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育”培养模式下课程思政研究

2022-09-21吕海芬

甘肃高师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课程

吕海芬,杨 蕊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甘肃兰州 730000)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 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自2004 年起,上海市在教育部指导下,率先开展“课程思政” 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基于此,全国高校积极响应,陆续投入“三全育人” 教育模式的改革探索中,课程思政教学全面展开,相关学术研究探讨开始备受关注。2018 年9 月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机制”,“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2]这一讲话精神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起到了助推器作用,推动了各个高校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活动。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及“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3]至此,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及研究也达到高潮,中国知网统计显示,相关学术研究论文刊出数量达到了一个高峰。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遵照习近平总书记一次又一次的谆谆教导,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实现三全育人,追求德艺双馨教学目标的教学实践活动热潮也空前高涨,但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情况不尽如人意。2020 年5 月28 日,教育部关于印发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的通知,又进一步提出要求,指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 ‘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可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落地落实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有待于深入研究探讨,需要抓细抓实。

二、现状及问题

事实上,目前高校的课程思政教学距离党中央和习总书记的要求的确还差距较大。调查课程思政教学现状,揭示客观存在的细节问题,研究其产生的具体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寻找提升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应对策略,是十分必要的。课题组以高职财会类专业课程教学为例,进行了具体的研究探索。

(一)现状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近几年,高职院校领导层对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不是不重视,有过统一制定的专项实施方案,层层下达落实,各种相关专业建设及教学管理工作也在努力配合,表现出职业教育“立德树人” 活动正在进行时。比如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面向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一线,胜任财务管理、会计及相关职业岗位,具备“道德素质强、职业技能强、吃苦精神强、创新意识强” 特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教学监督也有跟进,组织举办全校性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竞赛、授课竞赛、征文评比、监督课程思政内容进教案、进课堂等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是,仔细观察和调研,发现在落地落实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使得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的步伐比较缓慢。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通过教学检查、教学研讨、教师互动交流以及学生反馈信息的整理统计发现,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在内容认识上、结构设计上、方式方法上都存在很大问题,导致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在质量和教学效果不佳。

1.重宏观管理,轻微观监督

调查研究发现,课程思政教学进行得相对较好的院系,其领导层相对更重视课程思政教学,任课教师在对课程思政认识上相对清楚一些,有一定的教学规划和粗略设计。但这仅仅是相对而言,总体上来说,重视程度还很不够,指导和监管工作缺少细化,没有具体的指导细则和监督机制,对任课教师的要求停留在教学过程有没有思政教育内容的层面,至于是否合适,不予追究,导致具体落实情况很不理想,内在质量监督不到位。

2.认识偏差,致使“简单、重复、低效”

课程思政的提出,让任课教师首先想到的是,教育学生爱党爱国。于是,大多数教师从网上下载了歌颂党歌颂伟大祖国的诗歌、散文、视频及励志故事、名人轶事、新闻等,作为课程思政素材,在每堂课的开始环节,用几分钟跟同学们一起朗诵、解读、赏析等,然后,开始专业授课。为这几分钟,教师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认为这就是课程思政教学(图1)。正是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得课程思政简单化、与思政课程重复、与其他课的思政内容重复,变成了学生比较反感厌烦的天天讲、碎碎念形式的重复说教,思政教育效果自然不佳。

图1 课程思政内容占比

3.挖掘不够深入,结构割裂

从图1 显示的课程思政内容可以看出,专业课程思政元素体现较少,星星点点,比较肤浅,出现了课程思政内容多处遗漏、点不成线、线不成面的状况。授课过程中思政内容单独讲授,跟课程内容基本无关联点,是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简单拼接,缺乏内在联系,表现出课程与思政 “两张皮”现象。这不符合课程思政内涵,如此的课程思政教学也就无法有效发挥应有的作用,课程就没有了“思政味”。

4.规划不够系统,整体不够协调

由于没有统一规划,任课教师以自定义方式随意设计课程思政内容,跟着感觉走,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因教师不同而良莠不齐,效果褒贬不一,缺乏系统性和一致性。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是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技能课再到专业素质拓展课,课程内容由浅入深,知识体系由简单到复杂,岗位技能专业性逐渐增强。可是,思政内容的这种随意性,缺乏梯度,课程与思政不配套不协调,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和提高。

5.设计不够科学,形式呆板

调查研究发现,日常课程思政基本没有在教学设计方案中体现,或者出现很少,更谈不上科学合理。任课教师仅仅安排了一个思政内容,上课的时候比较生硬地直接拿出来单独讲一讲,说教一番,很少与本节课内容直接关联,并非随着课程内容的学习自然切入思政教育,缺少了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的融合。课程思政内容只有紧密结合具体专业知识点和具体实习实训操作动作、流程或案例,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达到课程思政效果。所以,忽视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就会让实效大打折扣。

三、应对策略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以高职财会类专业课程教学为例,通过充分挖掘专业知识技能中的思政元素,进行统筹规划、科学设计,构建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内容有机融合的课程思政体系[4][10],形成了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可操作方案。

(一)提高认识,纠正偏差,统筹规划

课程思政教育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从领导层面开始真抓真要求,教师层面实干实落地。要充分认识到:(1)什么是课程思政?它是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过程中能够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懂得为什么学、怎么学,使学生明白如何使自己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思政怎么融入课程?简而言之,思政融入课程就像盐溶于水,水便有了咸味,思政融入课程,课程就有了 “思政味”,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授课效果,而不是油和水的拼接关系。按专业统一考虑,将每个专业课程体系的全部思政元素系统梳理,统筹规划。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专业知识的丰富、专业技能的增强,思政内容也应该随之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由点到线到面逐步铺开。完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满足教育目标要求。比如,某职业大学财会专业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财会类专业的德育目标、专业课程的德育目标以及具体到每一节课的德育目标,层层细化,将德育内容具体到 “会计文化”“会计职业道德”“工匠精神” 三大模块(图2),逐级分解融入专业课程体系,贯穿会计专业学习全过程。

图2 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融合

(二)“双育”模式,“双元”育人机制

关于专业知识和技能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有很多,需要深入挖掘、系统梳理,去除与思政课程重复的内容,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将各门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匹配融合、拓展升华,使得思政教育与所学专业密切关联,渗透融合一体,利于任课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或指导技能实训时自然带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规范、法律法规要求、精益求精态度等等思政教育。研究还发现,只靠任课教师去思考并挖掘专业思政元素及其与专业知识技能的融合是很不够的,特别是岗位职责和职业道德方面需要企业兼职工程师参与,将他们的工作成绩、工作经验、工作要求和工作态度等现身说法,对学生的启发、激励才能更有效果。以某职业技术大学为例,针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重点在于遵规守则、遵纪守法、自信担责、履职奉献来提取实际会计岗位工作中的德育元素,匹配从古至今大量的正反面会计职业素养案例,形成经典案例库。采用德才并重、德技双修的 “双育” 模式,校企深入合作,以共建共研共育共产方式 “双元” 育人,师生同提升、共进步。[5][12]与代账公司合作,老会计进课堂,发挥其标杆示范作用,充分利用他们的技能经验、职责担当和敬业奉献精神,让课程思政鲜活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也就变得易学易懂学得会了。经教学实践应用证明,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三)精心设计,有机融合

教学设计是以达成教学目标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所学内容转换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的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 “过程” 或 “程序”。它是以解决教学问题、提高学习效率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6]。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程,它需要从专业认识中体现思想品质,从专业技能中体现职业道德,这需要通过教学设计来实现。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的基础保障。遵循认知规律,将思政元素巧妙自然地融入到专业知识技能之中,让知识有思想深度,让技能有精神高度,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实现德技并修、育才育人。通过精心设计,课程与思政有机融合,彻底解决“两张皮” 问题。

(四)持续跟进,常抓不懈

“三观” 的树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持续的长时间的浸润教育[7]。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素养养成规律,课程思政不是一劳永逸的事,需要持续跟进,步步深入。但是,实际工作中大多课程思政教学并没有持续跟进,实施环节比较单一,重点在专业课程中强调课程思政教学,在认知实训、跟岗实训和岗位实习阶段就放松要求了,导致课程思政教学环节单一,效果不理想。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拓展课逐级科学设计课程思政元素,环环相扣,常抓不懈,对于达到理想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是有促进意义的。

(五)师资培训,循序提高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课程思政关键在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挑战教师的综合素质,只会教知识授技能而不能做正确价值引领教育的老师不算是合格老师[8][11]。实际上,非思政课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教师都没有进行过课程思政教育能力训练,主要靠自身修养,因此,教师个体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参差不齐,虽然有一些院校或二级学院能不定期组织相关培训,但还远远不够。要整体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水平,需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培训,循序渐进,全面提高。

(六)引入竞争,评比促教

竞争机制是市场机制的内容之一,是商品经济活动中优胜劣汰的手段和方法。竞争机制是提高参与竞争各方竞争客体质量的必备神器。课程思政教学也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包括针对课程思政的日常教学检查评比、学生测评、校内教师竞赛、校外师生竞赛等等。通过竞争,让课程思政教学得到足够重视,引导师生正确认识课程思政的内容及其重要性;通过竞争,促进教师之间交流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竞争,刺激教学设计、手段、方法的创新应用,促使课程思政教学效率效果得到改善、提升。

结语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 的重要手段,是高等教育实现 “三全育人” 的重要抓手,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保障。

高校各层级领导应当将对课程思政教学的指导和监督工作具体细化,落实到每一门课和每一位教师,按照专业类别统筹规划,系统设计,循序渐进,螺旋上升[9];通过竞争机制促进教师以自学与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尽快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水平。利用校企深入合作,“双元” 协同育人平台,校企双方共同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科学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形成课程思政元素内涵丰富的课程体系;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每一门课程与思政的结合点,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方式要自然,方法要得当,使得专业课教学有知识有技能有思想有政治,自然带入,润物细无声,让专业课上出 “思政味”,有效触发课堂的活泼生动、趣味高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切忌将课程思政教学变成思政课的简单延伸,重复说教;切忌强拉硬拽榜样标杆,油水不容;切忌虎头蛇尾,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敷衍塞责,不能持之以恒。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上好课程思政课,要靠一代又一代的高校工作者接续奋斗。对于高职院校,需要坚持“双育” 培养模式,“双元” 育人机制,科学规划,少走弯路,用心设计,真抓实干,责任落在教师头上,效果出在学生身上,努力促进道德素质与职业技能共同提高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