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解决模式护理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2-09-22闵思文何龑黎金玲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2年15期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康复

闵思文 何龑 黎金玲

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内科 200433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BA)是由T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及气道上皮细胞等诸多细胞与炎症介质相互作用引发的一种气道炎症异质性肺疾病。该疾病临床多表现为呼吸困难、反复发作性喘息、胸闷、咳嗽等,常伴有高反应性气流受限,尤其是在夜间或清晨频繁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通过长期坚持科学的激素治疗能有效缓解哮喘症状,但该疾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特点,且多数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不高、负性情绪较严重,导致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较差,进而影响患者的肺功能恢复及哮喘控制水平。如何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提升其疾病认知水平,改善其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主题。有关研究表明,聚焦解决模式能有效改善恶性肿瘤疾病患者认知水平,提升其治疗依从性,对缓解其疾病症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聚焦解决模式护理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2月至2020年8月上海市肺科医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126例,采用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3例。纳入标准:确诊为支气管哮喘;处于支气管稳定期;无精神疾病者;年龄≥18岁;病程≥1年;知情本研究并同意参与。排除标准:合并肺部感染;肺部手术史;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急性支气管哮喘;有意识障碍,不能正常沟通;合并恶性肿瘤疾病;不配合研究。对照组男33例,女30例;年龄18~75岁,平均(52.24±7.46)岁;病程1~11年,平均(4.63±2.21)年;控制水平分级:控制24例,部分控制21例,未控制18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6例,高中20例,大专及以上17例。实验组男34例,女29例;年龄19~73岁,平均(53.68±6.89)岁;病程1~10年,平均(4.52±2.16)年;控制水平分级:控制23例,部分控制21例,未控制19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7例,高中20例,大专及以上16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健康宣教,告知患者或家属入院相关事宜,住院治疗意义及注意事项,并为患者发放健康管理手册;用药指导,为其耐心讲解各种药物名称及功效,告知患者药物用法用量、用药频次等;康复锻炼,鼓励患者多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聚焦解决模式干预,具体方案如下。

1

.

2

.

1

成立聚焦解决模式干预小组 选取1名经验丰富主治医师、1名科护士长及5名责任护士、1名心理咨询师组成干预小组,由护理专家对小组成员进行系统培训,主要内容包括聚焦解决模式理论及运用、支气管哮喘临床症状、治疗方法、护理技能、沟通技巧等,要求小组成员熟练掌握培训内容。明确各组员职责,主治医师负责患者的诊疗工作,护士长负责统筹协调各项工作,责任护士及心理咨询师负责方案实施。

1

.

2

.

2

方案制定 小组成员回顾性调查临床常规护理干预效果,主要从患者的肺功能恢复情况、生活质量等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依据患者的基本资料及疾病特点,结合聚焦解决模式理论框架,共同制定聚焦解决模式护理方案。方案流程见图1。

图1 聚焦解决模式护理流程图

1

.

2

.

3

聚焦解决模式护理方案实施描述问题 (1)描述问题:患者入院第1天,责任护士为其建立个人档案,主要内容个人信息、检查报告单、家庭信息、疾病特点等,并通过肺功能检测仪、哮喘控制测试系统及生活质量量表综合评估患者肺功能、哮喘控制水平及生活质量情况,掌握患者基本信息;入院第2天,心理咨询师为患者营造温馨、安静的沟通环境,与其建立友好关系,以半结构访谈形式引导患者描述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患者沟通,收集汇总主要问题:50%以上患者对疾病治疗及护理相关知识不了解,60%以上患者存在焦虑抑郁负性情绪,50%以上患者认为治疗仍存在复发,且增加家庭经济压力;同时了解心理状态、疾病认知程度及治疗态度等,以提问形式引导患者阐述当前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所做出的努力、感受及效果,充分挖掘其解决问题能力。(2)构建目标:问题阐述结束后,综合评估患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及潜能,引导患者憧憬自己最满意的治疗结局,探求其内心期望,依据其当前肺功能、哮喘控制水平及生活质量情况,与患者共同构建可行目标与患者共同确定疾病管理目标(改善肺功能及生活质量,提升哮喘控制水平)(哮喘控制水平增加值>5分,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增加值>5分,总分值增加>30分);小组成员结合临床护理问题,干预小组综合分析患者不利于目标实现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患者制定针对性护理计划辅助其实现目标。主要内容:①多形式宣教:针对哮喘知识匮乏者,通过健康指导手册、专题讲座、微信平台等多种宣教形式为患者讲解哮喘治疗及自我管理相关知识,为患者提供主治医师、护士及心理咨询师的电话号码、微信号等咨询渠道,帮助其解决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困难;②心理护理:针对负性情绪患者由心理咨询师进行阶段性心理疏导,教会其利用音乐疗法、放松训练、移情法等情绪调节方法缓解其自卑、焦虑负性情绪,重建治愈自信心。③康复锻炼指导:依据患者疾病状况,为其制定个性化康复锻炼计划,嘱咐患者参照康复计划实施慢走、散步、慢跑、太极拳、呼吸训练(腹式呼吸、缩唇呼吸、深呼吸及有效咳嗽等)、骑单车、游泳等,由患者依据自身状况自由选择运动方式及强度,以循序渐进原则逐渐增加运动量。(3)探查例外:采取暗示或引导等方式让患者回忆既往成功处理困境的体验,重点关注并夸奖其处理困难能力及资源,引导其发现自身优势,增强其康复信心,鼓励其主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培养其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4)反馈控制:责任护士联合家属协同跟踪患者康复目标实现过程,每周为患者反馈目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良问题,并为其提出解决方法,每月评估患者的肺功能、哮喘控制水平及生活质量等目标达成率,将评估结果反馈至患者,对其健康行为及付出努力给予夸奖及鼓励,增强其实现目标信心;对效果不明显者,充分挖掘其可利用资源,邀请康复良好者为其分享成功经验,吸取更多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方法,并适当调整干预目标。(5)评价总结:对患者自身努力效果及时给予评价,综合评估其进步及目标实现情况,并给予嘉奖及肯定,增强其达成目标信心,鼓励其大胆提出自身想法及目标计划,并协助其按照自身目标前行,共同总结目标努力的进步并及时弥补不足,让患者感受到逐步接近目标。

1.3 观察指标

①肺功能:采用自制的肺功能情况调查问卷进行评估,该问卷包含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VE1)、呼气高峰流量(PEFR)、用力肺活量(FVC)3个指标,肺功能检测仪测定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情况。②哮喘控制水平:采用哮喘控制测试系统(ACT)评估两组患者的哮喘控制水平,该测试问卷包括5个问题,每个问题1~5分,总分25分,低于20分表示未控制,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哮喘控制水平越高。③生活质量:采用支气管哮喘生活质量调查问卷(AQLQ)调查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该问卷包含活动受限(12分)、症状影响(9分)、心理状态(5分)、环境刺激(5分)、自身健康关心(4分)共35个条目,采用1~7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各指标情况

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FVE1、PEFR、FVC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情况

2.2 两组患者的哮喘控制情况

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哮喘控制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哮喘控制情况(分,

2.3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

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分,

3 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提高及对支气管哮喘的深入研究,医护人员通过吸入激素、吸入β2激动剂等诸多药物治疗措施能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发展,改善其疾病症状。但支气管哮喘患者若不坚持治疗或拒绝治疗,将会加重患者病情,导致患者出现气道不可逆受限症状,严重时出现心力衰竭或呼吸衰竭,给患者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有关研究表明,多数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疾病知识匮乏,且受疾病不适症状困扰、经济压力影响,导致患者的治疗积极性不高,造成患者疾病复发或病情加剧,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及经济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临床上需要搜寻一种有效的护理措施辅助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帮助其提升疾病认知水平,增加其治疗积极性,提升其生活质量。有文献显示,聚焦解决干预目前广泛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乳腺癌等诸多慢性疾病治疗中,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其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具有良好应用价值。聚焦解决模式属于一种以积极心理学为蓝本的新型护理模式,该模式强调医护人员以患者为中心,充分尊重及相信患者自身资源及潜能,集中于与患者共建解决方案,最大化挖掘其解决问题潜能及优势,增强其主动参与解决疾病相关问题积极性,可有效提升其治疗依从性,帮助其实现康复期望,改善其治疗效果。

本研究将聚焦解决模式护理应用于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护理中,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FVE1、PEFR、FVC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哮喘控制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聚焦解决模式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提升其哮喘控制水平及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其心理状态,对促进其生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与既往结论相符。究其原因:常规护理由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形式化护理,通常无法满足患者内心需求,导致多数患者治疗依从性不高,影响其治疗效果。聚焦解决模式护理将描述问题、构建目标、探查例外、反馈控制及评价等不同阶段护理措施贯穿于整个护理中,①描述问题阶段通过调查患者基本资料,引导患者阐述当前面临问题及既往处理问题经历,准确掌握患者基本信息及相关问题,可充分挖掘患者解决问题能力及潜能,为后续干预阶段做好充分准备;②构建目标阶段通过充分尊重个体内心需求,与患者共同构建目标,结合临床护理问题,综合分析影响目标实现主要因素,制定并实施多形式健康宣教、心理护理、康复锻炼指导等一系列针对性护理措施,辅助患者实现康复目标,从而提升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及康复积极性,改善患者负性情绪,促进患者疾病康复,提升患者肺功能及哮喘控制水平。③探查例外阶段通过充分引导患者回忆既往成功体验,引导其将既往改善疾病症状方法运用到类似问题上,激发患者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潜能,可进一步提升患者康复信心,增强患者主观能动性;④反馈控制阶段通过追踪并反馈患者康复行为,评估患者目标达成率,让患者意识到坚持康复行为重要性,提升患者康复锻炼积极性,同时邀请成功康复者分享康复经验,可进一步提高患者解决问题能力及康复管理依从性。⑤评价总结阶段通过评价患者努力效果,总结其进步,弥补不足,可充分增强患者主观能动性,促使患者更加积极主动实现目标,进而促进患者疾病康复。因此,通过充分发挥以上各阶段干预措施优势,从而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提升患者哮喘控制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将患者置于主导地位,以患者面临的问题为焦点,帮助其解决治疗问题。通过引导患者阐述当前面临问题,掌握其解决问题能力及资源,以启发者角色协助其建立康复目标,并针对性实施多形式宣教、心理护理及康复锻炼,帮助患者提升疾病自我管理意识及技能,树立起康复信心,促使其积极主动参与腹式呼吸训练、缩唇训练、有效咳嗽训练等肺功能锻炼,并引导其将既往改善疾病症状的方法运用到类似问题上,激发起解决问题的潜能,提升其处理问题能力及信心,帮助其改善肺功能及疾病症状,提升其哮喘控制水平。通过支持尊重患者的内心情感及需求,依据内心期望引导其建立康复目标,鼓励并协助其向着康复目标前行,增强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共同探讨解决办法,引导其最大化利用现有或潜在资源,帮助其解决康复问题,实现康复目标,进而改善患者疾病症状及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通过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实施聚焦解决模式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提升其哮喘控制水平及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和应用。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支气管哮喘康复
康复护理在脑外伤后遗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三伏天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
脑卒中早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疗效分析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警惕:支气管扩张不全是咳嗽!
患了支气管扩张该怎么办
过敏性哮喘者宜中午外出吗?
“十二五”期间3.6万贫困孤独症儿童获得康复补助
中医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46例临床观察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