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分众理论的“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新生阅读推广研究*

2022-09-15

图书馆学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双一流新生图书

杜 昊

(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0003)

1 分众理论下开展高校新生阅读推广的理论依据

1.1 基于分众理论的分众阅读推广

分众理论认为,受众群体因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文化程度等不同而呈现个人差异。基于“图书馆学五定律”的“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理念,分众阅读推广就是将读者群体进行细分,对某时间段内具有共同属性的读者群体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是全民阅读推广工作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1]。高校读者因知识层次、专业素养和阅读习惯等差异分化为不同的阅读群体,为了满足不同阅读群体的阅读需求,有必要开展专属性强、更精细化的分众阅读推广活动[2]。

1.2 迎合新生的阅读需求

大学新生处于青少年向成年的转变期,面临着完全陌生的新环境,需要确定奋斗目标,适应学习环境[3]。秦疏影调研了北京农学院的新生阅读情况,发现新生的阅读动机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存在不容易找到想要读的书、缺少阅读氛围和激励机制等问题[4]。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认为大学生的阅读能力与以后的独立工作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息息相关,但现在大学生的阅读仅是读教科书来应付考试,不能算真正的读书[5]。因此,图书馆开展新生阅读推广有利于帮助他们强化阅读动机,培养阅读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3 提升图书馆服务效果

分众阅读推广是创新图书馆服务,提升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一年级是开展校园阅读推广的关键阶段,开展新生阅读推广,能激发新生的阅读意愿,提高他们的阅读主动性,其效果优于对阅读习惯已经固化的高年级学生[6]。对于图书馆而言,利用首应效应,开展新生阅读推广有利于拉近与新生之间的距离,提升馆藏利用率和阅读活动参与度。

2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新生阅读推广活动调研

笔者以国内42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为调研对象,通过登录学校网站、图书馆主页、官方微信公众号(以下简称官微)、新浪微博,用关键词“新生”“迎新”等进行检索,收集了2014—2021年由图书馆主办或承办的新生阅读推广活动内容(不包括新生入馆参观和信息素养培训),详见表1。

表1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新生阅读推广活动调研

2.1 活动内容丰富多样

在调研的42所“双一流”高校中,共有35所图书馆开展了新生阅读推广活动,占总数约83.33%。其中,共有28所图书馆在馆主页或官微上开辟了“新生专栏”,占总数约66.67%。从表1可以看出,新生阅读活动形式多样,主要可分为以下8类:

(1)阅读尝新类活动:例如新生纪念墙、“你借的第一本书”等打卡活动,一日馆员体验活动,让新生体验到借阅、阅读的乐趣,培养其来图书馆的习惯,拉近其与图书馆之间的距离。

(2)阅读调研类活动:例如新生阅读偏好调研、“图书心愿单”等,了解新生的阅读需求。

(3)阅读指导类活动:例如讲座、真人图书馆,通过邀请名家、作者为新生解读图书,分享阅读方法,对新生阅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4)阅读趣味类活动:例如迎新电影展播、游戏、知识竞赛类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激发新生的阅读兴趣。

(5)阅读推荐类活动:清华大学图书馆等17所高校图书馆推出了新生书单,部分图书馆不仅有线下书展,还有线上书展。

(6)阅读互动类活动:例如读书分享会、新生共读等活动,通过群体共读,有助于新生在阅读交流中加深对书本的理解,通过互动更好地认识彼此。

(7)阅读激励类活动:例如主题征文、书评大赛、“阅读新星”评比、新生“借阅达人“评比、朗读者活动,激励新生阅读积极性和活动参与性。

(8)阅读传递类活动:例如图书漂流、爱心赠书等活动,通过好书共享方式,减少新生购书开支。

2.2 活动统计及案例分享

据统计,“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新生阅读推广活动共有41种,经归类统计,举办总次数超过3次的热门活动有16种(见图1)。

图1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新生阅读推广热门活动统计

从图1可以看出,举办次数最多的新生阅读活动是“迎新书展(新生书单)”,21所高校图书馆编制了新生书单,15所高校图书馆举办了线下书展。清华大学图书馆将“大学第一课”专题书架作为每年新生入学季的品牌活动,挑选了一些与大学新生心理调适、大学生活规划、读书方法、体育锻炼、清华校史有关的图书,在图书馆主页和官微上发布,并举办了线下书展。

知识竞赛和游戏闯关是目前图书馆新生阅读推广中普遍流行的活动类型,有助于提高新生的积极性。时光慢递、新生纪念墙、“你借到的第一本书”都是针对新生的特色活动。北京大学等10所高校图书馆开展了“时光慢递”活动(亦称“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新生写下想说给3年后的自己的话,投递到图书馆的“时光慢递”邮筒里,由馆员对信件进行收集和分类,加密保管,待毕业前再还给学生。北京师范大学等9所高校图书馆举办了“新生纪念墙”活动,号召新生在图书馆的海报墙上签名、留言、写心愿,鼓励新生来图书馆借阅、学习。华中科技大学等8所高校图书馆开展了“你借到的第一本书”活动,邀请新生上传图书馆借阅的第一本书,完成阅读打卡。厦门大学等7所高校图书馆统计了新生借阅排行、借阅热点,如厦门大学图书馆统计了人文学院、软件学院等各学院新生的借阅热门书目。山东大学等6所高校图书馆开展了新生共读活动,山东大学图书馆让新生共读《大学》,活动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邀请新生加入共读活动交流群,活动期间,由校园领读人定期分享书中片段与专家解读,还会进行讨论、感悟分享;第二阶段是征集阅读感悟;第三阶段开展共读分享会与作品评选,举行颁奖仪式。湖南大学等4所高校图书馆举办了“阅读新星”或新生“借阅达人”评比活动,为积极借阅的新生颁发证书和纪念品,鼓励新生读书,来馆借阅。中山大学图书馆等4所高校图书馆开展了新生阅读调查,东北大学图书馆2016年针对新生进行了“图书心愿单”问卷调研,调研内容主要包括:最想看的图书馆和最想看的图书所属学科类别,并结合调研结果为新生采购了相应的书籍,得到新生的一致好评。

除了热门活动,还有一些具有特色的新生活动。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为鼓励新生积极参与活动,为新生准备了阅读护照,新生携带阅读护照参加图书馆的各类读书活动,即可积攒读书印章,每个印章还可以换取一个纪念品。接力手抄书是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推出的品牌活动,在世界读书日、暑期、毕业季和新生季举办,要求新生顺序抄写,自2019年开展以来,先后接力手抄了《道德经》《活着》《小王子》等,传递了阅读感悟和乐趣。

2.3 多途径宣传、开展活动

鉴于大学生数字阅读、移动阅读的习惯,“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不仅采用了图书馆主页、海报、横幅、图书馆大屏等宣传方式,还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新浪微博、移动图书馆、VR等方式宣传,提高活动的宣传力度。笔者对新生阅读活动的宣传方式进行统计,见图2。

图2 图书馆新生阅读活动的宣传方式统计

新生阅读推广活动分为线上活动和线下活动,以线下开展为主。近两年,由于疫情原因,出于学生安全考虑,图书馆开展的线上新生活动增多(从2020年的占比33%增长至2021年的41%),线上活动包括在图书馆主页、官微、新浪微博、移动图书馆上开展的在线活动,例如图书推荐、在线书评征集、知识闯关、新生通关打卡游戏、微信打卡等。

3 高校图书馆开展新生阅读推广活动的策略与思考

3.1 基于学校性质开展相应的新生阅读推广活动

分校阅读推广是针对不同院校的类型、办学特点、学科种类等差异开展的精细化、个性化的阅读推广。综合类高校学科门类多,学生的专业背景、阅读习惯都各有不同,图书馆要兼顾新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注重活动覆盖面。理工类高校欠缺“人文书香”氛围,图书馆应鼓励新生不仅要学好课本知识,更要阅读人文艺术类经典。师范类高校人文学科突出,存在“人文”和“科学”失衡的问题,图书馆在推荐书目和开展活动时要注重弥补师范生科学素养的缺失。医学类高校学生由于专业课程多、考核多占据了阅读时间,图书馆可以开展轻阅读、轻参与的活动。军队类高校注重课堂学习和体能训练,学生自由活动时间有限,图书馆要注重将阅读推广嵌入课堂,鼓励教师引导新生阅读[7]。

3.2 分阶段开展新生阅读推广活动

3.2.1 暑期开启阅读之旅

美国高校盛行的新生共读项目是在入学前的暑期启动,学校会随录取通知书一起寄送共读图书(书单)供新生在暑期阅读,待开学后再举办活动[8]。借鉴美国的经验,图书馆可以将电子图书、新生阅读调查问卷的二维码制作成卡片,随通知书一起寄给新生,要求新生在暑期阅读(1本或多本),并通过问卷了解他们的阅读情况和阅读需求。

3.2.2 开学季开展主题阅读活动

图书馆将开学后的9—10月作为新生主题阅读季,聚焦新生书单,从被新生阅读最多的图书中选取1—2个主题,开展主题阅读推广活动。例如围绕一本书或一个作家制定主题,开展新生读书沙龙、讲座、阅读书评大赛、朗读者等活动,加深他们对内容的理解。

开展增强新生归属感的走读活动,将读书与读城相结合,为新生推荐地方文化的图书。例如中山大学图书馆在新生书单中推荐了《岭南记忆》《寻味广东》等有地方特色的图书。同时,倡导“知行合一”,图书馆员带领学生走读城市,了解就读城市的人文历史,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爱校情感。

3.2.3 期末评估活动成效

图书馆在学期末对大一学生开展第二次阅读问卷调查,一方面对新生阅读习惯、阅读兴趣、阅读目的等进行调查,另一方面围绕读者满意度、读者参与度、读者受益度、活动保障度、活动筹备度和活动实施度等开展活动调查。通过对比调查数据和统计新生借阅情况,了解阅读推广活动成效,为下学期开展阅读推广提供依据。

3.3 分类型开展新生阅读推广活动

1985年,帕斯卡雷拉(Pascarella)提出大学生变化评定模型,指出学生的个体特征、大学阅读环境和阅读互动显著影响大学生的发展,其中,大学阅读环境包括图书馆和校园阅读活动,阅读互动包括师生阅读互动和同伴阅读互动[9]。借鉴三元交叉决定论中人、行为、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阅读个体、阅读行为、阅读环境共同构成大学生阅读素养体系[10]。基于大学新生阅读素养体系(见图3)设计调查问卷,通过调查了解新生的阅读情况,为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提供依据。

图3 大学新生阅读素养体系

根据新生阅读素养的差异,新生可以分为阅读爱好者、潜在阅读者、迟钝阅读者和消极阅读者4种类型[6]。针对不同的新生类型,图书馆要采取不同的推广策略。阅读爱好者因自身热爱阅读,图书馆只需鼓励他们参加阅读推广活动即可。潜在阅读者和迟钝阅读者由于以前学业压力大或缺少阅读指导,在新生群体中占绝大多数,图书馆应把他们作为关注重点,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比如荣誉激励、学分激励、竞赛激励、物质激励、社交情感激励和榜样激励等,开展阅读互动类、阅读激励类、阅读趣味类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和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消极阅读者的阅读兴趣很低,即使丰富多彩的活动也难以吸引他们的关注,图书馆可以借助同伴互助影响消极阅读者,争取在一学期或一学年结束后,提高阅读爱好者的比重,降低消极阅读者的比重。

3.4 建立阅读社区,促进知识共享

阅读社区的构建有助于营造阅读环境,促进新生阅读互动,是促进新生阅读、共享知识、共享认识的学习共同体,图书馆是阅读社区的建立者与组织者,要联合各学院、有关行政部门做好阅读社区的宣传推广工作。

3.4.1 阅读社区的特点

阅读社区具有灵活性、多样性、辐射性等特点。灵活性指阅读社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多样性指班级、宿舍、社团等都可作为一个阅读社区;辐射性指受“圈层受众”的影响,阅读社区里的学生会将喜爱的内容通过网络平台等途径推给社区外的学生,社区外的学生潜移默化被影响,也加入阅读社区。

3.4.2 阅读社区的主要模式

(1)读书会。读书会以人为核心,以书为载体,通过讨论交流书中知识点,让参加的人获得更多的知识,启发再思考。新生群体的读书会,要设置新生介绍、问题引导、自由讨论等环节,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在思想碰撞中激发阅读兴趣、增进感情。

(2)网络阅读社区。针对大学生的“数字阅读”习惯,图书馆可借助“微信读书”“学习通”等App搭建网络阅读社区,学生不仅能随时随地阅读,还能评论、撰写读书笔记、交流读书话题,网络阅读社区的社交属性对个人阅读也起到了激励作用。

(3)同伴指导。图书馆招募、选拔、培训热爱阅读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学生助教,成为新生的“伴读”者。由于年龄相近,学生助教更了解新生的阅读需求和新入学的困惑,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容易产生共识,他们的对话不仅围绕书本,还能分享阅读经验、学习经验等。

(4)融入课堂。“彼得效应”指出,教师的阅读态度和习惯会直接影响学生。图书馆要鼓励新生授课教师将阅读和授课内容相结合,在课堂上推荐图书,与学生一起阅读。例如武汉大学图书馆新生书单中推荐了社会学、建筑学、设计学等专业图书(每类学科推荐一种图书),师生可以共读。

(5)主题阅读社区。图书馆结合新生的阅读兴趣和当下的阅读热点,开辟主题阅读社区,如国学社区、国外名著社区、《红楼梦》社区、诺贝尔文学奖社区等,新生可以自由选择加入一个或多个感兴趣的主题阅读社区,在知识交流中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猜你喜欢

双一流新生图书
重获新生 庇佑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新生娃萌萌哒
新生改版