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引导下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
2022-09-23华艳萍毛美芬贺春华
华艳萍,毛美芬,贺春华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乳腺外科,江苏 常州 213003)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肿瘤常见疾病之一,对我国女性身体健康及心理造成了严重影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乳腺癌早期诊断已逐步成熟,手术是其治疗的首选方式[1-2]。但患者术后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静脉化疗,而化疗药物对血管刺激性较强,一旦药物外渗还会引起静脉炎,甚至是皮肤坏死。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可将化疗药物由外周直接送到中心静脉,且可以使用较长时间,避免了反复穿刺,有利于保护患者血管。传统的PICC术需要有经验的操作者进行穿刺,置管失败风险较高,且并发症较高[3-5]。B超引导下PICC术能够直接观察到血管位置,有效提高置管成功率,但关于B超引导下PICC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尚存在一定争议[6-7]。为了选择更加适合患者的PICC置管术,并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等,本研究对乳腺癌化疗患者进行了B超引导下PICC,并针对患者并发症建立相关的护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8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98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9)和观察组(n=49)。纳入标准:患者均经病理学形态观察、分子免疫等检查确诊为乳腺癌;患者均满足手术治疗条件;患者术后需要化疗4~8个疗程;患者意识清醒,愿意配合治疗;观察组愿意接受PICC化疗方式,且无PICC置管禁忌。排除标准:合并转移患者;化疗周期小于4个疗程者;精神障碍者。对照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6~71岁,平均(47.23±5.81)岁;右贵要静脉置管43例,左贵要静脉置管6例。观察组均为女性;年龄25~72岁,平均(47.62±5.95)岁;右贵要静脉置管45例,左贵要静脉置管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PICC置管:固定好患者皮肤后,静脉穿刺回血,固定鞘,将针芯取出;经鞘内将PICC管推进,推进过程中注意避免伤害颈静脉;将导丝分离出导管,在留置导管6 cm左右部位,将导管剪断,连接金属柄的延长管,完善固定。
观察组给予B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将患者拟置管上臂外转90°,采用超声探讨观察患者静脉走向,血液循环情况,定位后进行PICC置管静脉穿刺步骤,回血后,换为纵切面观察,在B超引导下将穿刺针推进3 mm左右,通过穿刺针末端送入导丝长度的2/3,然后将血管鞘穿过导丝推入血管后退出导丝,再经鞘内将PICC管送入血管,最后将导丝分离出导管,在留置导管6 cm左右部位,将导管剪断,连接金属柄的延长管,完善固定。两组均随访6个月。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置管成功率、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并建立相应护理措施;出血量:采用纱布浸湿面积评估穿刺过程出血量,纱布为4 cm×4 cm大小,浸湿面积≤1/2块纱布定义为少量出血;1/2块纱布<浸湿面积<1块纱布定义为中量出血;浸湿面积>1块纱布定义为大量出血;并发症:感染(血流感染、局部感染)、静脉炎、血栓形成等。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与χ2检验。
2 结果
2.1两组置管成功率对比:观察组1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总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置管成功率对比[n(%),n=49]
2.2两组穿刺出血量对比:观察组穿刺少量出血患者为43例(占87.76%);中量出血患者为6例(占12.24%);无多量出血患者。对照组穿刺少量出血患者为5例(占10.20%);中量出血患者为12例(占24.49%);多量出血患者为32例(占65.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83,P=0.000)。
2.3两组并发症对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n=49]
2.4建立相应的护理措施:定时给患者更换固定PICC的敷贴,操作过程中严格消毒,并交代患者注意保护敷贴,避免感染;定期对患者皮肤进行一定的护理,避免创伤等,减少感染机会;定时给患者PICC管封闭肝素液体,防止因患者高凝状态造成血栓。
3 讨论
静脉PICC置管可直接将药物送到中心静脉,减少了药物外渗到外周血管的可能,是临床肿瘤化疗患者较好的选择[6-8]。传统的PICC置管多凭操作管者经验进行,不能直接观察到血管分布及形态,增加了置管的困难,很难达到一次成功,2次穿刺成功率也较低,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对患者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创伤,也耗费了医护人员较长时间[9-10]。B超引导下PICC置管可直接清楚地观察到患者血管的形态及分布,在PICC穿刺过程中可辅助实时检测导管走向[11-12]。但目前虽然有较多文献报道PICC置管对肿瘤患者的影响,但是对乳腺癌化疗患者B超引导下PICC置管报道较少。彭莎等[2]研究显示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化疗并发症,但是对PICC的置管方式未进行研究;高薇等[4]研究PICC置方式对乳腺癌感染发生率及感染菌群的分布,但未对不同方式PICC置管并发症等进行研究;符岸秋等[9]研究PICC置管对乳腺癌术后化疗间歇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但未对PICC置管的不同方式探讨。本研究显示B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成功率较高,为PICC置管提供了更多可靠的基础,与其它研究相比,均显示B超引导下乳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成功率更高,充分证实了B超引导下PICC置管的优势[4-9]。原因可能为B超引导可辅助穿刺者观察到患者血管的形态及分布,同时增加了穿刺者的自信心。观察组穿刺出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不仅与穿刺的次数有关,也与穿刺时是否操作稳准有关。观察组感染、静脉炎、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B超引导下PICC置管可降低穿刺并发症,这可能与B超引导下穿刺成功率高降低了患者感染风险有关,另外B超可直接观察到患者局部血液微循环,提醒医护人员注意患者血凝状态。但由于患者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化疗,难以避免出现并发症,如感染、静脉炎、血栓等。因此,本研究针对研究中出现的并发症也进行了总结。
综上所述, B超引导下PICC置管可明显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置管出血量及并发症,但仍避免不了并发症的发生,根据患者常见并发症建立预防感染、静脉炎、血栓的护理措施很有必要。另外,本研究由于病例数、研究时间、人力等限制,尚存在一定局限性,为了给PICC置管方法及护理提供更多的经验,课题组将会一直关注该方面最新报道,并结合相关病例进行分析研究,为临床护理提供更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