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民族地区小学生隔代陪读问题调查分析
——以甘南州合作市为例

2022-09-21杨晓琴措茜草

甘肃高师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隔代祖辈家庭

杨晓琴,措茜草

(1.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系;2.甘南州合作一小,甘肃合作 747000)

陪读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开始于上世纪80 年代末,但是在进入2000 年后的发展却是异常迅速。王江首次从专业化的角度将陪读定义为:农村家庭从原居住地搬迁到城镇中,在孩子就读的学校附近租房,长期照顾孩子的生活。[1]家长普遍的想法就是通过自己的陪读尽量去除孩子的后顾之忧,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将来考入理想的大学,适应社会对高学历的需求。在城市,陪读的主要负责人是父母,而在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受家庭经济原因的影响,就学孩子的父母多忙于打工或做生意,所以陪读的任务大多交由祖辈承担,因此,隔代陪读成为民族地区陪读大军中的主力军。隔代陪读分为居家隔代陪读和离家隔代陪读。居家隔代陪读是指祖辈在家里陪读;离家隔代陪读是指祖辈(或祖辈中的一个)在孩子所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年轻父母则外出务工或经商[2]。本研究重点考查离家隔代陪读。

一、隔代陪读的学术研究文献综述分析

通过对现有文献梳理,发现现有研究主要针对陪读,隔代陪读往往只是作为陪读的类型之一被提及;现有的隔代陪读研究多为事实性的描述。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总结可以发现,学者们的研究各有侧重,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了研究。

第一种是从个体角度研究。学者们主要研究隔代陪读中的祖辈在陪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行为特征。陪读家庭在城镇陪读的过程中必然面临当地文化适应和生活融入,而知识的缺乏和文化的冲突容易产生一系列问题[3]。陪读老人因为年龄的原因,对陌生事物与环境的适应相对漫长,对前后角色之间的变换可能产生不适应,心理和精神的准备都不足以胜任[4],所以心理层面容易出现一些问题。第二种是从亲子关系角度研究。农村陪读祖辈受文化水平影响,对于孙辈的学习往往无力监督,全凭孙辈自觉。但是小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能力还很弱,这种相互矛盾的现实给原本陪读的初衷打了折扣,造成了隔代陪读家长两面的沟通困境,成了孙子与儿女之间的 “夹心饼干”[5]。在教育孙辈的方式上,大多数的爷爷奶奶用的都是溺爱式的教育方法,就算知道孩子的有些要求很无理,在孩子哭闹之后,还是选择妥协。在教育方式上,父辈和祖辈之间就出现了很明显的差距,这也导致了在某些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辈容易和祖辈出现矛盾[6]。隔代陪读人年纪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加之精力和身体方面的不足,导致很难胜任这个任务。由于父母亲常年在外打工,亲子关系淡化教育功能弱化[7]。第三种是从陪读效果角度研究。隔代陪读家庭的大多数孩子在学习上不是很积极,在学业上得不到成就感,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6]。此外,因为陪读给家里增加负担,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压力,导致学习成绩下降[8]。总体来说,学者们对隔代陪读有问题化的倾向,对隔代陪读整体性的研究比较缺乏。

二、合作市隔代陪读问题的现状与研究方法

(一)合作市小学教育概况

合作市现有小学19 所,截止2019 年底在校生人数8930 人。其中6 年制小学15 所,教学点4 个(合作市加道乡日加小学,只设一年级,在校生数11 人;合作市佐盖曼玛乡扎代小学,设有一、二年级,在校生数29 人;合作市佐盖曼玛乡岗岔小学,设有一、二年级,在校生数23 人;加茂贡麻木索那村校,设有一、二年级,在校生数43 人),寄宿制小学9 所,住宿生2719 人[9]。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问卷分为祖辈篇和孙辈篇,祖辈篇从陪读老人基本情况、亲子关系、教育方式和陪读困难问题四个维度来了解合作市隔代陪读的基本情况。孙辈篇从学习状况、社交状况、沟通状况三个维度分析隔代陪读对孩子的影响。问卷调查对象是合作市各小学负责陪读的爷爷奶奶、姥姥和姥爷,在本学校就读的且被隔代陪读的小学生。研究对象选择过程中采用滚雪球的方法,通过陪读家长之间互相介绍发展研究对象群体,研究团队共接触隔代陪读家庭109户,对109 户陪读家庭的陪读老人和孩子同时发放问卷,共发放祖辈问卷109 分,孙辈问卷165 份(其中有78 个陪读家庭有两个孩子,其中有22 个孩子已上初中或高中)。由于民族地区有一部分陪读老人文化程度不高或者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同时有一部分孩子为低年级学生无法独立完成问卷,研究团队成员采用你问我答采访式以帮填问卷形式完成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选取109 户陪读家庭中的11 位老人进行了深度访谈,同时选取8所小学的10 位班主任老师访谈了解隔代陪读家庭孩子在校的表现,作为补充完成了此次调研工作。

(三)合作市小学隔代陪读现状问卷调查分析

1.隔代陪读家庭中的陪读祖辈以女性为主

近几年,民族地区农牧区家庭中的年轻男性外出务工或做生意、女性照顾家庭农牧业、祖辈或祖辈中的一个离家去孩子学校附近租房陪读已成最普遍的家庭分工模式和应对工业化挑战的家庭策略。合作市本次调查的隔代陪读家庭,陪读祖辈以女性为主,陪读祖辈为女性一方的占陪读老人总数的90.3%,祖辈双方一起陪读的占7.8%,陪读祖辈为男性老人一方的仅占2%。

表1 隔代陪读家庭陪读祖辈性别分布表

2.隔代陪读以中老年群体为主

由表2 可知,此次调查的109 个陪读家庭中,陪读祖辈年龄在55~65 岁之间的祖辈居多,占到调查总数的44.74%。陪读老人平均年龄约63 岁,这个年龄在农牧区还是比较得力的劳动力,可见农牧区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提高。

表2 隔代陪读家庭陪读祖辈年龄分布表

3.隔代陪读是祖辈群体心甘情愿的选择

此次合作市隔代陪读现象调研结果显示(见表3),陪读祖辈绝大部分认为陪读是应该的,这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喜欢陪读的数据占96.45%。“孩子们到城里来念书我非常高兴”“年龄大了家里帮不了大忙,能陪孙子到市里念书是好事情”“我陪娃念书,让儿子媳妇打工放牧挣钱,大家都有事干”,这是大多数陪读祖辈的态度。个别不愿意的也是因为 “没文化,不会教育,怕耽搁了娃娃,他爸妈抱怨” 这一类的原因。可见陪读祖辈对于能够在家庭中有所贡献、减轻子女负担的同时,可以让孙辈接受良好教育的陪读行为是心甘情愿的选择。

表3 陪读祖辈对隔代陪读的态度

费孝通指出,中国传统代际关系为 “反馈模式”,也就是甲代抚养乙代,乙代赡养甲代,乙代抚养丙代,丙代赡养乙代……如此循环往复,均衡互惠[10]。传统家庭内部的代际伦理是一种互动的平衡的伦理关系,如果这种伦理关系失衡,就意味着家庭发展秩序的紊乱[11]。在合作市隔代陪读老人的观念里,自己的子女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在家承担繁重的劳动,承担全家的生活重担,自己承担孙辈教育任务,减轻家庭负担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是作为家庭成员的职责所在。对年轻的子女来说,老人在城市陪读,能够保证他们务工挣钱和家庭生产,同时解决了最困扰的子女教育问题,这使他们对家里的老人有较高的依赖度,在家庭生活中对老人有感激之心也会更尊重老人,形成了有助于老人老年生活的家庭伦理结构。

4.隔代陪读加重家庭经济社会负担

对于城镇或虽然是农村但离学校较近的家庭来说,接送孩子上下学、辅导功课、参加兴趣辅导班等都是很普通的家庭日常事务。撤点并校后保留下来的学校集中在县城及次级中心乡镇,远离学校的农牧区家庭必须在寄宿和陪读这两种方案中作出选择,才能享受到义务教育的福利和城市的教育资源。受近年教育普及观念转变的双重影响,农牧区家庭对孩子的期望不只是上学,更期望孩子上好学出人头地,家庭事务安排中往往是优先考虑孩子的上学问题。家长普遍认为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尚小,习惯了家人照顾,生活自理能力差,不忍心孩子寄宿,因此会想法设法陪读。2016 年,内蒙古五原县一个小学生陪读一年的花费大约在2 万元左右,主要支出项目包括:(1)房租及相关水电暖费用;(2)家长与孩子的基本生活费用及孩子补课费用;(3)往返学校与家庭的交通费用[13]。本次调查显示,合作市陪读家庭每年的陪读费用平均在1.8 万左右,2019 年合作市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544元左右,陪读对农牧民家庭来说是一项很大的支出。陪读老人表示:“市里陪读就是烧钱,家里负担重,担心他们负担不起。”

在合作市陪读的家庭中,有家庭自愿选择陪读的情况,比如父母在合作市之外的城镇、县城或者乡下单位上班或做生意,家庭经济状况良好,为了让孩子能在合作市学校获得教育机会、享受良好教育资源,他们主动在合作市买房、租房,让祖辈陪读,周末父母会和孩子团聚,对家庭和孩子的影响较小。对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家庭居住地距离学校较远的农牧民家庭,撤点并校后的隔代陪读安排其实是别无选择的被动接受,如图1 所示[12]。

图1 家庭经济状况与陪读选择

5.隔代陪读主要任务是生活照顾与陪伴

在隔代陪读问题上,很多学者关心祖辈如何辅导孙辈学业这一问题。往往在隔代陪读家庭中,陪读的内容非常简单,祖辈陪读的主要任务是接送孩子上下学、洗衣、做饭等,主要任务放在生活照顾和陪伴上,基本不参与孙辈的学习。究其原因,一是“孩子读书好不好是天生的” 这一观念在祖辈心中根深蒂固,认为孩子学习是自己的事不需要辅导;二是大部分祖辈有心无力,受知识陈旧、文化偏低的限制无法参与孩子的家庭学习。表4 的数据显示,在合作市隔代陪读家庭中这一问题尤其严重,农牧区现在60 岁以上的老人大多数没有接受过完整的小学教育,陪读祖辈们很少有人能胜任孙辈学习辅导的工作。

表4 陪读祖辈受教育程度分布图

6.陪读祖辈最大困难是文化心理适应

陪读祖辈从农牧区来到城市,生活环境发生了的变化,脱离了习惯的农牧业生产,原有的社交圈子完全丧失,生活基本围绕着孙辈的生活和学习,没有其他社会活动,心里感觉在陌生的地方没有依靠,遇到问题也无法及时找亲朋好友帮忙,年龄和文化水平导致大部分祖辈也找不到工作,经济完全靠子女供给,想融入城市文化氛围没有恰当的途径。新旧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陪读祖辈的适应不良问题比较突出,精神压力普遍比在老家大,这成为陪读祖辈陪读生活中最大的困难。

四、隔代陪读的孙辈生活与心理影响分析

(一)隔代陪读限于儿童生活照料与学习监督

隔代陪读行为很多来自于家庭的自主选择,替子女平衡了工作和家庭之间两难的困境,同时被陪读的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需要好的营养和家长的陪伴。虽然祖辈陪读不及父母在孩子身边的教育,但至少能给孩子最基本的生活照料,让孩子有了情感上的寄托。而且很多孩子自幼由奶奶照顾,与奶奶感情更好,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父母不在身边带来的情感缺失,令其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和关爱。相比在学校寄宿,陪读祖辈能更好地随时关注到孩子们的情绪变化和身体健康状态,能给孩子生活上一定的照料和学习上的监督,鼓励孩子用功读书,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因势利导,克服逆反心理,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隔代陪读反向影响儿童心理能力发展

对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陪读给家里增加了经济负担,陪读祖辈平时会比较频繁的念叨此事,给孩子心理上造成较大压力。还有一种情况是,进城陪读过程中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的家庭,临时租住的住房简陋狭小等,让孩子感到比不上身边的同学而造成心理上的自卑感。祖辈与父辈对亲情和爱的认识、传递、表达的方式都存在巨大差异。老年人的思想,大部分比较陈旧保守,在陌生的城市与人交际少,唯恐孩子惹事,觉得自己一心一意为孩子好,对孩子往往过多干涉,这对于不同性格和气质类型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影响:对于“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类的孩子很适合;对于不太规矩的孩子易产生逆反心理,更难教育;绝对自我的孩子,总喜欢支配老人,好逸贪乐,缺乏爱心,不尊重人,易形成极端自私、偏执和狭隘的心理;对于本身较文静的孩子,因老年人教育方式老套,不懂得孩子的发展规律,缺乏鼓励,容易在不经意间扼杀了孩子的勇气和胆识,渐渐丧失对新事物的好奇、热爱与尝试兴趣[13]。

(三)隔代陪读影响儿童行为习惯

祖辈隔代陪读过程中对孙辈多有过度迁就、溺爱、无原则纵容的情况存在,往往无形中降低了祖辈在孙辈心目中的威信,导致孙辈形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1)不懂得尊重祖辈,缺乏长幼观念。随意对祖辈出言不逊,任性使唤祖辈,不懂得孝敬、体谅祖辈。(2)隔代祖辈常常由于疼爱孙辈,为其包办代替所有日常生活之事,以便节省出时间让孩子去学习,久而久之使孩子滋长了惰性,事事依赖祖辈,生活学习习惯被推着走,自理能力差。(3)自觉性和独立性差。长期处于被陪读祖辈事事精心照料状态的孩子,作业、活动、时间安排等都常在提醒或督促中完成,因而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时间观念等总是得不到很好的培养[14]。此外访谈的班主任老师普遍反映隔代陪读家庭的孩子学习积极性、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度、集体活动参与度等方面在班级中都处于偏低水平。

(四)隔代陪读影响儿童智力开发

隔代陪读家庭的孙辈远离父母,每天和陪读的祖辈生活在一起,老少两代人之间在认知、思维、生活态度、交往习惯等方面千差万别,缺乏共同语言。陪读祖辈大多自幼生活在农牧区,相对年轻人来说思想僵化,生活简单单调,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时墨守成规,缺乏开拓性与创造性。同时,陪读祖辈由于远离家乡身处陌生城市,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时小心谨慎,在学习监督上以孩子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为目标,参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概率相对较低。这对正处于智力开发期的小学生来说,不利于他们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灵敏度、灵活性的培养。

五、关于隔代陪读的思考

(一)提高寄宿学校服务质量

学校扩大寄宿生源、改善学生寄宿的条件是减少各类家长陪读的关键措施。各级政府应在校车、食宿条件、生活指导老师、家庭补贴等方面制定更详细的计划,并配置足够的财政资源加以落实。[12]学校在寄宿学生的管理、服务层面多下功夫,让年龄偏小的孩子在学校可以安心学习、快乐成长,提高寄宿学校对家庭及小学生的吸引力,减少家长陪读现象。

(二)父母主动加强亲子沟通

父母是孩子的情感支柱和第一任老师,祖辈无论如何努力都是无法替代这个角色的,所以必须将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交还给父母。即便农牧区年轻父母受条件限制不能陪在孩子身边履行教育职责,也必须想办法加强和子女之间的联系与沟通。祖辈尽可能为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创造必要的条件,强调父母在子女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消除孩子对父母产生的隔阂和疏远感,防止因陪读产生的时空距离而影响亲子关系;尽量降低因父母不在孩子身边陪伴成长而出现的心理、行为习惯上的偏差。

(三)家长理性选择陪读形式

农牧区的年轻家长要有主动学习的习惯,主动了解孩子的个性特征从而理智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学习环境。对于不同个性、不同年级的孩子,在有学校寄宿条件的时候可以理性选择,而不是跟风到城市隔代陪读。有的家长认为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城区的学校,孩子接受教育的起点高、发展快,一定就是最好的选择,而忽视了孩子们年龄的特点和心理健康。

(四)积极引导陪读祖辈观念

农牧区陪读祖辈对孙辈的教育富有极高的热情,也非常愿意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但是由于观念、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他们对于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很多新鲜事物并不了解,从而引发祖辈与孙辈的各种冲突和陪读教育的低效。年轻家长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耐心地引导陪读祖辈融入周围环境,尽力改变落后的教育理念以及思维观点;地方政府可购买一定数量的社会服务,通过办家长课堂等形式为其提供调解家庭关系等方面的专业服务[12],让隔代陪读教育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促进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猜你喜欢

隔代祖辈家庭
“隔代亲”与文化传承
父辈和祖辈的情感故事,分外美丽
家庭“煮”夫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调查
助教带动“夕阳”之爱
恋练有词
你把孩子的教育失败归咎于“隔代教育”,爷爷奶奶不背这个锅!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