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文化术语翻译标准化的方法论意义

2022-09-21姜奕杉

甘肃高师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原语方法论术语

姜奕杉,柳 菁

(兰州城市学院 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与发展,造福中国人民的同时,“中国智慧”“中国知识” 为全世界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思路及思想资源。不论是诸子百家、经典典籍,亦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治国理政新理念,中华传统文化及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独一无二的特色话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了思路源泉。如何更好地传播中国特色话语,让全人类分享中国发展的伟大成果,是当前话语对外传播的重中之重。

术语是指在特定学科领域用来表示概念的称谓集合或表达。中国特色文化术语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思想等先进文化,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展示,以及“中国智慧” 的最集中体现。随着国力的强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术语的翻译逐渐规范化、系统化,由国内顶尖机构统一发布译文,并逐渐被国际社会接受并认可。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具体有琴棋书画、传统文学、典籍文书、节日、建筑、戏剧、语言文字、医药医学、民间工艺、中华武术、地域文化、衣冠服饰、饮食厨艺、古玩器物、传说神话、传统音乐、对联等等,包罗万象,丰富多彩。自利玛窦(Matteo Ricci)首次将 《四书》 译为拉丁文以来,包括著名汉学家、传教士如朱利斯·莫尔(Julius Mohl)、理雅各(James Legge) 等通过翻译、编辑整理等,将 《诗经》《论语》 等中国文化典籍进行翻译传播,这其中不乏准确的译文,如国外汉学文献、国际外文网站的译名阐述,但也有大量翻译知识阐述片面甚至误译的问题。本论文将重点聚焦第二类中国特色文化术语的翻译方法论,期望在此类术语的翻译中以中国输出为主,准确阐释并体现中国特色文化的内涵与本质。

在中国特色话语的构建及传播中,术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中国特色文化术语及其核心概念的翻译准确规范,适应语境,并能够展现中华民族独特的语言、知识与文化,才能为世界理解与接受“中国智慧” 打下牢固基础,从而进一步为世界发展及和平提供 “中国方案”。中国特色文化术语的标准化进程关系到中国话语权的建立及影响力,关系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意义重大。本文将以中国特色文化术语的翻译为研究对象,探讨术语翻译的标准化进程、术语翻译方法论及其意义。

一、中国特色文化术语翻译标准化进程

“标准”,通常是指“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1]。由于此 “重复性” 特征,在术语的翻译、应用与传播中,“统一性” 就变得至关重要。术语翻译,尤其是中国特色文化术语翻译中,翻译的标准化面临巨大的挑战与困难,既要保持术语的一致,又要权威地展示术语的内容、内涵与本质,这需要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与研究支撑。高淑芳在《科技术语的翻译原则初探》 中提出了三则科技术语翻译原则,即简洁性:简明易懂、意义明确;单一性:概念准确、一词一译;规范性:符合汉语科技语言及其术语的规范和国家、国际的有关标准[2]。姜望琪论述了术语翻译标准,强调了术语翻译的重要性,认为术语翻译要兼顾准确性、可读性、透明性[3]。他强调译名的准确性,但是同时主张要注意译名的可读性与透明性。侯国金在此基础上提出术语翻译的 “系统可辨性原则”[4],认为系统性及可辨性才是术语翻译方法论之根本。这一原则适用于术语的翻译,也适用于术语的创造和使用。信娜认为,术语翻译的本质及术语特点决定了术语翻译应遵循“极似” 标准。术语翻译要在“极似” 的核心下,以术语形式、术语内容、术语风格为实现维度构筑术语翻译标准体系。她主张“极似” 是对原语术语“转化” 的结果,是术语翻译的内在规律及本质要求,强调术语翻译应坚持以“极似” 为目的的翻译策略[5]。综上所述,尽管目前学界对于术语翻译的原则提出各种标准,诸如准确性、可读性、透明性、系统可辨性、“极似” 等,但归根到底还是以准确为主,在准确的基础上进而构建术语翻译的标准体系。同时,术语翻译的原则要有科学系统的方法论作为支撑,从方法的理论基础及运用方法的原则入手,为术语翻译研究提供理论体系基础。

郑述谱指出,术语的翻译要注重社会约定性,术语要有确定的“规格” 要求。他把术语分为“已规范术语” 和“未规范术语”,翻译“已规范术语”要有规范意识,对于 “未规范术语” 的翻译要有“术语意识”,即“基于对术语学基本理论的了解而建立起的对术语的本质的科学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对待与使用术语的学术自觉性”[6],这是术语翻译的前提。魏向清等认为,由于中国特色话语涉及的历史跨度长,“标准化” 对象具有特殊复杂性,其标准化难度较大,应是一个逐步规范,并形成标准的过程。[7]刘润泽等认为:“标准化往往被视为一种对现有实践活动的规约行为,还具有规约性之外的构建性意义与价值。”[8]标准化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方法创新,产出既符合国际规范,同时吸纳本地需求的更具适用性与可行性的中国特色术语表述。

从以上对术语翻译原则和标准化的学术成果来看,术语翻译的研究进程由翻译原则向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延伸,术语翻译原则的确立是术语翻译标准化体系构建的前置及必要条件,而术语翻译标准化体系构建是术语翻译研究的必然结果。术语翻译的原则应该能够产生标准化术语翻译,而目前研究的重点就在于怎样的原则可以产生标准化的术语翻译以及最终构成术语翻译标准体系。伴随着国内翻译学、术语学及语言学的发展,术语翻译及其标准化研究融入了生态翻译学、传播学等多学科内容,从多角度为术语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理念及视野。相关研究注重术语翻译方法的实证研究,关注人文,尤其是中国特色文化术语的翻译规范及传播策略等。基于术语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也是眼下的发展趋势,为术语翻译及其标准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平台。当前我国翻译标准化工作逐年发展,和术语相关的语言服务国家标准自1988 年以来已达16项。这些标准是经过标准化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其目的在于进一步规范术语翻译活动,保证术语翻译质量的稳定性,推动中国话语体系构建。在目前术语翻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要注重对术语翻译的理论阐释及理据支撑,为中国特色术语翻译标准化研究的系统性打下更好的基础。

二、中国特色文化术语翻译标准化的方法论

如前所述,术语翻译原则研究缺乏系统的总结及理论阐释,缺乏术语翻译方法论体系的完整构建。方法是通过实践来认识、适应及改造世界的手段,并在此过程中指导实践,是人类发展与进步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科学研究领域,方法是指路灯塔,确保了研究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在特色文化术语翻译领域,方法的研究与总结应从具体的翻译方法入手,进而总结规律并最终具有哲学指导的功能。方法的研究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尊重历史事实,是实践出真知的规范化、程式化、逻辑化手段。翻译方法论是在方法实践的基础上综合研究翻译方法,获得方法理论及体系的一门科学。术语翻译标准化方法论,旨在通过方法指导,规范翻译过程中的术语概念阐释、语言资源选择、翻译的术语化过程以及术语传播与效应,基于中国特色术语的本质特征及术语传播的适应及需求,最终获得译名概念准确、语符得体与交际适用的规范化术语,为中国话语权的建立打下坚实基础。

(一)中国特色文化术语翻译标准化体系

中国特色文化术语翻译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将会全面提升术语翻译的准确性,从而促进翻译方法及原则的归纳总结,进而指导术语翻译实践及研究。这一体系旨在分析中国特色文化术语与译文语言特征,从术语语言知识、概念知识及术语应用知识三个维度全面梳理中国特色文化术语内容,并进行翻译文本特征实证研究及规律研究。同时,从内涵概念的准确性、表述语符的得体性及语言风格的适用性三个维度探索中国特色文化术语的表达规范,厘清文化术语翻译的目的、主体,进而探索中国特色文化术语翻译过程中的宏观规律、中观策略和具体方法、技巧。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语境下,探讨中国特色文化术语所负载的中国文化特质,做好中国特色文化术语翻译中文化概念的语言转换,使其译文在英语世界能够被有效接受,可以增进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维护世界语言文化的生态平衡与百家争鸣。中国特色文化术语翻译标准化研究涵盖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视域、文化学视域、社会学视域和人类学视域的广大领域,为中国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并且有效的理论支撑。因此,中国特色文化术语对外传播标准化体系的建构主要包括术语内容、术语表达、术语翻译标准化和术语传播四个方面,整体体系构建如图1 所示:

图1 中国特色文化术语翻译标准化体系

(二)中国特色文化术语翻译标准化方法论

术语翻译的标准化要求术语翻译能够做到表达的内涵概念准确性、表述语符得体性与语言风格适用性,为实现这一目标,构建一套完善的方法论体系必不可少。笔者借鉴信娜提出的术语翻译方法论体系,由抽象到具体,分别阐释术语翻译方法论体系的实践方法论、策略、方法及技巧,从而揭示术语翻译的内在机制,为科学系统的术语翻译及其标准化提供一定的依据及指导。[9]58

1.实践方法论

实践方法论是翻译实践方法的系统理论,也是总结翻译实践方法的综合提升。实践方法论从理论角度指导翻译实践,从翻译需求、翻译标准化内容和语言服务门类出发决定翻译观,解决翻译什么和如何翻译的本质问题。中国特色文化术语标准化的翻译观重点在于术语翻译标准、术语译写规范、语言服务标准的指导与规范,构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适应国家话语对外传播发展需求的术语翻译标准化体系。方法论指导中国特色术语翻译通用标准的制定,进一步细化各类别术语翻译及译写指南,并规定质量保障。

术语翻译中,准确性为第一要素。在术语翻译的过程中,查阅已有的译文版本频次要高过于术语译文 “自造”,网络资源、电子词典、在线术语库与纸质词典的使用频率也远高于重新翻译。在此前提下,如何衡量译文内涵的准确性与适应性也显得尤为重要。译名的分析要基于中国特色术语翻译的再命名本质,考虑译名在中西方知识系统中的差异性对等关系,这也属于术语翻译的核心。在表达术语的语言、概念及应用知识时,要尽可能准确传递原文的内涵、内容及形式,同时考虑跨文化交流及语境,达到最佳译名。

2.策略

翻译策略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原则与方式,具有宏观性与指导性,体现翻译理念、翻译途径、翻译程序和转换方式。术语翻译中主要的策略有以下三种:注重形式的直译策略,注重内容的意译策略,以及兼顾形式与内容的直译兼意译策略。在这三种策略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方法与技巧进行术语翻译。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间充满差异的社会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惯、风土民情等,术语的翻译要结合不同的翻译策略,达到最佳译文与传播目的。

在目的语中没有对应的术语表达时选取直译策略,可以最大程度地传播原语文化,输出本土文化概念,书写新的文化内容。直译策略是面对文化差异时的退让,可以起到文化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吸收与发展的作用。直译策略存在的问题是没有输出术语的内涵及本质,为了达到翻译交际的目的,可在此基础上兼译出部分主要内容,采取直译兼意译的策略。这一策略可以在文化互补的同时,缓和文化冲突与矛盾,既可以传播原语文化,同时又会促成目的语读者的理解与期待,增强文化丰富性。

意译策略是术语翻译中以目的语文化理解与接收为导向的翻译策略。这需要术语所赋有的内涵与认知在两种语言中有基本相同的看法,可以使用目的语文化中的对应概念进行替换,从而使原语文化概念更易于被译入语文化理解与接受。意译策略以译入语读者更为熟知的方式再现原语的内容及文化,更容易被译入语读者理解与接受,是一种有效的术语传播方法。

3.方法

这里的方法并非科学研究的指导原则,而是指翻译实践中的具体方法。翻译方法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从而指导实践。方法是翻译策略的具体体现,翻译方法在翻译过程中贯穿始终,既可解决翻译问题,又能指导翻译实践。直译策略中最为常见的是以下两种翻译方法:音译法和形译法。音译法(transliteration)是将原语文字符号保留至译入语文字符号,主要用于对专有名称的翻译。例如中国传统乐器琵琶音译为Pipa,体现语音形式的再现,原汁原味保留原文的特色。形译法(transcription of terms)是指用原语术语中的字母或符号,或选用两种语言形状近似的字母与符号来表达术语内容,用最直观的形状呈现内容。例如敦煌莫高窟中的人字坡,是指洞窟顶部呈人字形的坡面,这一术语可采用形译法选取英文中和人字形状近似的大写字母A 来对应翻译,译为 “A-shaped ceiling”,可以更为直观地译出术语的核心内容。

意译策略中有多种翻译方法,包括对形译、增形译、减形译、转型译、换形译等[9]83。意译作为最常见的术语翻译策略,可以在传达原语意义的基础上相对自由地选用译文表达形式,翻译术语中的对应概念。对形译(literal translation of terms)是指双语结构相同,在传达意义的同时实现原语的语音结构,让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术语保持原本的文化及美感,使译文读者体验到差异文化的原汁原味。例如:敦煌壁画“莲花童子舞” 即可对形译为“lotus boy dance”,体现原术语的结构及画面;敦煌石窟内主尊塑像背后的石壁 “背屏”,可对形译为“back screen”。增形译(amplification of terms)是指在术语翻译中增加必要的语言形式,如结构性增译特征、状态、数量、逻辑关系、时间、空间等词语,使术语更加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概念更加准确,更易于读者理解。例如:敦煌雕塑“交脚菩萨塑像” 这一术语,可增加介词译为 “Buddha in cross-ankled position”;壁画 “说法图” 可增加人物及时态译为 “Dharma-preaching scene”。减形译(omission of terms)指从原语术语的结构出发,根据语用需要在译语术语中删减一些不必要的语言形式。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表达及语法结构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术语翻译中的减形译可以保证术语在译语语境的简洁及规范,达到删减形式而不影响语义的目的。例如敦煌壁画中装饰图案的主要花样纹饰 “百花蔓草纹”,可译为 “flower tendril pattern”,数量词 “百” 在此表示 “多” 的意思,并非对应英文的hundred,可在翻译时删减。这一删减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与思维,使术语表述更加简洁明了。转型译(transcription of terms)指根据术语原语及译入语的语法习惯及表达习惯,转换原术语的语素、词或语义单位。转型译只是改变术语的语言单位结构,目的仍旧为完整准确地表述原术语,做到译名概念准确、语符得体与交际适用的规范化术语翻译。例如敦煌壁画中的 “供养菩萨画像”,可调整原语术语的词语位置,按照英语语言的词序顺序译为 “painted images of Bodhisattvas making offerings”。换形译(substitution of terms)是指将原语术语的形式换做其他表达方式,即同一内容换用其他语言形式表达,如改变词性、结构、动静、主被动、肯定否定等。例如敦煌壁画雕塑艺术中的修禅坐法 “结跏趺坐”,指双足交叉置于左右大腿上,在翻译时需注重译名概念准确,改变“坐” 的动词词性译为“lotus position”。

术语直译兼译策略主要包括音译兼意和形译兼意两种方法,在直译时兼顾内容意义的表达,填补直译时的内容及概念空白。音译兼意(transliteration plus free translation)是指在音译基础上兼译部分内容,使原语术语内涵及内容更加清晰明了,常见的方法包括音译加意译、音译加注译等。例如“敦煌变文”可译为“Dunhuang bianwen(transformation text)”,敦煌壁画线描方法“折芦描” 可译为“zhelu line drawing”,敦煌壁画画法“没骨” 可译为“mogu painting”,增译必要的解释性信息,促进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及接受,同时保留原语的发音。

4.技巧

技巧是方法论体系中最贴近实践的层面,一般指方法的具体应用手段。技巧可以调整原语的语言形式,使译语更加符合规范。常用的技巧包括词性转换、语序调整、语态变化、逻辑关系、移位、动静转换、主被转换等等。技巧和方法紧密结合,同类型的技巧整合概括就成为了翻译方法,翻译方法抽象化之后又形成策略,进而总结出方法论,这四个层面环环相扣,构成了术语翻译的方法论体系。

三、中国特色文化术语翻译标准化的方法论意义

术语在知识传播中具有明显的社会功能。基于系统方法论指导的术语翻译标准化研究将对中国特色术语的翻译实践形成必要的传播指导及社会效应。本文基于Sager 提出的术语三维度,即认知维度、语言维度和传播维度[10],从认知和谐度、形式贴合度及传播效度三个层面剖析中国特色文化术语翻译标准化的方法论意义,旨在为术语学视野下的术语翻译及传播研究提供新的路径及方法。

(一)认知维度

每一种语言都以独特的方式反映现实,这就导致一种语言中的概念与另一种语言中的概念有时可以对应,但有时也会有重大的差异。中国特色文化术语具备特殊的文化价值,很可能在另一种语言中无法对应,这就进一步凸显出术语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表达的重要性。术语的差异性决定了翻译过程中认知的重要性,需要在翻译过程中特别考虑。传统术语学的重要原则之一是概念优先,即对术语概念的解释及认知为术语翻译及研究的核心。重要概念的形成、传播离不开系统的术语翻译方法,也离不开方法论的理论指导。术语翻译方法论可以促进术语翻译的规范化、系统化,为实践及研究提供切实可行的切入点,从而达到术语认知的和谐。

(二)语言维度

话语权的缺失往往意味着语言及文化不能表达、不能被理解也不能被接受的困境。中国特色文化术语翻译标准化的方法论是保证术语翻译水平及效率的有效途径,对术语的语言表述起到方法选择和使用的规范功能。术语翻译规范化的目的就是要自主掌握并实施术语解释、塑造和规范等话语功能的过程,并最终掌握自主权和话语权。从学科建设层面来看,中国特色文化术语翻译标准化的方法论构建紧密围绕中国传统特色文化对外传播,从理论维度、实践维度、翻译维度、价值评价维度等层面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翻译理论与研究方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术语翻译话语体系,完善译学理论框架,而且有助于提升国家翻译实践的效能,建构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深入挖掘中国特色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精神内涵、价值理念、道德修养等,深刻揭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广阔胸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

(三)传播维度

中国特色文化术语翻译标准化的方法论构建服务于中国特色话语对外传播实践,面向 “中国知识” 的跨语境应用与传播。知识只有被更多用户理解和接受才可促进知识的国际影响力,在传播实践过程中才能呈现出跨文化知识交往的成效。译名的标准化翻译应服务于术语的应用语境,具有跨文化知识传播的重要价值。中国特色文化术语翻译标准化的方法论可以确保术语概念界定层面的准确性、语言表征层面的一致性,使之更加合理规范,从而更好地传播、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中国特色文化术语翻译标准化的方法论建构是完善我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理论的途径之一,为中国特色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理论依据,并丰富语言生态学理论的发展。通过术语翻译标准化的方法论构建及分析,努力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以双语形式帮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助力中国传统文化在后疫情时代以更加丰富多彩、生动灵活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

结语

中国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术语翻译的准确性与标准化。基于科学研究的最核心最基本的实践层面,方法论的构建将紧密围绕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研究中国特色文化术语外译的现象和本质,重视文化话语翻译语言特征和翻译规范的研究,从理论维度、实践维度、翻译维度、价值评价维度等层面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翻译理论与研究方向。方法论有助于指导术语翻译的内涵、内容、语言适应性表述,也可以促进对外宣传、交流与合作及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中华民族灿烂优秀的文化能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术语的翻译标准化可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传播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提升文化对外传播效果。

中国特色文化术语翻译标准化的方法论构建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设重要论述,助力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互联互通” 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平台建设。通过标准化术语翻译,讲好“中国智慧”,塑造中国的全球形象,从而更好地向世界介绍新时代的中国,更好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中国话语被接受、理解、认同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原语方法论术语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UAF的方法论意义
抓改革落实,习近平的十大方法论
浅谈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基于ZigBee协议栈的PHY服务研究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基于原语自动生成的安全协议组合设计策略及应用研究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