,有诸如“开学第一课!女校长当面吃光学生剩饭”的新闻冲上热搜,从网友对此看法不同就可略知一二,有人认为女校长做得好,教师就应该在节约粮食、光盘行动上言传身教,为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减少粮食浪费;也有人认为这是女校长在博眼球,在故意给孩子制造羞愧感,强制光盘,是对孩子身心的伤害,起不到任何效果;还有人认为,中国的粮食取之不尽,女校长不必“惺惺作态”。诚然,实际体会比说教更有效,但在爱粮节粮问题上,全社会都应有统一的认知。单靠一两个教师发声还远远不够。

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在人,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关键在教育。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人们的就业观、择业观也相应发生了改变。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支持办好涉农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3]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领域后继有人,很多涉粮院校为愿意就读粮食专业的学生实行了学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但主动选择就读涉粮专业的学生数量依然很少,这与整个大环境的就业价值导向有一定的关系。较20世纪70、80年代来说,现在的粮食行业成为了冷门,在与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农业职业大学等涉粮院校教师进行访谈时,我们了解到,国内的一些涉粮高校开设了公共选修课“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食品安全与营养”等课程,但编写的校本教材或出版的著作寥寥无几,教育体系化水平较低,对外的影响力弱。

(二)部分家庭不重视粮食安全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00后”的大学生对饿肚子、闹饥荒等概念没有深切体会,部分学生家长虽经历了饿肚子、闹饥荒的年代,但受限于一种“我饿过肚子,所以不能让我的孩子再受饿”观念,在教育孩子节约粮食方面介入较少或完全没有把这样的现象当成问题来看待,这样的家庭氛围会严重影响学生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另外,生活越来越富足使得一些家庭开始痴迷于所谓的仪式感,自认为已温饱无虞,比阔气、讲面子、看排场、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十分严重,这些观点和行为加剧了粮食的浪费。

2021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出台,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粮食节约行动方案》,都强调要坚决刹住浪费粮食的不良风气。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不仅有了道德规范,更有了实体法律的保障。都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好的家风对每一位家庭成员的成长影响深远,千家万户好,国家才能好。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家长和孩子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从我做起,从小家做起,减少粮食浪费,维护粮食安全。

(三)社会及媒体对粮食安全认识尚存偏差

鼓励大学生想国家之所想,急社会之所急,到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就需要充分发挥社会的育人效应和完善的激励机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地方出台城市人才下乡服务乡村振兴的激励政策。”[3]如何平衡好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如何确保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后继有人,如何守护耕地红线问题,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各方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但是社会对这方面的热度和作为始终不够,以2022年的粮食安全纪录电影《大国粮仓》为例,片子以纪实的拍摄手法,解读了为什么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展述了大量珍贵的中国粮食史实资料。但从全国的影院排片情况看,数据十分不理想,即使有排片,购票观影的人数也寥寥可数。说明对于粮食安全问题,政府非常重视,但社会始终热度不高。

媒体在粮食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存在一定的偏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现代人获取粮食、获取食物的方式愈加便捷。越来越便利的生活条件促生了不同消费观念的出现,当整个社会在粮食消费活动中的自我主义、享乐主义增多时,心理发展还不成熟的大学生群体就会出现盲从、跟风等现象。然而,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的“00后”大学生群体通过互联网关注到的粮食安全观正能量消息报道较少,而博眼球、吸流量的网络产品造成了他们对粮食安全观的错误认知。2021年国家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明确规定 “禁止制作、发布、传播宣扬量大多吃、暴饮暴食等浪费食品的节目或者音视频信息”[4]。在此之前,网络吃播乱象丛生,对年轻的大学生群体产生了较大的不良影响。在此之后,仍有一档以青少年为主角的综艺节目被爆出大量倒牛奶的食品浪费事件,年轻、低龄的“粉丝”群体为了追星“只要瓶盖不要奶”“成箱成箱倒牛奶”的行为瞬间引爆网络。诸如此类乱象的出现,与节约粮食和健康饮食理念背道而驰。种种现象的叠加,导致部分大学生没有粮食危机意识,对粮食安全观的内容和要求由“接收”转化为“接受”的动力有所欠缺,更不会主动将自我的择业、专业选择、就业偏好与粮食安全相挂钩。

四、增强大学生粮食安全观教育的对策

(一)以高校为主体,构建粮食安全观教育教学体系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事关国计民生。不论是涉粮院校还是非涉粮院校,都应将粮食安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开展系列研究、探索,出版、编著相关教材,真正将粮食安全教育落到实处。

1.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融入粮食安全观内容

当前,党和国家倡导在坚持思政课主题和主线的前提下,将各种优秀思想、理论、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以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三门思政必修课程为例,将粮食安全观的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既符合思政课教学规律,又能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首先,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融入粮食安全教育。如在讲授“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的“自觉维护国家安全”专题中,可重点讲授粮食安全观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关系,使大学生提升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在讲授“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的“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专题中,可带领学生学习中华传统美德,明确“成由勤俭败由奢”这句话的来历,了解崇俭抑奢为什么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传家宝。认真思考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与粮食安全观的构建有何逻辑联系、当前我国的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就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有哪些等问题,在“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专题讲授中,尤其是在“建设法治中国”的内容中,重点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的由来,颁布实施的背景、具体的内容和意义等,使学生明确该法不仅是鼓励勤俭节约的道德法,更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实体法。每个人都应学法尊法,从自身做起,爱粮节粮,提倡“光盘行动”、杜绝“餐桌上的浪费”。

其次,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融入粮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中,可将中国粮食安全的发展阶段融入教学,即在讲授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专题中,讲清楚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解决人民群众“吃得饱”是当时粮食安全面临的最大问题。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的新中国,为什么要全面实行计划经济和凭票供应制度,为什么必须进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讲授邓小平理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专题中,讲清楚党和国家在改革中的首要目标是解决温饱问题的原因,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改革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新探索,取得了哪些成就。在讲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中,讲清楚江泽民为什么会提出“中国人吃饭靠人家靠不住,即使能解决,也会受制于人”的思想来源,广大农民在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有怎么样的分量。在讲授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中,讲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因何废止、有何意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中讲清楚,从2004年开始到2022年,连续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为什么聚焦“三农”问题,把粮食安全摆在最突出的位置有何重大意义等。

最后,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融入粮食安全教育。可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专题教学具体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粮食安全工作的百年探索。在“经济社会专题”的专题教学中解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了哪些行动和举措等,大学生在参与乡村振兴、服务地方发展中应当承担何种角色。在“国际形势”专题中讲授应对新冠疫情持续影响以及其他突发的全球生物安全问题,人类的口粮与生存问题为何尤为突出,中国粮食立足于自给的缘由是什么,当代大学生对粮食危机有敏感性吗?对于粮食安全,我们应如何做才能共同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等。

通过深入研究粮食安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关联,在融入教学过程中探寻新思路,可有效促进大学生粮食安全观的构建,同时这也是创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并向特色化、精细化发展的需要。

2.在校园文化阵地建设中,构筑爱粮节粮的文化氛围

一是在每年的“世界粮食日”和国家“粮食安全宣传周”活动期间,积极创新高校宣传工作的方式方法,丰富宣传、教育形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全方位的粮食安全宣传教育。二是注重发挥传统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进行爱粮节粮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在食堂、校道等学生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布置主题展板和专题海报,对粮食安全相关知识进行普及;充分利用校园LED屏幕、学生食堂电视机等设备多频次播放专题片、宣传片等视频,如《袁隆平,把功勋写在大地上》。三是利用学校官网、官方微信、官方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制作主题图文、短视频等粮食安全宣传内容,运用网络提高宣传效果,如加大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3.在共青团和学生组织的建设中,持续开展“爱粮节粮”专题教育

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作为日常教育内容。认真组织升国旗仪式,开展国旗下的粮食安全、党史中的粮食故事等主题宣讲,引导青年学生了解粮食安全领域的红色历史。通过宣讲国家采取哪些举措构筑中国耕地红线的“命根子”意识,引导学生反思这些举措与我们当今生活的关联度,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自觉把个人“爱粮节粮”的主动作为与国家粮食安全防线的构筑关联起来,进而深切体会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中国人民守护中国粮食安全。通过提高大学生群体的粮食安全意识来引领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粮食安全观,推动全社会形成科学用粮节约粮食的良好氛围,增强耕地保护意识,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强化社会责任感,厚植爱国情怀。

(二)以家庭为基础,形成爱粮节粮的良好家风

大学生粮食安全观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内化过程,既需要法律约束、制度规范、文化和环境影响,更需要个体的自觉践行。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良好家教家风是孩子成长成才的基础,勤俭持家是家庭兴旺的保证。父母在粮食浪费问题上,应跟孩子明确能不能做,该不该干。父母也可在假期等时间带着孩子到田间地头感受农业生产,让孩子通过劳动体验等形式亲身体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体验从简单劳动、原始劳动向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发展的过程,感受劳动创造价值的不易。切实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形成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的好习惯。

(三)以社会为平台,共筑粮食安全合力

2021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粮食节约行动方案》等相关规定都已出台,解决怎么落地的问题,需要社会各方合力、发声、行动,毕竟个人的力量有限,全社会的力量才会是无穷的。首先,社会各组织可利用上半年“全国土地日”、下半年“国家粮食安全宣传周”这两个时间节点,送粮食纪录片进校园,入大学生头脑,切实解决大学生“不是我们不重视,而是因为我们不了解”的迷茫思想,切实把自己对于人生、事业的追求同社会的发展、进步相结合,想国家之所想,急社会之所急,解人民之所难,自觉提升维护粮食安全的担当和作为。其次,青年偶像的价值引领对大学生的影响效果明显,用偶像效益吸引大学生重视粮食安全问题,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粮食安全教育,也需社会媒体等组织的主动参与,提供帮助。再次,通过创新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农民田间学校校企合作新模式,也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对于粮食安全相关知识从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转变为自我的认知与认同。只有整个社会都构筑起爱粮节粮的良好氛围,才能真正促使每个个体将自我的思想认同自觉转化为行动实践,才能形成合力,共筑国家粮食安全防线。

五、结语

粮食安全观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其形成过程中,蕴含着大量的育人价值。把握新时代特征,紧贴“00后”大学生成长环境,在他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上下功夫,通过“多渠道破解粮食危机”和“保障粮食安全个人能做什么”等议题,提倡大学生辩证看待、客观分析、全面解读粮食安全问题,驱散思想中的迷雾,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正确的粮食安全观,形成粮食安全人人有责的共识,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俭约自守,做粮食安全的守护者、节约粮食的践行者。

猜你喜欢

安全观浪费粮食
理与路: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学校安全教育一体化
时间很贵,不要浪费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逆向倒推,非比寻常
珍惜粮食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巧用视频资料进行《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教学
那些教我们珍惜粮食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