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与教育启示
2022-09-30李振杰
张 涛,李振杰,宋 岩
(烟台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越来越认可创新创业人才。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得到了深入开展[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再次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2]。
创新创业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3],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和研究的热点[4]。各大高校纷纷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学者们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诸多研究。有研究表明,现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多集中于创业教育而忽视创新教育[5]、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率偏低[6]、创新能力不强[7]、忽视创新创业教育氛围营造[8]。大学生是社会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9],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10]。本研究将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之上,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影响因素,为提升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策略建议。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组织认同感与知识共享
组织认同是员工将自己视为组织的一员[11],用组织的本质特征来约束自我[12],组织认同回答了“我是谁”的问题[13]。组织认同高的成员,表现出更多的组织认同感[14],与组织保持一致的特征。知识共享是为组织内部成员间出于彼此相互尊重与信任而进行的知识交换[15]。组织内个体的知识共享是个体将自己获取或者创造的知识与组织其他成员分享的行为[16-17]。刘西真和赵慧军[18]研究证实组织认同和知识共享存在显著正相关,有研究进一步证实组织认同可以显著增加知识共享行为[19-20]。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1:大学生组织认同感显著影响知识共享行为
(二)知识共享与创新行为
创新行为是产生、传播和实施新想法的一系列行为[21]。创新行为是产生、构成、推广及应用新想法过程中的所有行为[22]。由此可见,创新行为包括新想法的产生、推广和实施。知识共享与创新行为有显著关联[23],马占杰[24]研究发现知识共享和创新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有研究进一步发现,知识共享有利于创新行为的产生[24-26]。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2:大学生知识共享显著影响创新行为
(三)创新氛围
创新氛围是对员工创新能力和思想产生影响的工作氛围[25]。陈明淑、周子旋[27]将组织创新氛围定义为员工感知到的组织对创新活动的认可、支持与鼓励的工作环境。组织创新氛围为知识共享提供了“软”环境[28],有利于实现知识共享[25],组织创新氛围越浓,个体知识共享行为越好[29]。许多学者验证了创新氛围在知识共享意愿、创新行为方面的作用[30]。崔淼等人[31]研究表明,创新氛围与知识共享、创新行为显著相关。王士红等的研究进一步显示,创新氛围感知通过知识共享影响员工创新行为[32]。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组织创新氛围显著影响知识共享
H4:知识共享在创新氛围和创新行为间存在中介效果
综合上述假设,本文构建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模型
二、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
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和生力军[33]。在选取调查对象时,考虑到各地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差异,尽量将调查对象分布在更广的区域,本研究使用问卷星样本服务进行数据收集。共回收400个样本,剔除不认真填答的样本,有效样本346个。
(二)变量测量
本文围绕研究模型,收集整理研究中所需要的国内外成熟量表。本研究所采用的国外量表均经“翻译-回译”过程,为保证变量测量题目与我国大学生情况相适应,根据2名资深教授的建议,对测量题目进行调整。本研究问卷采用李克特5分尺度进行测量,1-5依次是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
组织认同采用的是Mael F等人[34]的量表,共有4个题目,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6;知识共享行为借鉴Bock和Kim[35]的量表,共有4个题目,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5;创新行为使用张振刚等[32]的量表,共有7个题目,量表内部一致性为0.925;创新氛围使用张振刚等人[32]、刘云和石金涛[36]量表,共有7个题目,量表内部一致性为0.926。本研究参考周燕和钱慧池[37]的研究,将年龄、专业、年级作为控制变量。
(三)调查实施与样本基本特征
本次调查通过问卷星实施,从被调查对象IP来看样本遍布全国大部分省市。如表1所示,被调查对象中,女性占61.3%的比重,大学二年级、三年级学生占20%以上比重,管理学、法学、经济学、医学学生均各占10%以上比重。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为检验问卷调查中经常出现的共同方法偏差,本研究使用Harman单因素检验。结果显示,第一公因子解释了总变异的35.762%,小于40%的临界值,因此本研究中问卷所获得的数据质量较好,共同方法偏差不严重。
表1 被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二)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研究中,使用因子载荷量、组合信度(CR)、均方差提取量(AVE)、克隆巴赫系数等指标进行测量题项的信度和效度评价。如表2所示,所有题项的因子载荷量均大于0.7,所有潜变量的CR值大于0.8,AVE值大于0.6,克隆巴赫系数大于0.7,各项指标均满足专家建议的标准,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表2 题目信效度
如表3所示,组织认同、知识共享、创新氛围和创新行为各潜变量的平方根值均大于对应的相关系数,符合专家建议标准,组织认同、知识共享、创新行为、创新氛围各潜变量具有区别效度。
(三)模型预测能力评价
本研究利用R2来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38],R2值越大,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预测能力越强[39]。在本研究中,知识共享的R2为0.778,大于0.75;创新行为的R2为0.580,大于0.5,说明各潜变量对知识共享、创新行为预测能力为高、中。
表3 区别效度
(四)假设检验
使用SmartPLS软件进行分析检验。研究使用拔靴法设定为5000次,分析结果如下所示。
如表4所示,组织认同和创新氛围对知识共享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173(t=3.014>1.96)、0.704(t=15.403>1.96),说明假设1和假设3成立,表明组织认同感越强越认可组织,创新氛围越浓重,越容易产生知识共享行为。
知识共享对创新行为的路径系数为0.690(t=20.040>1.96),假设2成立,知识共享对创新行为有显著影响。创新氛围-知识共享-创新行为的路径系数为0.493(t=12.907>1.96),假设4成立,知识共享在组织创新氛围与创新行为间有中介效果。
四、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1.大学生组织认同显著影响知识共享。大学生组织认同感越高,越是认同自己是学校、班级的一员,彼此尊重互相信任,愿意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分享给同学,这与刘西真和赵慧军[18]、郑建君和付晓洁[14]等的研究结论一致。
2.大学生知识共享显著影响创新行为。大学生思维活跃,敢于尝试,在获得其他同学分享的知识后,容易产生、实践新的想法,产生创新行为,这与前人[23-26]研究结论一致。
3.大学创新氛围显著影响知识共享。大学生感受到强烈的创新氛围时,愿意将所掌握的知识分享给同学,知识共享的行为也将提高。这与卢昕等人[25]、吴芳和张岩[29]的研究结论一致。
4.大学知识共享中介组织创新氛围与创新行为。当大学生处于充满创新氛围的环境下,受到身边环境的影响,更可能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知识和观点,激发同学产生创新行为。这与阿热孜古力·吾布力和杨建君[30]、崔淼等人[31]、张振刚等[32]等人的研究结论一致。
表4 路径分析结果
(二)创新创业教育启示
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得到以下创新创业教育启示。
1.满足归属感需求,培养组织认同感。组织认同感的培养有助于满足学生心理上的归属感需求,从而使学生自觉运用学校的行为规范约束自身行为,有助于良好校园文化的形成。学校可以通过拓展训练、学科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认同感。
2.提供便利条件,促进知识分享。打破学校、学院、专业界限,鼓励学生进行跨校、跨院的交流活动、知识竞赛,培养学生知识分享意识。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学术讲座、成立课外活动小组等促进学生之间的知识分享。学校还要为学生知识分享提供更多的空间和设施上的便利条件,比如为学生提供研讨室、娱乐休闲室、咖啡厅等。
3.改革教学制度,营造创新氛围。学校可以成立学科竞赛小组,通过讲座、交流等方式邀请创新创业人士进校园,通过鼓励学生们参加“互联网”大赛、“互联网+”大赛等全国性赛事,增强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营造学校的创新氛围。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对创新创业的政策引导并提升奖励幅度,改革教学内容以彻底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两张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