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社会性学习活动桑蚕坊的设计与实践
——以河庄江东幼儿园为例
2022-09-26沈凤
沈 凤
(杭州市钱塘区河庄江东幼儿园,浙江杭州,310020)
幼儿社会性学习是指幼儿为满足社会性发展需要,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从而理解、掌握和遵守社会行为准则,学会控制自身行为,获得社会性发展的过程。[1]社会性学习是抽象的、体验性的活动,关注的是幼儿情感、态度和社会行为的发展。河庄江东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地处杭州市钱塘区,拥有丰富的地域资源,该地有种桑养蚕的历史,以此为基础,我园考虑利用桑蚕资源让幼儿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性学习。因此,我园充分挖掘桑蚕资源,设置了桑蚕坊,对桑蚕活动进行开发和架构,丰富原有教材的内容,让幼儿在与桑、蚕的互动中,感受家乡、自然的美好,弘扬蚕桑文化。桑蚕坊也有助于促进幼儿园文化建设,创建具有特色且适合我园的蚕桑园本课程。蚕桑园本课程教学形式更具直观性、生动性和可行性,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使社会性教育活动充满个性色彩和探究趣味。幼儿园活动要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依据,让幼儿基于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内容与形式,成为活动的主动发起者和参与者,在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2]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园利用桑蚕坊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幼儿社会性学习的有效性。
一、桑蚕坊的设计
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幼儿参与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的过程是动态的、实践性的、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有助于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基于桑蚕坊要支持幼儿的社会性学习,包括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我园设计了幼儿社会性学习场景模型,包括“一心二维三式”学习模型设计和学习场景设计。
(一)“一心二维三式”学习模型设计
“一心二维三式”学习模型的具体内容如下。“一心”指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桑蚕坊。具体以“三心二力”为目标指向。“三心二力”是指关爱之心、负责之心、尊重之心,合作之力、生活之力。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与社会性学习实施路径密切相关。依据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结合《指南》,我园提出了“三心二力”的核心目标,将其作为“一心”的具体目标指向。桑蚕坊中的社会性学习和课程目标都指向“三心二力”目标。“二维”指两个维度,即幼儿年龄特点和桑蚕坊的学习功能。桑蚕坊要引发、支持幼儿的社会性学习,我校进行了桑蚕坊纬度和经度的设计。纬度指向大班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特点,经度指向不同场景的学习功能。“三式”指三个方式,即场馆环境、主题情境、活动形式。在桑蚕坊中,幼儿可以通过这三种方式进行社会性学习。
图1 “一心二维三式”学习模型
(二)学习场景设计
桑蚕坊围绕一个中心,在不同学习场景中,学习方式的连接关系也不同。交互性学习场景中场馆环境是基础,决定了主题情境,影响活动形式。无边界学习场景主要依据主题情境拓展,利用多边资源开展活动。这就需要进行学习场景设计。
1.交互性学习场景
“三元交互理论”强调模仿是社会性学习的重要模式,幼儿的社会性行为是在日常生活、游戏中通过观察或模仿他人而逐渐习得的。[3]我园创设了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场景,明确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在体验中观察、模仿、学习。桑蚕坊的交互性学习场景旨在让幼儿在桑蚕养殖活动中提高社会性交往、社会性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桑蚕坊课程的引导下,我园进行了交互性学习场景的环境创设。首先是物质环境创设:创设主题墙,展示幼儿的学习过程;创设桑蚕文化区角,包括物质环境创设和心理环境营造;创建桑蚕基地,在基地种植桑树,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种植工具和桑树苗,幼儿自主操作,探索桑树种植及桑树的秘密。其次是情境创设,根据养蚕活动中幼儿的兴趣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让幼儿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共同学习、解决问题的欲望,鼓励幼儿观察生活,并对生活进行思考,制订主题情境内容,自主探究。最后是主题创设,基于幼儿的兴趣点,选取适合幼儿的主题开展活动,如蚕宝宝的一生、桑树的种植系列、蚕茧系列和丝绸制品系列活动等。这样的交互性学习场景设计关注有准备的教育环境,满足幼儿社会性发展需求,使幼儿的学习活动充满探究趣味和个性色彩。同时,教师关注幼儿在桑蚕坊活动中感兴趣的问题,做出价值判断,选取典型,通过审议、整合、反思等,丰富活动内容,调动幼儿社会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无边界学习场景
园内的交互性学习场景无法满足大班幼儿社会性学习的需要,也不利于达成“三心二力”的社会性学习目标,因此,我园将学习场景拓展到园外,形成“社区交互学习圈”,打造无边界学习场景(图2)。
图2 无边界学习场景
首先,进行联动交互。实地考察周边环境,基于安全性和操作性原则,选择幼儿未解决和无法解决的问题,利用周边社区资源,形成“交互圈”。将园内交互场和社区交互场连接起来,营造一个连续和统一的环境空间,使幼儿活动地点不受限制。其次,进行资源交互。利用资源实现桑蚕主题情境学习。教师关注幼儿在活动中产生的新问题、新发现,将幼儿经验与资源高度结合,使桑蚕主题情境更加丰富,具有渗透性。最后,进行项目化交互,以幼儿为主体,通过走进社区、访问专家、设立种植辅导员等形式让幼儿亲身体验、深入探究,实现幼儿的主动学习。在筛选主题和联动资源的过程中,我园通过项目化的形式让场景资源在活动过程中真正转化为幼儿的经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二、桑蚕坊的实施
幼儿园要为幼儿创设机会和条件,使其与成人、同龄人相互交往,共同开展活动。[4]桑蚕坊指向“三心二力”品质发展,包括很多子项目。本文以“嗨桑蚕”项目为例,该项目包括“桑蚕我知道”“桑蚕的一生”“桑蚕工艺坊”三部分内容,具体由一系列的主题活动组成(图3)。该项目在不同场景中整合不同内容的活动,以支持幼儿在桑蚕坊中遇到问题时能得到有效的引导和帮助,进而促进幼儿实现社会性品质的发展。“嗨桑蚕”项目中的活动是相互连接的,各活动与幼儿是相互连接的,与桑蚕坊课程也是连接的。
图3 “嗨桑蚕”项目活动脉络
(一)连接特色
“嗨桑蚕”项目活动结合“桑蚕节”,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教师和幼儿在活动中讨论并列出研究清单,将幼儿的问题分成“我知道的”“我想知道的”两部分。教师和幼儿一起记录“嗨,桑蚕”这一系列活动,为下一个阶段活动的开展做铺垫。
(二)连接中心
在“嗨,桑蚕”项目中,我园针对社会性学习需要为幼儿铺垫认知经验,契合“三心二力”目标,紧扣学习场景的功能,形成系列活动。例如,幼儿认领蚕宝宝后,在蚕桑坊给蚕宝宝建个屋,和同伴手拉手一起到桑树种植地采摘桑叶,亲自喂养和照顾蚕宝宝。这样,在真实场景中,幼儿以社会性情感发展为基础参与活动,促进其社会性发展,这也是“三心二力”目标的内容,“嗨,桑蚕”项目与“三心二力”目标连接了起来。
(三)连接经验
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分享交流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嗨,桑蚕”项目的随记册交流中,教师引导幼儿记录和整理自己的发现、成果、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体验交往的乐趣。当记录的结果与同伴交流并被同伴认可时,幼儿就能获得成就感以及自我满足感。幼儿间彼此交流、分享及展示作品,是其社会性行为发展的好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能够学会讨论、协商、合作。
(四)连接方式
直接体验与模仿是幼儿进行社会性学习的主要方式。“嗨,桑蚕”项目可以让幼儿从单一的区域饲养走进交互式和无边界的学习场景,在不同的主题活动中采用不同的形式、借助不同的资源,实现与生活环境相互作用、与社会成员互动协作,从而习得社会认知、形成社会行为、培养社会情感,最终实现自我发展和超越。
(五)连接评价
1.互动评价,交流情感
在“嗨,桑蚕”项目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交流、讨论。在交流与讨论中,幼儿能够间接地进行自我评价。互动评价主要包括个别谈话与集体对话。在个别谈话方面,活动后,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学到的知识讲给同伴、教师、家长听,教师和家长应抓住这个时机与幼儿像朋友一样地交谈,让幼儿在宽松的气氛中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要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观点即使与他人不同,也要学会认真聆听,再进行协商,接受大家的合理要求。在集体对话方面,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幼儿观察的兴趣、注意力集中的程度等是不一样的,在参观过程中幼儿易受外界干扰,不容易进行全面完整的参观。因此,有必要在活动后组织幼儿集体对话评价,帮助幼儿将活动中零碎的经验加以整合,重点帮助幼儿解决活动过程中的疑难点,形成完整的概念。教师要对幼儿活动过程中的社会性行为加以肯定,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探索。
2.形成性评价,精彩洋溢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根据幼儿参与活动时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价。教师会用照片或录像记录精彩瞬间,以播报的形式发布在园所公众号,邀请家长点赞,使幼儿在正面鼓励下,树立信心,这也有利于拉近亲子距离。教师进行正式与非正式的观察,诊脉幼儿即时表现,从而读懂幼儿,优化幼儿的社会性学习方式。教师借助幼儿成长档案,“哇时刻”等记录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节点。
3.表现性评价,作品分享
为了增强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信心和成功感,我园为幼儿活动过程提供展示平台,让师幼之间、幼儿之间更好地交流。我园将以动静交替的方式呈现幼儿的作品,静态呈现即游戏记录、科学小报,动态呈现即让幼儿结合视频、照片把整个探究性游戏过程完整地讲述出来。
三、桑蚕坊活动反思
(一)活动环节——凸显主体、 深化主题
桑蚕坊从萌芽、实践到展示环节,教师和幼儿都能一起参与。家长是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成员。我园结合蚕桑坊,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社区中好多爷爷奶奶都有养蚕的经历,我园把他们请进来,向幼儿讲解桑蚕,传授养蚕经验。这样,幼儿的探究、合作、分享等社会性行为在活动中得以发展。但桑蚕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很多时候,教师不肯放手,使得幼儿自主探究问题的意识、能力提升缓慢。桑蚕坊对目标的落实、资源的挖掘再利用等都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如果能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凸显“生命教育”的主题,幼儿的体会会更深。
(二)活动管理——关注细节,深度探究
桑蚕坊活动的开展深受师生、家长欢迎,让教师有了一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然而,在“热闹”和“欣喜”的背后,教师会发现,还有许多地方值得进一步探究。例如,在管理方面要注重细节,引导幼儿进行深度探究。首先,教师可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多种集体活动,在活动中体验与教师、同伴及社会人士的交往过程,帮助幼儿进一步认识自己和他人,形成对他人、社会亲近互助的态度。其次,教师要成为幼儿社会性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促进幼儿的交往与社会适应,形成社会性活动共同体。教师要在桑蚕坊中见证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寻找到更适合幼儿发展的教学方式,让幼儿获得社会性交往技能。最后,教师要着眼幼儿,适时反思,尝试退位,支持发展,为幼儿搭建更多、更快捷的交流、分享平台,如建立“云端养蚕坊”、微信实践圈、家校平台等。这样,幼儿遇到问题时能多方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时调整,以解决问题。
(三)活动项目——促进核心品质的全面发展
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推动着桑蚕坊的发展,同时也呈现出幼儿经验发展的脉络。桑蚕坊活动促进了幼儿“三心二力”品质的全面发展。在交互性学习场景和无边界学习场景中,以幼儿园为辐射点,携手家庭,联通社区,在三方组成的“优资源”中,幼儿的社会性品质得到提升,实现思维和自我的生长,为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