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黄色瘤与根治幽门螺旋杆菌后早期胃癌的相关性分析
2022-09-22杨克戈周思君周小戈陈鸿程
杨克戈,周思君,周小戈,陈鸿程
目前认为早期胃癌的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有着密切关联。临床工作中,对于发现Hp 感染的患者常常会给予根除Hp 治疗,大部分病人能从中获益,但未能完全杜绝早期胃癌的发生[1]。因此寻找能够预测清除Hp 后早期胃癌发生的标志物,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已有研究表明,胃黄色瘤是预测早期胃癌的一种标记物[2],但其对于清除Hp 后早期胃癌发生的预测价值尚缺乏研究[3]。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胃黄色瘤与根治Hp 后早期胃癌的相关性。本课题将通过收集相关病人信息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胃黄色瘤与根治Hp 后早期胃癌的相关性,最终确定胃黄色瘤对诊断根治Hp 后早期胃癌发生的预测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与分组
选 取2018年1月1 日 至2021年12月31 日 在我院行Hp 根治后进行内镜随访的患者,其中早期胃癌患者45 人,纳入病例组,无胃癌患者163 人,纳入对照组。黏膜损伤诊断以内镜下活检病理为准,早期胃癌指肿瘤仅侵犯胃壁之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病例纳入标准:①行Hp 根治后进行内镜随访;②一般情况可,无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③具有完整临床资料与随访资料;④截至末次随访时间,未出现其他来源肿瘤。病例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衰竭者;②排除严重肝病,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③合并血液系统或者免疫系统疾病者;④失访的病例。
本研究根据赫尔辛基宣言进行,得到湛江中心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由于我们是回顾性收集患者与研究相关的病例资料,未涉及患者任何隐私,因此本研究无需知情同意。
1.2 方法
收集病例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胃黄色瘤。根据Kimura 和Takemoto 的标准对胃萎缩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4]:①萎缩:C-0 和C-1 为0分,C-2 和C-3 为1分,O-1、2、3 和P 为2分;②肠上皮化生:无0分,胃窦存在1分,胃窦及胃体存在2分。萎缩1分以上代表胃黏膜萎缩向全胃发展的状态。肠上皮化生在白光成像上表现为灰白色扁平隆起病变或地图样红色。胃黄色瘤的诊断为白光成像上出现黄白色轻度隆起或扁平病灶。
分析两组病人内镜特征,根据胃镜及病理结果,收集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胃黄色瘤在病例组与对照组的病例数,进行统计分析,初步明确导致根治Hp 后早期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根治Hp 后胃癌预测标志物的单、多因素分析:将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胃黄色瘤纳入进行单、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何种因素为根治Hp 后早期胃癌的独立预测标志物。以萎缩为匹配条件,分析两组病人临床及内镜特征:众所周知,胃黏膜萎缩是导致胃癌发生的重要病理变化[5],故为排除萎缩因素的干扰,以萎缩为匹配因素,对照分析两组病人年龄、性别、肠上皮化生、胃黄色瘤等病例资料,进一步明确根治Hp 后早期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1.3 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是fisher 确切概率法,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应用logistic分析,条件匹配分析使用条件logistic分析。应用SPSS 20.0 for windows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显著性差异水平为P<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表1 总结了纳入研究患者的临床特征。共有208 名患者接受了内镜检查和随访研究,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性别及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的胃黏膜萎缩(95.5%vs. 85.8%)、肠上皮化生(91.1%vs. 51.5%)及胃黄色瘤(71.1%vs.13.9%)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n)
2.2 早期胃癌发生因素分析
将性别、年龄、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胃黄色瘤纳入单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胃黄色瘤与早期胃癌的发生显著相关(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胃黄色瘤被证实为根治Hp 后早期胃癌检测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表2)。
表2 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2.3 萎缩匹配对照分析
为了明确胃黄色瘤作为根治Hp 后早期胃癌检测的预测标志物的价值,进行萎缩匹配对照分析,病例组45 例,对照组45 例纳入萎缩匹配对照。两组的临床特点见表3。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肠上皮化生(91.1%vs.68.8%)、胃黄色瘤(71.1%vs.31.1%)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证实胃黄色瘤为根治Hp后早期胃癌检测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表4)。
表3 配对患者的临床特征(n)
3 讨 论
胃癌是全世界癌症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然而早期胃癌却能够通过内镜下根治,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而晚期胃癌5年生存率则不足10%[6]。由此可见,胃癌的诊治应遵循“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原则,这是延长胃癌患者生存期的关键,也是提高消化道肿瘤防治水平的关键点。Hp 感染是早期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这是因为Hp 感染后胃黏膜有发生癌变的可能,该演进过程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7]。因此从胃癌的发生发展模式来看,根治Hp 后,胃黏膜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达到部分减缓甚至逆转了胃癌的发生发展,然而,根治Hp 后仍有部分患者发生胃癌[8]。因此,Hp 根治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生率,但尚未能完全杜绝胃癌的发生[9]。在临床工作中,对于Hp根治病人,医务人员可能存在忽视其仍有胃癌发展的风险。因此,寻找能够预测Hp 根治后早期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10]。
胃黄色瘤是一种在炎症胃黏膜固有层的非肿瘤性泡沫组织细胞聚集。胃黄色瘤的存在是Hp 感染的一个阳性指标,并且在Hp 根治治疗后仍然持续存在[11]。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报道,胃黄色瘤的存在与胃癌的存在显著相关[12]。另一项队列研究报道,胃黄色瘤的存在可以通过随访胃镜预测胃癌的发展[13]。然而,这些研究并没有将胃黄色瘤作为根治Hp 后早期胃癌检测的预测标志物进行研究。在本研究中,病例组胃黄色瘤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不仅胃黄色瘤,而且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等因素也与早期胃癌的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证实胃黄色瘤是胃癌发生的独立预测标志物。萎缩匹配的对照分析也确定胃黄色瘤作为一个独立的预测因子。
胃黄色瘤患者比非黄色瘤患者更容易发生早期胃癌,可能是氧自由基释放增加参与了早期胃癌的形成[14]。同时,胃黄色瘤的存在可能反映了慢性胃炎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长,这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15]。本研究也存在几个局限性,包括回顾性的单中心研究设计、相对较小的样本量,以及在内镜图像评估中缺乏对观察者间差异的评估。总之,我们在本研究中发现,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和胃黄色瘤是Hp 根治后早期胃癌检测的独立预测标志物,萎缩匹配的对照分析也明确了胃黄色瘤是Hp 根治后早期胃癌独立的预测因子。这些发现,特别是胃黄色瘤存在的预测价值,可能有助于提高Hp 根治后早期胃癌被及时检测出来的比例。然而,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这些标记的效用。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寻找能够预测根治Hp 后早期胃癌的新危险因素,从而提高对早期胃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将对于胃癌的防治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