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效果

2022-09-23殷见芬

吉林医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川崎阿司匹林

龙 斌,阳 梅,殷见芬

(博罗县人民医院普儿科,广东 惠州 516100)

川崎病属于免疫性疾病,也称之为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群体,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小儿患川崎病后,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唇黏膜及眼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等,随着病情进展,会损伤心脏血管系统,严重时可引发各种恶劣性疾病,如冠状动脉瘤破裂、心肌炎等,甚至造成患儿死亡[1]。因此,临床确诊小儿川崎病后,需及时开展治疗,控制病情进展,保障患儿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目前,临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小儿川崎病,阿司匹林、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等均是常用药物,都具备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单一使用任何一种药物时,仍会有部分患儿无法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2]。有研究指出,将阿司匹林与丙种球蛋白联合使用治疗川崎病患儿可使治疗效果明显提升,且治疗后患儿大多具有良好的预后情况[3]。本院治疗川崎病患儿时,即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的方案,治疗后效果较理想。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接收的川崎病患儿64例,随机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8个月~7岁,平均(2.74±1.22)岁;病程1~6 d,平均(3.05±0.61)d;体温37.6℃~39.8℃,平均(38.62±0.17)℃。对照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7个月~7岁,平均(2.79±1.18)岁;病程1~7 d,平均(3.11±0.54)d;体温37.7℃~39.6℃,平均(38.57±0.20)℃。纳入标准:①与川崎病诊断标准[4]相符;②发热等典型症状及体征不同程度存在;③入院前并未接受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等相关药物治疗;④家属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药物过敏;②合并其他免疫系统疾病、其他发疹性疾病;③伴严重先天性疾病;④心力衰竭;⑤凝血功能障碍;⑥重要脏器功能存在异常。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两组患儿入院后均先给予对症治疗,包含退热、保护心肌、补液、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等,并积极开展皮疹清洁和口腔护理。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采用阿司匹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具体方法如下:①对照组患儿服用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21):剂量30~50 mg/(kg·d),分2~3次口服,给药后对患儿服药反应、病情变化密切观察,体温定时测量,待降至正常范围72 h后,剂量减少到3~5 mg/(kg·d),维持服药8周;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注射丙种球蛋白:静脉输注,剂量2.0 g/kg,输注时间控制在8~12 h,共用药1次。

1.3观察指标:完成治疗后评估临床疗效;记录临床症状消除时间,包含黏膜充血、发热、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检测患儿肝功能,指标包含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汁酸(TBA);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检测相关血清指标,包含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血小板计数(PLT)。

1.4疗效判定[5]:治愈:消除发热、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症状,缩小斑疹面积,幅度超过90%,完全控制病情;显效:消除发热、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症状,斑疹面积缩小幅度处于75%~89%,明显缓解病情;有效: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斑疹面积缩小幅度处于30%~74%之间,病情有所改善;无效:未达上述标准,甚至患儿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t及χ2检验。

2 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n=32]

2.2临床症状消除时间比较:观察组黏膜充血、发热、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消除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症状消除时间比较

2.3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儿用药后,有3例发生药物性皮疹,发生率9.38%(3/32);对照组患儿用药后,有2例发生药物性皮疹,发生率6.25%(2/32)。经比较,两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AST、ALT、TBA、CRP、ESR、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ST、ALT、TBA、CRP、ESR、PLT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比较

3 讨论

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小儿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多认为与免疫功能异常、链球菌感染相关,随着病情进展,冠状动脉病变会出现,导致后天性心脏病的形成风险明显升高[6]。发热是小儿川崎病的主要症状表现,可持续2~14 d,且消除发热症状后再次发热现象容易出现,同时,患儿躯干部伴有斑丘疹,形状不一,发热数天后,唇面红肿、干燥、皲裂,眼结膜充血现象也会出现,病情严重情况下,可损伤心脏血管系统、引发休克等,不利于患儿健康成长,甚至威胁其生命安全[7]。因此,及时、有效治疗川崎病对挽救患儿生命、促进患儿健康生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症状表现、病变情况来看,川崎病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慢性期。在急性期时,病情会较为快速的发展,此时需积极开展针对性的治疗,以能控制病情,预防心血管病变的出现,改善患儿预后[8]。现阶段,临床治疗川崎病患儿时,除常规的退热、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措施外,多采用阿司匹林、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等相应的药物治疗。阿司匹林属于非甾体抗炎药,具有解热镇痛、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能对血栓形成做出有效抑制,急性期给患儿口服后,可一定程度地改善病情[9]。阿司匹林通过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发挥,有效降低血小板聚集率,进而使血管阻塞、血管狭窄的发生概率降低,实现防治继发心血管并发症的治疗目的[10]。尽管阿司匹林的药效较好,但后期治疗中不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且部分患儿用药后有着较为明显的不良反应,影响预后[11]。丙种球蛋白以人免疫球蛋白为主要成分,输注到人体中后,低免疫、无免疫状态可得到明显的改善,促进细菌、病毒性感染的发生风险降低[12]。临床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患儿时,主要是发挥其以下作用机制[13-15]:①免疫调节细胞在药物作用下发生负反馈,利于改善细胞免疫、液体紊乱症状,且针对内皮细胞抗体量可明显减少;②FC受体存在于血小板、单核吞噬细胞表面及血管内皮细胞中,该药物应用后可封闭FC受体,使其免疫作用被有效阻断;③对自身抗体做出中和,缓解血管炎性反应;④激活受体途径,使特异性抗体作用发挥出来,预防发生血管损伤。

本研究结果显示,阿司匹林与丙种球蛋白联用有助于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这与二者治疗中协同作用的发挥密切相关;联合用药方案有助于缩短临床症状消除时间,原因是丙种球蛋白加用后,患儿免疫功能可得到有效的提高,进而使发热等临床症状快速的缓解、消除,促进疾病康复;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联合用药有助于改善患儿肝功能,减轻不良反应水平,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肝功能可得到明显的改善,同时患儿临床症状可快速消除,促进其精神状态好转,使CRP、ESR、PLT有效降低。

综上所述,小儿川崎病治疗中,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的治疗方案具有确切的疗效,利于尽快地消除患儿发热、淋巴结肿大、黏膜充血等症状,并能促进患儿肝功能改善,康复良好,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丙种球蛋白川崎阿司匹林
微软进军“工业元宇宙” 川崎要用HoloLens设备制造机器人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TCF3基因突变至无丙种球蛋白血症1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餐前还是餐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服用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能治病的“阿司匹林树”
丙种球蛋白 能当增强抵抗力的保健品吗
丙种球蛋白治疗成人重症心肌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勿把川崎病当感冒
肠溶阿司匹林不能防止胃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