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家庭为导向的早期支持护理对NICU早产儿的护理效果

2022-09-23张显英丁芳盖立文张惠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2年13期
关键词:入院早产儿实验组

张显英 丁芳 盖立文 张惠

1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NICU 277599;2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儿科 277599;3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产科 277599

随着辅助生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二孩”政策的放开及高龄产妇的增多,使早产儿也大幅度增加〔1-2〕。而早产儿的突然降临,使其父亲、母亲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影响其父母亲的角色转换,研究表明,角色转换不良不仅对母亲的生理和心理造成危害,更影响早产儿的生长发育〔3〕,另外早产儿各器官及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适应能力差,出生后多数早产儿需进入新生儿加强监护病房(NICU)进行相应的治疗和护理〔4〕。因此早产儿的一切护理操作均有护士完成。这种传统的封闭式管理模式使母婴尽早分割开来,导致母婴关系建立延迟,阻止了父母亲及时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常因父母角色适应不良,居家过渡期照护不周而再次入院〔5-6〕,这样既不利于早产儿智商和情商的发展,更加剧了母亲负性情绪及应激反应。因此早产儿出生后应尽早与父母密切接触,使父母及时获得照护早产儿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有效预防和降低了母亲产后抑郁〔7〕,而且使早产儿持续感受到父亲、母亲的爱,无形中给予早产儿安慰与鼓励,使其获得心理满足感,可减少早产儿对NICU 压力源的应激性,安抚早产儿的不良反应〔8〕。此外父母还可以通过积极方式刺激早产儿感知觉的发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对早产儿的神经心理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NICU早产儿实施以家庭为导向的早期支持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NICU收治的20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儿出生胎龄<36 周,出生体重<2 400 g,单胎初次分娩,出生1 min阿普加评分(Apgar)>7分,出生12 h内转入NICU;②患儿父母身体健康,无传染性及精神疾病,认知功能正常;③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④患儿父母愿意参与此研究。排除标准:①患儿有消化道发育畸形者,有遗传性、代谢性疾病及先天性生长发育迟缓者;②行机械通气者;⑤患儿父母有精神疾病者;⑥各种原因中途退出者;⑦父或母亲参与时间持续小于7 d者;⑧伴有严重并发症者。对于完全符合标准的早产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实验组早产儿男64例,女36例,胎龄(31.25±0.28) 周;体重(1 551±285)g;患儿父亲30名:中专及以下10名,专科及以上20名;患儿母亲70名:中专及以下30名、专科及以上40名。对照组早产儿男63例,女37例;胎龄(31.22±0.31)周;体重(1 554±281)g; 患儿父亲31名:中专及以下11名,专科及以上20名;患儿母亲69名:中专及以下31名,专科及以上38名。两组患儿性别、病情、年龄、家长的文化水平、胎龄、日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早产儿治疗期间的全部照护工作均由护理人员完成,①入院时全面了解早产儿的入科情况及需求:对于新入、本院产科转入或者外院转入的早产儿,护理人员接诊时均全面评估早产儿的基本情况,包括胎龄、分娩方式、有无窒息、阿氏评分、哭声、肌肉紧张度、肢体是否温暖、反应情况、家长及护理人员的全程支持以及延续护理的重要性等,并将其风险系数系统地反馈给家长,使其对早产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无形中增加了家长对相关早产儿知识的求知欲,为下一步参与护理打下良好的基础。②入院后均给予复温、应用抗生素、营养液治疗、减少光线、疼痛、噪音等不良刺激、袋鼠式护理、非营养性吸吮、体位护理、口腔运动干预、音乐疗法、严密监护、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治黄疸、进行听力及早产儿视网膜病的筛查等护理措施,出院时对早产儿家长进行相关生长发育的知识与技巧的指导:母乳喂养的知识、辅食的添加、疾病的预防与护理、急救处理、按时预防接种、亲情的培养、佝偻病预防、定期电话通知家长门诊复查等,并教会家长抚触、游泳、被动操等技术指导。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以家庭为导向的支持干预,干预方法如下。

1.2.1尽快完成父、母亲角色的转变 早产儿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稳定时间及持续胃肠内喂养至少24 h以上,处于病情相对稳定,由医生提议,身体健康的母亲或者父亲可参与家庭早期护理支持。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8∶00~17∶00,根据情况每次3 h,持续1 w。首先由分管医生据病情及家长需求列出需要家庭早期支持的早产儿,由护士长、带教教师、责任组长及心理咨询师组成培训小组,根据专业特长、分工不同及培训对象需求分别对其具有一定的沟通与照护能力的父亲或母亲进行培训,具体包括:环境介绍、规章制度、洗手流程、仪器的功能与参考指标,喂养的技巧、病情观察、危重症的识别、游泳、洗澡、抚触等,以及一些急救护理操作,比如呛奶、窒息的处理等。分集中授课、视频的播放、示范、演练等,必要时一对一教学,直至熟练可单独操作;其次是进行考核,逐个观察、考核其家长的掌握情况,考核合格方可更衣、戴口罩、洗手后分批次进入NICU内专用的房间,房间内温湿度适宜,常规备有每人专用的吸氧、吸痰设施、球囊,以及洗手池、可以升降软式沙发座椅等,为实施一些非医疗性操作创造有利条件,最后指导家长自己完成喂奶、抚触、更换尿片、洗澡、脐护、臀护、口护、生命体征的测量以及袋鼠式护理等,父亲或者母亲倚靠在 60°倾斜的沙发座椅上,父母裸露胸前皮肤,一手把宝宝环抱在胸前进行充分的皮肤接触〔9〕,早产儿可以感受、仔细聆听父母的心跳,另一只手抚摸的同时进行细语轻轻鼓励、安慰,或者哼一曲宝宝熟悉的儿歌,让宝宝找到曾经熟悉的味道。通过对早产儿感知觉刺激,促进早产儿嗅、触、听、视觉发展〔10〕,母亲借此机会可以进行母乳喂养,父亲可以用备好的母乳进行奶瓶喂养,同时还可以配合护士进行必要的有痛操作,以减轻早产儿疼痛〔11〕。这不仅是通过转移早产儿对疼痛的注意力〔12〕,还主要是因为吸吮可有效缓解迷走神经的张力且乳汁中含有内咖肽,具有镇痛镇静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大脑的发育〔13〕。

1.2.2家庭参与早期支持护理期间经常开展家长健康教育课程及家长交流座谈会 通过健康教育课可以获取更全面的育儿知识,通过父母交流座谈会,可以随时回答家长的疑惑。会后所有家长面对面建立微信群,由主任及护士长定期发放相关专业知识及操作视频,对于家长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也促进家长间的交流沟通,并提醒家长及时来院复查。对于负性心理过重的家长,适时运用亲情护理,感同身受,拉近距离,借助成功的案例,缓解负性情绪,增强治疗信心。

1.3 评价指标

①住院期间早产儿体重增长速度〔14〕、出院时纯母乳喂养、喂养不耐受情况。体重增长速度=(出院时体重-入院时体重)/住院天数。②父亲或母护理知识技能评分。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来比较父母亲对早产儿护理知识技能掌握情况〔15〕,问卷包括语言、运动、感官刺激、认知及社交训练5个评价维度,满分100分,总得分≥80分为优,60~79分为良,<60分为差。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③出院一个月内早产儿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再入院率以及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评估表来评估早产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包括服务态度、健康教育、护理技术、现场干预、早产儿心理支持评价共5个维度,满分10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早产儿治疗时期各项指标比较

实验组早产儿体重增长速度、纯母乳喂养情况、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早产儿治疗期间各项指标比较

2.2 两组早产儿父、母亲对早期支持护理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比较

实验组早产儿父、母亲对早期发育支持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早产儿父母亲发育支持知识技能知晓情况比较(n)

2.3 两组早产儿出院1个月内再入院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早产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比较

实验组1个月内再入院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早产儿出院1个月内再入院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满意度比较(分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先进生殖技术的开展,儿科急救医术的日渐提升,早产儿的数量日益增多〔16〕。早产儿全身各个器官发育不成熟,尤其极低或者超低体重出生儿,如果不及时干预并做好出院后的延续护理往往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甚至死亡〔17〕。而以家庭为导向的早期支持照护改变了以往的NICU 护理方式,由家长早期融入 NICU担负其主要的护理角色,及时获得照顾早产儿的知识与技能,而护士承担了教师的角色〔18〕,较好地完成了角色转变,为居家护理架起了知识与技能的桥梁,既有利于早产儿的早期生长发育,又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再住院率。

本次研究表明,实验组治疗时期体重增长速度优于对照组,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这与李颖等〔13〕结论一致,表明以家庭为导向的早期支持护理更有利于早产儿体重的增加和喂养状况的改善。研究表明,父母柔和的声音、亲密的肌肤接触可刺激早产儿的听觉与触觉,可使其呼吸、心率平稳、睡眠时间延长及生长激素加速分泌,促使早产儿体重的增长〔19〕。有效的肌肤接触及吸吮可促进母乳的分泌,为更好地母乳喂养提供了机会〔20-21〕,母乳也使早产儿的消化系统得到温和刺激,减少喂养不耐受率〔22〕。本研究还显示,实验组1个月内再入院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早产儿父母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这可能与家庭为导向早期支持护理中家长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手卫生的重视程度、父母对早产儿的高度重视等有关。

总之,以家庭为导向早期支持护理可增加母乳喂养率,减少不耐受,增加家长的知识与技能评分,减少了早产儿再次住院的频率,促进了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入院早产儿实验组
婴儿抚触护理法对早产儿呼吸及睡眠的临床观察
强化母乳喂养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
论下肢力量训练对拉丁舞的重要性
早产儿喂养的综合护理干预方法总结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也议对照实验中的“对照组”和“实验组”
法前总统希拉克肺部感染入院
早产儿的家庭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