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的治疗功能性便秘取穴规律分析

2022-09-27黄仲远夏子昊徐定涛佟昊琛徐心尉彭德忠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腧穴天枢功能性

黄仲远,赵 伟,赵 波,夏子昊,徐定涛,胡 骁,佟昊琛,徐心尉,彭德忠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 610075)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也称单纯性便秘或习惯性便秘,以持续性排便困难、排便间隔延长或排便不尽感为特点[1]。老年人群受生理功能衰退、活动量下降等因素影响,已成为便秘的主要发病人群[2-3]。针灸推拿被用于治疗胃肠功能障碍疾病历史悠久,随着基于循证医学原理的临床RCT研究报道相继发表[4-6],针灸治疗FC的作用机制也越来越清晰。然而,临床试验选穴不统一,难以为临床操作和试验研究提供可靠的取穴依据。故本研究通过收集近5年来的临床研究文献中针灸治疗FC的处方取穴,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对其取穴规律进行分析与总结,为临床进一步优化FC的针刺防治方案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现代临床医学文献的研究范围为2015~2020年期间中国国内期刊公开发表的中医、针灸相关的医学杂志。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文献纳入标准①研究对象:明确诊断为FC的患者;文献中缺乏明确诊断标准,但作者明确叙述患者症状与FC相符。②干预措施与比较措施:治疗组干预措施主要为常规针灸疗法(包括毫针或光电热等形式的刺激),并设立了有别于治疗组的对照组。③结局指标:本研究采纳所有纳入文献使用的疗效评定标准。

1.2.2 文献排除标准①文献类型:单个病案、验案报道、评论、综述及专家经验类的文献,以及动物实验研究类的文献;②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儿童功能性便秘患者的文献。③干预措施:未论及针灸穴位或针灸类处理方案的文献,微针疗法(如仅用耳针、腹针、脐针、针刀或穴位注射等)作用于无具体用穴描述的临床治疗研究文献。

1.3 文献检索 采用计算机检索,电子资料库范围包括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 disc)、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检索年限均限定为2015~2020年,检索词限定为“功能性便秘”、“功能性便秘症”,干预措施设定为“针灸”或“针刺”。

1.4数据库的构建与预处理①数据库的构建: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确定文献,采用Office 2019建立数据库,将文献中的针灸取穴处方录入数据库,数据库包含所有针灸处方取用的腧穴。②腧穴名称的规范:本研究参照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06)对所有腧穴名称的表达进行规范。③针灸处方库的建立:初步搜索得到文献286篇,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文献,共纳入113篇文献,最终得到113条穴位处方。对于处方中双侧穴位,录入一侧穴位;对于组穴予以拆分,例如将“八髎”拆分为“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且只录入一侧穴位。

1.5 数据挖掘①描述分析:使用Excel 2019处理处方腧穴数据,计算出高频腧穴的使用频率及各种腧穴的分部、归经、种类的频数、频率,继而分析、归纳、总结取穴规律。②关联规则分析:使用IBM SPSS Modeler 23.0中的Aprior模块进行腧穴关联规则分析,挖掘腧穴之间的配伍规律。③核心处方分析:根据腧穴在同一位置同时出现的不同频次及其在处方中的重要程度,采用IBM SPSS Modeler 23.0中的Web复杂网络绘制腧穴关联关系整体与核心处方的网络图。

2 结果

2.1 腧穴频数分析 结果显示针灸治疗FC共运用腧穴74个,总取穴频次721次;使用频次最高的是天枢和上巨虚,详见表1。

表1 针灸治疗FC常用腧穴频率情况(频数>5次)

2.2 腧穴-部位关联频数分析 对针灸治疗FC所使用的74个腧穴进行分部统计,其中胸腹部和下肢部腧穴共40个,占总腧穴数的54.05%,而其余3个部位腧穴的总使用频率仅占28.85%,详见表2。

表2 针灸治疗FC的腧穴-部位关联情况

2.3 腧穴-经络关联频数分析 针灸治疗FC的选穴分布于13条经脉,胃经、任脉、膀胱经、及脾经4条经脉的腧穴使用频次共计574次,占总频次的79.62%;用穴共47个,占总腧穴数的63.51%,详见表3。

表3 针灸治疗FC的腧穴-经络关联情况

2.4特定穴关联频数分析 针灸治疗FC的取穴包含了特定穴共50个,占总用穴数67.57%;募穴的使用频次最多,占23.72%,其次为五输穴(20.94%)和交会穴(19.56%),各类特定穴的使用频次见表4。

表4 针灸治疗FC的特定穴关联情况

2.5 腧穴配伍关联规则分析 本次腧穴配伍关联规则分析,以针灸治疗FC的113例处方中使用频次在5次及以上的25种腧穴为关联对象。将前项最小支持度设为15%,规则的最小置信度设为80%,得出最常用的15个腧穴配伍,按照置信度的高低排列,排在第1位的腧穴配伍项集为“天枢、气海”,其支持度提示天枢和气海同时出现在113例处方中的频率为30.63%。而支持度排在第1位的两组腧穴配伍“天枢、上巨虚”为69.37%,详见表5。

表5 针灸治疗FC的腧穴配伍二项关联情况

2.6 腧穴关联的复杂网络分析 采用SPSS modeler Web复杂网络对腧穴进行分析,设置阈值为绝对、强链接较粗,可显示的最大链接数为80,弱链接上限为15,强链接下限为35,链接大小显示强/正常/弱类别,生成图1处方取穴整体网络图,通过粗线、细线和虚线表示穴位之间链接的强弱程度。将阈值改为总体百分比、强链接较粗,生成图2处方取穴核心网络图,核心针灸处方组成为天枢、大肠俞、上巨虚、足三里、中脘、支沟、气海、关元、腹结。

图1 处方取穴整体网络图

图2 处方取穴核心网络图

3 讨论

功能性便秘是肠道病中的常见疾病,目前对其病机的阐述有多种学说,包括结直肠动力障碍学说、盆底功能失调学说、胃肠调节肽异常等学说[7],此外也与不良习惯等因素有关[8];从中医理论角度,多由肠胃积热、气虚乏力、血虚津亏等因素所致[9],本病治法以补益气血、养阴润燥等为主[10]。针灸治疗便秘的最早记载可见于《内经》,如《灵枢·杂病》有“腹胀,墙墙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等记载,《内经》主张用下肢足三阴经穴治疗大便不利[11],《针灸甲乙经》补充腹部穴位,唐代孙思邈进一步扩大了治疗用穴,涉及下肢部及腹部穴位、骶部穴位等。现代针灸诊治功能性便秘的思路和模式,仍遵循辨证论治[12]。

通过本研究发现,在本病治疗中,天枢、上巨虚、足三里、大肠俞为常用腧穴。天枢穴,居阴阳升降之所,为天地之枢机[13],穴位区域为肠道的体表投影区,与大小肠之间只有皮肤和腱膜等组织相隔,刺激易传入其内,因而针刺天枢能够调节气机升降[14]。上巨虚穴为大肠下合穴,“治腑者,治其合”,有调理肠胃的功用[15]。足三里亦为胃下合穴,为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16],研究发现针刺足三里能够明显改善肠道功能[17-18];同时,通过经络感应使胃经经气疏通,从而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大肠俞为大肠的背俞穴,刺之能够疏调肠腑、理气化滞[19]。常用腧穴中,天枢、上巨虚、足三里、大肠俞均有调理肠胃、疏通经气之效,以之为主穴,则便秘解之。

从腧穴分部与关联经络来看,取穴主要在胸腹部、下肢部及腰背部,主要集中分布在膀胱经、胃经、督脉、任脉。重视局部胃经、任脉取穴反映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近治规律[20]。下肢部取穴多为胃经穴位,与大肠关系紧密,体现出“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远治规律[21]。背部腧穴多为膀胱经上的背俞穴,与胸腹部募穴相配[22],疗效愈彰。

从特定穴来看,特定穴的使用频率远超非特定穴,其中募穴使用频次最高。募穴是脏腑之气聚集于人体胸腹部的腧穴,六腑传化而不藏,属阳,阳病治阴,故募穴对腑病有着特殊的治疗作用[23]。其次是五输穴,是针灸远部取穴的主要穴位。多选大肠经、胃经、小肠经、脾经等交会穴,以理气除积,刺激肠腑经络,气畅则大肠传导有力。五脏六腑之气均输注于足太阳膀胱经,针刺背俞穴可导气机、畅气血,使肠道气血充盈,肠道得润。

对腧穴配伍关联规则结果进行分析,获得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症常用腧穴的组合,分析得到配伍方法有2种:足阳明本经配穴法、足太阳阳明经配穴法。注重特定穴的配伍,多用俞募配穴、合募配穴。取穴整体网络图显示了针灸治疗FC处方取穴的整体链接,取穴核心网络图直观地呈现了针灸治疗FC的核心处方组成为天枢、大肠俞、上巨虚、足三里、中脘、支沟、气海、关元、腹结。

通过对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症取穴规律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可以看出治疗处方重视局部取穴,取穴以胸腹部、下肢部、腰背部为主,取穴特点以特定穴为主,其中特定穴中又多用募穴、五输穴、下合穴、背俞穴。“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取穴规律在采用的针灸治疗中多有体现,俞募配穴、合募配穴也使用广泛。本研究利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整理、分析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症的取穴规律,进一步优化了功能性便秘症的针灸防治方案。

猜你喜欢

腧穴天枢功能性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心理干预对学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作用分析
旅途止泻按脾腧
尊敬
尊 敬
亚洲丰系列功能性肥料
长寿名穴保健康
蒋天枢:无偿完成老师的托付
腧穴解剖学之教学设计
防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药膳两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