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幼儿教师教育情怀指标体系构建

2022-09-26刘宇贤王志平

教育观察 2022年24期
关键词:师范生均值乡土

刘宇贤,王志平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湖南岳阳,414000)

一、引言

《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厚植乡村教育情怀,激发乡村教师奉献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1]构建全面、科学的指标体系是乡村幼儿教师厚植教育情怀的有力保障。习近平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2]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教师又是教育的践行者,因此,乡村幼儿教师是决定乡村教育质量的关键。教育情怀是优秀教师的灵魂,乡村幼儿教师是否有教育情怀关系到其是否能成长为一名留得住、干得好的乡村幼儿教师。

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并构建乡村幼儿教师教育情怀指标体系,旨在评估乡村幼儿教师教育情怀的阶段性发展状态,为乡村幼儿教师教育情怀的养成提供借鉴,为师范生的专业成长、学校教学模式优化和师范生教育政策改进提供参考,为乡村振兴蓄力赋能。

二、理论依据

1.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方面,该理论认为人满足了低级需求后才会有更高级的需求。[3]人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就会受新的追求的支配,即希望在工作中得到成就与认可,也就是希望满足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乡村幼儿教师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更为强烈。需要层次理论为乡村幼儿教师教育情怀具备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一指标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使指标的选择与确定更合理。

2.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人生有三种类型,分别为意义人生、投入人生和快乐人生,且这三种类型相结合才是真正幸福而完整的人生。[4]积极心理学强调,人要在探寻人生意义中追求幸福,专注于专业的精进与突破,拥有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对乡村幼儿教师形成育幼之仁爱、从教之真爱、报国之大爱和修己之自爱等教育情怀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积极心理学为乡村幼儿教师教育情怀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指导方向。

3.意识能动性理论

意识能动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人的感觉、情绪、思维、意志等能动性的统称。[5]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在具体实践中,乡村幼儿教师需要克服物质条件艰苦的困难,坚守育人初心,践行立德树人,坚定理想信念,以强大的意识能动性为支撑。意识能动性理论为乡村幼儿教师教育情怀指标体系构建提供了有益的理论依据。

三、结果与分析

1.实施步骤

本研究依据需要层次理论、积极心理学理论和意识能动性理论,结合《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的厚植乡村教育情怀、《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师范生培养提出的“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毕业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对专家、乡村幼儿园园长和一线乡村幼儿教师进行了访谈,初步形成了乡村幼儿教师教育情怀指标体系框架。其条目包含乡土情怀、师德伦理、人文精神、自我关怀4项一级指标,乡土意识、乡土认同、乡土适应、家国情怀等13项二级指标,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对乡土社会有归属感等28项三级指标。

各级指标按照“很符合”“符合”“一般”“不符合”和“很不符合”5个级别,分别赋予其依次递减的分值“5、4、3、2、1”,运用德尔菲法(又名专家意见法)对15位相关专家(教授2人、副教授7人、讲师5人、助教1人)进行问卷调查。

然后,采用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 22.0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得到各级指标均值和标准差的分值,再通过标准差与均值的比值得到相应变异系数的分值,并通过这三个特征值进行第一轮指标筛选。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将均值得分设置为5分,大于或等于该分值的选入指标体系,低于的则删除;标准差表示数据的分散程度;变异系数为数据的相对离散程度,表示专家对指标选取的分歧程度,本研究将变异系数设定为0.2,低于该数值的指标将直接选入指标体系。

此外,变异系数高于0.2且有分歧的条目将不再采用第二轮问卷调查,而是有针对性地直接与专家交流沟通,决定是否继续保留,完成第二轮指标筛选,最终形成科学的、可操作的乡村幼儿教师教育情怀指标体系。

2.结果与分析

第一,乡村幼儿教师教育情怀一级指标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均值得分大于5分,变异系数均小于0.2,且得分高,偏差小。这说明专家对一级指标的认可度很高,认为一级指标乡土情怀、师德伦理、人文精神和自我关怀都能很好地反映乡村幼儿教师的教育情怀,其构成乡村幼儿教师队伍稳定和发展的持续动力。

表1 一级指标统计结果

第二,乡村幼儿教师教育情怀二级指标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二级指标“B7关心集体”的均值大于5分,变异系数大于0.2,说明专家认为“B7关心集体”属于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但不是教育情怀,故直接删除。“B3乡土适应”的均值大于5分,说明专家认可这些二级指标,但变异系数大于0.2,说明分歧较大。咨询得知,一些专家认为部分乡村幼儿教师虽未完全适应乡土生活,但并不妨碍他们抱有对乡村教育的热情。也有专家认为不适应乡村生活的幼儿教师,对乡村文化缺乏认同感与归属感,无法真正愿意扎根乡村、安心工作,建议保留“B3乡土适应”。笔者查阅相关文献,最终保留此指标。其他指标均值得分均较高,变异系数小于0.2,无异议,均保留。因此,除“B7关心集体”外,最终进入二级指标体系的有12个。

表2 二级指标统计结果

第三,乡村幼儿教师教育情怀三级指标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除以下情况外,其余数据的均值大于5分,变异系数小于0.2。一是“B8关怀学生人性”设置了三项三级指标,但“C8.1守护学生精神与心灵世界”和“C8.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的均值大于5分,说明专家认可这些二级指标。但变异系数大于0.2,说明分歧较大。专家认为这两项均与关怀学生内在有关,故可合并为一项为“关照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是“B10关爱生命价值”设置了三项,但这三项得分也显示专家分歧较大。经查阅文献,乡村教师精神生活可分为心理生活、文化休闲生活和价值生活三个维度。[6]人的心理生活是由生活者自主体验和把握的,或是由生活者自主创造和生成的。[7]因此,心理生活主要包括自我认同和压力状况等。专家认为二级指标“乡土认同”中已涉及“自我职业认同”;价值生活主要包含教师个体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教育理想及职业期待,二级指标“乡土认同”和“关注职业生涯”部分也涉及相关指标。因此,“关爱生命价值”中设置的三项指标存在与别的三级指标重合的现象,不够严谨。经过多次讨论,最终专家建议“B10关爱生命价值”设置为“沉淀自我,形成完整且成熟的人格”和“不断认识自己、觉察自我并实现价值自觉”两个三级指标。

表3 三级指标统计结果

结合以上分析,本研究最终确定了乡村幼儿教师教育情怀指标体系,具体如表4所示。

表4 乡村幼儿教师教育情怀指标体系

四、结语

乡村幼儿教师教育情怀指标体系是在专家的分析与论证下提出的,是测量评估其阶段性发展状态的重要工具,合理使用该工具有助于乡村幼儿教师教育情怀的养成,也可为师范生的专业成长、学校教学模式优化和师范生教育政策改进提供参考。尽管本研究的指标体系构建是在专家的分析与论证下提出的,但不同地区的政策、经济和文化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决定了该指标具有一定局限性,但总体而言其对乡村幼儿教师厚植教育情怀具有借鉴意义,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师范生均值乡土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