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实践研究

2022-09-21胡志毅

中国成人教育 2022年14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设置课程

○陈 燕 胡志毅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是当前高校的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延伸的重要途径。继续教育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为了呼应来自社会的需求,高校继续教育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才能更好地实现服务社会与学生的目的。课程设置是继续教育的核心要素,是高校教育资源与学生之间连接的重要纽带。要走继续教育质量提升型发展道路,在教学领域必须不断进行创新与改革,尤其在课程设置上必须符合科学性,优化课程体系,体现出特定的教育规律,彰显教育伦理的精神。

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应及时而精准地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做出相应的改变。首先是课程设置思维的转变,以专业主干课程为主体的应用型课程设置模式替代原来传统学科型的专业课程设置模式;其次是强化课程设置的实践性,注重实践运用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再次是结合专业特性增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动态性,能够充分体现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培养对象的职业能力和学历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培养特点。本文结合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设置的改革进行一些思考与探讨。

一、以社会适应能力为导向进行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日益加快,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越来越凸显,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也愈发多样。为了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输送人才,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需要不断探索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

(一)“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趋势推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通过供给质量、供给结构、供给灵活性、供给精确性和效率等方面的改革以适应社会需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也应从“教育供给侧”的视角出发。如今,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对象、结构、需求层次已发生较大变化,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面对教育竞争的压力,继续教育课程需要从供给侧进行改革,以社会适应性为导向创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真正实现大学生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顺利对接[2]。

(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实践发展的现实要求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主要是面向在职人员的一种教育模式,是对其进行专业知识和能力进行更新、深化、拓展、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开展继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够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前沿,进一步完善和拓展知识结构,提升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课程设计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载体,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综合素质的提升、能力的培养等,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实践。开展课程设置改革与培养目标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政府与社会对继续教育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这一根本要求。服务是我们培养人才的出发点,就业是人才培养的落脚点,课程设置则是连接这两个端点的桥梁[1]。

(三)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社会适应能力最早源自达尔文进化理论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该能力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把握,一是具备社会生活的本事与能力;二是具备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谁的教育质量高,谁的办学有特色,谁培养的人才社会认同度高,社会竞争力强,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3]由于继续教育面向的对象是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知识层次的在职从业人员,他们选择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现有知识储备已难以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上如果能够紧贴社会需求这一脉搏,建立以社会适应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其改革发展以及培养质量将会对调整优化社会人力资源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人为本”是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最终指向。目前,继续教育学生的基础知识可能不太扎实,在校学习周期缩短是各校面临的影响教学效果的客观因素,只有进行课程改革才能二者兼顾。紧跟当今社会用人需求的变化,把握不同职业类型的不同要求,把理论知识与实务技能进行分解与重组。这种模式的课程设置不仅能够使学生的知识储备得到扩充,还能使其学业与工作进行对接,增强其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二、当前继续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探讨以社会适应能力为导向的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需要结合社会适应性理论框架,从当前继续教育课程与社会的不适应之处开始分析,以利于继续教育课程适应社会发展与变化,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总的来说,目前继续教育课程的设置上主要存在着以下三个问题。

(一)继续教育课程与行业发展脱节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杜威[6]指出:“一个课程计划必须考虑课程能否适应现在社会生活的需要,选材时必须以改进我们的生活为目的。”教育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课程直接沿用了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的课程体系,而本专科的课程设置往往倾向于科学理论研究,并非应用性研究。科学理论倾向于普适性理论的探讨,而进行继续教育的学生所需要的能力与其从事的行业密不可分。从而导致继续教育的课程体系与应用性鲜明的行业特征出现了明显脱节。近年来,我国的一些职业学校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了较大规模的课程改革,以适应目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学校的课程改革主要基于区域行业发展需求的调研,在课程设置上主要突出应用性知识的传授与实用型能力的培养。继续教育在这些方面上的改革是比较滞后的,需要做出相应的突破。

(二)重视专业课程而忽视通识教育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类与自然和社会的融合能力,要想与自然与社会相适应,必须首先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我国继续教育比较重视学生专业知识方面的传授,以实现在日常工作中专业知识的需求。近些年,包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内的一些理工科优势院校也逐渐重视学生人文艺术等通识课程的设置。与高等学历全日制教育相比,继续教育在通识课程设置上仍然不足。继续教育作为提高公民素养的一种途径,不仅要提高民众的实践创新能力,而且要加强价值观、态度、道德的培养。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迅速变革的时代,对于具有一定知识基础的在职从业人员而言,他们不仅需要专业理论的深化,还需要通识教育的熏陶,以弥补其在工作过程中某些能力的缺失。

(三)继续教育课程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目前,高校的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专业课程、实践操作课程。专业课程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该专业的知识和原理架构,理论性突出。实践课程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继续教育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在职人员,在授课时间上可能会与工作时间相冲突,因此,我国的继续教育大多采用远程教育的形式。远程网络教育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授课,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共享,学生的学习时间变得十分灵活,从而促进继续教育的发展。但是网络授课的方式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授课可能更偏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非实践演练。继续教育主要面向的是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知识层次的在职从业人群,他们需要提高自身的实务能力来满足工作发展的需要。一些科学理论课程是无法实现岗位上的综合性技能需要的,但是在目前的课程设置上,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导致继续教育不能很好地履行自身的职责与义务。

(四)课程设置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不高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培养人才是以当地经济发展需求为根本目标。培养适应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培训各类实用型人才;以科技服务为导向,通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或者培训,为当地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在课程设置方面,学院需要邀请当地企业专家、科技人员作为课程设置专业委员会成员,成立由行业企业的专家、专业负责人以及相应骨干教师组织的专业委员会,在这样的委员会指导下,对地方或者区域社会劳动力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分析,作为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然后按照对职业或工作领域的分析设置课程体系[7]。

三、基于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课程设置探索

(一)继续教育课程改革的路径方向

1.课程整体优化和合理配置。继续教育学生的课程应该不同于全日制普通高校学生的课程,继续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重在向学生传输丰富的实验经验和阐述所属领域最新的科技应用与动态。这就要求继续教育需要保持开放性,即在课程内容上摒弃一些不合社会需求的内容,并及时增加一些最新的课程内容,这样才能实现课程的优化。同时,要保证专业课程设置的侧重性、差异性,并保证专业课程发展的可持续性[5]。

另一方面,不同类型课程需要合理配置,在继续教育中,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在不同的学科中应该适当运用,才能发挥出好的作用。继续教育不宜设置过多的专业理论课程,大部分学生在现实中都有具体的工作岗位,对于学习有很强的目的性,他们希望通过学习培养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理论性太强可能会降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继续教育学生在职业岗位、层次类型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注重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兼顾学习各方面的差异,促进学习自然发生、有效发生,进而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4]。

2.突出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行业特色。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出路,就必须从本地本校实际出发,实现错位发展,探索地方基层应用型人才的新路径。继续教育要及时调整、改造、淘汰不适合社会发展的旧课程,促使新兴、特色、重点专业课程快速建设,重点建设具有本土办学特色的专业课程群,充分利用本校的优质办学资源,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坚持专业课程设置与调整和学校发展定位相协调。行业特色研究性大学与区域产业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继续教育运用地矿及资源环境等学科优势,大力推进政产学研合作,积极为地方输送地矿资源领域人才。

3.坚持需求导向和社会引领。市场需求预测与办学社会实际相适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和未来需要,调整、改造课程结构,调整培养方案。发挥就业导向和招生计划调控作用,实行动态调整,不断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和布局。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与社会实际需求间的结构平衡和良性互动。专业课程建设应主动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向,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应探索完善以院校为基础,以企业、社会需求为主体,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4.注入课程评价元素。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具有培养对象的广泛性、办学主体的社会性、教育功能多元性以及知识的实效性、针对性与实践性等基本规律。因而在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课程进行评价时,不仅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设计、技术设计等环节进行评价,而且需要结合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这些基本规律,这样才能满足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课程评价的要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课程设置时需要考虑将学生作为社会人内在要求,在其现有的知识和个性特征基础上,结合学生职业能力与个性的自由、完美、和谐发展作为关键目标。同时,该目标的实现又作为衡量和评价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关键因素之一。

文科——法学专业课程模块设置

理科——地质工程专业课程模块设置

(二)基于社会适应能力对继续教育课程的改革实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近年来基于社会适应能力的角度对继续教育课程设置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思考,作为一所地球科学领域的行业特色性大学,在课程设置上考虑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及相互联系,对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在理论课的基础上偏重实践课程,着力于为区域和行业培养高素质的继续教育人才。学院学历教育充分依托学校的学科和资源优势,建设了大量优质教学资源,已有部分课程入选国家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办学质量不断提高,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在基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理念下,文科以法学专业为例,理科以地质工程专业为例进行课程设置实践探索。

1.增设名为“我的地大”的入学教育通识课程作为第一学期第一门课。通识课程秉持着立德树人的原则,将德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学内容融入学生思想、情感、态度、行为各种因素,灌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设置此门入学教育通识课程将地大人的精神和品格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的地大人。课程内容包括:地大人、继续教育地大人(继续教育学习指南)、地大校史校庆、地大特色、地大传统文化、地大人事迹;学术规范、科学素养等。

2.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理论课也同样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如何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构建,也成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方案重大问题。按照教育部职成司〔2018〕2号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不仅要增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而且还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对象多是社会在职人员,结合各专业特点,有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必要性,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其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医生要有医德,教师要有师德”。如机械专业要开设工程伦理课、法学专业开设法学伦理教育,融入相关行业政策法律法规。

3.增加职业素养和社会生活限选课程。该课程可以分为职业素养模块和社会生活模块两类。职业素养模块围绕心理健康、人生职业规划、法律安全意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方面设置课程;沟通与艺术、演讲与口才、诗词鉴赏、文化地理、户外运动等课程则属于社会生活限选模块。通过这两大类课程的设置,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或兴趣爱好来选择课程,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4.开设实践技能课。将基于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和实践理念引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继续教育教学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作为行业特色型大学在实践教学方面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以法学专业为例,结合本校及学科的资源环境特色优势,依托自然资源部法律评价工程重点实验室,构建了一批资源环境特色的案例教学课程,使学生能够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与典型实践案例相结合,培养学生在处理资源环境实务过程中相关法律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开设了“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法律谈判”等模拟实践课程,让学生提前模拟进入法律执业人员的角色,以便未来能更好地适应相关法律工作岗位。也结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相关要求开设课程。地质工程专业作为我校“双一流”学科,学校在周口店、秭归、北戴河和巴东建有四个地质教学实习基地,为学员们提供了专业的实践条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课程,熟练运用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地质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设置课程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栏目设置一览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