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阶段性康复训练在脑外伤血肿清除术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

2022-09-22谭晓洁陈利莉

齐鲁护理杂志 2022年18期
关键词:脑外伤血肿康复训练

谭晓洁,陈利莉,刘 雪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徐州221000)

脑外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伤后血肿会影响患者的预后,甚至引发更严重的疾病[1-2]。脑外伤患者多伴有局部脑组织损害,轻度血肿患者仅需通过简单的休息或药物治疗即可好转,而脑组织损害严重的患者,则要进行手术清除血肿,然而部分患者血肿清除术后可能偏瘫,为此需进行康复锻炼。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交通发展,脑外伤患者增多,如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脑外伤致残率是目前临床关注的热门话题[3]。本研究对我院脑外伤血肿清除术后偏瘫患者实施阶段性康复训练,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120例颅内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符合脑外伤血肿的诊断标准;患者符合血肿清除术手术指征,行血肿清除术;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瘫;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中途退出本研究者;病情处于急性期者;合并严重的脏器功能不全、其他脑部疾病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41~71(54.9±4.4)岁;观察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40~70(55.6±5.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阶段性康复训练,主要内容如下。①第一阶段:急性期患者往往存在患侧肢体功能障碍,该阶段训练主要在床上进行。指导患者行患侧肢体摆放,每1~2 h为患者变换1次体位,防止皮肤长时间受压形成压力性损伤。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肢体被动运动,从下至上对患者各个关节进行屈伸、内旋、外旋等活动,防止长期卧床发生肌肉萎缩,3次/d,每次5个循环。卧床期间,患者进食需取半坐卧位,以防止误吸和反流,餐后注意清洁口腔。做好病房的环境护理,提供良好的康复环境,防止发生吸入性肺炎。②第二阶段:患者在此阶段生命体征平稳,血肿并未大面积增加,康复训练逐渐从被动训练转为主动训练,由床上向床边过渡。患者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主动肢体运动,改善机体的肌力和肌张力,3次/d,每次约20 min。具体时间要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做调整,注意循序渐进,从最开始的20 min逐渐过渡至40 min。对患者进行体位指导,责任护士定期为患者翻身按摩、叩背,1~2次/d,每次约15 min。当患者可以站立时,指导患者在护工或者家属的陪伴下,于床边进行站立和行走训练,注意预防体位性低血压,逐渐恢复体力后,每天行走约30 min。③第三阶段:该阶段患者处在恢复期,神志清晰但肢体协调性和控制能力存在障碍。为此,康复训练主要强调患者的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平衡训练主要是在床边进行站立,逐渐过渡至平地走路、爬楼梯等复杂的步态训练,从最开始的他人搀扶,逐渐过渡到拄拐、借助扶手或助行器。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指导,包括饮食、穿衣、刷牙等,帮助患者逐渐恢复肢体的协调性和准确性。④第四阶段: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对情绪波动大的患者要及时沟通,疏导其负性情绪,帮助患者寻求更多的社会支持,指导家属多陪伴患者。对经济较困难的患者,可采用募捐或社会救助的方式,帮助患者减轻经济负担,提升治疗信心和康复依从性。

1.3 评价指标 ①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能力:认知功能采用神经行为认知状况测试(NCSE),评分越高表明患者认知功能恢复越好。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测评,该量表总分为0~10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强。②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肢体运动功能:采用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测评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该量表包括上肢、下肢功能,评分越低说明患者功能障碍越严重。③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4],该量表包含社会功能、感情状况、躯体功能、健康感觉4个方面,评分越高表明患者该方面的生活质量越好。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NCSE、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NCSE、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护理前后Fugl-Meyer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Fugl-Meyer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SF-36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SF-36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脑外伤血肿术后患者应根据其脑组织损害程度、全身状况及并发症,采取个体化的康复训练措施。本研究采用阶段性康复训练,急性期着重患者肌张力的恢复,主要康复内容为床上关节被动活动,训练时间根据患者偏瘫障碍程度调整。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NCSE、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脑血肿术后患者的认知能力有所提升,阶段康复护理模式可帮助患者进行认知恢复。分析原因:大部分脑外伤患者的脑神经有一定的再生能力,通过分阶段康复训练,可起到刺激和修复作用。护理人员循序渐进地帮助患者恢复肢体的肌力和肌张力,确保患者以正确的形式进行运动,保证后期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提升生活质量。

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Fugl-Meyer中上肢、下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证实阶段康复护理可促进脑外伤患者更快恢复。分析原因:分阶段康复护理模式是从术后第1天就进行有效的康复护理,根据不同阶段的生理特点,制订不同的康复模式,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计划,患者能更积极地配合训练。另外,也有研究发现心理干预可有效提升外伤患者的治疗依从性[5]。本研究强调在康复期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明确患者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及时疏导患者负性情绪,可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康复效果[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SF-36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脑外伤患者康复时间较长,但临床护理人员紧缺、工作负荷量大,在出院后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压力较大[7]。而传统的电话随访受多种因素限制,对居家患者的康复指导效果较差[8]。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采用分阶段康复护理,在不同阶段为患者制订康复措施,加强对患者的随访和心理护理,采用多种方式对患者进行监督,保证了康复的延续性和完整性。

综上所述,对脑外伤血肿清除术偏瘫的患者实施阶段性康复护理,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缓解负性情绪,提升治疗依从性,改善整体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脑外伤血肿康复训练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脑外伤病人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护理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时需要注意哪些情况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