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3D CE-MRA 与传统TOF-MRA 对头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
2022-09-28王俏颖
王俏颖
近几年来,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血管系统疾病发生率呈现升高趋势[1],该病不仅会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同时也是造成残疾、死亡的重要因素[2]。临床诊断对于该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临床诊断中应用较为广泛,特别是在头颈部血管检查中,应用优势明显。该成像技术方法较多,TOF-MRA在传统头颈部MRA 诊断中应用广泛,其基本原理主要是通过血液流动所产生的流入性增强效应形成磁共振(MR)信号[3]。随着影像学技术迅猛发展,3D CE-MRA以其检查血管多、成像速度快、安全性高以及扫描视野大等优势获得了临床认可,相较于常规MRA,其图像质量更高,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次研究比较了3D CE-MRA 与传统TOF-MRA 对头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 年10 月~2021 年1 月收治的34 例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比例16∶18;年龄18~79 岁,平均年龄(58.54±8.74)岁。参与研究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短暂性活动障碍、反复发作性眩晕等症状;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依从性良好,可以配合临床工作;患者临床信息基本完整。
1.2 方法
1.2.1 检查操作 患者均行3D CE-MRA 与传统TOF-MRA 检查。磁共振成像(MRI)检查采用西门子1.5T 磁共振成像设备。TOF-MRA 扫描:扰相梯度回波排序,轴位采集,重复时间(TR)/回波时间(TE)为20 ms/4.3 ms,扫描时间为5 min 9 s,100 层;3D CE-MRA检查前实行造影剂团注,进而对开始扫描时间和开始注射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行及时确定,使连续4 次采集终端第二次采集K 空间中间部分的采集时间可以和造影剂首次在检测动脉中高峰的时间相重合。实行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矩阵 256×160,TR/TE 为5.5 ms/1.9 ms,行冠状位并屏气扫描,时间控制在16~19 s,采集4 个时相,使用造影剂15 ml 并以2.5 ml/s速度进行注射,造影剂注射完成后以相同速度注入20 ml 盐水。
1.2.2 图像后处理 TOF-MRA 采集后实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处理,以多平面遮挡技术将重叠血管剔除,选择动脉血管段后实行放大旋转,并对其细节进行充分暴露。3D CE-MRA 采集后把注射对比剂前后2 组图像实行剪影处理,之后实行MIP 处理,并展开多平面遮挡及技术旋转、放大等一系列后处理。
1.2.3 图像分析 在MIP 重建图像和原始图像基础上评估血管病变情况。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图像质量以及检出率。图像质量参考文献[3]分为优、良、差,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法的图像质量比较 3D CE-MRA 图像优良率为97.06%,高于TOF-MRA 的73.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法的图像质量比较[n(%),n=34]
2.2 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比较 3D CE-MRA 的检出率为91.18%(31/34),高于TOF-MRA 的70.59%(24/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比较(n,%,n=34)
3 讨论
TOF-MRA 主要是通过血液流动所产生的流入增强形成MR 信号,可见形成MR 信号的基本前提为血液流动[4],其中减速流动、加速流动、流动方向改变、喷射以及漏流等都是血液流动的方式,均会对血流信号产生影响,因此,会造成血管产生伪影,增加误诊和漏诊风险[5]。研究显示,在TOF-MRA 检查中,血管管径以及血液流动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6],TOF-MRA并不能清晰显示血流速度相对缓慢的静脉,不能和动脉同时显影,在一些需要对静脉情况进行观察的疾病中,TOF-MRA 无法提供相应的信息[7]。此外,在一次扫描中,TOF-MRA 不能同时完成颈部以及头部血管成像,容易由于无法准确定位病变血管而引起漏诊现象。且因血流、扫描时间、心脏搏动以及呼吸等因素的影响[8],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范围。
3D CE-MRA 是一种磁共振成像技术,具有伪影少、多时相显示、快速等特点[9]。和TOF-MRA 不同,其成像原理主要是顺磁性造影剂通过团注的形式经由静脉进入血循环,降低血液T1 时间,使血液的T1 时间低于周围组织,之后通过快速梯度回波技术显示受检血管[10]。而TOF-MRA 技术通常需要分别对颅内以及颈部血管进行检测,所需时间较长。3D CE-MRA 技术具有检查血管数量多、扫描范围广等优势。同时,两种技术成像原理存在明显差异,3D CE-MRA 不会受到血流方向、速度等因素影响,能够及时将和运动相关的伪影消除,图像质量较高,有着较高的血管疾病诊断准确率。而TOF-MRA 受到血液涡流以及血液流速等因素影响,其会在一定程度上夸大血管狭窄程度,造成误诊情况发生。此外,3D CE-MRA 因为其利用了快速梯度回波技术,所以扫描时间明显缩短,不但可以在头颈部血管中应用,还可以在胸腹部大血管、门静脉、四肢血管以及腔静脉等血管检查中广泛应用[11],而TOF-MRA 检查所需时间相对较长,因此目前主要在头颈部血管检查中应用。
3D CE-MRA 作为一种血管检查方式,具有快速、便捷、无创以及无辐射等优势,能够对头颈部血管病变进行充分显示,广泛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血管闭塞、狭窄诊断中,其能够对血管狭窄部位、病变、程度以及狭窄远端血管分支等情况进行鉴别,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显示血管代偿情况,为血液动力学指标判断提供有力依据[12]。此外,3D CE-MRA 能够对头颈部血管全貌进行显示,整体效果明显,可以及时发现颅内血管变异。通过对各血管之间的关系进行清晰显示,能够及时找出血管起源、血管不全和血管之间的异常连接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误诊风险。但是3D CE-MRA 空间分辨率相对较低,很容易产生容积效应,再加上血管壁显示效果较差,动脉远端细小分支显示效果并不明显。3D CE-MRA 对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显示能够充分满足诊断需求,可以对血管狭窄部位、范围以及程度等进行清晰显示,3D CE-MRA 的图像质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大体相同,所以可以将其作为对头颈部血管病变进行筛查的重要方式。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3D CE-MRA 图像优良率为97.06%,高于TOF-MRA 的73.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D CE-MRA 的检出率为91.18%(31/34),高于TOF-MRA 的70.59%(24/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3D CE-MRA 在头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中准确性较高,并且存在较高的图像质量,可以将其作为对头颈部病变进行检查的首要方式,存在应用价值。分析原因,TOF-MRA 能够采集薄层,不但可以简单描述血管及腔内结构,同时还可以对血流速度和血流方式的血管功能信息进行充分反映,对于脑血管等迂回多变的血管诊断存在明显优势。但是由于其在成像容积内的停留时间相对较长,无法对慢血流进行有效显示,对大范围血管成像的难度较高,并且其背景组织抑制效果较差,扫描所需时间相对较长。3D CEMRA 能够对常规TOF-MRA 成像时间长、搏动伪影明显以及过高评价血管狭窄等不足进行有效弥补,其空间分辨率相对较高,血管和背景间之间的对比显著,能够对动静脉成像进行有目的性选择,扫描时间较短,并且在应用数字减影技术后,能够有效提高信噪比,血管显示清晰度较高。
综上所述,3D CE-MRA 的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TOF-MRA,其图像质量较高,能够及时检出头颈部血管疾病,对于降低临床漏诊以及误诊风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