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动式健康教育对小儿骨折后心理状态、创伤性精神障碍及其家长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2022-09-22李宇璇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2年15期
关键词:互动式骨折障碍

李宇璇

北京儿童医院创伤骨科 100032

小儿骨折是小儿骨科常见病种之一,随着我国现代化水平的逐渐提升,因高处跌落、跌倒损伤及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造成的小儿骨折日益增多。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个体遭受死亡威胁、严重外伤及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等情况,导致其持续存在或延迟出现的精神障碍。相关研究指出,PTSD在儿童中的发生率为30%~60%,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儿童,受强制性重复与创伤经历相关的情景、担心与父母分离及肢体活动受限等情况的影响,易出现恐怖、焦虑及易激怒等症状。因此,探究一种有效的护理模式以改善骨折儿童的心理状态,减少创伤性精神障碍的产生,对其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互动式健康教育由常规健康教育的“知识灌输”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互动式”教育计划,注重护患之间的交流及反馈,近年来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本研究将互动式健康教育应用于骨折患儿中,探讨其实际临床应用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骨折患儿90例,应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纳入标准:①符合创伤性精神障碍相关诊断标准;②患儿及家属知情本次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心、肝及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的患儿;②伴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儿;③无法配合本次研究的患儿。观察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6~12岁,平均(8.63±1.51)岁;骨折原因:交通意外9例,高处跌落12例,跌倒损伤24例。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6~12岁,平均(8.91±1.66)岁;骨折原因:交通意外8例,高处跌落14例,跌倒损伤23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及骨折原因等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

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

.

2

.

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包括健康宣教、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心理护理、康复训练及出院后随访等。

1

.

2

.

2

互动式健康教育 由1名儿科主任医师、1名心理医师、1名主管护师及6名护士组成互动小组,召开小组会议对护理方案进行讨论,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确保熟练掌握沟通方式及小儿骨折护理技巧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观察组实施阶段性互动式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如下。

1

.

2

.

2

.

1

入院教育 ①热情迎接患儿入院,全面评估患儿骨折情况、性格爱好、心理状况及家长基本情况等信息,并根据评估结果制订针对性护理方案,同时病房及手术室配备适量小玩具及画册等物品,以消除患儿陌生感与恐惧感,建立良好信任关系;②积极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及时稳定家长情绪,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患儿病情、治疗方案、预后及照护技巧等,并随身携带小玩具,通过讲故事、做游戏及看视频等方式安抚及引导患儿配合检查及治疗;③积极与患儿进行交流,通过童话故事向患儿传输坚强、勇敢、乐观的心态,鼓励患儿向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学习,并注意根据患儿性格选择适宜的沟通方式,如对于性格内向的患儿,可通过卡通手绘、玩具等引导患儿,对于性格外向的患儿,可鼓励患儿主动表达情感,耐心倾听并及时予以赞赏;④根据患儿年龄、性格、骨折情原因等情况,通过面对面访谈、宣传手册及视频等形式,讲解小儿骨折相关知识,列举治疗成功案例,提升患儿及其家长治疗信心;⑤根据患儿骨折恢复情况制定个体化功能锻炼计划,通过床旁示范的形式教导患儿家长正确功能锻炼方法,确保其熟练掌握相关技巧,并强调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嘱咐患儿家长积极配合患儿完成功能锻炼计划。

1

.

2

.

2

.

2

互动交流 ①积极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引导患儿及其家长表达自身感受、情绪及担忧,耐心倾听其表述,对其疑问、担忧给予解答与鼓励,并采用温柔亲切的话语肯定患儿及其家长的配合与恢复效果;②指导家长为患儿提供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高钙及少脂肪的食物,并强调要兼顾饭菜的色、香、味,以促进患儿食欲,加快骨折的恢复;③了解患儿家长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及纠正其存在的错误认知与行为,并对健康教育内容进行调整或补充,以充分满足患儿及其家长的实际需求;④引导患儿互相认识,定期开展团体活动,通过写作、绘画、音乐及戏剧等形式,引导患儿讲述创伤经历,通过情景模拟教学的形式,让患儿扮演不同角色学习正确面对问题的方式,使其正确应对应激事件,提升其心理弹性水平;⑤建立微信交流群,邀请患儿家长加入微信群,每日定时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推送相关康复知识,引导家长分享患儿康复情况、功能段情况等,鼓励家长互相评价,并由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性指导;⑥每周在微信群内提供咨询服务,收集患儿家长提出的疑问、遇到的问题,给予针对性讲解,并根据收集的疑问与问题,对推送内容进行相应调整。

1.3 观察指标

①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与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评估两组患儿心理状态,其中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包含41个条目,采用0~2级评分法,分别代表没有症状(0分)、有时有(1分)及经常有(2分),得分越高表明焦虑程度越重;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包含18个条目,采用0~2级评分法,分别代表没有症状(0分)、有时有(1分)及经常有(2分),得分越高表明抑郁程度越重。②统计两组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例数进行比较,包含再体验症状、回避症状及高度警觉症状。③统计两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包含相关知识宣教、沟通技巧、互动评价、与患儿沟通、护理质量等内容,分为不满意、一般满意及非常满意三个等级,总满意度=(一般满意+非常满意)/总例数×100%;每位患儿选择1名主要照护者为调查对象。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心理状况评分

实施互动式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患焦虑性情绪及抑郁障碍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心理状况评分

2.2 两组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表现

实施互动式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表现〔n(%)〕

2.3 两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

实施互动式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n(%)〕

3 讨论

骨折是儿科常见病种之一,由于患儿年龄普遍较小、自我管理能力较差,需家长全程陪同治疗,临床护理工作量较大。相关研究指出,儿科护师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较高,以心理暴力为主,护士需提高沟通及操作技能,以减伤暴力事件的发生及提升应对能力。同时,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相较于成年人更容易激动,同时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对刺激的耐受力也更低。此外,伤后住院的患儿面对疾病症状及陌生环境,容易感到不安及恐惧,进而表现出哭闹、抗拒检查及不配合治疗等行为。因此,探究一种有效的护理模式,加强与骨折患儿及其家长的沟通效果,提升健康宣教效果,使患儿家长配合进护理工作,对帮助稳定患儿情绪,提升护理满意度高,改善护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互动式健康教育注重护患之间的感知、互动与交流,使护士与患者之间达成同一目标,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双方共同参与护理行为,以提升患者的依从性。而骨折患儿来院就诊时,家长普遍存在担忧、恐慌、焦虑等负性情绪,迫切需要了解有关患儿病情、治疗及预后等相关信息,如骨折严重程度、会不会对患儿生活造成影响等,因而对患儿家长的安抚、宣教是护理重点之一。同时,由于患儿哭闹及不配合是常见现象,若不能及时进行有效安抚,会加重其家长的负性情绪,容易造成家长不信任医护人员,进一步影响患儿的治疗与康复,因而在与患儿沟通时应注意方式方法。任伟研究指出,外科住院患儿家长参与患儿安全的意愿及主动询问行为的倾向性较强,可从患儿家长层面为临床开展患儿安全活动获得支持与保障。

本研究中在患儿入院后及时对其骨折情况、性格爱好、心理状况及家长基本情况等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订针对性护理方案,并根据评估结果,通过童话故事、赠送玩具及做游戏等形式有效安抚患儿,引导患儿积极配合治疗,对患儿家长及时讲解患儿病情、治疗、康复等知识,提升患儿家长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其正确配合对患儿进行护理操作;同时,加强与患儿及其家长的互动交流,在心理、饮食、康复等方面为患儿家长提供相应指导,并掌握患儿康复情况,及时发现及纠正其中错误行为,以促进患儿尽快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互动式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患焦虑性情绪及抑郁障碍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创伤后应激障碍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也与马秀红的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互动式健康教育能显著改善小儿骨折后的心理状态,减少患儿的应激精神障碍表现,提升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互动式骨折障碍
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
小伙骨折后愈合太慢什么原因
Unable to read as a teen, now a PhD student儿时读写难,现今已博士
A Study on English Interactive Teaching Approach
新鲜骨折和陈旧性骨折有什么区别
跟踪导练(四)2
伤筋动骨怎么破
伤筋动骨怎么破
选择障碍症
阅读理解填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