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研究生导师培训研究回顾与展望
——基于CNKI的可视化分析

2022-09-21陈明宇

中国成人教育 2022年14期
关键词:立德导师研究生

○陈明宇 郭 存

一、问题提出

2002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应逐步扩充研究生招生数量[1]。由此,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也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增多而不断扩大,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成长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发凸显。我国2013年下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导师应对研究生学术规范、科研能力、学科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负责,及时关注研究生身心健康[2]。由此可见,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水平,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一步。而研究生导师需要针对性的培训提升自身素质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此,教育部2020年9月下发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导师培训体系需要在国家、省级、培养单位三个层面分级建设[3]。在此背景下,研究生导师培训研究也越发受到学界的关注。为全面把握我国研究生导师培训的研究进展,推进研究生导师培训研究与实践的发展,本研究以我国近20年研究生导师培训的研究内容作为分析样本,将CiteSpace作为文献计量工具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力求呈现我国研究生导师培训研究的既往进展,展望其未来发展路径。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为全面把握我国研究生导师培训研究的已有成果,确保样本文献的代表性,本研究以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文献来源,采取如下检索策略:“SU=(‘研究生导师’+‘研究生指导教师’)*(‘培训’+‘培养’)”,对2002年至今我国研究生导师培训的相关研究进行检索,共搜集到相关文献2892篇,按照相关性与全面性的原则对其进行筛选,最终将253篇高度契合研究主题的文献作为分析样本。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借助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对甄选出的文献进行内容和发展脉络分析,力求清晰展现我国研究生导师培训概况与发展脉络,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研究展望。首先,从研究历程角度,对时区图进行分析,把握我国研究生导师培训发展脉络与趋势;其次,从机构、作者之间合作的角度,分析发文量和研究单位的合作情况,透视该领域在我国是否形成较成熟的核心学术机构和合作关系,找寻主要研究力量;最后,从共现分析角度,通过统计关键词出现频次,观察关键词的共现程度及凝练关键词聚类,归纳出我国研究生导师培训的前沿热点。综合以上三点,进一步解读我国研究生导师培训的研究现状,并提出研究展望。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历程分析

研究历程是反映某一领域研究热点和研究进展的重要依据,通过分析我国研究生导师培训的研究趋势,可以清晰地呈现出相关研究的发展脉络与变迁。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扩充研究生数量,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研究生导师培训是提升导师素质,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因此,本研究借助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绘制了2002—2022年我国研究生导师培训研究的时区图谱(见图1)。借由时区图谱可以提炼出近20年内我国研究生导师培训研究关键词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和关键词递进演变趋势,本研究将我国研究生导师培训的研究历程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图1 2002—2022年我国研究生导师培训研究的时区图谱

初期探索阶段(2002—2008年)。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层面,研究主题词聚合于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主要以质性研究范式对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进行探析。以优化导师队伍建设为目标,培训对提升研究生导师素质、优化导师队伍建设的作用初步显现。导师培训是导师再学习的平台,导师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深化对研究生培养规章制度、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认识,提高研究生导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自身生涯规划和学生发展结合在一起,形成教学合力,最终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实现人才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中期发展阶段(2009—2013年)。这一时期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中观层面且更加细致,注重培训对我国研究生导师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分领域探究提升研究生导师素质的路径。研究主题词主要聚合于“导师培训”;研究热点开始由“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逐步转至“导师素质提升”“培养创新型导师”;在研究方法上,依然重视质性研究,借助多学科交叉理论如“委托代理理论”等开展研究,同时也运用了理论模型和分析方法;在研究领域上,研究生导师培训成为教育学和管理学的研究趋向。这一阶段,我国研究生导师培训并不局限于提升个别领域研究生导师素质,而是指向研究生导师团队的整体素质,同时强调内外共同作用,既注重外部教育大环境对研究生导师培训的影响,又强调培训对研究生导师自身的影响。

后续深化阶段(2014至今)。这一时期,我国研究生导师培训研究进入深化发展阶段。研究者重视导师水平可持续发展,探寻更契合研究生导师需要的培训方式。研究重点由“导师培训”转向“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导师和学生共同体建设”等,深入挖掘学生心中优质研究生导师所需条件,使研究生导师在反思自身不足的基础上发现培训需求,将研究生导师培训需求与解决的“单方向模式”转变为导师和学生之间需求与解决的“双向奔赴模式”。重视导师除学术指导外的作用,如除了对学生进行学术指导外,还需要对其德行及未来世界观进行指导,因此,对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培训提上议程,成为我国研究生导师培训的新趋势。培训内容也进一步深化,既包含对大多数研究生导师存在问题的培训,也涵盖对其因材施教能力的针对性培训[4]。

(二)研究力量分析

为加深对我国研究生导师培训研究的认识,本研究对该研究领域内的核心学术机构、论文作者合作关系进行了分析。

首先,对所选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年度区间设为2002—2022年,时间切片为1年,节点类型为“Institution”,根据普莱斯公式对核心学术机构进行测算,以发文量是否≥2为标准来辨别是否为核心学术机构。具体来看,发文量≥2的核心学术机构为兰州大学、西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这些核心机构在研究生导师培训研究成果的借鉴和汇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了解该领域核心学术机构的合作情况,本研究借助CiteS-pace软件绘制了研究机构合作图谱(见图2),其中“标签”大小反映发文量的多少,“连线”反映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分析可得,研究机构合作的网络密度为0.001,节点182个,连线17条。这表明我国从事研究生导师培训研究工作的机构存在合作发文的情况,但研究力量薄弱,合作不够密切且规模不大,仅华中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等学术机构存在比较清晰的合作关系,所发文章聚焦于培训对提升研究生导师素质的作用,但是其他机构大多是独自发文。

图2 研究机构合作图谱

其次,为深入了解研究作者发文合作情况,本研究以“Author”为研究节点,选择发文量数量≥2的作者,得到研究作者合作图谱(见图3),节点数量为375个,网络密度为0.0043。由图3可知,我国研究生导师培训的研究作者相对分散,中心性节点不明显。具体而言,单个节点的作者较多,作者之间的连线偏少,说明研究者独立撰文居多,缺乏合作与交流,没有形成比较稳定的学术共同体。但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作者之间形成了一些小的合作团体。例如:韦丽兰、陈旭、蒋小山、孙丽元、杨扬等人,作者之间连线较为紧密,已初步建立学术交流团队,多年来一直聚力于研究生导师培训的相关研究。杨扬等人认为,研究生导师培训的目的就是让研究生导师学习到更多指导学生的方法,以弥补研究生导师由于经验不足存在的问题。李玲萍认为,研究生导师培训可以激发导师的内在潜力,提升其岗位胜任力以及工作幸福感[5]。进一步说明了研究生导师培训的重要性,为研究生导师培训领域的后续研究与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图3 研究作者合作图谱

(三)研究热点分析

为了更好地透析我国研究生导师培训的热点主题,绘制了关键词共现图谱。本研究将253篇与研究主题高度相符的期刊文献导入到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中,经过提取、合并、整理及筛选,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4),共生成297个节点、445条连线。关键词共现图谱从整体上看为网状,各个节点清晰可见,证明我国研究生导师培训领域的研究热点存在共性,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且体系清晰。我国研究生导师培训领域的研究方向与研究主题,可以通过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窥探一二。由表1可知,居于第一位的节点是“导师培训”,表明样本文献具有代表性,相关研究专业特色明显。此外“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岗位职责”也是较显著的节点,显示出研究生导师培训对研究生导师水平提升的重要作用。

图4 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1 高频关键词统计表(部分)

为深入考察各关键词潜在联系属性,探析高频关键词组合聚集而成的研究热点,本研究通过聚类分析和阈值调节,借助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绘制了我国研究生导师培训的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5)。如图5所示,共生成了9个不同的关键词聚类组块,模块值Q=0.8073,S=0.6863,表明聚类所得网络社团结构显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基于科学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本研究进一步将分析得出的9个聚类模块进行归类整理,结合当前我国研究生导师培训研究主题,从中析出“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培训”“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培训”“研究生导师创新能力培训”三个前沿热点,并对此进行细致分析。

图5 关键词聚类图谱

1.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培训。“立德树人”是通过道德培养,将人变为优质人才的教育方式。将正面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充分考虑人的特性,对人进行激励式、引导式的培养,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对研究生教育而言,“立德”就是要培养研究生具备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良好的个人修养和崇高的学术品格;树人就是要培养具有科学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民族法治意识的高级专门人才[6]。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生导师的师德、师风水平也是导师选聘、晋升的重要指标,在此背景下,高校对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任务的关注度明显提升。研究生导师肩负着对研究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使命,因此,需要培训强化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工作效果。但是,目前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效果不佳。王武习指出,校、院两级缺乏对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意识的培养,未能形成学校与学院间的合力,没有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工作,尚未形成完善的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培训体系。但是,建设完善的立德树人培训体系能够减少导师的师德、师风问题,将立德树人观念内化于心。于维平也认为,研究生导师在立德树人方面存在着德育责任认识不清、不能积极主动了解学生动态,不能以身作则感化学生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是研究生导师对立德树人理念理解不清晰,自我约束能力差[7]。研究生导师自身也存在道德滑坡、导学关系异化等问题,政治素养与业务能力也急需提升,因此,要强化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培训体系。对研究生导师进行立德树人培训的具体路径包括:首先,设置合理的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培训模式,完善设置培训团队。根据培训需要,挑选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丰富德育实践经验的专家团队作为培训引导者,打造结构合理、理念先进的专家培训团队[8]。优化内容设计,根据国家和高校的要求,挑选合适的立德树人培训内容,设置具体全面的目标,及时修改和调整培训方案,建设完善的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体系。其次,以自我约束为主,提升主动培训意识与积极性。研究生导师要明确立德树人的目的与意义,激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既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又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最后,完善研究生导师培训考评机制建设。建立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动态监测”指标,对培训环节进行监测,确保培训质量;采用“物质激励与惩罚”和“精神激励与惩罚”公正的评价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培训过程,提升培训水准。

2.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培训。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开始增多,研究生总数以每年超过25%的速度递增[9]。马喜亭等人认为,研究生数量逐渐扩大且压力来源也不断增多,由心理问题导致研究生休学、退学的现象增多[10]。研究生间的异质性导致研究生导师心理压力激增,且研究生导师的心理健康程度是决定研究生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要因素。研究生导师不仅是研究生的学术引领人,更是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应随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应在正确处理自身心理压力的前提下,为研究生提供及时的心理辅导。但是,部分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心理问题缺乏敏感度,教育时机不合理;同时,激烈的岗位竞争和人事改革问题层出不穷。研究生导师是研究身心理健康的引领者,是高校良好心理健康氛围的建设者[11]。因此,需要丰富培训内容,提升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水平,除设置对新入职研究生导师岗位适应的培训外,还应在培训中增设针对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素养能力提升的内容。创新培训方式,聘请专家开展心理健康培训专题讲座,组织研究生导师开展团体性培训,在团体的情境中反思自我,提升心理健康水平[12]。将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培训常态化,制定研究生导师心理培训常规,形成约束政策和鼓励机制,提升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培训的规范性和接受心理健康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新研究生导师的传统育人观念,使导师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研究生导师对心理健康培训的认同感,激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13]。

3.研究生导师创新能力培训。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政府要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高校学术水平的基石[14]。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导师的创新能力水平和教学方法。因此,需要对研究生导师创新能力进行培训。首先,激发研究生导师的创新敏感度。曾凯芳等人通过研究发现,开展创新性科研探索培训是提升研究生导师创新意识的关键一招,导师可以通过访问学者,参加创新性学术交流会议等方式,掌握学术前沿动态,增强创新意识[15]。其次,实践是导师创新能力培训的源泉。导师接受创新能力培训时,避免只注重学习理论知识,应多参加实践训练,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再次,夯实导师的学术基础。将提升其学术水平以及激发创新敏感度的内容融入研究生导师创新能力的培训中,以学术创新为中心,鼓励以新思路、新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开展学术研究。最后,黄焕汉指出,多渠道的交流是导师创新能力的保障。构建研究生导师创新能力培养的大数据体系,消除时空阻碍,进行实时的交流,随时随地提升研究生导师的创新能力[16]。

四、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通过对2002—2022年我国研究生导师培训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归纳其存在的共性后,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研究内容由宏观转向微观,彰显时代发展特色。整体而言,我国研究生导师培训研究的发展趋势呈现出由宏观转向微观,由浅入深且稳步推进的发展态势。通过分析三个时期的研究情况,研究者发现以下特点:首先,研究者从整体性视野即宏观角度出发,理清研究生导师培训的价值内涵及发展必要性;其次,着眼于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研究生导师的培训质量,在传统培训模式上加入时代特色并调整其原有培训模式;最后,聚焦于破解研究生导师培训的现实困境,提出发展路径和解决措施。值得关注的是,研究者们大都根植于丰厚的研究土壤,研究内容逐渐细致深化,彰显了鲜明的时代特色。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受到了广泛关注,2020年11月,教育部印发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中提到,导师应对研究生因材施教,将自身治学理念、世界观等传递给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升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17]。因此,导师自身观念更新以及治学水平发展对研究生的水平提升具有促进作用[18]。因此,加强研究生导师培训有助于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研究生,研究者们应以研究生导师培训研究为主要抓手,广泛开展研究。

2.发文数量由少及多,交流合作有待加强。通过分析核心作者、机构的合作关系发现,研究数量呈现由少及多的上升趋势,研究质量也在逐渐提升。一些核心机构,如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等,将研究重心放在提升研究生导师综合能力水平上,研究持续时间较长且具有连续性,研究者和研究机构都能够聚焦于“研究生导师培训”这一主题、根植于时代土壤。但是我国致力于研究生导师培训的核心机构数量依旧很少,核心作者间联系不够密切,核心机构合作次数较少,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研究生导师培训”相关研究的推进。

3.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研究主题较为集中。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下发之后,我国有关研究生导师培训的相关研究数量迅速增加,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点。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可以发现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培训、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培训、研究生导师创新能力培训等主题。研究成果集中于研究生导师可持续发展、研究生导师专业素质提升、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研究成果丰富多元而且集中,展现出研究生导师培训的重要性,响应实践诉求,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

(二)研究展望

研究生导师培训对于强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升研究生整体水平至关重要,因此成为当下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重要的研究课题。根据我国研究生导师培训的研究进展,未来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关注。

1.细化研究内容,扎根实际需要。统揽我国研究生导师培训的相关研究发现,其中缺乏对研究生导师培训具体内容的研究,特别是在“新手导师素质提升”等方面缺少深入研究。而目前对研究生导师培训内容研究不细致的重要原因是未落实研究生导师的实际需要,比如,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能力、创新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实际上都从侧面反映了研究生导师培训的必要性,响应了研究生导师接受培训的实际诉求,但是我国研究生导师培训研究,缺乏对研究生导师实际需要的考量。因此研究者应该细化研究内容,聚焦研究生导师培训现状,不断精细并深化关于研究生导师培训需求的研究,着眼于研究生导师整体水平提升大背景,探究如何高质量、有效率且扎根实际开展研究生导师培训工作。

2.挖掘时代意蕴,探寻培训新方式。研究生导师培训具有时代意蕴,应当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优化培训方式,同时响应研究生导师培训时代需求。因此要紧跟时代发展,将研究生导师培训深刻根植于时代背景下,与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以及教育部关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要求相结合。具体来看,研究者需要紧密结合学习共同体、工作场所学习、研究生素养提升等研究主题,更新研究思路,聚焦研究生导师培训新问题,探索新路径。

3.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增强研究说服力。我国研究生导师培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种类较少,且大多都重复使用一种研究方法,如问卷法、个案分析法等。然而,研究生导师培训所涉及内容比较广泛,研究者们应该突破原有研究思路的局限,多方面收集数据进行分析。比如,分学科、跨领域进行数据收集,不仅涉及教育学领域,还可以涉及管理学领域等;在研究方法上可以采用量化方法、民族志研究方法等,对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增强研究说服力。

猜你喜欢

立德导师研究生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导师的猫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