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探究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可视化分析

2022-09-16郭智超李佳诺殷建涛周新宇孙忠人尹洪娜

针灸临床杂志 2022年8期
关键词:夹脊源性电针

郭智超,李佳诺,罗 铮,殷建涛,周新宇,高 达,孙忠人,尹洪娜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脊髓作为大脑和四肢、躯干沟通的桥梁,当受到外力严重打击时,会产生一系列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并出现继发病理性改变[1]。脊髓损伤已经成为最具有破坏性的创伤性疾病之一,在目前的治疗方法中并没有明确且明显的治疗效果,这给患者的心理产生了极大负担[2-3]。电针作为一种临床常用的非手术干预方式,具有操作安全、疗效显著的优势。研究表明,电针能够通过镇痛、抗炎和抗氧化的方式激活胶质细胞促进神经元的恢复[4-5]。

在当今大数据背景下,针灸作为中医药事业的重要领域,想要被更多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就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将针灸与大数据结合以展现出自身优势[6]。陈超美教授通过Jave程序研发出的CiteSpace软件通过清晰、简便的图谱就能将所需领域从多种角度进行可视化,从而分析出更加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7]。本研究基于Citespace.5.7.R2软件将近20年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为今后的相关领域研究提供思考和研究新方向。

1 文献来源与方法

1.1 来源

文献来源为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近20年有关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相关文献。检索方式为主题=电针OR主题=夹脊电针OR主题=督脉电针OR主题=穴位电刺激AND主题=脊髓损伤。时间跨度为2001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

1.2 文献筛查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以研究脊髓损伤为主题的相关文献; ②采用电针、夹脊电针和穴位电刺激作为主要的干预方式。

1.2.2 排除标准 ①以其他方式作为主要手段采取干预措施;②非医学类文献;③会议、报纸类等其他类型的文献资料;④采取两人筛查论文,当有分歧不能给予结果时,由第三人筛查并给出最终结果。

1.3 研究方法

从CNKI中将筛选合格后的670篇相关文献通过Refworks的格式导出题录,导出内容包括关键词、作者、年代和机构等。将导出的文献放入事先建立好的以Input命名的download文件夹中,将文件导入到Citespace.5.7.R2中进行数据转换,最终转换成能够应用的格式后进行文献分析。针对数据及图表等信息则使用Excel进行展示。

2 结果

2.1 文献发表量变化及趋势图

在时间跨度为2001年—2020年的20年里,共统计670篇相关文献。见图1。在有关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相关研究中,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第一时期为缓慢增长期,时间跨度为2001年—2010年,年平均发表量为20.4篇,2005年和2009年是这一时期发表量明显增多的年份,分别达到了30篇和51篇;第二时期为平稳增长期,时间跨度为2011年—2014年,年平均发表量为36.25篇;第三时期为高速增长期,时间跨度为2015年—2020年,这一时期,文献发表量出现了较高速的增长,但波动幅度较大,年平均发表量为53.5篇,相比较第一时期,增长了一倍左右。原因在于:①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原因造成的脊髓损伤疾病相对增加,对于该疾病如何能更好地得到恢复变得更加关注;②随着科技的高速进步,对于疾病产生、发展与变化的具体细节愈发渴求;③电针进行脊髓损伤的治疗在近年来成为临床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能够更加深入探究其治疗脊髓损伤的优势、机理等。

2.2 关键词分析

2.2.1 关键词共现分析 使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以1年切割法进行设置,演算阈值设置为50,结果显示图谱共有508个节点,1 370个连线,密度为0.010 6。见图2,频次≥5的关键词共有43个。其中频次≥10的关键词可见表1。除去电针、脊髓损伤等因搜索排在前列的关键词外,可以得出在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方向上,治疗手段常采取督脉电针、夹脊穴与康复训练等;治疗疾病以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和完全性骶上脊髓损伤等为主;研究机制主要关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细胞凋亡、神经生长因子、星形胶质细胞和Caspase-3等方面;治疗穴位为八髎、命门、大椎、水道、会阳与关元等穴位。其中神经病理性疼痛[8]、神经功能[9]与NgR[10]虽然出现的频次不高,但都是在2017年刚刚出现在电针治疗脊髓损伤领域研究方向的高频关键词,是专家学者们值得关注的新兴研究领域。

表1 高频关键词(频次≥10)及中介中心性表

2.2.2 关键词聚类分析 图3所示关键词可分为12个聚类,数字越小代表包含的关键词越多,其中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0磁刺激、#1夹脊电针和#2神经源性膀胱。见表2。说明在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相关研究中,常用的干预手法为磁刺激和夹脊电针;常用的治疗疾病为神经源性膀胱方向。并且聚类模块值(Q值)为0.572 8>0.3,聚类平均轮廓值(S值)为0.853 9>0.3,说明了聚类结构的显著性和合理性。

表2 关键词聚类表

12个聚类结构可分为大致的3个方式。①干预手段(#0磁刺激、#1夹脊电针、#3康复训练、#6针刺、#8康复、#9电针刺激与#11康复训练);②主要治疗疾病(#2神经源性膀胱、#7脊髓);③研究机制(#4神经干细胞移植、#5大鼠与#10 bax)。在干预手段上#1、#6和#9的聚类相近,说明了在电针治疗脊髓损伤方面常采取督脉电针、穴位电刺激、神经电刺激和针刺取穴等手段。#3、#8和#11表达了在脊髓损伤的治疗上经常会选择进行康复训练、运动诱发电位和截瘫三联针等干预方式。在研究机制上能够观察#4的主要内容包括:神经干细胞的移植、细胞凋亡与神经环路等;#5的主要内容包括信号通路基因、针灸效应、gap-43蛋白与caspase-3等;#10包括电针不同频率的影响、bcl-2和p53通路等。最后,在主要研究疾病方面,#2中主要研究神经源性膀胱的尿潴留、排尿功能和夹脊穴+中极穴对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应;#7中主要研究包括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白介素受体、感觉及运动诱发电位和神经病理性疼痛等方面,在脊髓损伤后继发性疾病涉及较多。

在12个聚类中除#2神经源性膀胱、#3康复训练自聚类出现开始就成为研究的热点,其它聚类都会有明显的出现时间。见图4。#0磁刺激、#1夹脊电针、#4神经干细胞移植、#5大鼠和#6针刺聚类从2003年开始出现。其中#0通过督脉、脊髓损伤和神经生长因子等关键词的原因,在聚类开始出现时就成为热点集中的时期,但在2018年该聚类开始趋冷、关注度降低。#1夹脊电针、#5大鼠和#6针刺从2015年以后热度都在增长。#9电针刺激该聚类从2007年开始出现只持续到2018年,而#11康复训练的聚类持续时间最短从2010年持续至2014年就结束。而#10 bax聚类出现的时间最晚,从2013年开始持续至今,但尚未出现聚类的热点。在最近能够保持热度的聚类中,NLRP3炎症小体[11]、神经病理性疼痛和游泳训练等关键词热度较高,可能会成为新型主流研究方向。

2.2.3 关键词突现分析 基于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突现分析,以1年进行切割,得到引文频次最高的8个关键词。见图5。在2003年之前未出现高频关键词,早期主要使用针灸、电针为主要治疗手段的临床研究为主,之后在2004年神经干细胞移植和督脉电针作为高频关键词开始出现,但由于科研水平、技术发展不足,研究的持续时间并不长。中期对于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机制研究开始成为热点,典型特征就是在2006年以大鼠作为高频关键词开始出现,研究领域也从单纯的进行脊髓损伤研究逐渐发展为脊髓损伤后出现尿潴留。在2018年后研究方向逐渐向脊髓损伤后的运动功能恢复上进行靠拢,研究夹脊穴的特殊治疗效应开始增多。原因在于大众不仅关注脊髓损伤时的治疗成效,并且对于脊髓损伤后产生继发性损伤的运动及感觉功能恢复亦受到重视。

2.3 作者分析

分析后得到节点518个,连线1 005条,密度为0.007 5。见图6。除了以李晓宁、李志刚和曾园山为核心的团队合作规模较大外,其余的团队合作成员较少,说明在目前的相关研究中,缺少持续对此类研究的学者。作者间相互联系分散,主要在内部形成长期紧密合作形式较多,不能形成网状的交流合作方式。发表量>5的作者有31位,作者主要的合作聚类群有12个并且每个合作群有主要的研究偏好。比较突出的为周达岸团队主要针对#3督脉电针联合游泳训练对损伤后恢复方向的研究[12]、杨成团队针对#5RNA联合电针对脊髓损伤的影响[13]。说明电针能够与其他治疗方式进行广泛的结合,并且通过文献可知副作用相对较小、治疗效果明显,电针对脊髓损伤后出现的继发性疾病都能进行有效干预,值得更加深入地挖掘与探索。

2.4 机构分析

分析后可知机构间的合作关系最密切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之间的合作。发布数量最多的机构是包括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为主的机构。基于CiteSpace软件对机构间合作、机构文献发表量的可视化分析可知,对于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相关研究中:①以中医院校及其附属医院的研究为主。和西医院校相比,在中医领域,对于脊髓损伤可治疗的方法相对较少。使用电针进行脊髓损伤后的治疗已经形成了一种广泛的共识。②北方多于南方。南方由于其经济发达、气候适宜和环境优良,多采用中药复方、细胞移植以及综合技术手段进行康复的方法[14-16]。③由于不同机构团队对疾病的关注点不同,发展情况不一。当前只在本地区间形成了一种紧密、持久的合作关系,跨地区间的合作相对较少。见图7和表3。

表3 机构文献发表数量表 (个)

3 总结

脊髓作为人体神经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伴随技术、科研手段的进步,对于疾病损伤发展的机制、转变和预后等都会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帮助临床进行更好地诊治。电针将针灸与人体接近的微量电流波有效结合,使人体神经肌肉产生有节律的收缩,从而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通过CiteSpace软件展现出来的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相关文献的可视化图谱中发现本领域的研究逐年递增,在研究早期主要以临床观察[17]、医案类居多,电针单独对脊髓损伤进行治疗,大多是从经验医学的角度给学者以经验、有效的总结,不能说明其治疗机理。近年来关于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机制研究[18]逐年增多,并且治疗更加具体化,针对疾病的时期、转化和损伤通路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并且大多以“电针+”的形式进行联合治疗。但是不能表达明确的治疗靶点,具体作用在哪些环节和过程进行有效的干预。

在关键词的分析中除了电针、脊髓损伤外,频次最高的是关于神经源性膀胱、信号通路和督脉电针等关键词。说明在该领域的当前研究热点就是关于“督脉电针+”治疗神经源性膀胱信号通路的机制分析。此外,近年出现的新型高频关键词以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功能、游泳训练和NgR蛋白为主,通过不同方式进行联合治疗,这可能成为在相关研究领域的新型发展趋势。在机构和作者的分析中,主要形成了稳定的地区内部的固定成员进行合作,缺少跨地区的合作交流形式。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对于此类疾病的发展、转归与预后都会有更好的共识,共同促进该领域的发展。针灸作为中华文化发展传承的代表,具有实用性、有效性,未来应顺应发展潮流,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的背景下,进行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对于针灸的推广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

猜你喜欢

夹脊源性电针
不同电针参数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中南大学发现治疗雄性激素源性脱发新方法
功能训练联合任脉灸用于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效果观察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术在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中药熏蒸联合夹脊、督脉电针治疗脊髓损伤51例临床观察
射频消融联合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治疗25例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分析
健身气功与“夹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