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李军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用药规律分析
2022-09-29郑婉婷李敬华田少磊吴恙朱玲指导李军祥
郑婉婷,李敬华,田少磊,吴恙,朱玲,指导:李军祥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100078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属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表现。本病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遗传、免疫、感染及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本病属中医学“久痢”“肠澼”范畴。目前西医主要采用5-氨基水杨酸、硫嘌呤类、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等药物治疗,以及临时性回肠造瘘术、全直肠结肠切除术+永久性回肠造瘘术、回肠贮袋肛门吻合术等手术治疗方案,但由于疗效不稳定、易产生不良反应、存在潜在感染风险及价格昂贵等问题,临床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且超过50%的患者在过去10年中至少复发1次,其中80%为轻度至中度,20%为重度。中医药治疗UC具有临床效果好、成本低等优势。
李军祥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岐黄学者,尤其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胃肠病如UC、胆汁反流性胃炎等。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方法较为客观地展示李教授治疗UC的诊疗思路,希望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脾胃肝胆门诊电子病历导出2006年6月-2019年3月李教授治疗的UC患者门诊记录,共收集医案7 515则,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共纳入医案5 356 则,处方5 356 首,涉及患者1 510例。
1.2 纳入标准
①明确诊断为UC。②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考《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结合门诊患者真实证候分布及辨证特点,将证候分为5种:脾虚湿热瘀阻证,脾阳不足、湿热瘀阻证,脾肾阳虚、湿热瘀毒证,痰热瘀阻、腑气不通证,脾虚气滞、湿热瘀阻证。其中脾虚湿热瘀阻证主要见于轻度或缓解期,脾阳不足、湿热瘀阻证主要见于中度,脾肾阳虚、湿热瘀毒证主要见于重症。③患者性别、年龄、中医证候、中药处方完整。
1.3 排除标准
①合并其他胃肠道肿瘤;②合并心、肺及造血功能异常或影响凝血功能疾患;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中药处方不全、中医证候信息缺失、诊次>10(避免多诊次处方造成数据偏移)的记录。
1.4 数据规范
使用古今医案云平台2.3.5 数据标准化模块结合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药学》对中药名称进行规范。将“生白芍”规范为“白芍”,“生白术”规范为“白术”,“生薏米”规范为“薏苡仁”等。获得标准化数据库后,使用古今医案云平台2.3.5数据挖掘模块分别进行药物频次、中药性味归经统计。古今医案云平台性味归经及功效主要依据2020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饮片的性味归经功效描述,以《中药大辞典》、《中医药学名词》、《中医养生大辞典》作为补充,功效描述只保留内服功效。
1.5 数据分析
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2.3.5分析医案中性别、年龄、处方药物名称及性味归经频数分布,并将频数由高到低排列。选用古今医案云平台提供的关联分析模块,支持度表示药对同时出现的概率,置信度表示前项出现时后项出现的概率。设置置信度>0.90、支持度>0.90、提升度>1.0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共现度表示前项在方剂中出现时,后项同时出现在方剂中的频次。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提供的聚类分析模块,利用Lance距离,最长距离法,对出现频次前10位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
2 结果
2.1 性别及年龄分布
1 510例患者中,男性786例(52.05%),女性724例(47.95%),男女比例为1.08∶1。年龄10~89 岁,其中20~49岁最多,占总数的69.67%。这与指南中描述的UC最常发生于青壮年期、发病高峰年龄为20~49岁、性别差异不明显(男女比例约1.0∶1~1.3∶1)一致。患者具体年龄分布见表1。
表1 5 356则李军祥治疗UC医案患者年龄分布
2.2 中医证候分析
5 356则医案中,最常见脾虚湿热瘀阻证(3 964次,74.01%),其次为脾阳不足、湿热瘀阻证(985次,18.39%),见表2。
表2 5 356则李军祥治疗UC医案中医证候分布
2.3 用药频次分析
5 356 则医案的中药总频次为106 392 次,频次>1 000 的中药包括黄连、炮姜、白芍、陈皮、苦参、青黛、炙甘草、木香、三七、白术等25 种,见表3。
表3 5 356则李军祥治疗UC医案用药频次(>1 000)
2.4 中药性味分析
药物多寒、温并用,其中寒性药(寒、微寒、凉、大寒)共计39 540次(37.16%),温性药(温、热、微温、大热)共计38 666次(36.34%)。药味以苦、辛、甘为主,其中苦味药(苦、微苦)共计47 393次(44.55%),辛味药(辛、微辛)共计32 257 次(30.32%),甘味药(甘、微甘)共计32 130 次(30.20%)。见表4、表5。
表4 5 356则李军祥治疗UC医案中药药性分布
表5 5 356则李军祥治疗UC医案中药药味分布
2.5 中药归经分析
对药物归经进行分析,肝经药物47 332 次(44.49%),其次为胃经46 616 次(43.82%)、脾经39 810次(37.42%),见表6。
表6 5 356则李军祥治疗UC医案中药归经分布
2.6 中药功效分析
对药物功效进行分析,发现李教授临床用药多以清热燥湿的黄连、苦参配温中健脾的炮姜为主,并辅以三七、茜草等大量凉血化瘀药物,中药功效分布见表7。
表7 5 356则李军祥治疗UC医案中药功效分布
2.7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根据古今医案云平台的固定设置结合李教授实际用药情况,设置置信度>0.90、支持度>0.90、提升度>1.00。得到药物组合的关联规则36条。通过关联分析可见,核心药对为黄连-炮姜和陈皮-黄连,二者均属于寒温并用。药物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见表8、图1。
图1 5 356则李军祥治疗UC医案药物关联网络(置信度>0.90,支持度>0.90,提升度>1.00)
表8 5 356则李军祥治疗UC医案药物关联规则分析(置信度>0.90,支持度>0.90,提升度>1.00)
2.8 药物聚类分析结果
对5 356则医案处方中前10位中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见图2。根据聚类分析结果,以分组距离>20为界,得到治疗UC的常用中药7类。第一类:白术;第二类:炙甘草;第三类:三七;第四类:苦参、青黛;第五类:木香;第六类:黄连、炮姜;第七类:陈皮、白芍。综合用药频次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得到李教授治疗UC的核心处方为黄连、炮姜、苦参、青黛、陈皮、炙甘草、木香。与李教授自创清肠温中方基本吻合。清肠温中汤清肠温中、活血化瘀、寒热平调,处方为黄连6~9 g、炮姜10 g、苦参9~15 g、三七3~6 g、木香9 g、青黛3~6 g、地榆炭15~30 g、炙甘草3~6 g。其中6味均出现在药物聚类分析中,可见清肠温中方在临床使用频繁。数据挖掘核心处方并未见地榆炭,可能与常见证型有关,在缓解期患者多见的脾虚湿热瘀阻证中较少见大便脓血,故去地榆炭,增加白芍与炙甘草合用,可缓急止痛,对于里急后重和缓解腹痛具有较好效果。
图2 5 356则李军祥治疗UC医案高频药物聚类分析树状图(前10位)
3 讨论
3.1 重在调理脾胃,亦关注肝经调畅
从药物归经来看,归脾经、胃经的药物出现频次86 426次(81.24%),归肝经的药物出现频次47 332次(44.49%),表明用药以脾胃为中心,同时注重肝经调畅,兼及五脏论治,并未拘泥于单独调理某一脏腑。UC为肠道难治病,但仅五分之一用药归大肠经,可见李教授治疗UC并非仅针对大便脓血之症,而旨在疏肝理气、健运脾胃、活血化瘀,以全面改善机体胃肠道环境,缓解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正如《景岳全书》记载:“凡病里急后重者,病在广肠最下之处,而其病本则不在广肠而在脾肾。”黄元御《难经悬解》指出泄与肝脾二脏关系密切,“泄虽有五,唯胃泄为胆胃病,其四皆脾肝之证,而癸水之寒,乃其根本也”。《张锡纯医话》更明确提及“肝热,所以能致里急后重之痢者,因肾为二便之关,肝行肾之气,肝热下迫,故里急后重而作痢”。UC重要的发病或诱发因素可能是情志失调导致的肝脾不和,因此,治疗上应注重疏肝理气解郁,引导患者调整心态、调畅情志。李教授临证重用肝经药物,充分考虑UC致病的情志因素,并提出疏肝、散肝、泻肝、清肝等“治肝十六法”。有研究表明,UC患者临床常见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敏感、焦虑、抑郁、悲观、失望等,其中以焦虑、抑郁最为常见。由于脑-肠轴的双向作用,患者易出现焦虑等情绪问题。可见,疏肝解郁是UC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李教授临床治疗UC重在调理脾胃,同时也关注肝经调畅。
3.2 清温并用,寒热平调
本研究结果显示,李教授在治疗UC时运用大量寒性药(39 540次)、温性药(38 666次),可见其治疗UC以清、温二法为主。本病难愈、病程较长,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无论脾虚伤阳、湿浊伤阳或湿热瘀毒伤津耗液,均可使机体阴阳失调,因而久痢常表现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之象。针对UC门诊患者多见脾虚湿热瘀阻证,李教授认为,“寒者温之、热者清之”是治疗本病的常用方法,故寒温并用而以清热燥湿为主,理气化瘀兼具止血之力,寒热平调,气血同治,邪正兼顾。数据挖掘得到的核心处方与其自创清肠温中汤最为切合,最常使用的药对为黄连-炮姜、陈皮-黄连,二者均为寒温并用,对腹痛、脓血便疗效较好。黄连功在清热燥湿,《名医别录》有黄连治疗脓血便相关记载,“微寒,无毒。主治五藏冷热,久下泻澼、脓血……调胃,厚肠,益胆,治口疮”。炮姜温中止血、止痛,《神农本草经》言其“温中,止血,肠澼下利”,对UC的腹痛、脓血便有较好疗效。二者合用,寒温并调,既顾护中焦,又剑指下焦,针对黏液脓血便、肛门灼热、小腹怕冷、腹部喜温喜按等症之寒热错杂病机而设,共奏清肠止血、温脾止泻、平调寒热之用。陈皮性温,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功,与性寒的黄连相配伍燥湿之力尤甚,并兼顾理气止痛,对腹痛、黏液便等效果较佳。《幼科直言》取黄连与陈皮相伍,组成清热导滞汤,用于治疗痢疾初起体壮滞多者。可见,理气健脾是UC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干姜,李教授更喜用炮姜,虽然二者功效相似,但炮姜温中、止血之功较干姜更强,古人称“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另常用苦参-青黛、木香-陈皮,苦参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具清热燥湿之功,《神农本草经》载苦参主治“心腹结气,疝瘕积聚,逐水,除痈肿”。青黛味咸、性寒、归肝经,具清热解毒之功,《本经逢原》言其“治温毒发斑及产后热痢下重”。木香味辛、苦,性温,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主要用于胸胁、脘腹胀痛,泻痢后重,食积不消,不思饮食。《本草纲目》言其“心腹一切滞气。和胃气,泄肺气,行肝气。凡气郁而不舒者,宜用之”。陈皮味苦、辛,性温,归脾、肺经,有行气除胀、燥湿之功,对寒湿阻滞中焦者最为适宜,《名医别录》记载其“下气,止呕咳,治气冲胸中,吐逆霍乱,疗脾不能消谷,止泻,除膀胱留热停水,五淋,利小便”。由此可见,李教授临床治疗UC重在清温并用,寒热平调。
3.3 重在调气和血
李教授认为,UC病理变化主要是湿热之邪壅滞肠间,与气血相搏结,脂膜和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出现下利赤白脓血,气机不畅,腑气不通故腹痛、里急后重。病机关键是气血失调,治疗当调气和血,通过清热化湿祛除病邪而使气血调畅,并配合理气活血、凉血止血,而消除腹痛、里急后重、下利赤白脓血等症状,药用煨葛根、黄芩炭、黄连、白头翁、秦皮、木香、槟榔、白芍、当归炭、地榆炭、槐花炭、甘草等。白头翁清热解毒、清泄湿热、散瘀化滞、凉血止痢,对热毒血痢和湿热痢疾均有较好疗效,为治痢良药。《本经逢原》有“白头翁,《本经》言苦温者,传写之误也。其治温疟狂易寒热等症,皆少阳、阳明热邪固结之病,结散则积血去而腹痛止矣。《别录》止鼻衄,弘景止毒痢,亦是热毒入伤血分之候”。秦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可用治湿热泻痢、里急后重,《本草纲目》有“秦皮治目病,惊癎,取其平木也,治下痢崩带,取其收涩也。又能治男子少精,取其涩而补也。此药乃惊、癎、崩、痢所宜”。木香辛行苦降,善行大肠之滞气,为治泻痢后重之要药。治湿热泻痢、里急后重常与黄连配伍。《本草汇言》言其“管统一身上下内外诸气”,《日华子本草》称其“治心腹一切气,止泻,霍乱,痢疾”。全方寒温并用而以清热燥湿为主,理气化瘀兼具止血之力,寒热平调,气血同治。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方法较客观反映李教授治疗UC的辨证用药规律及临床诊疗思路,对临证有一定指导作用。但鉴于本次数据分析临床处方样本量有限,门诊病历记录不完全,缺少患者舌脉等方面的信息,且未对中药剂量进行分析,今后仍需进一步收集相关医案,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