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科护士共情疲劳与社会支持、职业认同的相关性分析

2022-09-22朱振爱李秀红王倩倩黄春杰

齐鲁护理杂志 2022年18期
关键词:精神科共情职业倦怠

朱振爱,李秀红,王倩倩,黄春杰,徐 兰

(1.泰安市精神病医院 山东泰安271000;2.泰山护理职业学院;3.泰安市中医医院;4.新泰市精神病医院)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护士作为医院临床一线的主力军,工作要求随之提高。尤其是精神科护士,除了完成常规护理任务外,还需完成精神科专科护理工作。因精神科护士工作环境具有一定风险隐匿性,长期接触精神、行为、思想异常的患者,使其工作处于紧张环境中,增加了共情疲劳的发生率[1]。共情疲劳是1992年Joinson提出的,产生于助人者向他人提供援助服务过程中。助人者因在施援时投入自身感情并间接承受他人痛苦,产生共情压力,逐渐降低了对他人共情能力。一项质性分析显示,我国临床护士存在共情疲劳状况,急诊科、ICU、肿瘤科护士存在中度及以上水平的共情疲劳[2-3]。共情疲劳会降低护理工作质量,导致护士出现工作倦怠,职业认同感也会不同程度地降低[4]。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性质和社会支持等因素可影响共情疲劳[5]。本研究对精神病医院专科护士进行调查,以期为改善精神科护士共情疲劳现状、提高职业认同水平和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1年3月1日~7月31日山东省某三级精神病专科医院220名临床护士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在精神科连续工作时间≥1年且取得护士执业证书;②知情且自愿参与调查。排除标准:①进修护士;②实习护士;③工作<1年的护士。其中男25名(11.36%)、女195名(88.64%),年龄:20~30岁53名(24.09%),30~40岁94名(42.73%),40~50岁40名(18.18%),>50岁33名(15.00%);婚姻状况:已婚152名(69.09%),未婚47名(21.36%),离异及丧偶21名(9.55%);受教育程度:中专31名(14.09%),大专124名(56.36%),本科及以上65名(29.55%);工作性质:合同制122名(55.45%),正式在编98名(44.55%);职称:护士52名(23.64%),护师71名(32.27%),主管护师62名(28.18%),副主任护师35名(15.91%);工作年限:1~5年31名(14.09%),6~10年57名(25.91%),11~20年86名(39.09%),≥21年46名(20.91%);月收入:<2000元27名(12.27%),2000~4000元92名(41.82%),>4000元101名(45.91%);职务:有19名(8.64%),无201名(91.36%)。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电子和纸质问卷两种形式进行调查,>45岁的护士采用纸质问卷调查,≤45的护士采用电子问卷调查。研究者统一发放调查问卷,独立不记名作答,填写完毕当场提交问卷。填写前,采用统一指导语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承诺保密性。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29份,剔除填写不完整的部分和答案完全相同等无效的问卷后,回收有效问卷220份,有效回收率为96.07%。

1.2.2 研究工具

1.2.2.1 精神科护士一般情况调查表 该调查表主要包含各层级护士的性别、年龄、职务、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工作性质、工作年限、健康状况及月收入等情况。

1.2.2.2 中文版共情疲劳量表 采用Figley[6]编制的共情疲劳量表,我国陈华英[7]对中文版量表进行检测,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包括共情满意、职业倦怠、继发性创伤应激3个维度,各维度分别有10个条目。量表均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进行计分,总分统计所有条目之和。3个维度的总分临界值分别为<37分、>27分和>17分。共情疲劳程度评定标准:轻度为单维度总分超出临界值,中度为两个维度总分超出临界值,重度为3个维度总分均超出临界值。其中,共情满意维度反应积极方面,而另外两个维度反应消极方面,职业倦怠及继发性创伤应激两个维度得分越高表明护士产生的共情疲劳现象越严重,在本调查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为0.84。

1.2.2.3 护士职业认同评定量表 该量表由刘玲[8]编制,包含职业认知评价、职业社会支持、职业社交技能、职业挫折应对、职业自我反思5个维度,共30个条目。量表采用Likert 5 级计分法,总分30~150分,分数越高说明该护士的职业认同水平越高。根据护士得分情况分别将职业认同水平分为低分组、偏低组、中等组和高分组,30~59分为低分组,60~89分为偏低组,90~119分为中等组,120~150分为高分组。该量表的Cronbach′s α为0.865。

1.2.2.4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采用肖水源[9]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包含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方面,共10个条目。量表第1~5条目、8~10条目采用Likert 4级计分法,第6、7条目根据具体作答计分。总分为65分,低水平≤21分,中水平22~45分,高水平46~65分,得分越高说明社会支持度越好。该量表Cronbach′s α为0.837。

2 结果

2.1 精神科护士共情疲劳得分 总分为(80.36±8.66)分,3个维度中共情满意(32.01±3.77)分、职业倦怠(25.98±4.71)分、继发性创伤应激(21.99±4.22)分。其中,轻度共情疲劳32名(14.55%)、中度共情疲劳104名(47.27%)、重度共情疲劳84名(38.18%)。

2.2 精神科护士职业认同得分情况 见表1。

表1 精神科护士职业认同得分情况(分,

2.3 精神科护士社会支持得分情况 见表2。

表2 精神科护士社会支持得分情况

2.4 精神科护士共情疲劳与社会支持、职业认同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 见表3。

表3 精神科护士共情疲劳与社会支持、职业认同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r值)

3 讨论

3.1 精神科护士处于中度共情疲劳状态 本研究显示,精神科护士共情疲劳中共情满意(31.17±4.62)分、职业倦怠(26.14±4.55)分、继发性创伤应激(22.37±4.22)分,只有职业倦怠未超出临界值,属于中度共情疲劳,与彭燕等[10]研究结果相近。本研究中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倦怠水平低于石丛丛等[11-12]研究结果,可能与调查对象存在地域差别有关。精神科护士与肿瘤科、急诊科、儿科及ICU护士在工作性质上虽然有区别,但都易产生共情疲劳。本研究中中度共情疲劳护士104名(47.27%)、重度84名(38.18%)。精神科护士长期面对精神障碍患者,同时还要承受家庭、患者、家属、社会的多重压力,易产生共情疲劳。共情疲劳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的,不仅会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降低日常工作效率,引发医患纠纷,且会增加离职率,影响精神专科护理事业发展[11]。

3.2 精神科护士职业认同处于中等水平 精神科护士职业认同总分为(93.29±20.15)分,与田凤娥等[12]研究结果相似,说明精神科护士的职业认同度还有一定提升空间。在5个维度中,职业认知评价因子评分最低,说明护士在精神专科医院工作中的价值感不高、幸福感指数较低,面对精神科患者这一特殊群体,护士工作价值感普遍低下。职业挫折应对评分较高,护士在工作中遇到职业障碍和困难时,会表现为痛苦、失望等一系列负性情绪反应,挫败护士工作热情,因此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十分必要[13]。

3.3 精神科护士的社会支持处于中等水平 精神科护士社会支持总均分为(35.12±6.68)分,与宋艳辉[14]研究结果相似,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客观支持(8.05±3.18)分、主观支持(20.46±4.03)分、对支持的利用度(6.63±1.82)分。个体从社会中得到的物质和精神上支持、关爱越多,越有利于身心健康,工作和生活质量才能有所提高。良好的支持系统能有效缓解护士压力,医院管理者应为护士创造条件,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多与朋友、家人、同事及领导保持沟通,倾诉自己喜悦、不安和疑惑,使护士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未知的挑战,构建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互动支持系统,从而释放心理压力。

3.4 精神科护士共情疲劳与社会支持、职业认同有相关性 本研究显示,精神科护士职业认同与共情疲乏总分、共情满意和继发性创伤应激因子呈正相关(P<0.05),与职业倦怠因子呈负相关(P<0.05)。社会支持各维度及总分与共情满意因子呈正相关(P<0.05),与共情疲乏总分、职业倦怠、继发性创伤应激因子呈负相关(P<0.05)。说明护士共情疲劳程度越高,其职业认同感越低;护士感知的社会支持越高,共情疲劳程度越低,与李珊等[15]研究结果相似。另外,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以负向预测职业倦怠,职业倦怠常导致护士感受到绝望冷漠、孤独无助、身兼重担无法释怀等。较低社会支持的护士易丧失职业兴趣和追求,对职业价值产生怀疑,从而出现职业倦怠。共情满意、共情疲劳分别代表助人者在暴露于被助者的创伤性事件后,同时产生的积极心态和消极心态。护士的幸福感需要患者、工作同仁及社会给予积极评价和肯定,然而精神科护士长期面对精神障碍患者,多数情况下护理难度较大,加之得不到来自患者的肯定,负性情绪增加,造成护士身心俱疲。任敏敏等[16]研究显示,通过增加护士的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方式可降低一线护士的共情疲劳。领悟社会支持良好的护士会通过主动向家人、同事和朋友倾诉等方法,疏导不良情绪、以减少消极感受。因此,社会支持的力量有利于降低共情疲劳所带来的一系列负性情绪和体验,提高护士职业认同感,避免护士出现心理问题。

精神科护士存在中度共情疲劳,缓解共情疲劳状态、提高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度,能提高护士的职业认同度和工作满意度,减少离职倾向。因此,护理管理者需有效识别护士共情疲劳,帮助护士获得良好的客观支持,给予其更广阔的发展和学习空间,关注护士的不良情绪及心理工作压力,多措并举,提高精神科护士的待遇和保障,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增强科室凝聚力,鼓励同事间营造和谐互助氛围,增加护士心理调适能力。从而提高职业认同水平,增强精神科护士群体心理健康,稳定精神科护理队伍发展。

猜你喜欢

精神科共情职业倦怠
精神科护士再任职后的压力分析及对策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我院精神科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影响因素分析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师职业倦怠何时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