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师自主性支持对学术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2022-09-30徐用祺

高教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自主性导师效能

徐用祺

(中央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

一、问题提出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最高层次的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顶端以及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肩负着高端人才供给和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双重使命。自2005年以来,国家相应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有关研究生培养的政策和文件。截至2020年底,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达到110.66万人(硕士生99.05万人,博士生11.60万人),较2019年增长20.74%,其中扩招的主体是专业硕士。但是,随着新时代国家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提升,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如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打破“重数量、轻质量”的社会质疑,全面提升学术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成为学界广泛关注的话题。

既有关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从个人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导师因素三大方面进行探讨,个人因素主要包括研究生的专业基础、学习能力和个体特征等,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学术氛围、奖惩措施、课程教学、科研实践等方面,而对于导师因素如何影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研究较少,主要是从导师指导方式层面,例如控制型[1]、家长型[2]、变革型[3]等指导方式及风格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行为、能力和精神的影响。导师制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模式,导师也是影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传统的导生关系大多呈现出一种师徒关系,这种师徒关系意味着导师在指导方式上的绝对权威。有学者认为这种绝对控制的指导风格并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导师自主性支持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方式,逐渐受到中国高等教育界的关注。导师自主性支持是指导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公开交流自己的观点,并提供学生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倡导学生独立完成科研任务,同时给予及时的信息反馈[4]。然而,导师自主性支持如何影响学术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其内部作用机制如何、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本文基于创造力交互理论,综合个体特征、人际情境和任务情境三个层面的因素,深入分析和探讨了导师自主性支持对学术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机制,并为如何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供合理的对策和针对性建议。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创造力交互理论

伍德曼(Woodman)和舍恩菲尔特(Schoenfeldt)在前人关于个性、认知、社会心理等因素对创造力影响研究的基础上,于1993年提出了创造力交互理论[5],认为个体创造性是环境和社会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并具有跨层次和循序渐进的特点,而人的认知因素可以提升个体的创造力。此外,伍德曼等进一步建构出了组织创造性交互模型,即个体创造力受到个体特征、人际情境以及任务情境三方面交互的影响。因此,本文借助这一理论来解释导师自主性支持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机制。首先,将导师自主性支持作为人际情境方面首要的因素加以探讨。我国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是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导师的自主性支持往往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其次,根据社会认知理论,个体认为自己可以顺利达到预期目标的信心程度对其行为动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研究认为科研自我效能感可能会在导师自主性支持和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之间发挥着中介效应,因此将科研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特征方面的因素进一步进行分析。再次,学生参加科研训练是一种必要的学习模式,良好的科研训练环境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研究又将科研训练环境作为任务情境方面的调节因素纳入分析。

(二)导师自主性支持与科研创新能力

导师自主性支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内在感受,给予学生充分的科研自主权和科研信任,并鼓励学生主动去解决问题。已有研究也都强调导师自主性支持对学生学业成绩、内部动机、情感投入以及学习参与都有着正向的积极影响[6]。导师自主性支持有助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导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有助于积极情绪的培养。导师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观点,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任务和研究主题,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最大化学生的内在动机,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德西(Deci)等人也曾强调,心情愉悦可以有效提升个体创造力[7]。第二,导师提倡学生独立完成科研任务,有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导师鼓励学生不断进行思考,积极找寻问题的解决办法,并在此基础上与其交流、探讨。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问题解决的能力,甚至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新的观点和见解。第三,导师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有助于情感的共鸣、信心的建立。学生在科研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导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鼓励和关怀学生,让学生感知到导师的创新支持,不断树立信心。因此,综上所述,提出以下假设:

H1:导师自主性支持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有着正向的影响作用

(三)科研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科研自我效能感是指从事科研活动的个体对自身能否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技能与能力来完成特定科研任务的信心程度[8]。科研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科研领域的一种应用与发展,是专门针对科研人员群体特征和行为属性的一种具体自我效能感。它强调个体从事科研相关活动时对自身能力的信念,侧重于能力的应然状态、潜力可能达到的水平[9]。首先,导师自主性支持对研究生科研自我效能感有着积极的影响。在科研过程中,导师给予学生足够的科研自主权,并不断鼓励、激励学生,当学生在遇到困难时,相信自己能够产生创新的想法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加其信心。此外,被自主支持的个体也会获得对任务的控制感,并对高绩效存在期望,进而增加对其改变任务的自信[10]。其次,研究生科研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将进一步影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科研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具有科研方面的足够自信,善于打破常规和思维定式,大概率能够产出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相反,如果学生科研自我效能感不足或者水平较低,就会导致在科研中信心不足,对自身科研创新能力产生消极影响,甚至产生学术不端的行为。因此,综上所述,提出以下假设:

H3:科研自我效能感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有着影响作用

H4:科研自我效能感在导师自主性支持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四)科研训练环境的调节作用

心理学家查尔斯·杰尔索(Chales J.Gelso)对研究生科学训练环境(RTE)的定义为: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来自学校、院系各部门等影响学生科研态度的各种因素。杰尔索强调一个良好的科研训练环境应包含教师角色示范、科研活动的正强化、早期低焦虑的科研参与、研究设计与统计分析、内寻想法、人际互动体验、科学研究的受限性和缺陷性、多样化的研究方法以及科学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等9个方面[11]。科研训练环境对导师自主性支持、研究生科研自我效能感与科研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正如梅贻琦先生“从游论”的比喻一样,“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科研训练环境一方面影响着导师自主性支持与研究生科研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影响着导师自主性支持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在良好的科研训练环境下,导师能够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科研项目,搭建不同的学术交流平台,而学生则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项目,并且低焦虑地参与其中。随着科研任务和活动的参与,学生慢慢积累出较强的科研自信以及高绩效表现的期望,进而不断进行科研创造。另外,科研训练环境还可以通过改变科研兴趣从而改善科研投入机制,进而有效提升科研创新能力[12]。相反,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科研训练环境,导师自主性支持将受限,对学生也会造成消极的心理影响。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5:科研训练环境在导师自主性支持与研究生科研自我效能感之间起着调节作用

H6:科研训练环境在科研自我效能感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之间起着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提出本研究的理论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的理论假设模型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

本研究的对象主要针对学术型研究生,问卷的发放则通过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两种方式,其中,纸质问卷在华北地区1所985高校进行发放和回收,而电子问卷则通过问卷星平台对华北的4所高校进行推送。两种方式共收集问卷487份,根据漏答、反向题项、连续答题答案相同等标准剔除无效答卷36份,回收有效问卷451份,有效回收率为92.6%。样本构成如下:男生253人,占54.29%,女生213人,占45.71%;25岁以下的有258人,占55.36%,25岁到30岁的187人,占40.13%,30岁以上的有21人,占4.51%;其中有工作经历的有299人,占总样本量的64.16%,无工作经历的有167人,占35.84%。攻读硕士学位的有378人,占81.12%,攻读博士的有88人,占18.18%;本硕一致的有121人,不一致的345人,分别占总样本量的25.97%和74.03%。

1.5.3 对危险因素进行亚组分析 将多元线性回归筛选出的危险因素进行亚组分析,评价它们对血药浓度的影响。

(二)测量工具

为保证该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对研究所涉及的核心变量的测量均借鉴了权威期刊上的成熟量表。导师自主性支持是借鉴欧维奥(Overall)和迪恩(Deane)等[4]开发的领导行为量表,共6个测量题项;科研自我效能感是参考扎亚科娃(Zajacova)[13]编制的量表,共包含5个题项;科研创新能力则是借鉴周(zhou)和乔治(George)[14]等人开发的量表,共5个题项;科研训练环境采用的是卡恩(Kahn)和米勒(Miller)[15]修订的科研训练环境量表,共包含5个题项。以上所涉及的测量题项均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进行评分,其中“1”代表非常不符合,“7”代表非常符合。此外,为提升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根据既有研究,将学生性别、年龄、 工作经历、本硕一致性、师生关系持续时间等作为控制变量。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使用Spss24.0和Amos26.0两款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处理。具体来说,通过软件Spss24.0对数据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以及信度的检验。使用Amos26.0进行区分效度分析、科研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分析以及科研训练活动的调节作用分析等。

四、实证分析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共同方法偏差(CMV)指因相同的被试、数据来源、测量环境或者项目自身特征等造成变量之间人为的共变。为避免研究受到共同方法偏差的影响,在设计问卷时采用了基本编排法以及不记名回答的形式,并设置了反向计分题。除此之外,研究采用了哈曼(Harman)的单因子检验法(Harman’s One-factor Test)进一步进行了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除人口学变量外,将所涉及的所有因子进行因子分析,根据研究结果显示,数据存在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且最大因子方差解释度低于40%,可以初步证明,单一因子没有解释大部分的变异量,该研究在共同方法变异问题上得到较好的控制。

(二)相关性分析和信度分析

对变量进行均值、标准差、信度值等特征值的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导师自主性支持与科研自我效能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77,p<0.01);科研自我效能感与科研创新能力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60,p<0.01);导师自主性支持与科研创新能力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33,p<0.01);科研训练环境与导师自主性支持(r=0.336,p<0.01)、科研自我效能感(r=0.428,p<0.01)以及科研创新能力(r=0.439,p<0.01)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此外,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各变量的Cronbach’s ɑ值均大于0.85,信度良好。

表1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和信度值

(三)效度分析

研究构建了3个不同类型的竞争因子模型来检验变量间的区分效度。其中,单因子模型是指所有测量题项均负载一个公共因子上;三因子模型是指导师自主性支持和科研训练环境的测量题项负载在一个公共因子上,而科研自我效能感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测量题项负载在各自维度上;四因子模型则是指所有测量题项均负载在各自理论维度上。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比较三个竞争模型的拟合情况发现,与其他模型相比,四因子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这说明本研究涉及的4个因子区分效度良好。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竞争模型的的拟合情况

(四)假设检验

1.科研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分析。研究采用多层回归分析来检验科研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模型1和模型3是对照组模型,而模型2、模型4、模型5、模型6是主效应回归模型。首先,六种回归模型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小于10,说明数据分析结果受到多重共线的影响较小或没有,分析结果可靠。具体来看,导师自主性支持对研究生科研自我效能感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β=0.429,p<0.001),并且与模型1相比,模型2的R2显著提高(ΔR2=0.168,ΔF=35.375***),假设2得到数据证实。同样,导师自主性支持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β=0.390,p<0.001),科研自我效能感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β=0.374,p<0.001)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与模型3相比,模型4(ΔR2=0.156,ΔF=29.534***)和模型5(ΔR2=0.075,ΔF=18.922***)的R2值均显著提高。假设1和假设3得到数据证实。

由模型6可知,当导师自主性支持和科研自我效能感同时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进行回归时,科研自我效能感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β=0.395***,p<0.001),且R值显著提高(ΔR2=0.157,ΔF=32.148***),而导师自主性支持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不再显著(β=0.118,p>0.05)。由巴伦(Baron)和肯尼(Kenny)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可知[16],当自变量和中介变量同时对因变量进行回归,中介变量对因变量仍然显著,而自变量对因变量不再显著时,中介变量则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由此可以得知,科研自我效能感在导师自主性支持和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之间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假设4得到数据证实。

表3 中介效应的回归分析结果

2.科研训练环境的调节作用分析。将导师自主性支持和科研训练环境进行标准化处理,构筑交互项,接着运用层次回归分析进行调节效应的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首先,标准化后的回归模型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小于10,说明模型受到多重共线性的影响较小或没有,分析结果可靠。具体来看,由模型8可知,导师自主性支持(β=0.423,p<0.001)和科研训练环境(β=0.342,p<0.001)对研究生科研自我效能感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并且与模型7相比,R值显著提高(ΔR2=0.154,ΔF=52.817***)。由模型9可知,导师自主性支持和科研训练环境的交互项对研究生科研自我效能感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β=0.206,p<0.001),且R值显著提高(R2=0.018,ΔF=13.635***)。由此可知,科研训练环境在导师自主性支持和科研自我效能感之间起着调节作用。假设5得到数据证实。同样的,与模型11相比,模型12的R值显著提高(R2=0.109,ΔF=9.574***),且导师自主性支持(β=0.426,p<0.001)和科研训练环境(β=0.378,p<0.001)对科研创新能力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两者的交互项则对科研创新能力也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科研训练环境在导师自主性支持和科研创新能力之间起着调节作用,假设6得到数据证实。

表4 调节效应的回归分析结果

五、研究结论

本研究基于创造力交互理论,综合个体特征、人际情境、任务情境3个层面的因素,以导师自主性支持为自变量,科研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科研训练环境为调节变量,深入探讨了三者对学术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和作用机理,并建构了相关理论模型。同时,通过446名学术型研究生的问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该理论假设模型。得出以下结论:(1)导师自主性支持对学术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而科研自我效能感在两者之间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2)科研训练环境对导师自主性支持和研究生科研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起着调节作用,即良好的科研训练环境下,导师自主性支持和研究生科研自我效能感的正向作用关系更强;(3)尽管科研自我效能感在导师自主性支持和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之间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但科研训练环境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调节效应。

六、启示与建议

(一)强化导师自主性支持

一方面,导师自主性支持要求导师尊重学生想法,鼓励学生交流观点,并提供学生自己做决定的机会。例如在科研选题过程中,导师可以充分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学生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题目。导师的作用是引导,而不是一种家长式的命令。重要的是,导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起一种亦师亦友的良好互动型关系,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提升学生创新水平。另外,导师自主性支持不是放任学生不管,也不是代办式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是需对学生科研生活和工作上整体进行把握,并敢于承担责任,同时具有人才培养的责任感、使命感。

另一方面,导师自主性支持要求导师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特征,注重兴趣培养。内部动机较强的学生,敢于创造,面对复杂的科研任务也乐于挑战,对于这样的学生,导师应当给予他们更多锻炼的机会,支持他们进行较难的科研任务,并不断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内部动机。而对于自主性较差、内部动机不强的学生,导师应当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科研任务,最大化选择的空间,并引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从而让学生自主地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培养兴趣,提高创造力。此外,当学生面临着较大科研困难和挑战时,导师应当更加关怀和爱护学生,了解学生所遇到的困难,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二)激发研究生科研自我效能感

一方面,让学生深入科研项目中,在切实的项目参与中不断增加情感体验,提升科研自我效能感。参与项目以及在科研实践中学习方法、接受训练,是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最直接手段。但是,在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同时,也需要注意适度的原则,过量的科研任务可能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造成过犹不及的现象。这就要求在导师安排科研活动和任务时,应当综合各方面进行考量,在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科研项目基础上,再提供一些额外的可供选择的科研活动。行为层面的参与主要是促进情感层面的发生,只有不断进行科研实践,尤其是这些经历得到不断的正向强化后,才会内化为积极的情绪体验。

另一方面,随着研究生科研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将不断激发学生内部动机,进而促进学生科研实践的进行。有着较高科研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将会积极主动地寻找科研任务和活动,这时候导师只需提供一定的科研平台和机会,学生就会自觉参与其中,不断进行科研创造。效能感的积累使得学生获得更大的科研自信并产生浓厚的科研兴趣,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又促进他们继续进行科研实践,这是一个由情感层面向行为层面转化的动态的正向过程。因此,激发研究生科研自我效能感,要注重行为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相交相融和相互衔接,不断地促进科研自我效能感和科研实践双向转化过程的动态进行。

(三)创设良好科研训练环境

对于院校来说,首先,应当建立全面系统的科研活动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咨询、科研指导以及成果转化等科研服务,并加强实验基地、科研资源平台以及学术交流平台的建设,增加各级各类科研创新基金,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科研创造。其次,应当树立科研示范典型并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宣传,充分发挥榜样带头作用,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此外,还应不断完善学术型研究生课程体系,推进学术型研究生专业课程改革,注重开发课程的多样性和前沿性,注意以问题为导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满足对学术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

对于导师来说,一方面,导师作为师门中的“家长”,应当爱护、尊重、理解“孩子们”,保持与“孩子们”的充分交流,通过自身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同门之间的关系中,导师也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同门之间需要相互帮助、促进和提高,这也需要导师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科研项目的参与以及对学生的有效引导。此外,导师还应在科研活动中树立学生正确的科研价值观,引导其恪守学术道德规范,自觉抵制不良科研风气,同时注重建立和谐友爱的团队良性竞争环境。

猜你喜欢

自主性导师效能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V eraW an g
导师榜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实用英语教材与艺术生自主性培养
发挥主体作用,加强高中数学复习的自主性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