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
——以Unit 4 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为例
2022-09-23朱存时
朱存时
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思维品质列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能力和水平。思维品质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教育部2020)。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从跨文化视角观察和认知世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认知过程分为六级: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其中,分析、评价和创造被认为是高阶思维。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品质与此高阶思维的内涵高度一致(顾婷婷 2019)。教师应在尊重文本原始思想的基础上,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预测、比较、分析、推理、概括、总结、评价、创新、鉴赏等思维活动,提升高阶思维能力。
通过课堂观摩和自身的教学发现,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教师对阅读文本的处理停留在浅层的信息搜索和梳理层面,很少设计激发学生高阶思维参与的任务。例如,有些教师设计的活动是简单的课文段落主旨大意填空题或匹配题、原文挖空填空题、单选题等,任务设计思维含量偏低。有些教师对语言点和句型作过多的展开,割裂了整个阅读过程。这些做法未能深究文本背后的价值取向、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情感态度。基于此,希望通过理论分析进一步阐明高阶思维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并结合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4 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一课,挖掘文本的语言特征、写作技巧等,旨在拓展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思路,提升教学实效。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学内容
文本作者按地震前、中、后的顺序向读者整体描述了唐山大地震这场灾难。文本开篇描述地震前乡村出现的异常现象。从第二段开始,文本着力刻画大地震发生时的惊人场景,以及灾难过后满目疮痍、让人绝望的画面。文本最后两段自然过渡到对虽然身处绝境但是绝不放弃希望的灾区人民的生存意志和重建家园的决心的描写。有了来自国家和各个方面的支持,唐山人民在废墟上重建家园,使唐山这座被自然灾害损毁的城市重获新生。
(二)学情
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在课文教学前,学生通过第一课时听说课的学习对本单元自然灾害话题有了初步了解和认识。他们基本掌握了略读、跳读、根据标题和图片进行预测等阅读技能,基本能够理解文本的事实性信息,在领悟深层含义、分析段落内在逻辑及评价文本内容等方面却存在较大困难。此外,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教师,但是学生之间的表达能力差距较大。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数据等活动获取、梳理、整合文章信息,了解20世纪70年代发生在我国唐山的大地震,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所要表达的“灾害无情,人有情”的思想。
2.让学生能掌握报告文学的纪实性语言特征,学会欣赏文本中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和写作技巧,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写作意图。最后完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然灾害、安全常识和防范措施的任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帮助学生掌握报告文学的语言特征,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意义。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然灾害,树立防灾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积极应对灾难的意识和态度。
(五)教学思路
1.注重学生阅读技巧及写作能力的培养,如多角度描写、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2.采用预测、分析、对比、总结、评判、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从文体、内容、写作意图、语言等维度解读文本,感受文本的体裁特征及语言魅力,挖掘文本的内涵,提升文本的内在价值。
二、教学过程
根据文本内容和文体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设计了一些教学活动,具体如下:
(一)课前阅读
在正式上课前,教师根据文本内容设计课前导学案(如以下四个任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并自主完成任务。
Task 1:Find out the topic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 and circle the key words.
Task 2:What were strange things?(Para.1)
Task 3:How strong was the earthquake?(Para.2)
What happened to the people and city during the earthquake?(Para.2&3)
What does“everything”refer to(指的是)?(Para.3)
What do these numbers(75%;90%;2/3;11 km;...)in Para.2&3 mean?
Task 4:Who brought hope back?And what did they do?(Para.4)
How can Tangshan revive itself and get up on its feet again?(Para.5)
In times of disasters,how can we go through it?(Para.5)
课前导学案主要由指向文本内容的事实性问题构成,由学生在课前预习完成,目的在于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充分预习文本,为深层阅读、思考和剖析文本——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作好铺垫。
(二)课上阅读
本堂课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文本内容,掌握纪实性报告文学语篇的语言特征和叙事要点,探究主题意义,深入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思维与文化的交融。具体活动包括:
1.巧用思维导图,理征兆“稀奇古怪”,明晰写作特点
思维导图充分利用人左右脑的不同功能,结合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助于加快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提高其处理复杂文本的速度,培养其快速归纳信息的能力(朱弘毅 2018)。同时,思维导图将阅读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及信息之间的层次关系以图的形式呈现,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不断提高其思维品质,培养其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在处理文本第一段时,一改大多数教师的原文挖空填表设计思路,教师设计了如下活动:
回答问题“Q1:From what perspectives(角度)does the author describe the strange things? ”和“Q2:How do you feel about the description(描述)about the strange things?And why?(clues:① in the village wells;in the sky;...②bright lights;smelly gas;loud noises...③refused;ran;jumped;...)”并绘制思维导图。
教师指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并在必要时借助括号内已提供的线索。以下是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S1:From these sentences(For several days,...coming out of it.),we can see these strange things happened in the village wells.
S2:The place where these strange behaviors of animals occur can be summarized(概括)as a farm.
S3:I think these words(refused;ran;jumped)are very vivid(生动的).
S4:The author describes smelly gas,bright lights and loud noises from the perspectives(角度)of smell(嗅觉),sight(视觉)and hearing(听觉).
教师设计的思维导图见图1:
图1
教师通过问题导学并附注线索将目标细化,引导学生完成问题并绘制思维导图,明晰文章暗线,深刻体会作者运用地下(井里)、地上(田野)、空中不同空间方位、视角,各种感官(smell、sight、hearing),特定动词(refused、ran、jumped)及反复(rose and fell,rose and fell)、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富有画面感地描绘了地震前乡村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营造出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通过深入分析,一方面,学生厘清了逻辑关系,简要概括了段落主旨大意;另一方面,为学生复述本段提供了极有力的抓手,有效地指导了其今后的写作思路。
2.梳理数据信息,现地震“惊心惨目”,了解文体特点
学生在阅读文本第二段和第三段时,不难发现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数字。在教学时,教师不是简单地让学生通过表格列举数字一一对应的信息,而是进一步深究作者用这些数字的意图,以及读者在读完这些数据后的内心感受。具体见图2:
图2
教师设问:Why did the writer use so many numbers?(Clues:the earthquake and its effect),同样附注了线索并追问了两个相辅相成的问题:
Q1:What are the readers’feelings after reading the two paragraphs?
Q2:If you had experienced the earthquake in Tangshan,how would you have felt at that time?
让学生深入思考作者用数据表达的写作目的时,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如下:
S1:Because the numbers could convey that the earthquake was powerful,terrible and destructive.
S2:To help us understand the deadly earthquake,its destruction and people were suffering a lot very accurately and clearly.
S3:The author wants to tell us the earthquake was very serious and it caused a lot of damage to people and the city.The numbers helped us realize them very accurately and clearly.
S4:I feel shocked and sad after reading the two paragraphs.
S5:I would have felt afraid,lonely and desperate.
由此可见,学生根据数字等信息能够推测出作者表达地震猛烈、受灾严重的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字所传递的信息:不仅准确描述了大地震时的惊人场景,而且营造了灾难发生时步步紧逼和让人无暇喘息的紧张氛围,展示了灾难过后满目疮痍、让人绝望的画面,从而让其体会文本中数据的使用,增强了事件的真实感,突出和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纪实性特色。
3.寻找精彩句子,析文体“修辞手法”,体味语言特征
教师通过问题“Many sentences in the text give us a picture of the terrible earthquake in Tangshan.Which sentences impressed you most?Why?”引导学生再次阅读文本,找出印象最深的或最喜欢的语句与本组成员分享并说明原因。例如,有的学生认为“Bricks covered the ground like red autumn leaves,but no wind could blow them away.(Para.3)”的描写很精彩;有的学生分享了句子“Hard hills of rock became rivers of dirt.(Para.3)”。教师先让他们自由讨论这些佳句,再加以引导分析。
例如,分析“Bricks covered the ground like red autumn leaves,but no wind could blow them away.(Line 3,Para.3)”这一运用了明喻(metaphor)修辞手法的句子时,教师设问:“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comparison between bricks and red autumn leaves?Why didn’t the author use‘yellow’but‘red’?”有的小组代表经过讨论作出如下精彩回答:“I think bricks are red and hard to break,especially when used in the buildings,but now they were broken into pieces on the ground like fallen red autumn leaves.The comparison is good because it vividly describes the terrible scene after the earthquake.”他们认为这句话很形象地借助秋叶把满地残砖破瓦的悲惨景象描绘了出来。教师追问:“What feelings do you think the sentence‘but no wind could blow them away’conveys?”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审辩式思维,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解读。有的小组给出答案:“I think the author wants to describe the terrible scene which made people sad and desperate,and how people wished that the heartbreaking scene could disappearquickly.”他们认为作者想传递悲惨场景令人伤心、绝望和无奈,多么希望这令人心碎的惨象消失殆尽!这恰好与本段最后一句“People began to wonder how long the disaster would last.”的情感表达完全一致。
同样,分析“It seemed as if the world were coming to an end!(Para.2)”运用了夸张(exaggeration)修辞手法和“Slowly the city began to breathe again.(Para.4)Tangshan started to revive itself and get back up on its feet again.(Para.5)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title)”这三个运用了拟人(personification)修辞手法的句子。
通过分析这些能打动读者的句子,帮助学生学会欣赏文本运用的修辞方法和写作技巧,使其感受文本描写生动、饱含情感,体会报告文学文体有别于新闻报道的简明扼要,帮助其掌握报告文学兼具文学性和纪实性的语言特征,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写作意图,以及作者选用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作为文章标题的原因,从而提升其文学鉴赏与评价的思维能力。
4.创设创新活动,悟作者“情感表达”,探寻主题意义
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将文本的思想与自身的生活和感受联系起来,运用文本所传递的思想关注社会、感受生活、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思考文字与自身、文字与人生的关系,从中学习积极的人生态度,聚集正能量,使文本真正服务于生活(王艳荣2016)。据此,教师在读后环节对文本整体升级优化,设计了如下两个活动:
活动一: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五人,其中一人扮演《中国日报》的记者,另外四人分别扮演唐山大地震幸存者、唐山重建官员、志愿者和学生,就唐山大地震的经历、建设新唐山的经验、志愿者服务活动、学生地震防范措施四个话题一一对应展开,小组内进行访谈。具体见图3:
图3
活动二: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短视频,小组讨论并展示成果。
Watch a video and answer a question.
Wenchuan and other towns have gone through similar changes and have taken on a new look.What lessons can we learn from these events?
这两个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总结唐山、汶川等有类似经历的城市能够重建和复兴的多重原因。
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然灾害、安全常识和灾后重建措施,树立防灾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积极应对灾难的意识。学生通过互动讨论,加强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弄清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将话题意义迁移到实际生活中。这样的活动能启发学生探究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引导其深入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发展其思维的逻辑性和批判性,锻炼其思维能力。
该活动要求学生能就同类事件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以培养其分析、评价及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能强化其情感体验。《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祖国和国际社会的稳定和平安贡献一份力量。
三、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设计由教师在征求同事的建议下完成,其中的主要教学步骤和环节经过反复商议和打磨,最终敲定。授课后,教师着重从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尤其是思维品质方面反思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切实践行高阶思维品质的培养。现反思如下:
(一)以主题为引领
在探讨“自然灾害”话题和“人与自然”主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讨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并带领其重温本单元开篇的引言:“Live to Tell:Raising Awareness,Reducing Mortality.——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duction(2016)”或再多了解一些其他人与自然的名人名言,如“We should not be overjoyed by our victory on nature.For each such victory,nature will take revenge on us.(Engels,German socialist philosopher);When man is happy,he is in harmony with himself and his environment.(Oscar Wilde,Irish writer)”等,或阅读专题报道:人与自然——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Nature Is Turning on Us)。
(二)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要合理安排时间,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可以让其选出自己最欣赏的小组,并说明原因;也可以让学生设计评价量表,评出“最佳英语表达小组”“最佳人气小组”等奖项(奖项可由教师酌情设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言评估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以便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三)活动设计要精确化
在教学环节中,教师根据高一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设计不同类型的活动,从不同层面、有梯度地帮助其进行归纳和提炼;也可以进一步细化目标,如paraphrase;或提供clue等,便于学生独立剖析和解决问题。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材料,如唐山、汶川地震后重建的相关图片、视频等,提供必要的支撑,由此更高效地达成目标。
(四)任务要求要明晰化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资料的查找、准备及报告的完善可能需要在课下完成。为了保证课下小组任务完成的效果,教师需要在课堂上作好引导,让学生明确任务要求,制订好计划。同时,教师需要设计多样化的任务评价方式,以督促学生高效地完成合作任务。
结语
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思维品质是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字面意思,还要从批判的角度挖掘文本内涵,找到思维的激发点,创设深层次、多角度、有思考空间和内涵的一系列问题和活动,激发其通过分析、比较、评价、推测等方式思考文本的深层含义。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上所运用的写作手法,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更深层次把握文本内涵,联系现实生活并运用到新的情景中,以激发其逻辑思维、评价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其高阶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